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上的摄影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shui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秀的摄影作品被印制在邮票上不仅可以伴随着邮件走遍全国,走向世界,走进千家万户,同时也被集邮爱好者们永远珍藏。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发行了不少取材于中外摄影名家之手的邮票,这类邮票现已成为集邮中的一个专题而倍受人们重视。


  我国发行的以摄影作品为题材的邮票类别很多,本文中提及的邮票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历史的重大事件为题材;另一类则是以领袖人物为题材。而且在这些邮票的后面,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
  
  历史事件


  在这类邮票中,可以看到从抗日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等重要历史时期的珍贵镜头。
  《埋地雷》石少华摄于1943年。这张照片很好地表现了抗日敌后游击战的情形,画面上的游击队员,头戴毡帽,身穿农民的棉袄,也许他们就是当地的农民,但他们又背着枪,在黎明或黄昏的映衬下,正在紧张地挖坑埋雷,它不但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地方特色,而且很好地表现了敌后抗日战争的伟大画面,并预示了正义的抗日战争事业必胜的前景。
  


  《平型关大捷》沙飞摄于1937年,平型关战役,全歼了日本一个师团中大队的3000余人,是抗战中的著名战役。第一次打破了日本人不可战胜的神话。画面上表现的是八路军获胜后挺进平型关。这张邮票由于受到解放初期印刷技术的限制,只能采取根据照片原作转化的雕刻版。
  《毛主席视查黄河》是侯波在1952年所拍,地点在河南郑州的邙山,采用禄莱相机现场抓拍,当时的黄河大桥是德国人修建的,已经过了保险期了,毛主席上山去看,并且说:应该再架一座桥。毛主席在开国初期很重视黄河的水利建设,这张照片神态自然生动,角度适当,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
  《白求恩大夫》吴印咸摄于1939年10月,吴印咸生前曾说过:“这是我最喜欢的照片!”看到过这张照片的人无不被它的内容所深深地吸引:一个外国人却穿着中国八路军的土布军装;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却在一座中国的小庙里做手术;一场大战就在手术室外几里路的地方展开而医生却镇定自如!据吴老生前回忆:那时正是日军发动冬季大扫荡时,白求恩大夫急行70多里山路,赶到前线,在距前线五、六里路的路旁的小庙里搭起了手术台,就在做手术过程中,敌人步步逼近,情况十分危险,大家都劝白求恩大夫赶快撤离,但白求恩大夫却毫不理会,坚持为最后一个伤员缝合完毕,此时已是黄昏,夕阳的光线从小庙的侧前方照进来,这恰当的光线,精彩的瞬间,被吴老用相机记录下来,而印成邮票后,又将会永远地流传下去。在将照片印制成邮票时,为了突出白求恩的形象,画幅略有剪裁。


  《火车通过大瑶山隧道》大瑶山隧道全长14.93公里,在当时是我国最长的双线铁路隧道,它穿越粤北地质复杂的山区,其建成标志着我国铁路隧道建设跨入了八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当时中国邮票总公司正在拟出版一套《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二)》的邮票,其中一张就是大瑶山隧道,但找来找去,找不到一张合适的照片,最后从铁道部陈玉昌处选到一张,这是陈玉昌和王连甲两同志共同创作的,当时他们在铁道部专业设计院工作,拍摄了大量的有关铁路建设的资料,大瑶山隧道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拍摄内容。从这张邮票的选择上可以看出,一个摄影者要根据自己工作的专业特性,结合自己熟悉的环境和知识进行拍摄才更容易出成绩。
  
  领袖题材


  在这类邮票中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摄影家镜头中的领袖风采,这不仅是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也是成功的人像摄影杰作。
  《毛泽东在陕北》埃德加·斯诺摄。


