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树生花”的植物学家

来源 :知识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ker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休教授,打工数年,颇有心得:“我自己的经历证明了现在就是知识致富的时代。生物学绝对有用,学生物的人是能挣钱的,如果融入更高的科技含量,肯定会挣大钱!”
  


  我的面前摆着三张名片,它们依次是:国际蕨类植物学协会会员、中国蕨类植物协会副理事长、重庆师范学院生物系教研室主任;台资企业广州大汉园景发展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教授、高级顾问;重庆锦华花卉园艺发展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它们的主人却只有一个——张百誉。
  其实,我很早就认识张百誉,算来我们的交往还很有渊源,我应该恭敬地尊称他一声——张老师,因为我自己也是生物系毕业的学生。
  张百誉在大西南乃至全国都是以卓有成效的蕨类植物研究而闻名的,我知道他已退休多年,原以为他早已在家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却不知他又冒出这么多的头衔来,真是奇怪,难道他也已经“下海”?
  带着一肚子的好奇和疑问,我来到了张百誉现在就职的重庆锦华花卉园艺发展有限公司公司一探究竟,尤其使我感兴趣的是,一个知名的植物专家是怎样跨出这“下海”打工的第一步的呢?
  在锦华公司基地那间稍显简陋的办公室里,张百誉开门见山、非常风趣地对我说,“别人是打工仔,按我的年龄只能做打工佬了,而且是高级打工佬。从这三张名片就可以看出我这几年在市场经济下身份的变迁。”
  
  我就不相信生物学没得用
  
  张百誉是一个思想活跃、能够接受新观念、新事物并且务实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大学执教时,虽然他的研究方向是植物分类学,而且专业重点又是低等植物——蕨类植物分类,非常基础,但他并没把自己局限在这个范围内,而是积极探索和重视生物学的应用领域。他认为生物学(无论是植物、动物)在今天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完全能够发挥作用,他多次在各种植物学会上宣传和呼吁,把自己所研究的领域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以推进生物学发挥作用。他自己也身体力行,积极开拓蕨类植物应用新领域。他致力于开发观赏蕨类植物种类和蕨类植物的组织培养,让它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张百誉曾经应园林局邀请,为佛图关公园进行立体绿化,将一些观赏蕨类植物栽种在高大蒲葵的下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且还成功地做了鸟巢蕨——一种很好看的观赏蕨的组织培养。
  张百誉应该是1996年11月24日满60岁,也就意味着该退休了。在此之前,他就想了很多,最实际的一点是退休了怎么办?作为老一代的知识分子,他同样具有很多老一辈知识分子的优点和“缺点”,最大的“缺点”是他不会玩,打麻将不感兴趣、钓鱼也坐不住......几十年呆在学校这座“象牙塔”里,他深感学校的单纯和相对封闭,对外面风起云涌的市场经济很想亲身感受一番,而当时的情况正是全国到处都在忙着办公司,到底公司干什么?张百誉不得而知,“下海”究竟是什么味道?他一片空白。而他却很想知道,这因此成了触动他“下海”的第一个动因。
  张百誉“下海”的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不服气。为什么不服气呢?因为他一生都致力于生物学研究,而最近几年,受市场经济影响,生物学科一直不受重视,再加上高考不考生物,中学生物老师处境就非常艰难,大学的生物系也好不到哪里去,既无资金也缺乏人才,于是很多人认为生物学没用,找不到钱。而倔犟的张百誉就不信这个邪,“我就不相信生物学没得用。”
  一旦决定了“下海”,接着的问题就是怎样“下海”?别人要不要?“当时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别人要不要?因为招聘广告一般对年龄都有要求,不超过40岁,另外一个怕适应不了公司那一套运作,担心即使是专家,如果所学专业太窄,不论研究得多么深入,到公司不能适应的话,也可能很快就会被炒‘鱿鱼’。”这对人的勇气确实是一个考验。张百誉回首自己当初“下海”的心态,谈到了两点,“一要有底气,二要有勇气,二者缺一不可。其实,很多人不缺乏底气,但却没有勇气,像我这样退休后出来,在公司当打工佬的在大学校园里真还没有几个。”
  
