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旅与舞蹈融合发展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xctq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河南文化旅游产业与舞蹈融合发展空间巨大,但是目前二者的融合发展还呈现较低水平,认识和管理理念滞后、民间舞蹈挖掘有限、舞蹈产品开发不足等问题都成为制约二者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因此,更新观念,创设优质舞蹈品牌,加强与高校、舞蹈传承人合作,构建多元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成为推进河南文化旅游产业与舞蹈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 河南;文化旅游;舞蹈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2-0096-02
  河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丰富的文化底蕴造就了河南省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河南省境内不仅拥有各类自然旅游资源,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传统人文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如开封的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清明上河园,许多现代型旅游产业也不断发展,郑州的电影小镇、银基动物王国等都成为推动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河南民间舞蹈作为呈现河南文化的重要形式已经越来越成为河南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如何有效推动河南文化旅游产业与舞蹈的融合已经成为未来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重点思考的一大问题。
  一、河南文化旅游产业与舞蹈融合发展的重要价值
  首先,河南文化旅游产业与舞蹈融合发展能够推动河南旅游业的发展。舞蹈作为一种动态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其他文化艺术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舞蹈通过各种舞蹈姿态、丰富多样的肢体语言,以强烈的视觉体验向观众传情达意,并与观众进行情感和思想上的互动。河南各地都有丰富的民间舞蹈资源,这些舞蹈资源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将这些形式各异的舞蹈资源融入河南文化旅游产业中,能够极大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内容,让观众最直观地感受河南独特的地域文化,从而通过舞蹈表演带动河南本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其次,河南文化旅游产业与舞蹈融合发展能够促进地方文化交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根基在文化,文化的交流能够促进河南各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丰富的文化交流才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河南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旅游产业与舞蹈融合发展就是要强调以舞蹈的形式,将静态的、原生的旅游资源进行具象化、艺术化表达,通过舞蹈的艺术形式呈现给游客,进行文化交流,通过舞蹈的形式,让游客感受到河南悠久的文化底蕴,以及河南独特文化的地域性、传承性和标志性。河南民间舞蹈与地方民俗文化联系紧密,[1]通过旅游产业与舞蹈的融合发展,利用河南丰富的舞蹈资源将河南的历史、文化等融入其中,推动二者的循环发展态势,打造河南文化旅游品牌,促进河南旅游发展,推动河南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最后,河南文化旅游产业与舞蹈融合发展能够促进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传承与创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河南各地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舞蹈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已经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如《印象·刘三姐》《又见平遥》等,都成为推动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舞蹈作为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呈现,通过舞蹈展现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社会生活等内容,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舞蹈作品来呈现就是将河南文化进行艺术再创作,并通过舞蹈的形式呈现出来,将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意蕴包含其中,这种形式不仅是舞蹈创作和呈现,而且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以及进一步理解与传承。此外,将文化融入舞蹈进行呈现,使得传统文化在形式上获得新的生命力,而且将文化舞蹈艺术再创作,也能够推动河南传统文化更好地契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舞蹈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带来的不仅是对河南传统文化的创新,而且也是对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创新和突破。
  二、河南文化旅游产业与舞蹈融合发展现状
