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派教育专家认为:个性化教育就是弘扬、发展和优化学生独特个性的教育。对于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音乐”学科,课堂中的个性化教育更是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别,承认并尊重其智力、社会背景、态度价值、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了解其兴趣、爱好和特长,并根据人的成长需求及社会要求,适应其能力水平来进行教育,即“个性化教育”。其本质就是一种教育的“量身定制”,笔者姑且将其简称为“定制式”教育。近年来,笔者一直尝试用“定制式”教育的理念指导创设“个性化”的音乐课堂,竭力为学生提供音乐学科的“私人定制”。这样的音乐课堂,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素:“目的个性化”“过程个性化”及“结果个性化”,缺一不可。
一、目的个性化是前提
《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孔子)也许这是最早关于个性化教育的理念和思想。音乐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因材施教”,就是“因”不同的“材”,“施”不同的“教”,这正是我们“定制式”教育的首要前提——目的个性化。比如说在发声练习的时候,笔者时常会抽一些同学单独唱。有的学生本身嗓音条件比较好,笔者会扩大音域,有的学生天生嗓音暗哑或者状态欠佳,会截取他能力范围内的音区。因为我们并不是要统一培养歌唱家,培养学生正确的音高概念才是我的实际目的。只要音是准的,音域窄一点同样也可以动人地歌唱。
二、过程个性化是保障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对待并充分尊重孩子之间的差异。因此教育过程中的“个性化”,正是我們“定制式”教育的有力保障,而整个过程个性化中的关键词,是“尊重”。
1.尊重并正确对待学生理解接受能力差异
我校开设口风琴校本课程,越往后学孩子之间的差距就愈发明显。以四(1)班为例,完成单手C大调音阶,有些学生在老师示范讲解一遍之后就能正确弹奏出来,部分的同学则需要练习二三次;还有少部分学生,大概五六次练习后才能完成等等。这时候老师的态度尤为重要,尊重并正确对待孩子理解接受能力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实践争取成功,这样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并促使他们积主动学习。
2.尊重并充分理解学生表达展示能力的差异
不同的人在“表达”和“展示”这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外显状态。对于积极展示的学生我们予以热烈的掌声;对于内秀羞涩的同学我们送上热情的鼓励;对于缺乏底气的同学,我们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善意的期待。
比如,笔者在教授人音版六年级下册《do re mi》一课时,为避免重复歌唱带来的枯燥感,设计了“小小音乐会”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表演,给笔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却是班长孝强那一组。孝强的音乐素养比较高,个人能力也很强,但是他主导设计的展示却迟迟不能上台。原来孝强组的成员个人表演能力太参差,有的表现欲强烈,有的过于内敛,原本的设想在很多组员看来根本完不成,有的组员却觉得还可以增加看点。我果断调整了教学内容,删减了一个视频观看的环节,告诉大家剩下的时间都是属于孝强组的,笔者说:“慢工才能出细活,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幽默的语言化解了观众们的不耐,观众善意的笑声平静了孝强的心,最关键的是笔者多给出的时间也给了孝强组员们缓冲的空间和成功的信心。他们并不坚定地踏上教室“中央舞台”,但是慢慢地,他们越来越放得开,表演渐入佳境,组员们的歌声也都有了活力和自信。
因此,笔者认为,在个性化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机智,需善于创设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创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思考的潜力,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并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个性,更好的发挥创造力,使他们在老师、同伴面前敢于表达自己。
3.尊重并欣然接受学生自我要求目标的差异
有人胸怀大志,有人淡泊名利,学生也一样,他们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哪怕不够成熟,正等待我们去引导。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个体差异,通通以最高标准统一要求和评价,而是应该尊重他们在智力、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对他们进行合理的评估,再结合他们的表现给予正确的指引。
比如,在六年级校本课程口风琴教学中,笔者给他们布置《花花非》的吹奏。六(3)班的嘉怡说:“老师,我能不能不按你给的速度弹?我想先慢一点弹,因为速度一快我的手就不能保持‘握鸡蛋’了。”学生放慢速度是因为想保持正确的手型,这说明他们是知道正确的标准在哪里,只是他们暂时做不到而已。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暂时学生自我降低目标,笔者觉得是完全可以的。
笔者相信,接受“定制式”教育,享受个性化的课堂,拥有个性化的发展空间,经历个性化的展示平台的他们,将来自会绽放独特的魅力,具有独特气质。
