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创新教育初探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yongtao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就是弃旧扬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创新不仅仅是发现那些前人未曾发现的东西,也包括对于自己来说是新鲜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化学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要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那么怎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最为重要。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
  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严谨是创新的作风
  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冒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到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要严谨的工作作风。
  3、顽强是创新的精神
  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現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
其他文献
摘 要:跟数学语言、物理语言、计算机语言类似,化学也有自己的语言。化学语言是研究化学的工具,对于初中化学来说,它贯穿整个初中化学教材的始终,与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技能。掌握好化学语言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化学语言 元素符号 化学方程式 电离方程式    化学语言是解释自然界化学现象,揭示化学变化的本质,概括
期刊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化学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学生探究实验,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乐于探索化学的奥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他们在实践中能大胆思考和勇于创新。同时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能使学生深刻领会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施素
期刊
初中一年级开设了《中国历史》这一门功课,对于刚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它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在小学或许会提到一些,但不会那么系统和全面,更不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学习,因而大多数同学在学习中不得要领,考试成绩普遍不十分理想,具体体现在优秀率低,低分率高。学生觉得《中国历史》这门学科难学,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一般来说,初一的考试题目为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列举题、史料分析题、问答题等几种,只要掌握了有针对性的学
期刊
初中数学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和方法都要以学生为本、与时代同步,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才能使数学教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才能全面提高數学教学质量。  结合本人二十年来数学教学中的实际感受,谈谈以下几点体会,供同仁们参考。  一、热情对待学生  快乐的心情,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师生关系好,学生爱老师,就会有“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改变对学生的态度,特别是增
期刊
摘 要:随着新高考的逐步推行,知识记忆已不是高考考查的全部,综合能力成为了考查重点,这就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连续、个性化、综合化、多元化的新要求。原来普遍采用的以应对旧高考为目的、单一的讲解接受式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已明显滞后,无法满足当前新高考多样化的发展要求。本文尝试在新高考背景下,探讨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应从教学目的、教学观念与方式、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转变。  关键词:新高考 高中 历史 教学模式 
期刊
摘 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历史课程以全面、综合选择、民主科学、合理评价等特点的新理念已经确立。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变,着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能力,这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正朝着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方向转变。同时,也要求广大历史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创新,本文就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期刊
课改后的课程,发散性强,留给学生更多的余地和空间去想象和思考,如果不去深思考,表面上看似乎缺少一定的衔接性,实则是多了灵活性和拓展性。知识的细节上似乎脱节了,其实是全章节上是有铺垫性和伏线性。对于基础层面的知识、定性的东西,起到了引发诱导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思考是每堂课中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兴趣是人学习动机的内在起点,是激发、培养、探究精神的直接动力。如何在教学中引发、
期刊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将“科学探究”列为课程目标。什么是探究教学呢?探究教学是通过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搜索、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由于探究教学对探究过程的强调,从而保证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教学活动的中心,同时也决定了教师组织者和协助者的地位。  新课程下的物理探究教学不能只注重形式,而应该着重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特征
期刊
空间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的主要能力之一,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而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是地理课程还是这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许多高中地理内容可以开展探究式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形成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一、演示式探究——化“抽象”为“具体”  演示式探究是指教师运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演示手段,向学生展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把未知知识与所学知识联系,化“抽象”为“具体”的探究方法。高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创造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出发,学习研究和理解感悟数学;并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真正体验了数学的本身价值。既能让学生知道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又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锻炼了人生。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