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代以来雕塑的发展瞬息万变,科技和文化观念的日新月异为呈现雕塑所用的材料和形式提供了多样性,特别是二战以来,装置、行为、表演、影像、传统媒介等其它媒介加入到雕塑创作实践中,这种只有极少观众接受的实验性艺术形式逐渐被广大的观众所接受。雕塑中跨媒介的创作带给雕塑创作新的思路与发展,但与传统雕塑在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上截然的不同,这就对我们研究这种新的创作形式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跨媒介;审美;雕塑语言;泛媒介化;艺术价值
正文: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出现和发展,现代雕塑家开始摒弃传统的雕塑写实语言。艺术的自律性要求雕塑突破传统的材料限制。如朱狄在《当代西方美学》中指出的,现当代艺术“粉碎了每一种艺术以往所具有的,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那种传统尺度和界标。”①从现成品装置、环境艺术、观念艺术到影像多媒体艺术等其它媒介融入到雕塑创作中,使雕塑艺术逐渐呈现多元化,多维化,多样化。在新理念下,当传统媒介及经典造型方式被突破后,一种更为强调个人表达,更为强调知识与跨学科参与的创作理念。
雕塑中跨媒介创作出现的主要因素有大众文化的兴起和观念艺术的出现。
以工业生产发展为标志的大众文化为雕塑中跨媒介创作提供了技术基础。通过网络、媒体、影像、装置等现代化传播媒介来表达创作思想的作品,更容易被大众思想所接受。意味着当代雕塑在大众文化审美的前提下,将以一种包容、多元化、和客观的评判标准来审视不断变化和转变的当代雕塑创作。所以,要在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理念的艺术形式的融合中发现新的雕塑表现形式和创作途径,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产生新的雕塑理念。达弗任讷在《美学和美术学的主要倾向》一书中指出:“一百五十年前,黑格尔就宣布艺术正在死亡。或许,我们今天称之为艺术的已不再是我们所知的艺术,它是另一种艺术,具有新的功能和含义。”②
以“艺术家是用形象进行思维的哲学家”为标榜的观念艺术的出现为雕塑与跨媒介创作提供了内容基础。后现代社会中的个体倾向于具有灵活多变的身份认同特征,人在浮华的社会表层更倾向于在诸如性别、宗教与性取向、理性判断等问题上表现出异质的、不稳定的身份与性格特征。在现代雕塑大师的作品中,观念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将不在一件美术作品中寻求真实——他们的作品本身就是真实的,一种真实主观臆念的表达。这种理念最终帮助他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突破和成功,创造了历史并由此形成了艺术家自身的生活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和形式来窥视世界,并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之中。观念也是一种材料,这一著名的论断在二战后才开始普遍被艺术家们所接受。现代雕塑中的问题不再是复制逼真的形象的问题。外部的形式不再是激发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源泉,观念内容成了艺术家所考虑的首要问题,观念的存在迫使现代雕塑脱离模仿、再现和表现的传统和形式主义的审美趣味,将艺术内容转向了社会和文化的隐喻,在艺术之外构建了一个更为深层次的艺术世界。如青年雕塑家焦兴涛指出的:“雕塑本身的形式问题和材料的纯粹性唯一性变得不再重要,雕塑作为‘材料’与观念指涉之间的关系成为作品的核心和关键。”③
雕塑中跨媒介创作丰富了雕塑的语言,使雕塑成为一门独特的开放式学科。威尼斯双年展和卡塞尔文献展上跨界雕塑也多为推崇。但新的创作理念也为雕塑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带来了许多问题。
一,“泛雕塑化”
“泛雕塑”的产生还是要归结于大众文化以及“泛文化”的普及。起源于当代艺术的各类学科文脉想通、艺术思路彼此汇通、各类学科的边界已经没有固定思维的限定等原因,使得当代雕塑艺术的艺术工作者们时常在大众文化和泛文化的范畴内进行很多的跨界创作。这就产生了“为创作而创作”的思维。虽然泛雕塑是一个游离于不同材料、不同观念、不同手段之间的文化概念。它的内涵很深,这必然决定了它的外延很广,虽没有消解雕塑的传统概念,和更加具有包容性,更具涵盖力地将“雕塑”这个概念延伸、扩大、丰富了。但许多“形而下”的“使用性”逐渐被升华为“形而上”的具有一定美学价值的“精神产品”了。使得雕塑广泛而“泛”了。
对于“泛雕塑化”。我们要重新回到雕塑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上来审视这些问题。雕塑的语言、形式、材料不是目的,关键是艺术家应该对时代、社会和我们的生存环境作出的反应。强调塑造技术的方式做当代的艺术,本质是作为现代人、今天的人,是否能够以一种姿态,一种对现实的独立态度进行表达。
二、“泛媒介技术论”
