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口译研究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gen_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释意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对古诗词口译实例的分析,总结出古诗词口译应遵循的原则,旨在为译员的口译实践提供一些借鉴与指导。
  关键词:释意理论 古诗词 口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言简意赅的先哲名言,在对外交往时很多人也喜欢引经据典,来表情达意,其中古诗词的引用最为常见。古诗词内涵丰富、外延悠远,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即使笔译也颇费周折,而口译还具有即时性和不可逆转性的特点,译员在极短的时间内又该如何应对呢?本文尝试以释意理论为基础,分析古诗词口译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 释意理论
  释意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于法国,其创建者是塞莱丝柯维奇和勒代雷。塞莱丝柯维奇是法国巴黎第三大学高等翻译学校首任校长、著名口译专家与教育家,她也是一位法国国家博士;勒代雷师从塞莱丝柯维奇,是巴黎高等翻译学校校长的继任者。在这两位校长的领导下,该校的一批口笔译教师组成了一个以口译研究为主的研究团体。该团体在从事口笔译实践和口笔译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了口笔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创建了一套用以指导口笔译实践、教学与研究的阐释性翻译理论。这套理论后来被命名为释意理论。
  释意理论视翻译为一种交际行为,它是从语言、文化、语言外因素等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和解释语言的意义的,对口译的原则和过程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自创立伊始,它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影响就在不断地扩大,对口笔译理论与实务的研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口译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意义
  释意理论认为口译是一种交际行为,而交际的目的是传递意义,因此口译的对象是意义,口译员在口译活动中要做的就是去不断寻求意义的对等;而结构主义语言学口译研究范式却坚信口译活动是一个寻找词语对应的语言转换过程。也就是说,释意学派是把口译看作一个以意义理解为基础的认知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结构和语言单位的线性代码转换行为。
  毋庸置疑,交际行为的目的应是传递信息和意义。口译也是一种交际行为,它的实质是一个语篇意义的获取和再表达的过程,而意义的获取和表达需要口译员在认知知识的帮助下,对源语的语篇内容作出阐释,即:对其内涵进行释意。因为“对观察到的事实和符号加以解释,这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从远古开始人类就通过编造神话、上帝和精灵来解释自然现象了。释意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译员需要释意才能翻译。”(Lederer,2003:109)。对此,塞莱丝柯维奇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即译者或者译员都是画家,而不是摄影师,绘画是借助画家的看法,从要表现的现实中提炼与现实相当的意义和信息,翻译亦是如此,翻译是要透过语言层次,深入到言语层面,理解文本和篇章的意义,以恰当的形式加以表达。在一定意义上说,语言只表明概念,而篇章,包括文章和讲话,描述的是事实、思想、情感等,应该翻译的是这些成分,而不应只是进行简单的语言符号层面的转换。
  2 对意义的理解有赖于译员的认知补充
  释意学派认为,在很多情况下,交谈双方总是会拥有些共同了解的知识,所以说话人一般不必直接说出他希望对方了解的一切内容,而只是说些对方已经了解的内容,或某些特征或想法就能够表达出自己真正想说的全部意思。例如:在《信陵君窃符救赵工》中,公子求救兵无望率门客去救赵,“行过夷门,只侯生,是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诀而行。”但侯生却回答“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受到信陵君厚待的侯生,在生离死别之时,不但无半句慷慨之辞热情相送,反而语气十分冷漠,这实际上是一种语气暗示:你那行为是愚蠢的,无助于事,我不赞成。
  所以,源语语篇的意义既包括明示意义,也包括暗示意义,所有文章或讲话的意义都是明示和暗示的有机结合。译员对源语明示意义的表达要做到简洁明了,避免对明确的意义作冗长的陈述;对暗示意义的处理要做到显而易见,不至于让听众或读者无法理解源语的真实含义。而对源语意义的完整理解取决于讲话人和听众/译员之间所共有的知识量,没有双方的共有知识,意义就不能显现出来。译员重新表达时,表达的不是源语讲话的语言意义,而是源语讲话人意欲表达的、在整个话语语境中产生出来并脱离了源语语言外壳的意义;源语讲话的声音信号所代表的语言意义必须经过译员/听众的认知补充才能形成讲话的全部意义。
