“天下之忧”与“太守之乐”

来源 :师道·人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l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封建王朝,就文化兴盛而言莫过于宋朝.文化的兴盛,自然得益于文人,得益于作品,宋朝的文学更是历朝的巅峰,像著名的“古文运动”便是兴于唐而盛于宋,造就了一大批散文名家和散文名篇.而谈到宋朝的散文成就,有两篇文章不得不提,一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另一篇便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其他文献
《庄子·养生主》中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很好地阐释了“技”与“道”的关系.文惠君见庖丁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赞叹道“技盖至此乎”!他认为这是高超至极的技术.庖丁则认为这是“道也,进乎技”!当解牛的技术能够“依乎天理”, “以无厚入有间”,就超越于“技”而达于“道”的境界.所谓“道”,就是能够顺应天地宇宙运行的自然规律,达于“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的自由境界.
期刊
语文之道,虚实相生.从课程功能定位而言,争论了数十年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两大属性中,落实“人文性”在世俗的应试层面上属于“务虚”,强化“工具性”属于“务实”.2017年以来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围绕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而确立的“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中,前两者也相对“务实”,后两者相对“务虚”.
期刊
国学经典并不简单等同于古代的文化和学术典籍,只有那些在历史的“披沙拣金”之后依旧显示出文化生命力的典籍,才称得上国学经典.实践证明,长期浸淫于国学经典,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性品质、开阔的思想视野和远大的人生志向.语文课堂是学生接触国学经典最直接的方式,语文教师可以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良好国学经典学习氛围等方面,推进国学经典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强化语文的育人功能,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期刊
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进行读写课堂教学时,应以话题为主线,通过设计适合学生的、与主题意义相关的学习活动,依据“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原则,运用“导入主题—拓展主题—表达主题”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与文本及周围的人互动,从感知到理解再到运用目标语言,实现对主题意义理解的吸收、内化及迁移,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期刊
课堂教学过程改革的核心是要变“预设与执行”为“预设与生成”.运用对分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多种形式的讲授、吸收和讨论,能有效促使课堂生成真正发生,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期刊
英文绘本《一只狮子在巴黎》讲述了一只小狮子从草原来到巴黎,寻找工作、爱和未来的故事.初到巴黎的小狮子并没有受到它所期待的关注,站在人群拥挤的地铁站里无人问津.独自坐在花神咖啡馆看着行色匆匆的路人,小狮子感到非常失落和迷茫,慢慢地,雨后阳光下闪烁着光芒的蓬皮杜艺术中心照亮了小狮子的内心,卢浮宫里蒙娜丽莎温柔的微笑、高耸的埃菲尔铁塔、圣心教堂旁与它搭讪的老奶奶让它慢慢爱上了巴黎,它决定留下来,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期刊
在30多年的执教生涯中,笔者虽历经探索语文教改之路的艰辛,但更多的是享受学生成长的喜悦.若要问我最值得骄傲的事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有位学生写出的一篇题为《逮老鼠》的习作,曾引起语文界的广泛关注并展开过热烈讨论.而这篇习作也带来了一个未解之谜.
期刊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是基于“问题”开展的一种学习模式.这一模式植根于建构主义理论,从真实问题出发,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借助探讨、交流等手段,以激发学习者主动性、培养创造性思维为主要目标.该教学模式通过问题的设计建构学习过程,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诱发性的问题情境,来驱动学习者的探索、思考及问题的解决.其核心是基于问题设计教学,用问题驱动学习,从而引发思考,促成探究,进而形成核心学习力.其关键是设计有效的驱动问题,激发学生产生学习欲望.这一理念与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 2017年版)的育人思想是一致的,也
期刊
手不释卷地读《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这本书,已经有两个多星期了,作为一名老师,心中真的有诸多感慨,如果说读一本书一定要有一个场景或者一句话提炼为这本书的“情结”,那最让我萦怀于心的是篇首语里童庆炳先生的一段关于职业的表白:童庆炳先生时常想象自己生命的最后一课是站在讲台上的,正在神采飞扬地讲课,突然就倒下了,倒在学生怀里——他认为这是他为师者的福分.童先生的这种向往,其实是他骨子澎湃的一种“殉道”精神.这“道”就是中国教育.具有家国情怀的教育大师,已经把教育这一职业当成了一种信仰,一生都要为之奋斗,守护甚至
期刊
下笔前我曾想以什么节奏来开始我对《教师的使命》阅读心得的讲述,是为作者所感化了的松弛的内省的笔吻,还是我在平日的教育写作中“紧密”的文风.这个考虑又引发我对文与思、与行相互关系的琢磨——文章当然是思考方式的展呈,是一个人才思较为集中的体现,其中也蕴藏着人生行走的意味.张文质主持的教育活动,其中有一个便名为“教育行走”.从他历年来对著作和教育项目的命名,可以窥探一种温朴的生活研究的味道流动,不故作高深,亦不流于浅显.他不被“围堵”在教育惯用的话语里,但“突围”却不是靠夸张或乖谬.张文质说,“命名,就意味着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