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再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ke_z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人与环境、人与教育、环境与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又统一于实践。其中,教育一直贯穿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全过程,它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力毋庸置疑。不同时代下的社会环境不同,其中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那么在新时代下,人们如何在教育中认识自己从而改造自己?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读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重新解读环境、教育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三者关系以新的历史背景及新的角度重新定位,以此加深对《提纲》之三的理解、引发人们关于在教育中如何改造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 新时代;人与环境;人与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2-0057-02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的再思考
  1845年,马克思提出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意义重大,从批判费尔巴哈和与一切旧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自己与以往唯物主义不同的世界观,强调了科学实践问题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与以往唯物主义的致命漏洞。
  《提纲》之三认为,以往的旧唯物主义学说只肯定了环境、教育对人的作用,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没有注意到人与环境、教育是相互作用的,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带来世界的改头换面,人与环境、教育之间的互推互动影响着社会的更迭,应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思考《提纲》之三带来的启示。在新时代下,环境与教育的作用日渐重要,如何在不同环境下通过教育来改造自己,这对于新时代的青年人乃至所有人都是值得再思考的问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像这样的古语有不少,他们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16世纪初期,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博丹就认为,民族差异的原因在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也认为,气候的特殊性对各民族的生理心理等起决定性作用[1]。“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思想和行动是环境与教育所决定的,积极的思想与行为则是好的优秀的环境与教育决定的,反之,消极的思想与行为则受不良的环境与教育所影响。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环境与人之间的交互关系看起来像单纯的因果变量,只有单向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
  旧唯物主义者们还宣称“教育万能论”的观点。他们像强调环境的作用一样,不假思索地强调教育的作用,他们将教育视为无所不能的东西。爱尔维修强调教育的作用,他说:“人们在一种自由的统治之下,是坦率的、忠诚的、勤奋的、人道的;在一种专制的统治之下,则是卑鄙的、欺诈的、恶劣的、没有天才也没有勇气的,他们性格上的这种区别,乃是这两种统治之下所受教育不同的结果”[2]。英国哲学家洛克的哲学基础是感觉主义的认识论, 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论”、反对天赋观念, 完全不同于封建社会把人仅看作是遗传决定的产物, 提出了教育万能[3]。他认为,每个人的心灵都是纯洁无瑕的,像一块白板,他们中有好人或者坏人,真诚或卑鄙的人,有用或者无用的人,产生这些差别的根源都是因为所受到的教育不同。
  无论是环境决定论还是教育决定论,他们都片面夸大环境与教育对人的决定作用,只关注单向影响,却对于“环境是如何产生”“教育者的知识如何产生”这样的问题无法回答,甚至陷入无意义的循环中。他们无视了人的实践的作用,没有看到环境与教育都是人的实践下的行为结果,割裂了三者的联系。他们只注重于单方面的人在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与教育对人的改变,而事实上,这是一种双向交互的联动,人的实践是教育与环境的来源,通过人积极的能动性,改变创造环境与教育。
  二、环境、教育与人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在《提纲》第三条中对于旧唯物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所宣扬的环境、教育与人的关系进行了批判,并借此进一步阐释了自己关于人、环境、教育之前的关系的观点,他的观点对于后来社会发展,教育的改革与进步有重要的价值。