  认知补充取决于译员的认知知识和认知语境(或称为语境知识)。认知补充的内容包括百科知识和语境知识。百科知识又包含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语言外知识则由主题知识和常识构成。认知语境/语境知识是译员在聆听源语讲话或阅读源语文本时,逐渐积累起来的意义单位结合而形成的有关源语讲话或源语文本的知识。
  3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和口译过程三角模型
  传统的语言学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过程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但是塞莱丝柯维奇通过对口译过程进行观察和实证分析后提出了一个“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阶段。她以弗洛伊德为例加以说明。根据《弗洛伊德的一生》这本书中的描写,弗洛伊德在翻译过程中每读完一段外文后就把书合起来,然后用德语重写。塞莱丝柯维奇认为,弗洛伊德在读完一段原文将书合上之后,原文的全部语言形式在几秒钟内就已经从他的记忆中消失了,不过这时意义会自然地浮现出来,使他能够用另一种语言自然地进行表达。因此,释意学派认为,在翻译的理解和表达之间是存在着这样一个“脱离源语语言外壳”阶段的,尽管它是一个不易被感知、察觉的意义与语言外壳脱离的阶段。在此阶段,译员获得原文非语言的认知和情感意义,而语言符号此时是隐去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是口译过程中的关键阶段,也是意义产生的阶段。也就是说,口译表达的关键不是源语的语言形式,而是源语语言含义同语言外的知识结合所产生的意义。
  口头讲话是瞬间即逝的,译员听懂并记住了讲话人所说的整体内容,但却有可能忘记一些讲话者使用过的确切的词语,以及讲话人采用的词序、语序等要素,但是那些处于译员意识状态中的思想、形象或提到的事实等非语言形式的记忆却可以在译员的脑海中保留下来。译员在语言符号消失时记住了他所理解的内容,摆脱了源语语言的形式。“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就是这样一个认知程序:感官数据在消失的时候转变为非感性形式的知识,成为认知记忆,这种记忆无论多么短暂都是属于知识获得的。口译实践证明,“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这一过程,是释意理论对口译研究所作的重大贡献。   根据释意理论,口译的过程实际上是由三个先后或同时发生的阶段组成的,即:理解/阐释、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和重新表达。口译过程是由“意义单位”来推进的,口译员先将源语输入的语言形式剥离获得意义单位,然后再用目的语将这个意义单位自然地表达出来。这样,源语讲话人的语篇、译员理解的意义和译员用译语所作的重新表达之间便构成了一个三角关系。塞莱丝柯维奇据此提出了一个口译过程的三角模型。在该三角模型中,居于三角形底部左右两端的分别是源语和目的语,位于三角形顶端的为意义;将源语直接转换成目的语是个代码转译的过程,专有名词、数字、科技术语等的传译就是这样进行的;而将源语语篇的意义加以理解阐释后,基于三角形顶端译员所理解到的意义,再用目的语表达出源语语篇的意义和情感的过程就是释意翻译。
  二 古诗词口译中应遵循的原则
  释意理论来源于口译研究人员对口译过程的观察分析和系统性总结,它的核心内容是口译过程中意义的传递与建构。“进行口译,永远不要忘记其目的是传达意思,永远不要过分迁就原文短语结构和短句字词,不要按照原文字词和结构去翻译,因为字词结构只是些符号,这些符号指明了道路,却不是道路本身。”(塞莱丝柯维奇,1992:4-27)。也就是说,口译的对象是信息的内容,而不是语言。
  所以,古诗词口译应是一个对诗词释意的过程。发言人引用古诗词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口译员的任务是实现发言人的交际目的,而并非强调其美感或艺术价值。因此,译员应遵循的诗词口译原则是:在诗词明示意义的基础上,结合译员自身的认知补充,理解并阐释出诗词所包含的暗示意义,从而实现对诗词意义正确、完整的表达。也就是说,译员是在宏观上把握诗词的意义,表达时,实现释义的完整准确、通顺易懂即可。
  例1 李肇星:我也访问了非洲一个人口很少的国家,叫佛得角。这个国家的领导人很热情,也特别客气,不断地说,我们国家很小。我被他们谦虚的态度所感动,但我也很诚恳地告诉佛得角朋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国不在大,热爱和平,主持公道就好。
  口译员:And I also visited a country with a small size of population,called Cape Verde,I was received with tremendous warm and kindness there.The People there were very modest.They kept telling me that our country is very small.But in spite of their modest attitude,I told them sincerely that as an old saying goes in China,“a mountain,no matter how high it is,if it is blessed with a touch of divine,it will be well-known,a country,no matter how big it is,if it can uphold peace and justice in the world,it will be a good country.”
