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 发现 助力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k2007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某,是一名外地借读学生,正值青春期的他又面临母亲再婚的问题,于是他选择了离家出走,借酒买醉等不科学的做法,逃避现实。我采用“雕塑”技术帮助其修复亲子关系;采用积极强化帮助其树立信心;挖掘成长点帮助其在集体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等方法,使“忧郁王子”变为“阳光少年”。
  关键词:“雕塑”技术;积极强化;发挥优势
  背景描述
  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的离婚率也再不断地攀升,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越来越多,我区特别是乡镇中学此现象非常突出。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往往情绪低沉,心情浮躁,性格孤僻。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矫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
  王某,是一名外地借读学生,沉默寡言,不爱与同学交往,缺乏归属感,正值青春期的他又面临母亲再婚的问题,于是自卑、戒备、纠结的心理与冲动、叛逆的青春期心理产生了强烈的碰撞,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他选择了离家出走,借酒买醉等不科学的做法,逃避现实。
  我采用“雕塑”技术帮助其修复亲子关系;采用积极强化帮助其树立信心;挖掘成长点帮助其在集体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等方法,使“忧郁王子”变为“阳光少年”。
  分析解决问题过程
  醉酒风波
  大操场上,我们正在进行新生培训,同学们都在认认真真地练习广播操,走在学生中间,我的目光一下子停留在他身上:瘦瘦的身体,漂染过的碎发,忧郁的眼神,明显和大家格格不入。练习结束后,我走到他身边询问他的姓名,得知他叫王某,是一个从重庆来的借读孩子。在我的要求下,他把头发修剪整齐了,但是那一脸的忧郁却深刻印在我的脑海里怎么也挥之不去。
  他的学习基础很差,上课从不发言,同学也反映他在班里很少说话,同学们都叫他“忧郁王子”。我多次找他聊天,试图走进他的内心,引导他好好学习,但无论我怎么做,他都沉默不语。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这是个有故事的孩子。
  果然如我所料,一天我们班的班长匆匆跑到办公室:“马老师,不好了!王某喝醉酒了,吐了一地。”“喝酒?”我赶紧跑到了教室,眼前的情景令我既生气又心疼:王某歪歪扭扭地倒在地上,旁边是他的呕吐物。走到他身边,我发现他的眼睛通红,脸上有明显的泪痕。我的心一阵绞痛,所有的愤怒、埋怨此时都化作了心疼。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呀?他内心经历了怎样的痛苦以至于让他醉酒麻痹自己?我赶忙让班里几个大个男生把他扶到凳子上,几个女生把地面收拾干净,我从办公室拿来毛巾、水杯,水果。给他擦净了脸,喂他喝点水,吃点水果,醒醒酒。简单地安置好他,我开始给他妈妈打电话,但是电话一直关机。“老师,我没事,您不用给她打电话,不用!”说完便嚎啕大哭起来,我以为他是怕妈妈的责怪。这时班长悄悄告诉我:“王某没有爸爸,妈妈也要跟别人结婚了,很久没回来了。他现在自己租房住,自己做饭。”同学的话语让我感到震惊:12岁的孩子本应还父母的面前撒娇,充分享受父母的关爱,可是他却独自生活……电话打不通,家里没有大人。怎么办?几番思索后,我拨通了丈夫的电话,请他帮忙把孩子送回家,给孩子煮点粥,照顾一宿。丈夫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要求。这场风波暂时平息了。
  心理探源
  醉酒风波平息了,让我认识到对王某的教育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结合王某的成长经历我认为他沉默寡言,拒绝沟通、甚至喝酒买醉都源于他缺乏归属感,安全感,自卑、戒备、纠结的心理。
  他作为一个外地务工人员的子女,离开家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从小生活成长的环境、接受的家庭教育、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与本地孩子有极大的不同。这些都会让他觉得手足无措,产生对新环境的恐懼心理;成绩受挫、沟通不善,这又造成了他的自卑心理,不愿与同学特别是老师交流,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对人充满戒备和敌意。
  家是孩子成长的的驿站、避风港,是安全的代名词,但是他却因从小失去父亲,缺失了父爱的庇护,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母亲的再婚打算,也没有跟他做很好的沟通和解释,这一切都将他推向了恐惧、无助的风口浪尖,加剧了他自卑、戒备心理的形成。
  正处于青春期的他,内心渴望与同伴交流,但是自卑心理又造成了他害怕与同伴交流,渴望与害怕在他的内心形成巨大的矛盾,冲突。他渴望母亲的爱,但是正处于叛逆期的他不愿表露这种情感,相反他用独立生活来逃避对母亲的爱,惩罚自己,这些都造成了他内心的纠结、困惑。所有的纠结与困惑却不能找到合理释放的出口,他只能学着大人的模样——喝酒买醉。
  辅导对策
  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我开始有的放矢的对他展开教育。
  一、“雕塑”技术,帮助修复亲子关系。