  河南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优势明显。河南旅游产业发展较早,民间舞蹈资源丰富,受到其他旅游较发达地区文化旅游产业与舞蹈融合发展的启发和影响,目前河南文化旅游产业中时常可见舞蹈的身影。尽管二者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趋势,但是就二者目前融合发展状况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观念陈旧,缺乏品牌意识。文化旅游产业与舞蹈的融合并非是简单地在旅游产业中加入舞蹈节目或活动,其更加强调二者之间的深度融合。河南各地文化旅游产业与舞蹈融合发展过程中二者只是最初级的整合关系,并没有建立高度融合的体系。由于对融合认识不足,现实中旅游产业发展中对于舞蹈挖掘不足,仅仅通过机械迁移的方式进行整合资源,造成二者融合契合度差。此外,由于管理观念陈旧,舞蹈融入旅游产业缺乏市场导向,没有以消费者消费心理为导向,无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缺乏舞蹈与文旅产业融合的优质品牌,以传统老套的舞蹈经营模式造成消费者文化体验不足。
  二是民间舞蹈传承和挖掘程度不足。河南不同地区有着丰富的民间舞蹈资源,近些年随着国家对民间舞蹈保护和传承的关注和重视,使得河南很多地方舞蹈得以重新被保护和挖掘。但是就河南整个地区地方舞蹈而言,许多地方民间舞蹈传承人已经逐渐远离舞蹈领域,原本舞蹈的动态属性在逐渐消失,这就使得在河南文化旅游产业中真正可以运用的舞蹈资源相对有限。此外,舞蹈传承断层也导致舞蹈艺术文化挖掘程度不高,难以真正与文化旅游产业形成高度融合的形态。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上一辈民间舞蹈传承人高龄化问题凸显,由于河南各地民间舞蹈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传承人往往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和支持,这直接导致许多河南的地方舞蹈只能在形式上得以保存,无人关注其内容的挖掘和开发。[2]最后,目前一些河南地方民间舞蹈表演多在乡村小镇,更多是通过政府组织来展开相应的文艺活动,而参与的商业活动较少,在表演形式上也难以推陈出新,使得这部分舞蹈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难度增大,制约了二者的深度融合。
  三是文化旅游产业舞蹈产品开发不足,缺乏创新。河南各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明显的舞蹈产品发展滞后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舞蹈演绎产品陈旧老化,内容上较为单一,与景区、各地文化契合度低,主题上由于地域相近,一些舞蹈主题内容重复,缺乏新意。此外,在文化旅游景区一些舞蹈节目为了吸引观众,文化内涵缺失,流于低俗肤浅层面,而且部分舞蹈演员专业水平较低,也导致了旅游产业中舞蹈内容质量较低。此外,随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许多景区对舞蹈重视程度不足,只是将其作为展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進行投资建设,这就使得对舞蹈产品开发不足,而且文化旅游产业中舞蹈人才缺失,使得难以创作出高质量的经典作品,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结合景区特点的优质舞蹈节目。   三、河南文化旅游产业与舞蹈融合发展的策略
  首先,更新观念,创设优质舞蹈品牌。针对文化旅游产业与舞蹈融合观念认识不足等问题,加强对融合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根据各地方文化旅游产业与民间舞蹈的具体特征和内容,制订相应的融合方案。正确认识舞蹈对于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作用,有针对性地挖掘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并与不同文化旅游产业进行调配融合。此外,积极运用现代管理营销理论,推动各种旅游营销策略,建立多元化的营销方式,加强与其他景区相关产业链的宣传,突出舞蹈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根据不同的民间舞蹈,结合景区建设规划打造优质品牌特色,充分体现河南各地的文化资源以及舞蹈优势,结合线上和线下宣传平台,利用宣传片、宣传文章、宣传画通过动态和静态宣传模式扩大品牌影响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与特色舞蹈的深度融合。
  其次,积极发挥地方高校优势,推动地方民间舞蹈的深度挖掘和创新。各地区结合本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加强与高校搭建合作平台,创设民间舞蹈与文化旅游产业工作室,有针对性地对地方舞蹈进行挖掘和研究。针对不同地方民间舞蹈,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准确把握地方舞蹈的文化内涵和风格特色,并且根据不同的文化旅游产业,对舞蹈进行二次深加工,创作全新的舞蹈节目和活动,与文化旅游产业内容相契合,针对濒临失传的舞蹈,聘请专家进行抢救和修复。[3]此外,积极挖掘民间舞蹈资源,积极发挥民间舞蹈传承人优势,利用他们对民间舞蹈认知优势,邀请他们加入旅游产业舞蹈节目创作中,提升舞蹈产品中对本地文化内涵以及舞蹈特色的准确把握。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地方高校——民间舞蹈传承人”优势组合,深化对舞蹈的深度挖掘和创新。
  最后,培养文化旅游产业与舞蹈融合的专业性人才。舞蹈作为专业性强的艺术类别,要实现文化旅游产业与舞蹈的高度融合,就必须依托高质量专业人才。各地文化旅游产业不仅要实现本地人才培养,而且要积极挖掘专业性人才,鼓励人才深造进修,通过加强舞蹈专业素养,来提升舞蹈创作水平以及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程度。此外,要积极引进外部人才,通过多元化的整合方式聘请教授、优秀舞者等对本地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讲学,既提升本地人才专业素养,又扩大本地文化旅游产业人才队伍。联合本地旅游产业相关协会、各级高校以及旅游景区,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建立文化旅游产业与舞蹈融合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渠道。
  四、结语
  全域旅游背景下,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势必要实现多领域多产业融合,舞蹈作为呈现一个地区文化特征的重要方式,二者的高度融合不仅能够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且对于民间舞蹈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因此,未来要通过多元化路径、准确定位各地文化旅游发展特征,加快二者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刘慧.河南民间舞蹈旅游开发刍议[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91.