  埃德加·斯诺是著名的美国记者,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以报道在长征之后,抗战之初的红军题材而闻名于世。当年他独自一人,乔装改扮,冒着危险绕道内蒙古,悄悄进入陕甘宁边区采访到大量的独家新闻,是最早向外界全面系统报道中国红军的西方记者。《毛泽东在陕北》就是他在1936年为毛泽东拍摄的肖像作品之一。这张照片被印制成邮票后,将原黑白照片加工为彩色,而人物的精神风貌仍丝毫不减。
  《朱总司令在太行》是徐肖冰拍摄的,时间为1939年11月“百团大战”之前,地点为太行山的王家峪。据徐先生回忆,聂帅在一次战斗中缴获了日本一个旅团长的马,并派人送给朱总。这匹马高大漂亮,当马夫在遛马时,徐肖冰看到了,他想,要是朱总骑上拍张照片,一定很威风。而朱总是个很随和的人,一说就同意了。当时八路军总部位于太行山的山沟里,光线较暗,徐肖冰就建议到山坡上去拍,朱总骑上马以后,显得很威风,很有气势。徐肖冰是先拍了电影,然后又摄影,都是在同一角度同一画面,摄影用的是6×4.5cm的120相机,拍16张,现在底片仍保存在解放军画报社档案室。


  《周恩来》是“中国照相馆”的特级技师姚经才于1953年所摄,其年周恩来已55岁,且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周总理工作极为繁忙,而照片上的周总理仍是精神饱满、神采奕奕。据侯波老师回忆,当时周总理要出国访问,需要一张标准像,而中南海内也不具备拍摄条件,于是就派侯波去中国照相馆联系。为什么选中国照相馆呢?因为当时它刚由上海迁京,技术水平较高。周总理先到北京饭店理发,然后再去外交部开会,在这中间的空挡时间去中国照相馆拍照。在拍照时,增加了柔和的顶光和右侧光,当时一共拍了七、八张,后由侯波取走,交周总理审查,最后确定的就是这张。据张孔嘉先生回忆,当时为周总理拍照的是一架老式木制座机,镜头为德国产的海利亚牌,这张照片被搬上邮票后,同样成为集邮者的珍品。
  《领袖们》是吕厚民先生1964年11月在北京国际机场拍摄的,时处深秋,当时周总理从苏联开会回来,毛主席、刘少奇和朱德到机场迎接,机场上参加迎接的还有民兵、解放军和群众,现场气氛非常好,据吕厚民先生回忆,当时用禄莱相机,目测对焦,凭借扎实的基本功,采用了现场抓拍的方法摄取了这幅杰出的作品。
  


  摄影为邮票的选题和设计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而邮票又使摄影杰作走进千家万户,二者相辅相成、交融生辉。事实上,从摄影杰作中挑选发行邮票的选题,是非常可行而且大有可为的,例如几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影展,其中许多获奖作品和优秀作品都是反映祖国建设和人物岁月的杰作,内容新颖、形象生动,完全可以成为很好的邮票设计选题;同时从以上摄影类邮票也可以看出,摄影家的作品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那么这样的摄影作品就会有无限的生命力。