  马克思看到了旧唯物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在这个观点上的不足,他们忽视了人的实践的地位。因此,马克思在《提纲》之三中提道:“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4]在马克思看来,人不再像之前旧唯物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们所说那样消极被动,他回答了“环境如何产生”,环境由人来改变,它不是凭空产生的,无论是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或者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下的环境,都是由上一个时代的人们为我们所创造的。
  教育亦是如此,教育与人的作用不单单只局限于教育对人的作用,应该看到,教育者所拥有的知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也不是永远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因为他们现在所具有的能力也是通过接受前人教育所得的,因为在人的一生成长过程中,教育是每个人发展中必不可少要经历的环节,如果只注重教育对人的引导作用,而忽视了人在教育中的主動性作用,那便是将教育视为冰冷的工具,割裂了教育与人的辩证关系。
  环境、教育与人三者的作用是辩证统一的,环境与教育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与发展,可是如果缺少了人作为主体性的参与,那么环境与教育就失去了自身的本质与意义,毫无生命力。那么作为人,如何对环境与教育产生作用,马克思在《提纲》之三中给出了这样的答案,“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与优秀的教育氛围,而环境的改变与教育的更新成熟更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人通过实践改造环境、创造适宜人类生存成长的环境,由通过不断地思考更新教育制度,创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培养国家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样的环境与教育进一步影响个人的生存发展。环境、教育与人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不再是以往的单向决定论。   人与环境、人与教育、环境与教育三者的关系是联动的,它们存在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中,通过人的实践相互作用,作用有度,在巧妙地牵扯力度中,共同促进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三、在新时代教育中改造自己
  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环境,混乱或和平、开放或封建;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又有不同的教育条件,氛围消极或乐观,观念保守或先进;人类实践在其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产生出不同结果,创造着不同的环境与教育。人们往往注重结果,关注环境与教育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反作用,而忽视了作为人,鲜活的力量,在不同时代背景与环境下,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在教育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甚至改造自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在新时代下背负着重要的使命与责任,影响着国家下一代的成长与发展,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教育是个复杂且长远的过程,其中所包含的主体多样,受影响的因素复杂繁多,不能一味强调教育的单向作用,学会反过来利用教育的整个过程提高自己也很重要,因此,如何在教育中改造自己成为值得思考的新问题。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教育对于当前时代以及未来发展意义重大,对于教育过程中的参与者要求更加全面且严格。作为教育者本人不能只注重理论的讲授,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落实同样重要,与此同时,应通过应用多种方法,向受教育者传递实践中人的作用,“主动”实践在有的时候起的作用甚至大于“被动”实践。在教育者本人的日常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的应用,不能做教科书的“复读机”,应该用实践來传授知识,增添实践教育活动,实践感知所起到的效果往往是意想不到的。作为受教育者,书本上的知识缺乏灵动性,要想切身实地的感受这些知识,领悟这些技能,离不开自身的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受教育者可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不至于过分自卑,也不会过分骄傲。实践也是另一种方式存在下的“老师”,受教育者可以通过实践,在认识到自己不足的情况下,向“老师”请教,改正错误,不断练习,提高自己。新时代下,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不可忽视实践,通过实践,认识自己,改造自己。
  实践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对于新时代的教育,实践所起的作用则更加重要。通过对于马克思《提纲》之三的再次解读,可以关注人的实践的主导作用,没有人的实践对于环境和教育的改造,何谈环境与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新时代下,应该引导教育者本人与受教育者主动实践,从根本上认识到实践的作用,从而发挥人的实践能动作用去改造自己。
  参考文献:
  [1]王闻文.浅论环境决定论[J].现代交际,2020,(12).
  [2]曾永攀.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的一点思考[J].才智,2018,(24).
  [3]陈祎鸿.“教育万能论”述评[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4,(05).