  毕竟是老专家 出手就不凡
  
  有了底气和勇气,机遇也就来了。就在退休前2个月,张百誉偶然在一份全国发行的花卉报上看到一则启事:台资广州大汉园景发展有限公司招收一名高级顾问,于是他就寄去了自己的材料,很快,大汉公司回复了他,希望他正式退休以后能到公司服务。
  其实,当时“下海”之初,张百誉也有其它的机遇。当时,印度尼西亚的一个私营农场急需专家,老板打听到他的情况后,专程到家里来请他出马,但由于家人考虑他年龄大、路途远、一个人在外无人照顾而放弃,还有当时正火爆的南方沿海城市珠海、佛山......都有机会,但他选择了广州大汉公司,他看中的是外资企业灵活的机制和科学的管理。
  1996年12月,张百誉退休后告别家人,独自一人来到了大汉公司成都分公司,任高级顾问负责技术指导和开发工作。
  大汉园景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台湾跨国公司,公司资金雄厚、科技含量高。总公司设在台北,大陆总公司在广州,下有两个分公司,一在成都、一在上海。大汉公司主要是以培育和销售观叶植物为主,业务范围非常广泛,有绿化工程、艺术插花、进口货材、包括花盆、剪具、营养土、花卉专用肥料......
  大汉公司的董事长刘帮贤,台北人,留美大学生,由于他本人知识层次较高,所以对科学技术、科技人才非常重视。对张百誉这样的老专家、高级知识分子尤其尊重,从商业的角度看,他也知道这样的人肯定会给他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从熟悉的校园初来乍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由于是第一次“下海”,没有经验,加上张百誉对外资企业缺乏了解,更不知道自己应该有些什么样的权利。为此,还闹过笑话。那是刚到大汉公司的时候,公司方面问他,有什么要求?张百誉根本未料到会有这样的提问,实在想不出有什么要求,最后终于想出一个,“我要求一个人住一间房,因为晚上我要看书、写文章、准备资料,怕别人影响,也怕影响别人”,再问工资有什么要求,张百誉对此完全没有概念,“按照你们公司的要求办,如果公司困难,给我饭钱就行”。此话一出,当时就惹得大家哈哈大笑,现在想来,张百誉自己都觉得好笑。
  张百誉在成都分公司的地位仅次于总经理,无论是从权力和待遇。公司对他的生活起居安排得非常周到,不但为他提供了豪华的房子,每天还专门有人为他做清洁、打开水等做一些杂事,这样倒使张百誉不甚习惯了,一年后,他终于说服了公司,辞退了工人,一切自力更生。另外在科研方面公司更是为他提供了最好最完美的条件,因为台湾的花卉产业开始得比较早,公司有大量的国内外最新最全的资料,用张百誉自己的话来说,“资料多得看不完”,公司还为他配备了年轻的大学生以协助他工作。
  张百誉的任务相对来说比较轻松,董事长明令规定高层管理人员不得参加任何体力劳动,张百誉作为高级顾问,只负责技术咨询和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开发研究工作。
  上任伊始,张百誉也是一头雾水、摸不到火门。虽然他研究植物几十年,但由于大汉公司的花卉80%都是外来品,有的花连名字都叫不出来,从植物分类学角度来看,科、属、种的关系更是闹不清楚,没办法,一切只有从头做起,先从熟悉植物开始。才去的第一年,张百誉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钻研资料上,毕竟是老专家,很快就摸清了家底,并为公司写出了第一份《大汉商品植物简介》,详细介绍各种植物的生长习性和栽培管理要点,在顾客购买花卉的同时即赠送给他们,为顾客提供了良好的售后服务,后来在此基础上张百誉又整理出《新潮观叶观花商品植物名录》,并逐渐开始将自己多年研究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生产中,指导生产,同时也将生产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来充实或修正书本上的理论。一年后,张百誉制定了“大汉公司成都分公司技术规范”,要求公司各方面都增加科技含量。
  
  智慧催开“圣诞红”
  
