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陶都宜兴,走进陈乐林的“陶纹山屋”,琳琅满目的陶艺作品映入眼帘,令人目不暇接。有以紫砂原泥塑成甲骨,并在其上镌刻中国最古老文字的甲骨陶板,朴实无华,形象逼真;有用紫砂的形式把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表现出来的大型壁画,极富创意,填补了宜兴紫砂陶刻史上的一项空白;有表现名人肖像、中国传统山水、花鸟的陶盘;有让人感受到古老和神秘的各式紫砂茶壶;还有如玉似冰、透出清幽柔美光泽的青瓷系列作品……
读着眼前的这些陶艺作品,深感陈乐林在陶瓷艺术领域显露出的才华和智慧是多方面的,这包括他的审美理念、题材选择、造型设计、制作雕刻技艺等等。
艺术无坦途。30多年来,陈乐林一直走在陶艺创作的道路上,他艰难地跋涉,不停地探索着,但他感到很快乐,正如他的名字一样。
陈乐林幸运的是,他在青瓷厂遇上了一个好老师,老师李阳春当时已有70多岁,虽没有职称,但绘画书法样样皆能,技艺精湛,是当地著名的民间艺人。
陈乐林爱好写诗和唱歌,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他还有一个好心态,干活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学习的机会。在瓷厂生产第一线的那些日子里,师傅叫他在产品上面写字,他实实在在下功夫,苦练书法,5年里先后写坏了200多支毛笔,这可不是一般人都有的经历。这期间他还在夜校里学习书法和绘画。1988年他前往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专业进修成为他一生的重要转折。20多个美术界和陶艺界顶级教授的授课,不仅打开了陈乐林的眼界,开拓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他的创作理念的转变,看清了前进的方向。“艺在陶外”,陈乐林明白陶瓷只是一个艺术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如能把中国书法、绘画以及玉器、青铜器、编织等的艺术表现力在陶瓷上表现出来,那么陶瓷的空间会变得无限大。这一理念的指引和自身学养的积累,成为他在陶艺创作上取得突破的有力支撑。
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绘画史上最大的亮点,它的艺术成就让一代代人感受到心灵的震撼。要是能把《清明上河图》用陶瓷形式固定下来,这对陈乐林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把心愿变成实际的行动。陶板不同于绢和纸,手工敲易变形不平;要在陶板上镌刻传世名作对绘画和书法基本功是一大考验,雕刻者要能深刻理解画者的笔意,方能得其真谛,且以刀代笔,要运用多种刀法去表现各种线条之美;颜色要尊重古代绢的色调,去靠近、忠实原作,难度极大;陶土的可变因素大,后期烧成这一环如出现问题就将前功尽弃……陈乐林面对一个个挑战,锲而不舍,顽强攻关,两年后,这幅宽15公分、长440公分,填补宜兴紫砂陶刻史上一项空白的大型名作壁画终于问世,获得了普遍的赞誉。
陶盘上的镌刻以前以书法为主,陈乐林创作的陶盘则题材广泛多样,涉猎山水、花鸟、人物、动物等。一次,一位朋友对陈乐林说:“要是能把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做成作品,会有很大的冲击力。”就这无意中的一句话驱使陈乐林去啃艺术创作上的“硬骨头”。其实,陶盘《爱因斯坦》的创作也是陈乐林素描功底的一次展现。在人才济济的宜兴市,陈乐林的素描曾在绘画专业高考中名列第二。经过3个月的画素描,精心镌刻,陈乐林把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人物面貌、精神状态,特别是那双睿智的眼睛表现得栩栩如生,甚至连身上那件绒线衣毛茸茸的质感都镌刻得惟妙惟肖、生动逼真,整个陶盘的素描产生了十分理想的空间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把传统造型和现代审美理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精粹融入其中,以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更好地展现出东方文化的艺术魅力,陈乐林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探索,并取得了成功。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给陈乐林的艺术创作带来契机。青瓷是我国传统陶瓷的品种之一,早在宋代就名闻于世。陈乐林以青瓷为主创作了《瞧!这一家子》。整幅作品构思独特,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又融入了作者的思考。葫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有聚宝吉祥之意,龙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作品设计造型主体呈“V”字形,陈乐林用180多个青瓷小葫芦巧妙排列组合在一起,寓意世界各国相聚在中国上海,表达了作者对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的良好祝愿,又与与世博的理念、和谐世界主流很好地吻合在一起。青瓷要在1300度以上的高温下烧成,180个小葫芦粘合在一起,烧制难度大,可变因素多。作品主题图案采用青瓷材质外,作品底座古朴典雅,庄重大方,并镌刻抽象的中国书法,构成一幅画面,有摩崖石刻的金石味儿。在迎世博纪念品全球华人设计大奖赛中,这幅作品在4500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最佳艺术创意奖。
面对众多的获奖和赞誉,陈乐林说:“一个作品不是因为你的存在就跟作品的分量挂钩,一个作品应该在数百年后仍有故事,让子孙后代感到作品的价值。因此希望自己能留下一点让人评头论足的故事,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为此目标不断努力。”