由于电子媒介形态的传播方式成为我们今天生活的主角,机械复制的各种符号和图像的急速增长,视觉的吸引力和感官的快感被无以复加的强调出来,并强调观者即时的“读图”反映。对当代雕塑特有的现场感、空间感、触觉体验的不断追求,迫使一些雕塑家对图像、影像、装置、甚至行为艺术的一些滥用。“任何媒介都会出现滥作品,新媒介也不例外,重要的是艺术家自身适合用什么样的媒介来表达你的艺术价值和经验。”④
媒介作为雕塑创作的元素,相比是否通过新媒介来标新立异,我们更关心媒介是否能够有效的表现自己的想要通过作品表达的东西。媒介化(以多元媒介进行创作)和去媒介化(不再以媒介探索为方向,而回归艺术本体)是同时并存的两条艺术发展线索,但这并不意味着以朴素的媒介观创作的艺术家就是保守,就不能进入当代语境。虽然媒介本身的象征意义、文化内涵以及带给观者的心理感受超越了媒介作为一种介质的物质功能,它成为知识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雕塑专业背景的艺术家应该自发地将雕塑语言的美学要求融入到跨媒介创作中。与雕塑的传统语言相比较,媒介只能当作新时期下,一种新的语言系统的介入到雕塑创作中,而不是当作一种创作目的。
总之,雕塑中的跨媒介创作是社会学、文化学、美学以及雕塑艺术的自然合璧贯通,是一个具有多学科参与多元化的知识体系。以及它对雕塑艺术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后现代的发展过程中会有怎么样的走向,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怎么样的转变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去解读。这是一门研究当代雕塑与社会相融合的带有功利性的综合课题,也是一门融入了科技美学、环境美学、人文美学等的综合美学体系。当代雕塑与跨媒介创作表达并不仅仅是对传统雕塑的否定也是对传统雕塑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多元共生的关系。对雕塑跨界表达现象的研究,为学院雕塑教学体系提供了一个参照。当代雕塑是不断变化的演进过程,媒材语言实验只是雕塑跨界表达的手段之一,而当代跨界雕塑所呈现出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性,值得理论界进一步探讨与研究。(指导教师:刘大力)
参考文献:
[1]朱狄著,《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84,第398页。
[2]Mikel Dufrenne,《Main Trends in Aesthetics and The Sciences of Art 》,London:Holmes&Meier Publisher,1979,第4页。
[3]焦兴涛著,《新具象雕塑》,重庆出版社,2010,第136页。
[4]张海涛著,《未来艺术档案》,金城出版社,2012,第47页。
【关键词】:跨媒介;审美;雕塑语言;泛媒介化;艺术价值
正文: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出现和发展,现代雕塑家开始摒弃传统的雕塑写实语言。艺术的自律性要求雕塑突破传统的材料限制。如朱狄在《当代西方美学》中指出的,现当代艺术“粉碎了每一种艺术以往所具有的,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那种传统尺度和界标。”①从现成品装置、环境艺术、观念艺术到影像多媒体艺术等其它媒介融入到雕塑创作中,使雕塑艺术逐渐呈现多元化,多维化,多样化。在新理念下,当传统媒介及经典造型方式被突破后,一种更为强调个人表达,更为强调知识与跨学科参与的创作理念。
雕塑中跨媒介创作出现的主要因素有大众文化的兴起和观念艺术的出现。
以工业生产发展为标志的大众文化为雕塑中跨媒介创作提供了技术基础。通过网络、媒体、影像、装置等现代化传播媒介来表达创作思想的作品,更容易被大众思想所接受。意味着当代雕塑在大众文化审美的前提下,将以一种包容、多元化、和客观的评判标准来审视不断变化和转变的当代雕塑创作。所以,要在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理念的艺术形式的融合中发现新的雕塑表现形式和创作途径,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产生新的雕塑理念。达弗任讷在《美学和美术学的主要倾向》一书中指出:“一百五十年前,黑格尔就宣布艺术正在死亡。或许,我们今天称之为艺术的已不再是我们所知的艺术,它是另一种艺术,具有新的功能和含义。”②
