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育人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设计探索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07124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等教育中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本文旨在探索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和育人的融合,以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1》为例,探索基于育人的九年制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设计,从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与育人的融合。
  【关键词】育人;课程设计理念;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李娜(1982.01-),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南京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天元班”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方案》TYB2019005。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大学英语课程内容丰富,尤其是视听说课程,听力视频的视觉冲击力生动展现社会、经济、文化等全球各方面题材。说的部分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着重输出,表达观点。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西文化差异,培养文化自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传统的大学英语听说课堂往往以听力训练为主,采用教师播放音视频,学生完成课本练习,教师边核对答案边讲解分析的主要形式,留给口语训练的课堂时间难以保证,难以解决中国大学生普遍口语能力薄弱的现实问题。
  南京医科大学是首批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与省政府共建医学院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是培养高水平医药卫生人才的专业一本院校。学校设有26个本科专业、三个“5 3”本硕一体化专业方向、一个九年本硕博一贯制专业方向,为江苏省及国家培养高水平、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医疗人才。相同的视听说教材,不同的受教群体,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组织形式,因材施教显得尤为关键。本文以南京医科大学九年制“天元班”为教学对象,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为教材,探索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的设计和组织形式,尤其关注教学与育人的有机融合。
  二、人才培养定位
  1. 教学对象特点。本课程(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对象为我校新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下最强专业——九年本硕博一贯制专业“天元班”的大一新生。本硕博九年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是我校2019年新列入招生计划的一种新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它将传统医学生培养模式下14年才能完成的培养任务浓缩进9年加以实现,是对学生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实践能力的极大挑战,也对各门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天元班”培养“未来临床医学领军人才”的总体目标,英语学科作为各阶段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对“天元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思辨能力的养成,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交流沟通能力的提升、国际视野的开拓和民族自信的建立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教学对象的顯著特点是:(1)英语基础好,学习能力强,接受能力强。(2)学习习惯优良,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热情高涨。(3)个性鲜明,好奇心强,创造性思维活跃。(4)读写基础扎实,但听说能力较弱,缺乏真实语境下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上特点使因材施教、开展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成为可能。
  2. 课程的人才培养定位。基于南医大“天元班”学生的特点,从他们将来在三甲医院从事临床工作或在学术研究机构从事科研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本课程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在一年级第一学期为把学生最终培养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国际视野、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够用英语进行学术沟通、跨文化交际、与国际同行交流的卓越型医学人才奠定坚实的英语听说基础。
  三、课程的设计理念与目标体现育人
  1.课程设计理念与育人的融合。本课程的设计理念遵循《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基本要求,充分考虑英语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在入校第一学期应着力于夯实学生基本功,将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训练和人文素养培养有机融合,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价值引领。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多元社会与文化,增进对文化异同的认识与理解,建立文化自信,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充分挖掘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语言教育与立德树人有机结合,渗透思政要素,规范道德品质和理想信念,真正实现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目标。
  (2)知识传授。注重学生对听说基础知识的掌握,帮助学生挖掘英语语言本身的规律,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将线上线下融会贯通。改变传统视听说课堂的重听轻说的教学模式,将“说”和“听”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平均分配“听”和“说”的课堂教学时间占比。灵活运用“合作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形式,设计具有思想性、科学性、 趣味性的课堂活动和教学任务,并将“听说”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3)能力培养。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应用听说技能在实际语境进行交际,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包括语言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特别关注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和协调发展。加强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将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听力训练放在课前课后自主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课上着重点拨难点与技巧,注重能力提升。
  2.课程目标与育人的融合。基于“天元班”学生较扎实的英语基础,课程目标定位在《指南》中教学目标“基础、提高、发展”三个级别中的“提高”级别。语言目标和育人目标分别为:
  (1)语言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得到提高,能够较好地运用听力技巧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英语广播和视频材料,能够较好地运用口语技巧表达自己的观点,就一般性话题进行较为流利的会话。   (2)育人目标。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听说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培养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
  四、课程内容体现育人
  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为教材,每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话题导入、BBC视听视频、听力技巧、口语交际练习与小组讨论、课后补充听力练习。
  语言与育人的融合体现为:通过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核心素養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课程以“以人为本”为立足点,既注重知识的传递与能力的培养,更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 通过教材上丰富多彩的视听说材料和教师的补充材料,帮助开阔眼界,了解多元文化,在中西文化异同的反思中培养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课上课下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同合作能力、自信力,让学生的思维由低阶向高阶稳步发展。
  4. 不失时机地利用教材各单元涉及主题,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规范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
  五、课程评价体系体现育人
  本课程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占总成绩的70%,终结性评价占30%。具体评价方式详见表1。
  课程评价中语言与育人的融合有以下几点体现:
  1. 评价主体体现育人。学生、同学、教师三方参与的多元评价模式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多元智能、多维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发展,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学生自身参与评价有助于剖析自我、发现问题、找准定位、明确方向。生生互评有助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形成乐于助人、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班级学习氛围,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和谐、平等、公正、诚信、友善的体现。
  2. 评价指标体现育人。评价指标中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和综合能力的考量,以评价促学习,以评价促育人。通过考查学生的思辨精神、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合作精神等,有助于学生优质品质和综合能力的养成。评价指标注重育人导向,在评价语言习得的同时时刻关注教导学生学会“做人”。
  六、结语
  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方案的探索充分考虑“天元班”教学对象的特点,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混合教学模式,合理设定课堂听说比例,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人文和育人元素,利用课上课下活动充分锻炼学生全方位的能力与素养,结合多元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指标,将课程全方位地与育人结合起来。
  新的时代给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传授知识、提升能力,对学生的德育培养也被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教师应加强课程思政理念,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多覆盖的课程思政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提升认知水平和思想境界,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健全人格,会讲中国故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时代杰出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何素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的探索[J].山东青年, 2019(11):244-246.