“我不是发明,而是发现。”陈乐林常常用大科学家牛顿的名言来鞭策自己。回忆自己所取得的成果时,他这样说道:“我好似一个小孩在海滩上玩耍,偶尔拾到几颗美丽的贝壳。”“我喜欢称自己为‘陶工’,也喜欢称自己为艺术海滩上的‘拾贝者’。”
读着眼前的这些陶艺作品,深感陈乐林在陶瓷艺术领域显露出的才华和智慧是多方面的,这包括他的审美理念、题材选择、造型设计、制作雕刻技艺等等。
艺术无坦途。30多年来,陈乐林一直走在陶艺创作的道路上,他艰难地跋涉,不停地探索着,但他感到很快乐,正如他的名字一样。
陈乐林幸运的是,他在青瓷厂遇上了一个好老师,老师李阳春当时已有70多岁,虽没有职称,但绘画书法样样皆能,技艺精湛,是当地著名的民间艺人。
陈乐林爱好写诗和唱歌,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他还有一个好心态,干活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学习的机会。在瓷厂生产第一线的那些日子里,师傅叫他在产品上面写字,他实实在在下功夫,苦练书法,5年里先后写坏了200多支毛笔,这可不是一般人都有的经历。这期间他还在夜校里学习书法和绘画。1988年他前往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专业进修成为他一生的重要转折。20多个美术界和陶艺界顶级教授的授课,不仅打开了陈乐林的眼界,开拓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他的创作理念的转变,看清了前进的方向。“艺在陶外”,陈乐林明白陶瓷只是一个艺术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如能把中国书法、绘画以及玉器、青铜器、编织等的艺术表现力在陶瓷上表现出来,那么陶瓷的空间会变得无限大。这一理念的指引和自身学养的积累,成为他在陶艺创作上取得突破的有力支撑。
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绘画史上最大的亮点,它的艺术成就让一代代人感受到心灵的震撼。要是能把《清明上河图》用陶瓷形式固定下来,这对陈乐林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把心愿变成实际的行动。陶板不同于绢和纸,手工敲易变形不平;要在陶板上镌刻传世名作对绘画和书法基本功是一大考验,雕刻者要能深刻理解画者的笔意,方能得其真谛,且以刀代笔,要运用多种刀法去表现各种线条之美;颜色要尊重古代绢的色调,去靠近、忠实原作,难度极大;陶土的可变因素大,后期烧成这一环如出现问题就将前功尽弃……陈乐林面对一个个挑战,锲而不舍,顽强攻关,两年后,这幅宽15公分、长440公分,填补宜兴紫砂陶刻史上一项空白的大型名作壁画终于问世,获得了普遍的赞誉。
陶盘上的镌刻以前以书法为主,陈乐林创作的陶盘则题材广泛多样,涉猎山水、花鸟、人物、动物等。一次,一位朋友对陈乐林说:“要是能把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做成作品,会有很大的冲击力。”就这无意中的一句话驱使陈乐林去啃艺术创作上的“硬骨头”。其实,陶盘《爱因斯坦》的创作也是陈乐林素描功底的一次展现。在人才济济的宜兴市,陈乐林的素描曾在绘画专业高考中名列第二。经过3个月的画素描,精心镌刻,陈乐林把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人物面貌、精神状态,特别是那双睿智的眼睛表现得栩栩如生,甚至连身上那件绒线衣毛茸茸的质感都镌刻得惟妙惟肖、生动逼真,整个陶盘的素描产生了十分理想的空间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把传统造型和现代审美理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精粹融入其中,以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更好地展现出东方文化的艺术魅力,陈乐林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探索,并取得了成功。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给陈乐林的艺术创作带来契机。青瓷是我国传统陶瓷的品种之一,早在宋代就名闻于世。陈乐林以青瓷为主创作了《瞧!这一家子》。整幅作品构思独特,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又融入了作者的思考。葫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有聚宝吉祥之意,龙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作品设计造型主体呈“V”字形,陈乐林用180多个青瓷小葫芦巧妙排列组合在一起,寓意世界各国相聚在中国上海,表达了作者对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的良好祝愿,又与与世博的理念、和谐世界主流很好地吻合在一起。青瓷要在1300度以上的高温下烧成,180个小葫芦粘合在一起,烧制难度大,可变因素多。作品主题图案采用青瓷材质外,作品底座古朴典雅,庄重大方,并镌刻抽象的中国书法,构成一幅画面,有摩崖石刻的金石味儿。在迎世博纪念品全球华人设计大奖赛中,这幅作品在4500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最佳艺术创意奖。
面对众多的获奖和赞誉,陈乐林说:“一个作品不是因为你的存在就跟作品的分量挂钩,一个作品应该在数百年后仍有故事,让子孙后代感到作品的价值。因此希望自己能留下一点让人评头论足的故事,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为此目标不断努力。”
“我不是发明,而是发现。”陈乐林常常用大科学家牛顿的名言来鞭策自己。回忆自己所取得的成果时,他这样说道:“我好似一个小孩在海滩上玩耍,偶尔拾到几颗美丽的贝壳。”“我喜欢称自己为‘陶工’,也喜欢称自己为艺术海滩上的‘拾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