  [4]周树智.马克思的新世界观: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研究文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顾思杨,女,汉族,宁夏银川人,宁夏大学,研究方向:东方哲学。通讯作者:冯璐璐。
  万木婷,女,汉族,宁夏中卫人,宁夏大学,研究方向:东方哲学。
其他文献
【摘要】 《妈勒访天边》是广西壮族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随着时代的变迁,由原生态的口头传说经过整理与汇编以书面形式走向千家万户,在新的传媒技术下又以各种新的形态不断涌现,散发出源源不断的魅力。以《妈勒访天边》为例的民间故事经历了现代性的“祛魅”又一次次回归大众的视野,不断地被重构与再生产,展现出丰富的内涵。不论根据其改编的舞剧还是动画短片,都实现了诗意审美与文化的双重回归,从生存本体论的角度进行思考
期刊
【摘要】 中国古代书院所积淀的文化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教育制度。在古代书院办学过程中,虽然科举成为某些书院的教学内容,不可否认书院的人文追求才是最终目的。书院的兴起,就是为了追求儒家人文精神和独立的学术论辩机制而建立的,书院和儒学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书院成为儒学研究、交流的基地,促进了儒学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于是,儒家文化建立在文士对人文学术的探索上,表现出私学教育特立独行的特点,并且在科
期刊
【摘要】 建安之初,“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之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曹丕与曹植也多有此类诗作。时移世易,子建之诗着凄婉之调,子桓之诗则增悲凉之气。艺术特征上,二人之诗都具有抒情性与现实关怀,模拟乐府并突破创新。他们的诗歌也各具特色:曹丕抒情,婉约细腻,多以女子口吻代人言情,曹植抒情,笔力遒劲,或豪情万丈,或不平而鸣;丕诗简明流畅,植诗辞采华茂;丕诗形式多样,植诗句势非常。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善是什么?这一直是伦理学界讨论的重点,从古至今,众说纷纭。孟子提出的“可欲之谓善”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不同思路。孟子以“人无有不善”人性论为基础,在回答“性”“命”之分时提出“可欲之谓善”,不断扩充“可欲”的内容,即“四心”“四德”“四端”,并且认为可通过向善、为善、致善方式不断维护和提高自身的善。明晰“可欲之谓善”内在含义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孟子性善论和性命论,还有助于为当代思想、政治
期刊
【摘要】 秦方博士的《女界之兴起》是近年来首部关于晚清天津女学的研究著作。该书从妇女史、城市史等角度切入,综合运用概念史、图像史、人类学等研究方法及专题式的叙述方式,对晚清天津女学及女性新形象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另外,在国族等现代性的话语体系下,作者运用充足多样的报刊资料,完成了对“女界”一词的概念辨析和意义阐释,揭示出此时期新女性形象既文明又保守的摇摆特征。该书的问世,不仅丰富了妇女史、教育史的研
期刊
【摘要】 作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乡村文化建设是提升地区文化底蕴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胶东剪纸孕育于胶东大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将其融入乡村社区的公共艺术建设中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胶东剪纸的艺术特点梳理分析,及其介入乡村社区公共艺术的价值,探讨了胶东剪纸介入乡村社区公共艺术的实施路径,从而赋予乡村社区新的活力,以促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 胶东剪纸;乡村社区公共艺术;实施路径 
期刊
【摘要】 本文以文学评论家小田切秀雄在战争时期逃避“征兵检查”这一战争体验为考察线索,结合小田切秀雄在战前-战时的文学批评、言行与社会活动的实证性研究,通过剖析学生时代的小田切秀雄历经“征兵检查”后体味到逼仄的生存空间,《万叶的传统》中所传达出外部环境之于内部感受性的压制,以及被疏散至乡下,并借此生发出纠葛、复杂的心态。这一战争体验因具有批判非合理性精神主义倾向而呈现为小田切秀雄的战争认识及反思。
期刊
【摘要】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海洋国家的战略重点。面对全球性的蓝色浪潮,沿海港口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如今,港口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文化的竞争,港口的品牌与文化才能让港口的发展更具生命力。宁波是一个因港而生的城市,拥有历史丰厚的港口发展史,故港口文化是宁波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市政府抓住自身港口优势,大力发展当地港口文化,通过加强宁波港品牌建设与宣传力度,积极举办港口
期刊
【摘要】 二十世纪初,因科举制度停废,全国各地掀起创办新学的潮流。其中,女子学校则是不可忽视的教育改革新事物。奉天省创办女子师范尤显地位突出,值得研究。本文主要从奉天女子师范兴起条件和发展过程两个方面论述这一时期奉天地区的女子師范教育。其创建背景和教育思想对今天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 清末民初;奉天地区;女子师范教育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 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平台逐步进入快速成长期,新媒体记录影像与传播在社会文化与社会价值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1年是我国完成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向乡村振兴转变的重要衔接期。东北地区是乡村振兴的重镇,同时也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核心。因其独特的地域发展需要,第一书记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前沿力量。本文立足于当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乡村振兴的交叉背景,以现有关于第一书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