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而深刻的现实寓言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gming8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举囊括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等多项重要文学奖项的《地下铁道》,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的最新力作。这部小说一经推出,就曾受到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和著名媒体人奥普拉的高度赞誉,短短两周不到,就高居全美读书排行榜冠军。正如奥巴马所言“(这部小说)让我们忆起发生在几代人间的奴隶买卖之痛,不仅在于这本书将其公之于众,还在于它改变着我们的思想和心灵。”
  小说讲述16岁的少女科拉无家可归,在南方一座庄园里频频遭受欺辱和强暴,过着没有希望的生活。特别是母亲的逃离,更让她形单影只,内心倍感痛苦和悲伤,终于在遭到庄园主一次残忍的鞭打后,她决计逃出这人间地狱。沿路她穿过沼泽的黑水和森林的幽暗,搭乘秘密的地下铁道,一路向北,向着心中的自由天堂奔去。一路的奔逃,让她看到了社会的邪恶,法律的不公,暴力无处不在,但也在一些好心人的帮助下,让她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尽管这些人性的善良与黑暗的黑奴制比起来是那么脆弱,但终究让她看到了一抹希望。小说巧妙地融合了现实主义与寓言性,将奴隶制的残暴和逃亡的戏剧化结合成为一段指向当代美国的传奇。“地下铁道”,原指19世纪美国废奴运动中的秘密路线网络和黑奴避难所,它既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又是一个虚拟的隐喻——它曾经帮助大量南方非裔奴隶成功逃往自由州和加拿大,它又有着“应许之地”“约旦河”等各种不同的称谓。在小说中,怀特黑德以他奇特的想象力,将这个虚拟的概念构筑成一个真正的地下铁道,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在写尽了科拉逃亡之苦的同时,也将美国南北战争前最黑暗沉重的一段历史入木三分地披露了出来。
  在写作本部小说之前,作家怀特黑德曾苦苦酝酿了十六年,在翻阅了大量有关黑双制的历史资料后,一种惩恶扬善的正义感最终支撑着他拿起了手中的笔,决计将这段阴云密布的历史,以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呈现出来。虽然怀特黑德满怀着一腔正义来描绘这段历史,但激情涌动之下,他仍始终秉持着一种理性的克制,以极为朴素的文笔,冷静地把握着书写的方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主题之外的东西,怀特黑德只是点到为止,并不做自然主义似的精细描写,而把更多思考的空间,留给了对黑奴制、社会不公和民主制度核心价值观的揭示和考量上。站在剖析和解构历史的角度,怀特黑德借助“地下铁道”这一阴森冷峻的载体,用艺术化的手法无情怦击了美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幕。站在文学的角度,他成功塑造了一个虽饱受屈辱磨难,但内心依然坚强执著一心向往光明的“小人物”形象,她身上所洋溢出的那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早已超越了时空的界限,给人以强大的精神感召和思想启迪。正是这种对历史伤痕的大胆揭露和审势,以及对自由精神的无比向往,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怀,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内心共鸣。
  谈到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时,怀特黑德这样说道:“若我不是已经身为人父,我可能不会写成这样一本书。当我自己有了妻子和兒女,我才能真正意识到黑奴制度的残酷之处——它对于家庭的摧残。”或许正是作家的这种责任和担当,给了他智慧和勇气,写出了这部奥普拉所盛赞的,“当我翻过最后一页,我意识到我读到了一本永远不会离我而去的书。”
  掩上书页,思诸万千。《地下铁道》就像是一部理性而深刻的现实寓言,一方面审势着美国过往的历史和制度,另一方面拷问着与之相生相联的人性和道德,不愧为一部从思想上和灵魂上都撼人心魄的经典之作。
其他文献