  大汉公司原来是以观叶植物为主,自从张百誉到公司后,才开发增加了高档盆花,现在公司的花卉品种已达到160多种,而且每年公司要求他推出2~3种新产品。
  张百誉首先推出的新的观赏品种是西洋杜鹃,西洋杜鹃的花期长、造型美、很受大众的喜爱,但西洋杜鹃的生长要求酸性土壤环境,而且灌溉水也要求带酸性,但他们所用的水由于含盐量过高,不能达到要求,张百誉采用土法上马,将水进行了酸化,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终于将西洋杜鹃推出上市,现在大汉公司的西洋杜鹃每年都要生产2万盆,产值可观。
  大汉公司另外一个主打品种就是圣诞红,圣诞红原产地在美国,在圣诞节几乎每家每户都要购买这种花,是花卉销售的主流,它的特点主要是具有红色的苞叶,相当独特,惹人喜爱。
  圣诞红一般是在圣诞到春节出货,但在成都,这段时间温度相对较低、而温度太低,苞叶红不了,就会失去观赏性,所以必须加温,根据花的特性,张百誉摸索出一套适合于圣诞红独特的加温方式,能将温度控制在20C,但这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加温过后,棚内湿度太大,花易生病虫害,他们又通过人工管理,白天将棚掀开,减少湿度,夜晚再加温,这样基本能达到要求。
  但善于思索的张百誉并不满足,他想,如果能将圣诞红提前到十月国庆节上市,那就更好,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连续两年,张百誉派人将每天的温度记载下来,将成都地区大棚内棚温变化规律做成曲线,再与圣诞红生长所需温度曲线作比较,从曲线上看,当地9月下旬的温度一般都在20℃ ,由此找到圣诞红最佳生长时期恰好就在9月底,但圣诞红属于短日照植物,而10月份以前为长日照,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于是张百誉又采用黑色薄膜盖棚,人工创造黑夜,模拟小环境来达到效果。
  由于温度合适,光照合理,圣诞红的苞叶呈现红色,整个植株相当漂亮,当然,好的品质也会带来好的经济效益,圣诞红在成都销售非常火爆,也带动了周边花农种植的积极性,相当多一批人也由此致富。张百誉对此很是自豪,“有科技含量,就会有好的经济效益”。后来,台湾的一个“议员参观团”来公司参观,对圣诞红在在成都生长得如此之好,赞不绝口,大汉公司也因此在成都相当出名,被当地政府评为“十佳台资企业”,也是“台资企业五十强”之一。
  张百誉在大汉公司,主要时间在指导生产上,但作为一个有着几十年教学科研经验的专业人员,他也善于将实践总结升华为理论,“有人说,生产中写不出文章,我不这样认为”,他根据自己的生产实践,写出了多篇研究论文,其中包括大花蕙兰球花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大花蕙兰这个品种也是张百誉负责引进的,大花蕙兰最初引进在成都栽培时,叶片长得相当好,但就是不怎么开花,总共100盆花,只有1株开了花,张百誉想,“既然有1株能开花,其余的也一定能开花”,最后,通过一些技术改良,90%以上的大花蕙兰都能开花了,而且一盆开得最多的达到4支花,最少也有2支花,大花蕙兰的价格相当诱人,一盆可达250元,随后,张百誉继续推出了彩叶海芋、非洲菊......回忆自己的过去,张百誉骄傲万分,“我几乎每搞一个新品种,都是百分之百的成功,而且都为公司赚了钱”。
  由于大汉公司注重高科技、新技术以及较为完善的设备和场地,它也因此成为大专院校学生前来实习的教学科研基地,张百誉也责无旁贷地担当重任,三年来他亲自带了几十名学生,毫无保留地把有用的知识交给了学生。
  张百誉的一颗心都扑在工作上,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老头子从不偷尖耍滑,整天只想着做事”,他将大汉公司的技术服务管理得井井有条,董事长对他也非常器重和尊重。除了在科研设备、人员配备方面的大力支持外,这种尊重多是体现在一些细微之处,比如主动为他增加工资,年终特地为他派送红包,有什么事多是心平气和地与他商量,“从来也没有一句重话”,这些都是张百誉非常看重的。也许,中国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就是这样,他们并不仅仅是为了那点钱,而重要的是自身的价值得到了体现。
  
