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情趣:拓展教材内容,激活学习动因;借引生活现象,启发学生感知;合理猜想假设,实现知识构建。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学习情趣 培养
初中物理大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贴得很近,学习起来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情趣和求知欲望。但物理学科的教学内容又有十分抽象的特点,有些规律和现象不容易理解,如惯性定理,物体受力分析等,又有“难学”的一面,使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初中物理老师要研究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新教材的特点,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帮助学生打开物理学习这扇门。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呢?
一、拓展教材内容,激活学习动因
为了说明概念定理,教材上列举了些实例。教学时我们还要根据需要补充一些事例,并作认真剖析,深化概念理解,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因。
例1:下列各种摩擦中,哪些摩擦是有利的摩擦?1.手握瓶子,手与瓶子之间的摩擦;2.机械运转时,各部件之间的摩擦;3.刹车时,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4.吃饭时,筷子与食物之间的摩擦。
分析:(1)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2)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增大压力,增大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3)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减小压力,减小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摩擦力;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解:有益摩擦要增大,有害摩擦要减小。1.手握瓶子,手与瓶子之间的摩擦属于有益摩擦,否则手就握不住瓶子;2.机器运转时,各部件之间的摩擦属于有害摩擦。因此在压力一定时,加润滑油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摩擦力;3.自行车前进时,后轮胎与地面摩擦,属于有益摩擦,否则自行车会在原地打滑;4.吃饭时,筷子与食物之间的摩擦。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用力夹食物可以增大压力,增大摩擦力,属于有益摩擦。故有利摩擦是:1、3、4。
通过分析使学生掌握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掌握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由每种摩擦的作用入手,来确定这种摩擦是有益摩擦还是有害摩擦。对于有用的摩擦我们要积极利用,对于有害的摩擦,我们要尽量减小。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拓展,加深了学生对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基本解题技能。打牢基础知识是激活学习动因的前提,激活学习动因又是知识的升华和发展的动力。如果忽视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动因就不会长久。
二、借引生活现象,启发学生感知
初中物理教材中叙述的物理现象,有一部分就发生在日常生活之中,引用一些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回忆、观察和思考,无疑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将感性知识逐步上升为理性知识再去指导学习,从而产生新的学习动因。
例2:下列常见的自然现象中,哪些属物质运动?哪些属分子运动?
A.春天柳絮飞扬?摇?摇B.夏天荷花飘香?摇?摇C.秋天落叶飘零?摇?摇D.冬天雪花飘飘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分子运动是看不见的,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分子运动属于扩散现象。
解:A.柳絮飞扬是物质在运动,属于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荷花飘香,是芳香油分子运动的结果,是分子运动。故B符合题意。C.落叶飘零是物质在运动,属于机械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D.雪花飘飘是物质运动,属于机械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很显然B属分子运动,A,C,D属物质运动。
教师继续启发,分子运动与物质运动的区别是什么?通过上述现象我们可以概括出:分子运动是看不见,是一种不知不觉的变化,属于物质的扩散现象。而物质运动是看得见并可以感觉得到的,属于机械现象。这是对物理知识的总结,也可以说是对生活现象的归纳。这样会大大激发初中生的学习情趣。
三、合理猜想假设,实现知识构建
在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基础上,把分散在各章节的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以体现知识间的连续性、联系性和整体性。为实现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综合建构,应为学生设置综合性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较复杂的问题过程中自然地实现物理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
例3:(1)科学现象都是科学家合理的猜想而产生的,19世纪初许多科学家认为,可假设地球上存在电流,而这一电流的产生,是由于地球在围绕太阳旋转和本身自传时,一面朝阳,一面避阳,两面产生温度差,就形成围绕地球的电流,再由绕地球的环形电流,产生磁场,产生N极与S极和“磁子午线”,根据安培定律,如果把地球看成是通电螺线管,你能确定绕地球的电流方向吗?
(2)回顾你的物理学习历程,列举一个自己经历合理猜想并通过实验得到成功验证的学习案例,要求写出猜想的内容和依据,并简要说明实验验证的过程。
分析:(1)要解决此题首先要掌握安培定则:四指绕向电流的方向,大拇指所指的方向便是螺线管的N极。首先由信息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根据“磁子午线”由安培定则确定电流的方向。
(2)我们所学的影响滑动变阻器大小的因素、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等都是利用了和本题相同的方法。首先进行猜想,然后根据猜想设计实验,再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
解:(1)由题意知,地磁体的N极朝南,根据安培定则,大拇指指向地磁体的N极,四指的绕向即为电流的方向。此电流方向是由东向西垂直磁子午线的。
(2)参照例1解答,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论证:①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平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示数F1。②在面板上铺上毛巾,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上面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示数F2。③在木块上放几个砝码,用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毛巾上做预算直线运动,记下示数F3。比较F1、F2、F3,得出结论。
科学研究经常需要猜想与假设。合理的猜想与假设总伴随着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思考,并有待实践检验。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教学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将知识结构系统化和网络化,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认识更为深刻、更为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学习情趣 培养
初中物理大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贴得很近,学习起来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情趣和求知欲望。但物理学科的教学内容又有十分抽象的特点,有些规律和现象不容易理解,如惯性定理,物体受力分析等,又有“难学”的一面,使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初中物理老师要研究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新教材的特点,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帮助学生打开物理学习这扇门。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呢?