《伊索寓言》里说,一头驴子听着草虫鸣叫得悦耳爽心,就问草虫:“你叫得这样好听,请问你是以吃什么东西为生?”草蟲回答:“也不过吃露水。”驴子因为要学草虫,于是不肯吃草料,专吃露水,不久竟致饥饿而死。它在将断气的当儿叹道:“可惜露水太少,否则,我叫的声音必能引动幽人雅士的心灵。”  还有一则寓言,说是有一只乌鸦看着天鹅的羽毛洁白可爱,大生羡慕之心。它以为天鹅洁白是因为终日在水中游泳。于是它也日夜在水里
期刊
方鸿儒先生的《闲话养生》《本刊2017·3上》,所论涉老夫“切身”利益,故从而议之。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据12卷本《汉语大词典》)。怎样保养?  人是动物,得“动”,生命在于运动。都应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最有效的运动是有氧运动(标志是出汗),比如快跑;身体状况不允许,也要坚持做一些轻微运动,比如慢走。  水是生命之源。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其实男儿也是,男女身体里面都含不低于65
期刊
文学的“有用”似毋庸赘言,各类教科书皆有详述。诸如:可以增长见识,可以扬善积德,可以审美愉悦,乃至品味理趣、净化心灵等等。至于文学的“无用”则有歧见。有论者以为“无用”者,即是精神层面的“审美享受”,是所谓的“大用”。  然则,以笔者之见,指望于阅读中获取为我所“用”,则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境界,是“小用”还是“大用”,则皆属“实用主义”,是“功利性”的,其意仍在“用”。“无用”者,唯意
期刊
赴校园接接送送,回来备饭菜查作业……老Q夫妇每天围着小孙女转。近来却道出个困惑:“看着小囡日长夜大,阿拉蛮开心。但是‘海归’的阿哥说‘磨掉自己的爱好,不抓住青春尾巴,这种带孙女模式纯属浪费辰光,是带了小的、误了老的’。到底我们做得对勿对?”  “没啥不对呀。”一边作答,一边我想到两桩往事。一桩,关乎素所钦佩的一位老上级。那是二十年前,他离休后就开始了乐呵呵的带外孙生涯。好几次我去公园,都看到他陪护
期刊
“無题”等12则
期刊
在一次新诗欣赏会中,一位爱好古体诗的读者手里拎着一本新诗的诗集,用斥责的语气说:“这算甚么诗?这是垃圾!垃圾!”一些新诗与旧体诗推崇者之间的鸿沟可见一斑。  这位读者大概不读文学史,文学的体裁内容一直在流变之中,文学的发展史也就是流变史,怎么流,怎么变,可以预测,不能规范。中国诗己经由唐诗宋词的统一格律走向今天的一人一种格律、甚至一诗一种格律,应该看做是传统的发展。它并未中断传统,它向前延伸了传统
期刊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一书中将主人公查尔斯·斯瑞克兰德前后期的两种人生分别用六便士和月亮予以概括,即前期的股票交易所经纪人的务实生活以及后期作为一位遁世画家的审美人生。众所周知,主人公是19世纪的著名画家。多数人的个人生活倾向往往是摇摇摆摆,模模糊糊,很难像斯瑞克兰德这个怪异的天才那样生活轨迹泾渭分明。但是,作为一个民族一个群体,其气质和生活状态却可能有一定的倾向。  多年前,我在南美的一个港口城
期刊
昔日的乡村热闹的事不多,货郎担一来,孩子们就像炸了锅,一个个揣着甜蜜的心思呼啦一下子围拢过来,宁静的村庄顿时卷起一层热浪。  货郎又叫货郎担,也叫挑货郎。那时的乡村,卖货人挑着箱子走村串巷,卖些针头线脑和小孩子好吃和好玩的小东西。这行当在上世纪70年代的乡村很惹眼,也很有趣。小孩子手里没有一分钱,但随便找些废铜烂铁、旧塑料或牙膏皮,就能换回几样自己想要的小甜食和小玩具。那时的日子里,隔上三两天,就
期刊
书房虽小天地宽,这是对古代读书人书房的真实写照。身居斗室,心系天下,长啸低吟,志存高远,这就是读书人的精神世界,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即是也。  古人对书房之所以如此重视,是因为在古代,书房是读书人的精神栖息地,无论书房是大是小,是豪奢是简陋,都孕育着无限变化无限生机,或消遣或奋斗,都让读书人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不仅如此,很多书房还是卧龙栖凤,风云际会之地,那里既有破茧化蝶的
期刊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恰似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点燃了亿万中国人(甚至外国人)心中钟爱中华传统诗词之火,而一夜爆红的才女武亦姝更是无数人的“偶像”。中华传统诗词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该如何入门、入手?一些心急的人,头脑活络的人自然把目光集中到了武亦姝等人身上,他们万没有想到,得到的回答竟是:“诗词类我只是喜欢看我喜欢的,就不推荐了。”“诗歌是个人的,是某个时刻的有感而发。”  那些突然热衷起传统诗词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