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关键词语文 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那么,如何加强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呢?
一、什么是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二、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应在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语言的形成和知识的发现,使学生仔细体验语文知识得以产生的基础以及获得这一知识的程序和技巧,逐步领悟最终形成学科思想的方法。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探索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实事求是的态度,继而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学中问题和情境的创设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学习的主动权由学生掌握。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创造力,建立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友好的人际关系,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宽松、平等、融洽的气氛下进行。
2、创设开放性课堂,落实“大语文”观
《课程标准》倡导开放性教学,明確指出“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它着眼于人的教育塑造,着眼于人的能力培养,着眼于人的个性发展。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在实行开放性教学时,应做到三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相结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结合。其实质是强调在交际应用中学习语文。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课堂教学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主渠道,但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仅靠每周4—5课时的教学活动显然是不够的。语文教学应尽可能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大量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获得锻炼,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广泛阅读适合初中生的报刊,让他们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利用每天中午休息时间,鼓励学生阅览,借读,养成阅读的习惯。还要向学生推荐一些内容健康,质量档次高的电视节目,科教频道的节目等,并把这项活动与讨论课,写日记结合起来,对看过的节目进行评论,写出心得,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分析的能力。同时增设课外阅读指导课,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体验生活,学写作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活动是中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手段。为解决初中学生缺乏写作素材的问题,我们除了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外,还开设了语文活动课,并围绕活动进行训练。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知识仿照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语文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我们要寓作文教学于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际应用中学习作文。
3、在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
语文是具有人文色彩的学科。语文学科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要借助课文,用充沛而丰富的情感、巧妙的课堂设计、艺术的教学语言,将语文教学与语文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民主的课堂氛围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土壤。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人文底蕴,让学生在阅读鉴赏中感受人文精神。教学中要给学生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无拘无束地展现自我风采。例如,在引导学生品评和回味作品时写下眉批或札记,随读而写,随感而发,旨在写下个人的阅读心得。它可以是概括式,对作品的人物、主题、情节做精炼的小结;可以是联想式,由小说中的人物言行、情节而延伸至自身,家庭、社会等由此及彼的感触;也可以是质疑式,写出个人与作品中观点相异之处,写出个人对某些细节的思辨;还可以是格言式,对作品进行赏析、进行思考后得出富有哲理性的概述。
4、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遵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认知规律。同时它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由感觉器官对作品进行感知,再调动生活积累,产生共鸣,再经过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分析,进而领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内涵。通过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的、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掌握并遵循这一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激发情感,增强感知能力。
情感在文学教育中有特殊作用,教师的教学情感、作品的创作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师要用饱满地热情,真挚地情感,牵引着学生步入文学殿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创设一种和谐美好的课堂气氛,领着他们登堂入室,去发现美、认识美。
2)加强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个体感知体验,又要重视学生的理性分析、口头表达。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口头语描绘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分析作品美的结构、美的语言,分析文学形象的社会意义和得到的思想启迪。通过口头表达,使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模糊的、不大鲜明的文学形象,经过梳理后变得更清晰、更鲜明。在分析鉴赏的基础上,推荐有关评论文章让学上阅读,让学生了解别人对作品的评价,参考别人的见解,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语文 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那么,如何加强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呢?
一、什么是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二、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应在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语言的形成和知识的发现,使学生仔细体验语文知识得以产生的基础以及获得这一知识的程序和技巧,逐步领悟最终形成学科思想的方法。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探索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实事求是的态度,继而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学中问题和情境的创设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学习的主动权由学生掌握。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创造力,建立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友好的人际关系,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宽松、平等、融洽的气氛下进行。
2、创设开放性课堂,落实“大语文”观
《课程标准》倡导开放性教学,明確指出“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它着眼于人的教育塑造,着眼于人的能力培养,着眼于人的个性发展。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在实行开放性教学时,应做到三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相结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结合。其实质是强调在交际应用中学习语文。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课堂教学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主渠道,但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仅靠每周4—5课时的教学活动显然是不够的。语文教学应尽可能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大量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获得锻炼,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广泛阅读适合初中生的报刊,让他们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利用每天中午休息时间,鼓励学生阅览,借读,养成阅读的习惯。还要向学生推荐一些内容健康,质量档次高的电视节目,科教频道的节目等,并把这项活动与讨论课,写日记结合起来,对看过的节目进行评论,写出心得,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分析的能力。同时增设课外阅读指导课,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体验生活,学写作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活动是中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手段。为解决初中学生缺乏写作素材的问题,我们除了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外,还开设了语文活动课,并围绕活动进行训练。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知识仿照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语文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我们要寓作文教学于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际应用中学习作文。
3、在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
语文是具有人文色彩的学科。语文学科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要借助课文,用充沛而丰富的情感、巧妙的课堂设计、艺术的教学语言,将语文教学与语文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民主的课堂氛围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土壤。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人文底蕴,让学生在阅读鉴赏中感受人文精神。教学中要给学生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无拘无束地展现自我风采。例如,在引导学生品评和回味作品时写下眉批或札记,随读而写,随感而发,旨在写下个人的阅读心得。它可以是概括式,对作品的人物、主题、情节做精炼的小结;可以是联想式,由小说中的人物言行、情节而延伸至自身,家庭、社会等由此及彼的感触;也可以是质疑式,写出个人与作品中观点相异之处,写出个人对某些细节的思辨;还可以是格言式,对作品进行赏析、进行思考后得出富有哲理性的概述。
4、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遵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认知规律。同时它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由感觉器官对作品进行感知,再调动生活积累,产生共鸣,再经过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分析,进而领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内涵。通过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的、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掌握并遵循这一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激发情感,增强感知能力。
情感在文学教育中有特殊作用,教师的教学情感、作品的创作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师要用饱满地热情,真挚地情感,牵引着学生步入文学殿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创设一种和谐美好的课堂气氛,领着他们登堂入室,去发现美、认识美。
2)加强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个体感知体验,又要重视学生的理性分析、口头表达。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口头语描绘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分析作品美的结构、美的语言,分析文学形象的社会意义和得到的思想启迪。通过口头表达,使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模糊的、不大鲜明的文学形象,经过梳理后变得更清晰、更鲜明。在分析鉴赏的基础上,推荐有关评论文章让学上阅读,让学生了解别人对作品的评价,参考别人的见解,以启发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