  他有一颗不老的心
  
  当初,离开大汉公司并非张百誉的本意,张百誉有一个学生,姓苟,很早就“下海”了,到处扑腾,后来有了钱创办了重庆锦华花卉园艺发展有限公司,他知道老师的分量,三番五次地到成都来请老师一定要扶持他一把,都因张百誉不忍离开大汉公司而未能成行,最后一次,苟总干脆连聘书也一起带来,而这时,大汉公司经过张百誉的精心管理,生产一切都已走上正规化,有时候,工人即使不需要他的指导都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张百誉认为此时自己可以放心地离开了,再加上弟子的诚意,张百誉才下了决心,离开大汉。
  其实,如果他继续在大汉公司干下去,他会很轻松。但张百誉决不是一个享受者,他喜欢创业的那种感觉,“我喜欢创业,有新鲜感,并使自己永远处于一种求新的状态中”,
  听说张百誉要走,在台北的董事长亲自发传真、打电话、写信挽留他,最后,见张百誉去意已定,董事长指令成都分公司总经理要开盛大欢送会,另外最特别的是,由董事长亲自为他颁发了荣誉证书,对他在大汉公司任职期间,工作尽心尽力、不辞辛苦,为提高公司员工技术素质,开发新产品所作出的显著贡献给予高度肯定和感谢,并为他赠送了奖品和奖金。临走之前,张百誉还为大汉公司的骨干讲了最后一堂课,把所有自己掌握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
  1999年10月底,张百誉回到了重庆,带着大汉公司董事长临走时赠送给他的一些花,正式加盟锦华公司。
  锦华公司也是一个有实力的花卉公司,但缺少像张百誉这样的教授级专家,他一来,苟总马上对他委以重任,当即为他配备了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呼机、手机一样不少,放手让他管理三个生产基地,下面再配备得力的大学生作副手。张百誉到锦华公司后,马上进入角色,“我已经为公司的技术人员讲了几次课,”以他这几年的实践经验,大家听了连喊过瘾,“这些知识都是在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现在张百誉每天非常忙,既要考虑基地的宏观建设、指导生产,还要根据市场,开发一些适合当地气候与土壤的新品种......
  张百誉是一个非常敬业的人,他的家离基地并不远,但他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基地,中午也不回家,我注意到办公室里除了必备的办公用具外,还有一张大床,张百誉很坦然地说,“夏天就可以睡在这儿”。虽然,这里的条件比起大汉公司差一些,但我相信他又将再塑辉煌,我理解他,他有一颗不老的心,他就是来创业的,他又将一切从头开始。
  张百誉打工数年,颇有心得:“出去打工几年,感觉自己说话都不同了,眼界更加开阔、思路更加活跃、对市场经济的了解也更加深刻,当然收入也有飞跃。而且我自己的经历也证明了现在就是知识致富的时代。生物学绝对有用,学生物的人是能挣钱的,如果融入更高的科技含量,肯定会挣大钱!”
其他文献
1990年7月11日,一架加拿大航空公司的波音747客机飞抵香港,走出来一位年轻人,他是加拿大魁北克政府驻香港地区和中国的首席经济参赞王辉耀。  此时此刻,他心中非常激动,他回到了祖国,他终于有了一个施展抱负的大舞台。  从1984年赴加拿大留学至1990年,王辉耀在加拿大已经6年。在他31岁时,成为魁北克政府有史以来第一次任命的非法裔或欧裔的驻外官员。他不仅是最年轻的驻外参赞,也是在加拿大第一个
期刊
1、 1866年,澳地利植物学家、修道院士格雷戈·孟得尔,通过碗豆杂交实验,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他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发表于澳地利的一家自然科学杂志上,但其后30多年里却无人问津。  2、 1882年,当德国胚胎学家沃尔森·弗莱明用显微镜下观察火蜥蜴幼虫时,注意到细胞中间有一些正在分离的细线。后来被证明这些“细线”就是染色体。  3、 1883年,查尔斯·达尔文的堂兄弗朗西斯·高尔顿,极力倡导人类应该
期刊
曾以《恩波智业》而名闻遐迩的策划人王力先生销声匿迹数年后复出,又以一套118万字的巨著震撼世人。这套以《不成咋办?咋办不成?》命名的四卷新作初印数90万册,码洋达1600万元,相当于一个中型出版社的年产值!连笔者也感惊讶:莫非王力先生的“另类思维”有核爆炸班的效果?应该说,这是图书史上的奇迹,也是知识经济的必然。    王力“归隐”多年日前复出,话峰依旧爽直,话语依旧犀利,当记者问及中国策划界开始