  [2]李俊平.非遗舞蹈在旅游景区中的活态化传承研究[J].戏剧之家,2020,(14):114.
  [3]吴红叶.乡村振兴视野下民间舞蹈与旅游产业融合开发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19,(12):60.
  作者简介:
  沈慧,女,汉族,河南漯河人,學士,郑州科技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舞蹈教育、舞蹈表演。
其他文献
【摘要】 人与环境、人与教育、环境与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又统一于实践。其中,教育一直贯穿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全过程,它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力毋庸置疑。不同时代下的社会环境不同,其中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那么在新时代下,人们如何在教育中认识自己从而改造自己?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读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重新解读环境、教育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三者关系以新的历史背景及新的角度重新定位,以
期刊
【摘要】 优秀的民俗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瑰宝,做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既有厚重的社会效益,同时也有深刻的经济效益。本文以冀赣豫黔滇五地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民俗,广宗柳编、萍乡花果、洛阳三彩、贵州花灯戏、西双版纳泼水节这五种特点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调查研究对象,分析这五种民俗文化的特点与艺术价值,探索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寻求使之更好传承发展的策略,希望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优质的民俗文化。
期刊
【摘要】 现代人的生活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而对生活中所需问题的研究探讨也将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需要的理论是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中一个本质维度,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是科学的需要观和方法论,为深入解读我国社会现实提供了重要理论视角。围绕人的需要,对其理论的内涵以及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的内容进行探讨,并展开分析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在当代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 需要;人的需要;价值  
期刊
【摘要】 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以现实主义手法探索“国民性”,企图通过文字来唤醒国民。他的小说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虚伪;对知识分子问题、反封建问题以及民主革命的出路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概括和思考,热情地呼唤新民主革命的到来。本文从四个方面对鲁迅小说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封建制度;人物形象  
期刊
【摘要】 中国香文化历史悠久,经历了辉煌也遭遇了没落,振兴中国香文化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反观日本,其香道源自中国,传承至今,其经验值得借鉴。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香文化发展历程的回顾,同时借鉴日本香文化的经验,希望对中国文化传播能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香文化;文化传播;日本香道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2-0070-
期刊
【摘要】 舞剧,是以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表现一定戏剧内容的舞蹈作品。它是一种综合了舞蹈、戏剧、音乐、舞台美术的舞台表演艺术。本文从舞剧《英雄儿女》欣赏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索舞剧的教育功能,探究其独有的艺术形式对受众起到的作用。这个研究也为编剧、编导的舞剧创作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视野,有利于其站在教育功能的角度创作出更加优秀的舞剧作品。  【关键词】 舞蹈功能;教育;舞剧;《英雄儿女》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大江南》是一首十分具有特色的新时代民歌,在声乐学习过程中也经常作为民族男高音的经典之作,本文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的特色以及作品的演唱分析出发,对这首作品的特色进行了系统介绍和分析,并对该作品的演绎提出了方法和观点,对歌唱者演唱这首作品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歌曲特色;时代气息;演唱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崇高理论发展过程的梳理,列举为崇高理论发展做出贡献的学说理论,总结出崇高理论的核心观点,并对闽西客家宗祠的建筑特点及文化属性进行分析,两相结合后,探讨闽西客家宗祠内所自然体现的崇高属性,以期在宗祠职能发生变化的今天,为如何保持“宗祠作为宗族情感联系纽带的作用”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 《论崇高》;朗吉弩斯;崇高理论;宗祠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人类的想象在四处迸发出火花,丰富的想象带来无数新颖的体验,生活中人们所见所感似乎都与想象有一定关联,有时候看到一幅画、听一首歌,脑海中也能联想到一些画面,一些记忆,一些幻想。音乐的创作也离不开创作者的想象,本文从想象的源泉、动力和灵感展开论述。  【关键词】 音乐创作;想象;灵感;想象的源泉;想象的动力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
期刊
【摘要】 花山岩画元素是广西地区的传统文化元素,同时也是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花山岩画元素以红色为主,线条粗犷流畅,有着独特的中国文化底蕴和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动画造型在动画影片中是一个整体形象,需要多种不同的素材来充实,将花山岩画元素应用于动画造型设计中,可以使每个动画人物的形象能够更加饱满。因此,本文主要探究花石岩画素材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