一、拓展教材内容,激活学习动因
为了说明概念定理,教材上列举了些实例。教学时我们还要根据需要补充一些事例,并作认真剖析,深化概念理解,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因。
例1:下列各种摩擦中,哪些摩擦是有利的摩擦?1.手握瓶子,手与瓶子之间的摩擦;2.机械运转时,各部件之间的摩擦;3.刹车时,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4.吃饭时,筷子与食物之间的摩擦。
分析:(1)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2)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增大压力,增大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3)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减小压力,减小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摩擦力;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解:有益摩擦要增大,有害摩擦要减小。1.手握瓶子,手与瓶子之间的摩擦属于有益摩擦,否则手就握不住瓶子;2.机器运转时,各部件之间的摩擦属于有害摩擦。因此在压力一定时,加润滑油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摩擦力;3.自行车前进时,后轮胎与地面摩擦,属于有益摩擦,否则自行车会在原地打滑;4.吃饭时,筷子与食物之间的摩擦。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用力夹食物可以增大压力,增大摩擦力,属于有益摩擦。故有利摩擦是:1、3、4。
通过分析使学生掌握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掌握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由每种摩擦的作用入手,来确定这种摩擦是有益摩擦还是有害摩擦。对于有用的摩擦我们要积极利用,对于有害的摩擦,我们要尽量减小。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拓展,加深了学生对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基本解题技能。打牢基础知识是激活学习动因的前提,激活学习动因又是知识的升华和发展的动力。如果忽视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动因就不会长久。
二、借引生活现象,启发学生感知
初中物理教材中叙述的物理现象,有一部分就发生在日常生活之中,引用一些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回忆、观察和思考,无疑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将感性知识逐步上升为理性知识再去指导学习,从而产生新的学习动因。
例2:下列常见的自然现象中,哪些属物质运动?哪些属分子运动?
A.春天柳絮飞扬?摇?摇B.夏天荷花飘香?摇?摇C.秋天落叶飘零?摇?摇D.冬天雪花飘飘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分子运动是看不见的,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分子运动属于扩散现象。
解:A.柳絮飞扬是物质在运动,属于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荷花飘香,是芳香油分子运动的结果,是分子运动。故B符合题意。C.落叶飘零是物质在运动,属于机械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D.雪花飘飘是物质运动,属于机械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很显然B属分子运动,A,C,D属物质运动。
教师继续启发,分子运动与物质运动的区别是什么?通过上述现象我们可以概括出:分子运动是看不见,是一种不知不觉的变化,属于物质的扩散现象。而物质运动是看得见并可以感觉得到的,属于机械现象。这是对物理知识的总结,也可以说是对生活现象的归纳。这样会大大激发初中生的学习情趣。
三、合理猜想假设,实现知识构建
在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基础上,把分散在各章节的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以体现知识间的连续性、联系性和整体性。为实现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综合建构,应为学生设置综合性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较复杂的问题过程中自然地实现物理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
例3:(1)科学现象都是科学家合理的猜想而产生的,19世纪初许多科学家认为,可假设地球上存在电流,而这一电流的产生,是由于地球在围绕太阳旋转和本身自传时,一面朝阳,一面避阳,两面产生温度差,就形成围绕地球的电流,再由绕地球的环形电流,产生磁场,产生N极与S极和“磁子午线”,根据安培定律,如果把地球看成是通电螺线管,你能确定绕地球的电流方向吗?
(2)回顾你的物理学习历程,列举一个自己经历合理猜想并通过实验得到成功验证的学习案例,要求写出猜想的内容和依据,并简要说明实验验证的过程。
分析:(1)要解决此题首先要掌握安培定则:四指绕向电流的方向,大拇指所指的方向便是螺线管的N极。首先由信息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根据“磁子午线”由安培定则确定电流的方向。
(2)我们所学的影响滑动变阻器大小的因素、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等都是利用了和本题相同的方法。首先进行猜想,然后根据猜想设计实验,再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
解:(1)由题意知,地磁体的N极朝南,根据安培定则,大拇指指向地磁体的N极,四指的绕向即为电流的方向。此电流方向是由东向西垂直磁子午线的。
(2)参照例1解答,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论证:①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平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示数F1。②在面板上铺上毛巾,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上面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示数F2。③在木块上放几个砝码,用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毛巾上做预算直线运动,记下示数F3。比较F1、F2、F3,得出结论。
科学研究经常需要猜想与假设。合理的猜想与假设总伴随着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思考,并有待实践检验。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教学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将知识结构系统化和网络化,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认识更为深刻、更为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