期刊
最近,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柳传志接受记者专访,就非常敏感的“人才”“人事”问题坦率直言。  记:联想非常重视对年轻人才的培养,那么,为什么要在15周年的时候面对社会公开检讨自己?考虑过此举带来的负面影响吗?  柳:联想目前成了中国电子行业中最大的一个企业,高科技领域中的排头兵,应该讲是极其重视人才培养的。然而在人才发掘培养的具体操作上,却依然有很大缺陷,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作法,没有形成机制,这
期刊
[摘要] 探讨基于实体关系的文本挖掘机制,以文本挖掘为方法,辅以属性抽取、属性关系映射等方式,以上海世博新闻媒体网络版报道为例,对新闻媒体网络版这种非结构化信息进行研究。在属性抽取时结合相似度算法,使属性抽取的准确率得到提高。选取香港、台湾、境外媒体华语版、上海本地媒体对世博会相关报道进行实证分析,基于内容对报道差异进行阐述,并得出结论。研究表明,运用文本挖掘对新闻媒体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挖掘
期刊
第一次做生意,发现生意很简单    记者:请谈谈你的第一次生意,是成功还是失败?对后来的经商有何影响?  杜斌:那是1986年春天,我还在参加高考复习,想利用寒假打打工。我有个同学,家里开了个小服装店。她家长同意我到店里上班,月薪40元。第一天,是在马路上架了一张铁床,卖红纱巾,两角钱一条。因为是第一次,刚开始我感觉很窘迫,面对过来过去的人们,不好意思吆喝。但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我记不清卖了多少条,
期刊
20世纪的最后一个深秋,适逢中国科学院50周年院庆,科学院特别邀请了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中国参加庆典,著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均在被邀请之列。记者借此机会采访了杨振宁教授。  今年77岁的杨振宁,身着藏蓝色西装,蓝色格子领带,目光炯炯。在纽约大学石溪分校执教了三十多年之后,杨振宁教授于今年元月正式退休,之后他应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之邀回国主持一项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任清华大学在职教授。
期刊
今年诞生的婴儿中会有更多的人亲眼目睹2100年的除夕夜。  在过去的100年中,日趋改善的卫生、营养和现代医疗条件大大延长了人们的寿命。据估计,美国大部分人的寿命至少可达75岁、美国人口普查局预计,到2050年可活到90岁的老年人将比现在增加1倍。  以前,活到100多岁只是好莱坞影片带给人们的幻想。如今面对现实,人们不禁沉思:我们当中能有多少人可以活着看到2100年呢?如果在10年前提出这个问题
期刊
美国科学家近日宣布他们通过胚胎分裂技术成功克隆出一只猴子。这是世界上第一只通过克隆技术培育成功的灵长目动物,也是科学家第一次使培育基因完全相同的猴子的设想成为可能。  攻克这一技术难关的美国俄勒冈地区灵长目动物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说,他们将一只处于发育早期的胚胎细胞一分为四,克隆出了一只基因与母体基因完全相同的雌性猴,并为她取名“特特拉”。“特特拉”的克隆方法与英国科学家克隆多利羊的方法不同。克隆多
期刊
美国著名的华裔科学家钱卓最近成功地利用基因工程孕育出一批聪明的老鼠,这项研究意味着人类也可能借此生出智商更高的婴儿。同时也有助于研制出治疗与年龄有关的记忆力丧失及老年痴呆症的药物。科学界认为,钱卓的这项在遗传基因工程领域的重大突破,在成就上绝不亚于英国“多莉羊”的成功克隆,为人类神秘而黑暗的大脑基因活动,开启了一扇天窗。    聪明鼠的诞生    这项研究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由普林斯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