  [3]金晶.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英语教学评价[J].创新教育研究, 2017(5):349-356.
  [4]张新颖,李红梅.论课堂思政理论下大学英语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6):72-75.
  [5]王超.大学英语听说能力形成性评价分析[J].长江丛刊理论研究, 2018(1):98.
  [6]李艳.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模式设计[J].科教导刊,2018(8):143-146.
其他文献
【摘要】由于英语目前作为国际语言(EIL / ELF),因此在使用英文沟通时实现国际互相可理解的目标被提倡,特别是在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英语为第二语言)或EFL(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英语为外国语言)国家/地区。 所以,诸如接近本地语言水平或传统标准英语等教学模式的地位逐渐被撼动和质疑。 本文笔者旨在讨论以国际沟通可理解为目
【摘要】小学英语高年级习作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应进一步做好教材内容的解读,为学生提供更多习作思路和习作训练,帮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加强自身习作能力的锻炼,分析和整理习作的思路,指导学生在习作训练中不断提升自身英语的学习能力,同时利用教学评价等方式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薄弱点,提升学生整体习作水平与质量。  【关键词】小学英语;习作教学;教材分析  【作者简介】王春燕,江苏省徐州市西朱小学。  小学高年级
【摘要】近年间我国教育部正不断要求各个高校重视培养学生的长效能力,这种长效能力从另一个角度解释即为输出能力。本文以大学英语教学作为研究背景和研究核心,首先从输出驱动假设理论的结构以及应用契机这两个角度分别分析了应用输出驱动假设理论的实际价值,其次则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当下状态展开了深入叙述。最后文章以输出驱动假设理论作为指导要点,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改良途径进行了研究分析。望文中内容能够为各个英语教育人员
【摘要】在现代教育体系不断得到完善的背景下,教育部门对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得到了提高。学生进入初中后,所学习的英语课程的系统性也有所提高,教学目标逐渐从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发展成为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以及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新课改得到落实后,出现了更多的创新型教学方法,为初中英语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使得教学效果得到了提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初中英语教师
【摘要】现如今,社会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为了适应当今这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人们一直致力于教育方式的改变与创新,以便使得教育能够跟得上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智慧课堂”就是在现如今这个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基于大数据的处理诞生的一种形式新颖的教学模式。本文就是以“智慧课堂”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期望能够通过“智慧课堂”的应用,更好地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
【摘要】传统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已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必须大胆创新,将写作教学和精读、听说教学相结合,设计出集知识性、创新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写作活动,并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童话、诗歌、歌词等文学创作。  【关键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创意设计  【作者简介】李月林(1972-),女,汉族,四川成都人,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
【摘要】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曾说:“行动是必需品,思辨是奢侈品。”他认为人的生命是意识之绵延或意识之流,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成因果关系的小单位。一个思想独立的人,一个自由的人,他的头脑能不被别人的理念控制,能不被先入为主的思想牵着走。学生的思辨能力不仅仅表现在能够答对学科考试的题目,更是表现在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如何将思辨这种意识观念
【摘要】近年来,艺考对文化课要求逐步提高,即便对于“测试成绩特别突出”的考生,文化课降分的绿色通道也即将关闭。针对这一特殊的教育群体,如何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艺术类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成为不可规避的现实问题。本文从学生内驱力的培养、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注入、教学设计最优化的倡导、立足于全员参与的同时注重个体差异、对学生评价的调整这几个不同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开展艺术类高中英语教学。  【关键词】混合式
【摘要】为了促进当前新课程教育改革的积极转变,不断地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方式,一定要创新当前初中英语话题式教学中的教学方法,通过更加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素养。本文将探究话题式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首先对话题式教学的内涵进行相关的分析,并对具体应用的三个方当面进行探讨,最后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思考进行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英语;话题
【摘要】批判性思维是思维品质的表现之一,对提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至关重要。阅读课的语言素材丰富,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因而阅读课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主阵地。但在教学实践中,它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思维培养目标缺失,文本解读浅表化、碎片化。本文结合案例,探讨了批判性思维培养路径:教学目标融入批判性思维技能培养;教学活动基于对语篇内涵的深度解读,尤其关注文本脉络的梳理、观点与事实的区分和引导质疑评价的问题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