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升为小学数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对于战斗在数学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说,相比于核心素养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行走于不同的课堂,我们发现那些能够展现学生学习现实的真实课堂才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
一、疑,重置建构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思维自惊奇与疑问开始”。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在教学中通过设置适当的疑问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讲授四年级上册“整理与复习——数的运算”前,我就采用设疑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我提出这样三个问题:一、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回顾有关数的运算的学习过程,以此总结复习相关的知识点;二、在回顾的过程中,挖掘自己最擅长解决的问题同时,总结自己的解题技巧;三、针对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通过这三个问题可以对自己已学的知识有个整体的、系统的了解。教师通过分析这些作业组织教学内容,有序地对学生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开展针对性的指导。整个课堂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由各学生分别梳理自己擅长的内容,学生发言完毕老师再进行总结;,其次老师再对学生提出的薄弱点进行针对性讲解,提高学生对“数的运算”的认知;最后由学生结队书写“数的运算”的学习报告,帮助学生建立此节内容的系统架构。
“学源于思,思始于疑。”教师通过设置具有针对性、指向性、典型性、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程预习或复习,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
二、试,深度探究
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我们清楚地发现只有采取主动学习方式的学习者对知识有较高的掌握程度。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包括:讨论、实践、教授他人等,而这些方法都与学生的尝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自主挖掘知识更有利于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學习几何图形的周长时,在初步讲解的图形周长的含义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矩形,问如何求解矩形的周长呢?我让一个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试验,其他学生自己在本子上画一个矩形,运用尺子进行尝试。学生说:“老师,周长是指围成图形的各边长之和,我能分别测量矩形的各边长吗?”我没有回答只是让他大胆尝试,他用尺子按逆时针的方向测量了每个边的长度并记录下来,然后求和得出结果:10 5 10 5=30。接着我又问:“其他人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一个学生走上来说:“我想试一下。”他量了一下底边长又量了一下底边的对边长,在黑板上记下10 x 2。接着量了一条宽又量了它的对边记下了5×2,最后得出结果:10×2 5×2=(10 5)×2。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我看到前一个同学写的公式发现有两个数字是相等的,然后发现这两个数字对应着矩形的一对对边,所以想自己验证一下矩形的对边是否相等,结果发现猜想是正确的,于是得到这样的结果。”讲台下的同学也若有所悟,很快大家就总结出矩形的周长公式C=2×(长 宽)。
学生在“试”中突破似懂非懂的状态,发现事物表象背后蕴含的数学规律。试是思维的起点,观察是思维的流动,归纳是思维的形成。通过探究学生经历了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以发现者的身份学习了知识、加深了理解。
三、用,升华认知
数学课堂上学生个体的差异是不可否认的,如何让认知水平及理解能力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课堂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无意是数学教学的重难点。笔者常运用较为开放的题目来引发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思考,使学生在运用中锻炼思维能力。
开放性的题目有助于学生在思维不受拘束的情况下放飞自我、深度探究,加深自己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例如在学习“百以内数的认识”时,我改变了以往通过抄写夯实学生记忆的方法,而是采用更具趣味性、发散性的做法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眼中的25"这一活动要求学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或在纸上画一画来表示数字25。通过审查学生的作品,我可以看出学生对数字的理解程度的差异,第一层次通过学具摆弄出25的形状,表现了学生对数字能准确对应的认知水平;第二层学生在纸上画出25个圆,展示出学生的单位意识,但欠缺化十为一的抽象能力。第三层学生用两个大圆和五个小圆表示25,这层的学生较第二层则已掌握化十为一的十进制思想。同时在开展作品展示时,这类作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第二层的学生产生启发与指导。第四层的学生则用两个等长的线段和一个半长的线段表示,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充分理解的十进制的内涵,表现形式简明扼要。最后我将学生的典型成果张贴出来,学生对各自的作品进行介绍,使每个学生都直观地体验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
通过开放的试题,学生可以实现思维的解放与锻炼。学生运用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过程,是对知识消化与吸收的过程。同时在相互的分享与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击,实现互相进步与成长。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对常规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教师作为教学一线的战斗者和开创者,应该敢于推陈出新,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发学生内在潜能、优化学生学习方法为目标,创新教学策略,推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为学生走向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启东市海复小学 江苏]
