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神话文本与相关形象研究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pengo0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嫦娥是人们熟知的神话人物,嫦娥奔月与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并称为中国四大神话,本文通过对奔月神话的文本流变进行探究,按照时间的先后整理了关于嫦娥奔月的直接文本,并且对嫦娥奔月的间接文本如蟾蜍,不死药,以及后羿这些相关文本进行考证。
  关键词:神话;嫦娥奔月;文本流变
  一、关于嫦娥奔月的神话的直接文本
  关于记载嫦娥奔月这个神话,是以“奔月”这一举动作为核心情节,来记载嫦娥奔月。这个构成了嫦娥奔月神话的核心文本。
  从文献资料可知,《归藏》作为先秦典籍,其内容最少,是最原始的文本,只记载了嫦娥服药奔月和化为月精这个事件,而到了汉武帝时代的《淮南子》就有了羿的加入,而到了东汉张衡《灵宪》记叙嫦娥奔月后化为蟾蜍且加入了“枚占于有黄”这一个细节,根据袁珂先生的观点,奔月以前“枚占于有黄”,可能仍是《归藏》的旧文,增加的内容不多。但是关于嫦娥是后羿妻子这种观点,刘昭《后汉书·天文志上》和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就有所不同,两本书著作的作者一个是南朝一个是清代,相隔时间为一千两百年,使用资料都称为张衡的《灵宪》,但是高诱晚于张衡,高诱注《淮南子》上说“姮娥,羿妻。”这种观点,笔者认为是清代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吸纳了高诱的观点加入的。并且不死药从没有归属权到操不死药的西王母再到《独异志》中羿烧仙药。
  那么综合分析,其嫦娥奔月神话的发展如下所示:
  嫦(常)娥服药奔月→嫦(常)娥服西王母之药奔月(为月精)→嫦娥窃羿得于西王母之药→嫦娥为羿妻,窃羿得于西王母之药化蟾蜍。
  整个过程有以下四点需要分析:一嫦娥,姮娥,常娥名字的不同,二羿的加入,三从月精到蟾蜍,四不死药。
  二、嫦娥形象
  上文提出嫦娥,姮娥,常娥名字的不同,其实他们都是同一个人,那就奔月神话女主人公嫦娥。先进行嫦娥形象的渊源分析。
  嫦娥奔月,月作为嫦娥的栖息之所,月亮属阴,而女性恰好是阴性,则作为女性形象的嫦娥与月有着莫大的关联,月就具有某种隐喻功能。关于月亮的神话主要有《山海经·大荒西经》、《吕氏春秋·勿躬》、屈原《离骚》。
  “历史上,因嫦娥与月密不可分的关系”[1]而这种关联使嫦娥成为月的代称,生月、浴月解释月的由来,望舒解释月亮的运行,这些都成为嫦娥奔月神话酝酿、生成的历史来源,更因为常羲、嫦娥的转化,更使得嫦娥与月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而嫦娥名称的由来,主要在“附会说”与“避讳说”两种基础上演变。
  附会说是因为“常仪占月”而“羲”“仪”和“娥”一音之转,于是“常仪”(或尚仪)遂被刘安附会成“常娥”。而“避讳说”是因为“常”字是“恒”的意思,羲的古音同娥。常羲则是恒娥,而恒字又因为避汉文帝之讳,则成为常娥。
  从常娥到嫦娥又因为人们写作习性。而从常羲、常仪、姮娥、恒娥、常娥等名号,只是嫦娥在不同时期,拥有着不同的称呼。
  嫦娥的由来,始终都与月有着密切的联系。她本身则是月亮女神的代表,居住在月宫。而嫦娥奔月这个神话则恰好印证了奔向地点是月宫。
  三、嫦娥相关的人或物
  嫦娥奔月这个神话故事的传播,还依托于嫦娥相关的人或物,在对相关的事物主要是蟾蜍,后羿,不死药等。
  (一)羿的英雄与无道形象
  嫦娥奔月和后羿射日,本是两个神话。高诱《淮南子》注有:“娥,羿妻。”那么就使得两者之间产生一定的因果关系。并且根据袁珂先生所说,嫦娥奔月神话,不能把它放在一个孤立的地位加以考察,它应当是整个羿的神话的一部分。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羿则是帝俊的臣子,而且并得到了彤弓素缯,从中可以看出“羿善射”,帝俊是《山海经》中早于黄帝的主神,是具有开辟性质的远古天神。这时的羿应该是远古东夷之神。