  当小小的邮票上汇集了时代进步的足迹和风云人物的风貌时,那么精彩的瞬间就会转化为永恒的珍品,邮票中的摄影世界使人赏心悦目,令人回味无穷!
其他文献
2000年7月,正是“流火”季节,秦军校来西安送给我一本《婚俗与丧俗》画册,接过书沉甸甸的。因他另有应酬,相互没有交流。可我能感到他很热,像西安的天气。  当我再翻这本书时,已是隆冬,窗外飘着雪花。这一热一冷,突然使我感到秦军校拍摄与自编婚俗与丧俗的良苦用心。人生在世,虽说只有生死二字,却由此引发了说不清的生命谜,数千年的文明史。  在中国人一生中,结婚与丧葬是天大的事情。一喜一悲,一红一白,就像
期刊
某摄影理论研讨会上,大家正为金牌效应争得面红耳赤。其时,一位学摄影不久的老同志突然提出如何衡量、认证摄影家“果位”的问题,场上顿然一片宁静,“金牌之争”好象变得毫无意义,“淡出屏幕”。  老同志的问题是:怎样才能称摄影家?摄影家的标准是什么?获个金牌就可以称摄影家吗?  初看问题很简单,实则谁也难以做出权威的回答。  笔者当时在场,不揣冒昧贡献愚见:金牌只是对某作品一定层次和范围的认可。张三是不是
期刊
美国摄影家埃利奥特·彼特(1901-1990年)从十三岁就拿起相机,但在大学期间完成了医学专业的学习之后,开始从事医学工作,直到1939年,才全身心地投入摄影创作,成为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摄影家之一。1941年,埃利奥特就采用彩色感光材料进行摄影艺术创作。他用彩色胶片,表现自然界各种物体在不同光线条件下的微妙细致的色彩,例如羽毛、岩石、树叶。1979年,埃利奥特的彩色系列作品首次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
期刊
贾国荣  1954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  1969年从军入伍;  1978年考入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1983年任中国新闻社编辑,后担任摄影记者  香港回归前夕任香港分社任摄影部主任;  2000年返回北京,现任中国新闻社摄影部主任;  2001年出版新闻摄影作品集《难忘的中国》。  记者:虽然你这本书只是一本个人新闻摄影作品集,可是当我最早在香港见到它的打样时(此书由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发
期刊
《切片》  多年前黄永玉先生曾给我讲了一件事:在他主持毛主席纪念堂内设计时,庞熏琴教授设计了一幅绒绣画,当工艺厂的女工绒绣制作完成以后,虽然与庞教授的画稿丝毫不差,但他仍不满意又不知道原因,于是请黄先生去看看。黄先生看了绒绣画以后,把它翻了过来请庞教授看背面,由于绒绣女工在制作时只注意了画面的平整,而背面的线头被剪得长短不齐,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庞教授惊呆了。  庞教授说:这是反面呀!  黄永
期刊
写下这样的标题介绍一位新加坡摄影家,似乎让人感到很突兀,因为一提到新加坡,就会使人想到那花园般精巧的城市;一提到新加坡摄影,就会使人想起那温文尔雅的光线所营造的一种浓郁的沙龙气氛。  我与美寅先生的相识缘于书画,他是新加坡著名的收藏家,而且非常热衷于艺术事业的推广,出画册、办展览,艺术界的朋友很多都得到过他的资助。在我的最初印象中,他是一个精通书画,热心公益的收藏家。  一次在他新加坡的寓所艺林堂
期刊
摄这张照片是雍和在2000年12月31日深夜至1月1日凌晨拍摄的。可谓是一张跨世纪的作品了。  照片背景是很常规的。那个时节,酒吧咖啡馆里的人们在狂欢,街面上灯火通明。而相隔不远的工地上,民工们正在拆旧房子。  雍和把现场与工人聊天的话讲给我听:  问:元旦过节,怎么也不休息啊?回答:我们加班,有任务。问:没想过要回家看看么?回答:谁不想啊?但是任务要紧。再问:任务怎么比回家还要紧呢?再回答:我们
期刊
秋天的一个雨夜,音乐伴着畅想,不知是哪个音符触动了我的思絮,似乎灵魂正呼唤着原始的依托,大地寻找着离家的游子。自我的生命意识溶入了乐曲中的山间小溪,好象光影落在相纸上的些许响动,在空旷心宇间汇聚成了壮美画卷。  在音乐的感染下,我用相机诉说心灵中的影象结构和情节,模特演变出的各种姿态穿过镜头,越过快门落在感光胶片上。  音乐还在回响,情绪开始淡化,望着待冲的胶片,就像秋天的果实即将瓜熟蒂落。
期刊
攒相机写自然  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迷恋往往是从年轻时开始的。我作为一个摄影迷的历史要追溯到二十多年前,最初是自己制作相机搞黑白摄影,后来又迷上了彩色摄影。曾经多少次精心研制配方、冲洗彩卷、放大彩照,忙得不亦乐乎;也曾经参照资料,在暗房里运用彩色中途曝光、色调分离等技法加工作品,趣味十足,大大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这样一晃就是十多年。后来自己下岗了,每日里为生活奔波,只好把对摄影的感情深深埋在心里。 
期刊
镜头的焦点长度都会刻注在镜头上。焦点长度固定,视场角不能改变的镜头叫做定焦镜头。可以连续改变焦点长度的镜头称为变焦镜头。一般来说,变焦范围在20mm~35mm左右的镜头称为广角变焦镜头,80mm~200mm左右的镜头称为望远变焦镜头(亦称远摄镜头)。而35mm~70mm这种中间夹着标准镜头焦距范围的变焦镜头,一般称之为标准变焦镜头。另外,如20mm以下的广角镜头、200mm以上的望远镜头也称为超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