一、疑,重置建构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思维自惊奇与疑问开始”。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在教学中通过设置适当的疑问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讲授四年级上册“整理与复习——数的运算”前,我就采用设疑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我提出这样三个问题:一、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回顾有关数的运算的学习过程,以此总结复习相关的知识点;二、在回顾的过程中,挖掘自己最擅长解决的问题同时,总结自己的解题技巧;三、针对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通过这三个问题可以对自己已学的知识有个整体的、系统的了解。教师通过分析这些作业组织教学内容,有序地对学生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开展针对性的指导。整个课堂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由各学生分别梳理自己擅长的内容,学生发言完毕老师再进行总结;,其次老师再对学生提出的薄弱点进行针对性讲解,提高学生对“数的运算”的认知;最后由学生结队书写“数的运算”的学习报告,帮助学生建立此节内容的系统架构。
“学源于思,思始于疑。”教师通过设置具有针对性、指向性、典型性、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程预习或复习,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
二、试,深度探究
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我们清楚地发现只有采取主动学习方式的学习者对知识有较高的掌握程度。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包括:讨论、实践、教授他人等,而这些方法都与学生的尝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自主挖掘知识更有利于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學习几何图形的周长时,在初步讲解的图形周长的含义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矩形,问如何求解矩形的周长呢?我让一个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试验,其他学生自己在本子上画一个矩形,运用尺子进行尝试。学生说:“老师,周长是指围成图形的各边长之和,我能分别测量矩形的各边长吗?”我没有回答只是让他大胆尝试,他用尺子按逆时针的方向测量了每个边的长度并记录下来,然后求和得出结果:10 5 10 5=30。接着我又问:“其他人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一个学生走上来说:“我想试一下。”他量了一下底边长又量了一下底边的对边长,在黑板上记下10 x 2。接着量了一条宽又量了它的对边记下了5×2,最后得出结果:10×2 5×2=(10 5)×2。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我看到前一个同学写的公式发现有两个数字是相等的,然后发现这两个数字对应着矩形的一对对边,所以想自己验证一下矩形的对边是否相等,结果发现猜想是正确的,于是得到这样的结果。”讲台下的同学也若有所悟,很快大家就总结出矩形的周长公式C=2×(长 宽)。
学生在“试”中突破似懂非懂的状态,发现事物表象背后蕴含的数学规律。试是思维的起点,观察是思维的流动,归纳是思维的形成。通过探究学生经历了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以发现者的身份学习了知识、加深了理解。
三、用,升华认知
数学课堂上学生个体的差异是不可否认的,如何让认知水平及理解能力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课堂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无意是数学教学的重难点。笔者常运用较为开放的题目来引发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思考,使学生在运用中锻炼思维能力。
开放性的题目有助于学生在思维不受拘束的情况下放飞自我、深度探究,加深自己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例如在学习“百以内数的认识”时,我改变了以往通过抄写夯实学生记忆的方法,而是采用更具趣味性、发散性的做法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眼中的25"这一活动要求学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或在纸上画一画来表示数字25。通过审查学生的作品,我可以看出学生对数字的理解程度的差异,第一层次通过学具摆弄出25的形状,表现了学生对数字能准确对应的认知水平;第二层学生在纸上画出25个圆,展示出学生的单位意识,但欠缺化十为一的抽象能力。第三层学生用两个大圆和五个小圆表示25,这层的学生较第二层则已掌握化十为一的十进制思想。同时在开展作品展示时,这类作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第二层的学生产生启发与指导。第四层的学生则用两个等长的线段和一个半长的线段表示,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充分理解的十进制的内涵,表现形式简明扼要。最后我将学生的典型成果张贴出来,学生对各自的作品进行介绍,使每个学生都直观地体验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
通过开放的试题,学生可以实现思维的解放与锻炼。学生运用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过程,是对知识消化与吸收的过程。同时在相互的分享与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击,实现互相进步与成长。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对常规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教师作为教学一线的战斗者和开创者,应该敢于推陈出新,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发学生内在潜能、优化学生学习方法为目标,创新教学策略,推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为学生走向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启东市海复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