  而在《淮南子·本经训》中羿已经成为尧的臣民,而羿的英雄形象是通过羿射日和翦灭猛兽来体现的。在《天问》记载:“河伯溺杀人,羿射其左目。”之所以打击河伯可以从西门豹治邺中得到解释。从这里可以看射日射猛兽以及打击河伯这是奠定其光辉形象的基础。
  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记载:“羿居穷石之地,故以穷为国号……穷国之君曰羿,羿是有穷君之号。”这是一个从天神到民间英雄到有穷国诸侯的演变,而关于这位有穷国国君的记载则是一位昏庸无道,他也善射和打猎,这样与英雄之神羿就慢慢的混为一体了。
  天神羿与有穷后羿事迹的杂糅现象,其实正体现了历史意识对羿神话的渗透,这种渗透和转换不是瞬间完成的,经历了漫长的神话历史化过程。而最终的融合成为一个人物,后续的故事出现了逢蒙杀羿,如果这个羿是前面的英雄,那么则是一个英雄的失败,而属于后者,则是人们为暴虐的反击。而这种杂糅,也会对嫦娥奔月这个文本造成不同的解读。
  (二)蟾蜍
  关于蟾蜍,在月精—蟾蜍—嫦娥之间有一种互换的关系,从《归藏》的月精到《灵宪》中的蟾蜍。在《归藏》中奔月后,嫦娥的结果是“为月精”,至于“月精”是什么,书中没有详细说明。结合《初学记》作为引文,分析可得嫦娥变成的月精是蟾蜍。而蟾蜍本身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出现,记载在《淮南子》中,如《淮南子·精神训》卷七,“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
  嫦娥化蟾蜍,月中有蟾蜍。对于这两种现象,都是在西汉的《淮南子》。所以应该对蟾蜍本来的形象进行探究。
  关于蟾蜍的神话文本记载较少,但是根据出土的文物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蟾蜍是作为图腾出现,这种图腾崇拜,其实就是生殖崇拜和死生崇拜。其实是一种长生不死的观念,这与月的阴晴圆缺是相一致的。而对于嫦娥化月,化蟾蜍,则是隐喻着嫦娥的长生是生殖之神的象征。这里的蟾蜍是带有褒义色彩的,从《灵宪》中的“枚占于有黄”卦辞是“毋惊毋恐,后其大昌”证明奔月之后会是一种好的预兆。而至于在宋代的《太平御览》所言:“戚施、蟾蜍、喻丑恶。”嫦娥化为丑陋的蟾蜍,被视为嫦娥盗药的惩罚。则是增加了后代人对于蟾蜍审美观念的转化而形成的。与起初嫦娥化蟾蜍的文化内涵并不一致。   对于在《淮南子·精神篇》中记载的月中本有蟾蜍。月中有物的说法源自古人对月中阴影的猜测与想象。月中有蟾蜍在屈原《天问》中有“顾菟在腹”,闻一多在其《天问释天》中引举十余例以证“顾菟”是蟾蜍的音转,月中有蟾蜍的说法可以提早到战国。而作为最早的商代资料《归藏》说明嫦娥化身为月精,结合后代资料化为蟾蜍。
  由于时代的久远,形成和记载又是不相匹配的,无法准确说明这两者的先后顺序,两者在传承的过程之中出现了杂糅,使得嫦娥奔月的神话才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
  (三)不死药
  关于不死药作为嫦娥可以奔月的媒介《归藏》→表达持有不死药的所有权的西王母《归藏》《淮南子》《灵宪》→为弥补《淮南子》怅然有丧,无以续之的缺憾,在《独异志》改为“羿烧仙药”。
  关于不死药最早记载的是《山海经》,《山海经》中有不死之山,不死之国,不死之民,不死之树。《山海经·西次三经》则形成了蟠桃、王母桃,从不死药变成了有来源的不死树到不死树结出的果实仙桃。
  不死药的记载与求取长生密切相关,从《山海经》开始到汉及以前,不死药为西王母所操。及唐则有不死树的说法盛行,月中的桂树便成了不死之树桂树的代表,在《太平御览》卷九五七引《淮南子》:“月中有桂树。”[2]在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嫦娥掷投掷与人的桂树则成了不死药。
  在《乐府诗集》中《相和歌辞·董逃行》:“采取神药若木端,玉兔长跪捣药虾蟆丸”玉兔整天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所以李白《把酒问月》还有“白兔捣药秋复春”的诗句。白兔所捣之药有时也被附会为不死之药。