  李外长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与“国不在大,热爱和平就好”作类比,表达他对于非洲小国在国际上主持公道的感动。口译员在处理时采用了逐字对译的方法,虽然字面的含义全部译出,但却没能实现李外长真正的交际意图。因此,李外长立即做出简单但深刻的阐述,补充说:What matters with a mountain is not its height. And what matters with a country is not its size.
  例2 温家宝:有些事情正像你所说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要行动,而不能坐等。
  口译员:Just as you said and I can give another line to the effect that after encountering all kinds of difficulties and experiencing all kinds of hardships,at the end of the day,We will see the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We must take actions rather than sit idly by.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语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表示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柳荫深深,花团锦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对此,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曾有过一个很好的笔译:Where hills bend,streams wind and the pathway seems to end,past dark willows and flowers in bloom lies another village.但此翻译却不适合这里,因为温总理引用此诗文是要表明我国经济既面临巨大挑战,也面临发展机遇的一种状态。此口译员在理解其明示意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用阐释的方法译出了此诗词所包含的暗示意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译员在口译时要面对理解、脱离源语语言外壳、重新表达三个阶段的困难,这对口译员自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口译员不仅要有丰富的诗词方面的认知补充,还要有很好的理解力和现场应变能力。口译时,可采取语境分析、句子重组、语义解释等释意的表达策略来应对古诗词口译问题。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释意理论新视角新方法研究”(项目编号:12524024);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黑龙江省高级英语口译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HGJXHC11041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Lederer,Marianne.Translation:the Interpretive Approach[M].Translated by Ninon Larché.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2003.
  [2] 塞莱丝柯维奇、勒代雷:《口笔译概论》,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简介:齐艳,女,1977—,吉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口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立命馆大学文学部藏书中《政经、心经》一册,是清末藏书大家陆心源手校的善本,不仅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而且透过这些朱笔校勘,我们可领略到这位大藏书家兼优秀学者的严谨的治
旅游业是衣、食、住、行等多要素的集合体,其产业链较长,但是也正因此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自1999年国家开始实行黄金周这一特色休假制度以来,旅游业呈现淡旺季交替的现象
1999年是我们共和国历史上喜庆的一年,她已诞生50周年,又是澳门洗雪400余年殖民统治的耻辱,回归祖国之年;是年万国邮政联盟成立125周年并在北京隆重举行了第22届万国邮联大
本文对陕甘宁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泥质岩直接盖层的毛管压力曲线特征进行了研究。实验过程连续施加压力至300MPa,所获孔喉中值直径、中值压力、变异系数、喉道半径、频率分布及其渗透
生态型排水设施将是我国高等级公路排水的发展方向,文章在对生态型排水的目的意义述及的基础上,结合现行排水的技术特点,提出生态型排水的设计原则,给出相关排水技术的设计参
旅游时,有时会遇上一些复杂地形,这时一定要运用正确的行走方法,否则极其危险。 攀登山地 在山地,攀登30°以下的山坡可直线上升。行走时身体需稍向前倾,全脚撑地,两膝弯曲,
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是贵州最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具有较好的经济利益价值。以贵州省黔东南为例,从顾客的需求特征视角出发,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一个可操作的指标体系,有效保证
摘 要: 不及物动词具有不同的句法特点,英语的某些特殊构式具有非宾格和非作格性。结合构式语法中的构式压制现象,研究发现there构式的动词具有非宾格性,同源宾语构式的动词具有非作格性,这两个构式特有的句法语义特点,是对不及物动词的非宾格和非作格性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 非宾格动词 非作格动词 there构式 同源宾语构式  Perlmutter(1978)首次把不及物动词分成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江泽民总书记“5·31”重要讲话的灵魂,是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正确的思想指导和科学的思想方法。贯彻落实这
本文从文化自觉、传承民族人文精神;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充分发展以及促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三个方面,探讨在高职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This article discus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