以“艺术家是用形象进行思维的哲学家”为标榜的观念艺术的出现为雕塑与跨媒介创作提供了内容基础。后现代社会中的个体倾向于具有灵活多变的身份认同特征,人在浮华的社会表层更倾向于在诸如性别、宗教与性取向、理性判断等问题上表现出异质的、不稳定的身份与性格特征。在现代雕塑大师的作品中,观念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将不在一件美术作品中寻求真实——他们的作品本身就是真实的,一种真实主观臆念的表达。这种理念最终帮助他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突破和成功,创造了历史并由此形成了艺术家自身的生活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和形式来窥视世界,并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之中。观念也是一种材料,这一著名的论断在二战后才开始普遍被艺术家们所接受。现代雕塑中的问题不再是复制逼真的形象的问题。外部的形式不再是激发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源泉,观念内容成了艺术家所考虑的首要问题,观念的存在迫使现代雕塑脱离模仿、再现和表现的传统和形式主义的审美趣味,将艺术内容转向了社会和文化的隐喻,在艺术之外构建了一个更为深层次的艺术世界。如青年雕塑家焦兴涛指出的:“雕塑本身的形式问题和材料的纯粹性唯一性变得不再重要,雕塑作为‘材料’与观念指涉之间的关系成为作品的核心和关键。”③
雕塑中跨媒介创作丰富了雕塑的语言,使雕塑成为一门独特的开放式学科。威尼斯双年展和卡塞尔文献展上跨界雕塑也多为推崇。但新的创作理念也为雕塑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带来了许多问题。
一,“泛雕塑化”
“泛雕塑”的产生还是要归结于大众文化以及“泛文化”的普及。起源于当代艺术的各类学科文脉想通、艺术思路彼此汇通、各类学科的边界已经没有固定思维的限定等原因,使得当代雕塑艺术的艺术工作者们时常在大众文化和泛文化的范畴内进行很多的跨界创作。这就产生了“为创作而创作”的思维。虽然泛雕塑是一个游离于不同材料、不同观念、不同手段之间的文化概念。它的内涵很深,这必然决定了它的外延很广,虽没有消解雕塑的传统概念,和更加具有包容性,更具涵盖力地将“雕塑”这个概念延伸、扩大、丰富了。但许多“形而下”的“使用性”逐渐被升华为“形而上”的具有一定美学价值的“精神产品”了。使得雕塑广泛而“泛”了。
对于“泛雕塑化”。我们要重新回到雕塑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上来审视这些问题。雕塑的语言、形式、材料不是目的,关键是艺术家应该对时代、社会和我们的生存环境作出的反应。强调塑造技术的方式做当代的艺术,本质是作为现代人、今天的人,是否能够以一种姿态,一种对现实的独立态度进行表达。
二、“泛媒介技术论”
由于电子媒介形态的传播方式成为我们今天生活的主角,机械复制的各种符号和图像的急速增长,视觉的吸引力和感官的快感被无以复加的强调出来,并强调观者即时的“读图”反映。对当代雕塑特有的现场感、空间感、触觉体验的不断追求,迫使一些雕塑家对图像、影像、装置、甚至行为艺术的一些滥用。“任何媒介都会出现滥作品,新媒介也不例外,重要的是艺术家自身适合用什么样的媒介来表达你的艺术价值和经验。”④
媒介作为雕塑创作的元素,相比是否通过新媒介来标新立异,我们更关心媒介是否能够有效的表现自己的想要通过作品表达的东西。媒介化(以多元媒介进行创作)和去媒介化(不再以媒介探索为方向,而回归艺术本体)是同时并存的两条艺术发展线索,但这并不意味着以朴素的媒介观创作的艺术家就是保守,就不能进入当代语境。虽然媒介本身的象征意义、文化内涵以及带给观者的心理感受超越了媒介作为一种介质的物质功能,它成为知识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雕塑专业背景的艺术家应该自发地将雕塑语言的美学要求融入到跨媒介创作中。与雕塑的传统语言相比较,媒介只能当作新时期下,一种新的语言系统的介入到雕塑创作中,而不是当作一种创作目的。
总之,雕塑中的跨媒介创作是社会学、文化学、美学以及雕塑艺术的自然合璧贯通,是一个具有多学科参与多元化的知识体系。以及它对雕塑艺术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后现代的发展过程中会有怎么样的走向,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怎么样的转变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去解读。这是一门研究当代雕塑与社会相融合的带有功利性的综合课题,也是一门融入了科技美学、环境美学、人文美学等的综合美学体系。当代雕塑与跨媒介创作表达并不仅仅是对传统雕塑的否定也是对传统雕塑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多元共生的关系。对雕塑跨界表达现象的研究,为学院雕塑教学体系提供了一个参照。当代雕塑是不断变化的演进过程,媒材语言实验只是雕塑跨界表达的手段之一,而当代跨界雕塑所呈现出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性,值得理论界进一步探讨与研究。(指导教师:刘大力)
参考文献:
[1]朱狄著,《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84,第398页。
[2]Mikel Dufrenne,《Main Trends in Aesthetics and The Sciences of Art 》,London:Holmes&Meier Publisher,1979,第4页。
[3]焦兴涛著,《新具象雕塑》,重庆出版社,2010,第136页。
[4]张海涛著,《未来艺术档案》,金城出版社,2012,第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