当然,“个性发展”不是等同于“任性发展”,“欣然接受”也并不是“来者不拒”。我们尊重学生自我要求目标的差异,但同时也肩负着引导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正确形成的重任,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引。我们应该是学生成长征途上的明灯,无路高山或深壑,一直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通往成功的路有千万条,条条不一样,但是相同的是灯的光明始终照亮他们通往成功的道路。这,就是教师的天职。
4.尊重并灵活应对学生互动交流方式的差异
由于孩子之间原本就真实存在的个性差异,在某些时候你需要学生与你互动交流的时候大家的表现肯定不是完全一样的。在音乐这个充满个性化的学科中,无论学生用哪一种与你互动,只要是给出了反应,那我们就可基于“个性化”的理念和我们的教学智慧,灵活应对。比如,在我校接受南海区高效课堂评估的时候,笔者执教六年级上册《茉莉花》。在某一个环节电脑突然出现小故障,为化解现场的紧张气氛,笔者故作不解地问:“为什么会酱紫(这样子)呢?” 一个平时思维比较活跃性格也很跳脱的同学脱口而出:“人品啊!”不少同学担心笔者会因为被指“人品不好”而生气。针对这句“潮流用语”,笔者马上应对一句同类的“时尚金句”——“怪我咯!”同学们都忍不住哈哈大笑,现场氛围马上轻松了起来。后面还有不少师生之间的完美互动,而且都是最真实最自然的现场生成,学生与老师会心一笑,默契尽在不言中。评委老师用“惊叹”“羡慕”和“渴求”表达了对这种互动境界的高度赞赏。在评课反馈中她感叹道:“课堂上让我感觉不是老师在教授学生,也不是学生在配合老师,而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就像知音,就像知己”,她说“我非常羡慕你,作为老师,学生懂你,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学生懂老师,何尝不是因为老师懂学生呢!因为笔者的“懂”与“尊重”,学生也回馈“懂”与“尊重”,所以,笔者乐意并更能灵活地配合他们。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如伯牙与子期一般,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三、结果个性化是成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他们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我们提供了“定制式”教育,从教育的目的,到教学的过程,都贯穿着“个性化”的理念,那么一定也需要得到一个“个性化”的结果,如此才能应证我们之前所做的一切是成功的。
因此,对于“成功”,我们的概念也应该是“个性化”的,不可再如传统一般“以成败论英雄”。何谓“成功”?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人格向健康方向发展,即为成功。
音乐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中去体验、感受、想象与表现甚至创造。音乐的天地是自由的,如果在课堂上束缚学生的个性,限制了自由的空间,学生完全被老师牵着走,问题回答得也与老师设想的一模一样,那学生怎么能够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呢?那又何来创造力可言呢?
音乐课堂中的“定制式”教育,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就是要给学生一方自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引导他们参与各种艺术实践,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个性彰显,气质绽放,让音乐课堂从此与众不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一、目的个性化是前提
《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孔子)也许这是最早关于个性化教育的理念和思想。音乐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因材施教”,就是“因”不同的“材”,“施”不同的“教”,这正是我们“定制式”教育的首要前提——目的个性化。比如说在发声练习的时候,笔者时常会抽一些同学单独唱。有的学生本身嗓音条件比较好,笔者会扩大音域,有的学生天生嗓音暗哑或者状态欠佳,会截取他能力范围内的音区。因为我们并不是要统一培养歌唱家,培养学生正确的音高概念才是我的实际目的。只要音是准的,音域窄一点同样也可以动人地歌唱。
二、过程个性化是保障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对待并充分尊重孩子之间的差异。因此教育过程中的“个性化”,正是我們“定制式”教育的有力保障,而整个过程个性化中的关键词,是“尊重”。
1.尊重并正确对待学生理解接受能力差异
我校开设口风琴校本课程,越往后学孩子之间的差距就愈发明显。以四(1)班为例,完成单手C大调音阶,有些学生在老师示范讲解一遍之后就能正确弹奏出来,部分的同学则需要练习二三次;还有少部分学生,大概五六次练习后才能完成等等。这时候老师的态度尤为重要,尊重并正确对待孩子理解接受能力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实践争取成功,这样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并促使他们积主动学习。
2.尊重并充分理解学生表达展示能力的差异
不同的人在“表达”和“展示”这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外显状态。对于积极展示的学生我们予以热烈的掌声;对于内秀羞涩的同学我们送上热情的鼓励;对于缺乏底气的同学,我们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善意的期待。
比如,笔者在教授人音版六年级下册《do re mi》一课时,为避免重复歌唱带来的枯燥感,设计了“小小音乐会”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表演,给笔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却是班长孝强那一组。孝强的音乐素养比较高,个人能力也很强,但是他主导设计的展示却迟迟不能上台。原来孝强组的成员个人表演能力太参差,有的表现欲强烈,有的过于内敛,原本的设想在很多组员看来根本完不成,有的组员却觉得还可以增加看点。我果断调整了教学内容,删减了一个视频观看的环节,告诉大家剩下的时间都是属于孝强组的,笔者说:“慢工才能出细活,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幽默的语言化解了观众们的不耐,观众善意的笑声平静了孝强的心,最关键的是笔者多给出的时间也给了孝强组员们缓冲的空间和成功的信心。他们并不坚定地踏上教室“中央舞台”,但是慢慢地,他们越来越放得开,表演渐入佳境,组员们的歌声也都有了活力和自信。
