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指导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课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小学教学实践中,我对此做了一些探讨和研究,初步总结出如下一些学习指导法。
一、“向学”指导——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立志为振兴中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学习
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学生只有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才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要善于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同时,还要结合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和学习目的教育,引导他们把今天的学习同明天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激发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壮志。
二、“乐学”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以学为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学得主动,就要激发、培养他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寓教于乐、寓教于趣,使教与学和谐统一起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轻松愉快、津津有味地去获取知识。至于激趣的方法则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情感激趣、设疑激趣、情境激趣、演示激趣、妙语激趣、活动激趣,等等。
三、“勤学”指导——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磨炼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
当我们提倡“乐学”的时候,切不可忽视培养学生的“勤学”精神。要指导学生做到“五勤五多”,即“脑勤多思、耳勤多听、眼勤多看、口勤多问、手勤多做”。要从小处入手,从解答每一道题目做起,培养学生勤学苦练的精神。
四、“能学”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能学”的信心,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科学家、文学家历经坎坷终获成功的动人故事,以及身边后进变先进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
教师还要在各科教学中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经常向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启发他们去思考、感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五、“会学”指导——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前人早就悟出了传授方法的重要性。的确,传授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掌握了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就等于掌握了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在校期间好好学习,而且有利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学成才,可谓“终身受用无穷”,真正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教师一定要通过学科渗透、讨论交流、举办讲座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
对小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的方法还有很多,每种方法各有侧重又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实践证明,用心钻研,不断探索,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责 编辛欣)
一、“向学”指导——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立志为振兴中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学习
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学生只有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才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要善于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同时,还要结合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和学习目的教育,引导他们把今天的学习同明天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激发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壮志。
二、“乐学”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以学为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学得主动,就要激发、培养他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寓教于乐、寓教于趣,使教与学和谐统一起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轻松愉快、津津有味地去获取知识。至于激趣的方法则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情感激趣、设疑激趣、情境激趣、演示激趣、妙语激趣、活动激趣,等等。
三、“勤学”指导——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磨炼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
当我们提倡“乐学”的时候,切不可忽视培养学生的“勤学”精神。要指导学生做到“五勤五多”,即“脑勤多思、耳勤多听、眼勤多看、口勤多问、手勤多做”。要从小处入手,从解答每一道题目做起,培养学生勤学苦练的精神。
四、“能学”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能学”的信心,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科学家、文学家历经坎坷终获成功的动人故事,以及身边后进变先进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
教师还要在各科教学中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经常向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启发他们去思考、感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五、“会学”指导——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前人早就悟出了传授方法的重要性。的确,传授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掌握了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就等于掌握了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在校期间好好学习,而且有利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学成才,可谓“终身受用无穷”,真正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教师一定要通过学科渗透、讨论交流、举办讲座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
对小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的方法还有很多,每种方法各有侧重又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实践证明,用心钻研,不断探索,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责 编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