  这样不死之药的文化内涵使得对嫦娥奔月神话的文本流变,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使人们可以对嫦娥奔月这个神话给予解读。
  他们作为间接文本的出现,则使嫦娥奔月这个文本具有丰富内涵,使原型得以丰富,使整个故事有了多重的文化意蕴。
  参考文献:
  [1](宋)李昉.太平御览[M].中华书局,1985:4249.
  [2] 陈才训.嫦娥·蟾蜍·玉兔——月亮文化摭谈[J].江淮论坛,2002(3).
  作者简介:聂聪聪(1990—),女,汉族,山东淄博人,青岛大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摘 要:司马迁在《史记》中塑造了不少女性形象,这些女性不仅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于各阶层女性伦理纲常的定位,还反映了作者对于女性文化的理性关照。笔者将从生存状态、情感悲剧、女性态度三个方面剖析司马迁对《史记》中女性文化的理性关照,并由此揭示司马迁创作的内在动因和深刻用意。  关键词:《史记》;女性文化;理性关照;司马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不仅记载了黄帝至汉武帝这三千多年的历史,
期刊
摘 要:女性诗歌创作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为男性主宰的诗歌领域增添了新的气息。魏晋时期著名的女诗人谢道韫,擅长文赋,能言善辩,才识俱佳。本文通过“咏絮之才”、“大薄凝之”、“步障解围”等故事,了解谢道韫的生平,解读《泰山吟》和《拟嵇中散咏松诗》,体味诗歌的大气洒脱以及“林下风气”,并简述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谢道韫;生平;诗歌;影响  一、谢道韫的生平 
摘 要:欧阳修的散文创作秉承了“简而有法”的主张,大抵上来讲,是文章简洁且有章法。从词语出处《尹师鲁墓志铭》中可以详细探究“简而有法”的具体内涵,这一主张与欧阳修的学风、古文创作理论及文道观等都密不可分。  关键词:欧阳修;“简而有法”  一、何谓“简而有法”  “简而有法”一词,始见于欧阳修为尹洙写的墓志铭《尹师鲁墓志铭》,他称赞尹洙的文章的时候,只用一句“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这引起亲友们的
《诗经》中的“比”即“以彼物比此物”,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诗经》中大量运用“比”这一表现手法来描写人或事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本体和喻体
摘 要:《世说新语》向来被视作描述魏晋风流的风雅之作,甚少有人着眼于其中“俗”的部分,本文尝试从言语、情感、意趣等几个方面对《世说新语》雅中之俗进行一些浅近的分析。  关键词:雅与俗;世说新语;俗文学  雅与俗,向来是文学中关系紧密的两个概念,由之延伸出来的雅文学与俗文学,也隐隐有对立之势。但必须承认的是,几乎所有的雅文学都是由俗文学发展而来。四大名著诞生之初仅仅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小说家言”,
摘 要: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歌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风貌,是当时社会现状的一面镜子,故有“诗史”之美誉。他深受儒家“仁爱”思想的侵染,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他的诗作中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深沉广博的仁爱精神,处处都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  关键词:杜甫;儒家思想;人道主义精神  一、杜诗中人道主义精神探源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