因此,笔者认为,在个性化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机智,需善于创设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创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思考的潜力,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并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个性,更好的发挥创造力,使他们在老师、同伴面前敢于表达自己。
3.尊重并欣然接受学生自我要求目标的差异
有人胸怀大志,有人淡泊名利,学生也一样,他们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哪怕不够成熟,正等待我们去引导。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个体差异,通通以最高标准统一要求和评价,而是应该尊重他们在智力、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对他们进行合理的评估,再结合他们的表现给予正确的指引。
比如,在六年级校本课程口风琴教学中,笔者给他们布置《花花非》的吹奏。六(3)班的嘉怡说:“老师,我能不能不按你给的速度弹?我想先慢一点弹,因为速度一快我的手就不能保持‘握鸡蛋’了。”学生放慢速度是因为想保持正确的手型,这说明他们是知道正确的标准在哪里,只是他们暂时做不到而已。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暂时学生自我降低目标,笔者觉得是完全可以的。
笔者相信,接受“定制式”教育,享受个性化的课堂,拥有个性化的发展空间,经历个性化的展示平台的他们,将来自会绽放独特的魅力,具有独特气质。
当然,“个性发展”不是等同于“任性发展”,“欣然接受”也并不是“来者不拒”。我们尊重学生自我要求目标的差异,但同时也肩负着引导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正确形成的重任,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引。我们应该是学生成长征途上的明灯,无路高山或深壑,一直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通往成功的路有千万条,条条不一样,但是相同的是灯的光明始终照亮他们通往成功的道路。这,就是教师的天职。
4.尊重并灵活应对学生互动交流方式的差异
由于孩子之间原本就真实存在的个性差异,在某些时候你需要学生与你互动交流的时候大家的表现肯定不是完全一样的。在音乐这个充满个性化的学科中,无论学生用哪一种与你互动,只要是给出了反应,那我们就可基于“个性化”的理念和我们的教学智慧,灵活应对。比如,在我校接受南海区高效课堂评估的时候,笔者执教六年级上册《茉莉花》。在某一个环节电脑突然出现小故障,为化解现场的紧张气氛,笔者故作不解地问:“为什么会酱紫(这样子)呢?” 一个平时思维比较活跃性格也很跳脱的同学脱口而出:“人品啊!”不少同学担心笔者会因为被指“人品不好”而生气。针对这句“潮流用语”,笔者马上应对一句同类的“时尚金句”——“怪我咯!”同学们都忍不住哈哈大笑,现场氛围马上轻松了起来。后面还有不少师生之间的完美互动,而且都是最真实最自然的现场生成,学生与老师会心一笑,默契尽在不言中。评委老师用“惊叹”“羡慕”和“渴求”表达了对这种互动境界的高度赞赏。在评课反馈中她感叹道:“课堂上让我感觉不是老师在教授学生,也不是学生在配合老师,而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就像知音,就像知己”,她说“我非常羡慕你,作为老师,学生懂你,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学生懂老师,何尝不是因为老师懂学生呢!因为笔者的“懂”与“尊重”,学生也回馈“懂”与“尊重”,所以,笔者乐意并更能灵活地配合他们。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如伯牙与子期一般,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三、结果个性化是成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他们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我们提供了“定制式”教育,从教育的目的,到教学的过程,都贯穿着“个性化”的理念,那么一定也需要得到一个“个性化”的结果,如此才能应证我们之前所做的一切是成功的。
因此,对于“成功”,我们的概念也应该是“个性化”的,不可再如传统一般“以成败论英雄”。何谓“成功”?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人格向健康方向发展,即为成功。
音乐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中去体验、感受、想象与表现甚至创造。音乐的天地是自由的,如果在课堂上束缚学生的个性,限制了自由的空间,学生完全被老师牵着走,问题回答得也与老师设想的一模一样,那学生怎么能够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呢?那又何来创造力可言呢?
音乐课堂中的“定制式”教育,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就是要给学生一方自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引导他们参与各种艺术实践,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个性彰显,气质绽放,让音乐课堂从此与众不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