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来源 :教育界·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h0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坚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道路和前进方向。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全面深化改革;人民至上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明確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写入了党章。深入理解和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站在改革发展新的历史起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必须更加注重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注重提升人民幸福的需求层次,更加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做到“三个有机结合”。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更加注重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党的奋斗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目标要通过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来逐步实现,而现阶段的目标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新形势下党引领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旗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将改革进行到底,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将群众的所需所盼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发力点,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让各项改革措施真正落到百姓的心坎上,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党的奋斗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更加注重提升人民幸福的需求层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将改革进行到底,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层次,既要加强经济建设,着力解决吃穿住行等物质需求,尤其是困难群众的脱贫问题,更要推进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让人民群众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更加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起来
  尊重人民首创,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是中国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从问题导向来看,改革越全面,推进越深入,面对的矛盾和问题必然更加复杂,遇到的阻力必然更加巨大,必须重视顶层设计,做到统筹兼顾,确保令行禁止;必须更加重视基层探索创新,激发人民群众创新创业创造的改革热情,凝聚更大的改革智慧和力量,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加强顶层设计,就是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握改革方向,指出改革重点,明确发展思路,优化发展战略。鼓励基层探索,就是要鼓励地方、基层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先试先行,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二、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外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坚定不移贯彻共享等新发展理念,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推动我国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一)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同时,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然而这一变化了的主要矛盾仍然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一方面,要继续把坚持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国强民富奠定更扎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新时代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加广泛,要求也更高,既需要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又需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不断提升和完善。为此,要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为政之道,在顺民心厚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特别要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领域全面体现出来,落到实处。以民心民生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在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这既要解决普遍需求,更要精准发力,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党的十九大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出发,不避难题,直面挑战,在利民惠民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包括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等。这些政策不仅构成了完整的民生发展体系和保障体系,更织就了一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图景,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展现了我们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担当。   (三)坚持问效于民,切实保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道路和前进方向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发展要想成为造福人民的发展,必须充分认识这一奋斗目标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做到“心里有譜,方寸不乱”, 始终保证发展的定力和有耐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全局高度,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人民整体福祉谋划,提出全面建成小康后,分两步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安排: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奋斗15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这一战略安排既充分考虑我国发展面临的良好态势,展现出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的光明前景;又充分考虑我国发展面临诸多重大的挑战,展现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长效发力、久久为功的正确判断。以新时代“两步走”发展战略安排为引领,坚定信心,不骄不躁,踏踏实实干,才能行稳致远,最终实现伟大梦想、伟大目标。

三、坚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道路和前进方向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期、转型期、攻坚期,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问题和矛盾持续不断。只有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化改革,妥善处理公平与效率、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为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不竭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道路和方向的正确性是个关乎改革成败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站在人民立场谋划和考虑改革的重大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一切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并要求在决策和推动改革中“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这是我们党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指南,也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开展一切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把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放在首位,“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凝聚最广泛的改革共识,把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改革和发展上来,才能保证深化改革为了人民的初心和目标,让广大人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才能切实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以广西南宁市八所高校为例,对广西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阐述当前广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推动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关键词】广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  一、概述  自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举措以来,创新创业正逐步成为时代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摘要】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正在以其特殊的优势引起高校英语教师的重视和青睐。文章以对优秀翻转课堂参赛作品的分析为基础,从微课视频的特征、选题、制作以及线下课堂活动的设计等角度,阐述了大学英语翻转课堂设计理念,以期为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线下课堂活动;特征;选题;制作  一、引言  2016年夏天,外研社举办的“教学之星”微课大赛为广大英语教师提供了极佳的
【摘要】当前大类招生的实施虽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大类招生的专业选择中,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同时,不同于传统的招生模式,大类招生必然也会对学生的专业选择带来影响。文章主要通过调研情况,对大类招生对学生专业选择所带来的影响展开分析。  【关键词】大类招生;专业选择;影响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首先提出“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
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  【摘要】如今,产教融合成为职业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和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以其成为阳朔旅游著名品牌和地方文化形象的响亮名片、强力拉动阳朔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地方相关产业发展的成果,诠释了产教融合的内涵和实现路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区域产业;产教融合  【基金项目】2012年桂林市教育局重点委
【摘要】文章基于叶圣陶“不教之教”思想,阐述了“齐梁文化”背景下“和韵”课程之“和学”课堂的特质内涵,以及实施“和学”课堂的要求与思考。  【关键词】叶圣陶;不教之教;和学;课堂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基于‘不教之之’思想培养学生自觉体育习惯的研究”(批号:YZ-b/2018/02)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齐梁故里’构建‘齐梁校园文化’的行动研
【摘要】游戏教学是指结合各种游戏活动形式展开教学活动设计,并在课上组织学生进行各种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趣味游戏,以达到“玩中学”的效果。文章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体育游戏的教学价值展开了分析,并对游戏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探讨,希望能够对小学体育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起到一定帮助。  【关键词】体育游戏;小学体育教学;价值;对策  一、引言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近些年体育学科在我国小学阶段教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优异成果,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也随之发展,普遍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如今,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中逐渐演变为新兴的教学技术,这项技术主要是把信息技术融入数学的课堂上,通过多样化的教学使数学的学习变得较为简单,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直观认识,进一步学习与数学相关的概念、思维等内容,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本文通过分析《认识时分》一课,深度剖析电子白板对数学一科有效教学的影
【摘要】“我来教生字”“我来选作业”“我来出题目”“我的复习我做主”……让学生参与语文学习过程,自主学语文,才能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获得语文学习的能力。方法的习得远比知识的获取重要得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人师者都熟知这句话,而真正在课堂上实施的却甚少。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将自主进行到底,让学习在学生身上真实发生。  【关键词】因材施教;自主学习;语文能力  我国教育改革家叶圣
【摘要】文章主要选取教师专业执业能力与教学能力等两个潜在变量作为评价高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的指标,利用AMOS技术,探求“双师型”教师专业执业能力与教学能力之间的因果关系。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方程模型;AMOS技术  【基金项目】太原工业学院2016院级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16JY10)。  一、引言  一直以来,“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评审及聘用都游离于教师职称评审以
【摘要】社区早期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我国中小型城市社区早期教育发展不尽如人意。文章认为,发展社区早期教育对于该区域婴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家长育儿观的改变和社区教育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中小型城市典型社区为突破口,调研该区域社区早教的发展现状,提出可行的开发解决方案。  【关键词】社区早教;现状;中小型城市;婴幼儿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从全球视角来看,婴幼儿早期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