  母亲是孩子最亲近的人,要想让王某真正打开心结,离不开他妈妈的支持。在电话联系不上的情况下,我多方打听,几经周折,找到了他妈妈工作的地方。在与他妈妈反复交谈下,我们决定:妈妈先低头,主动向他伸出橄榄枝,将他接回家,一同生活。于是一个下午,他妈妈来到了我的办公室,在与儿子长达两个小时的交谈后,母子二人抱头痛哭。他表示支持妈妈再婚,而妈妈却在真正了解了儿子之后,毅然决定等儿子上了高中,再结婚。看着这母子二人重归于好,血浓于水的动人场面,我的鼻子不由得一酸:母爱是多么的无私,孩子是多么的善良,却因为缺少必要的沟通,差一点酿成大错。我又不失时机地运用撒提亚的“雕塑”技术,引导母子俩换位思考,改变沟通模式。我将从网上购买的讲述单亲家庭孩子幸福成长的小说《杜鹃的故事》送给他,引导他理解妈妈一人生活的孤独与不易,告诉他应该学会接受现实、理解他人、尊重他人、胸襟宽阔,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二、及时表扬,积极强化,促使其形成开朗、热情、自信的良好人格。
  这件事发生后,我更加关注他在学校的表现。一次课上,我特意请同学们介绍各地的小吃。王某并未举手,被我叫起后,腼腆但生动形象地讲了重庆的小吃。放学后我发了一条短信给他:“你今天上课讲得真好!我都想去重庆了!”一会儿他给我回了一个笑脸。我立刻又给他回了一条:“你讲得非常清楚,语言和表情都好,看来你的表达能力很强!”他给我回了一个害羞的笑脸。我再接再厉:“希望你平时也像今天一样,多给我们讲讲重庆的故事,相信你!”他连发了几个“嗯嗯嗯”。这次短信沟通使我们走进了彼此的心里。   王某变了,他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上课发言的次数也多了,关键是和他聊天的同学越来越多了。
  三、找到其成长点,鼓励其发挥优势,在集体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
  看到他的这些变化,我心里暗暗高兴,决定实施下一步策略。通过和任课老师、同学的交流,我得知王某的球感很好,篮球打得不错。于是我特意邀请一班与我们班进行一次篮球比赛。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同学们时,大家都欢呼雀跃,我偷偷的观察着王某的小表情,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带着浅浅的笑意。此后的几天我发现他常常在操场上练习篮球。比赛那天他的表现更是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比赛结束后,在大家的簇拥下,他来到了我的面前:“老师,我打得好吗?”“好呀!我看你就是一个篮球天才!谢谢你带着大家取得了今天的胜利!”我拍着他的肩膀说,“从今天开始,咱们班正式成立篮球队,你就是咱们班的篮球队长!”他终于扬起了笑脸:“我一定完成任务!”
  几番努力后,王某变得开朗自信了,课堂上积极发言,课间和同学侃侃而谈,课外活动时间带着大家在球场飞奔。大家都说那个“忧郁王子”如今变成了阳光少年。
  经验和反思
  王某从以前那个沉默的“忧郁王子”成长为一个充满了阳光,自信的小伙子。回想起與他共渡的这段生命历程,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接纳学生,与学生共情。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有不同成长经历,成长环境,面对学生我们首先要接纳他们,尤其是他们的不足。面对他们成长中的困惑问题时,要共情而不是同情,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看待问题。爱是教育的起点,正因为有了对学生的爱,我们才会用宽广的胸怀包容他们、理解他们,进而寻求教育他们最好的途径。
  2、关注学生心理变化,探究行为本源。每个孩子都会犯错误,我们不能只关注行为表面,而应该更多的去寻找行为背后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纠正偏颇,获得更好的发展。
  3、关心特殊学生群体,做好学生和家长、社会沟通的桥梁。社会发展迅速,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地务工人员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等迅速增多。他们特殊的经历有可能会导致心理、行为等方面出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因人制宜,找到教育的最佳策略。
  4、发现学生心理优势,挖掘潜力,促其体验成功。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所说,培养学生不是更多地修正他们的错误,而是识别和培养他们最强的品质,帮他们发现使他们生活得更好的力量。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发现、挖掘学生的心理优势,使其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乐趣,学习的意义。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优势,才能挖掘其潜力,使其在学习、生活中体验到成功、幸福,进而发展成为身心健康的人,社会需要的人。
  每朵花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语言,都有自己的芬芳,都有自己的风姿,我们不仅要静待花开,更要接纳他们、发现他们的优势进而助力他们的成长。
其他文献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科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把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培养健全人格,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英语教学;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依据心理学及其相关科学基本理论与研究成果,为了使学生达到智能发育正常、人际关系调适、自我
期刊
摘要:怀柔区大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调研需求 精准培训、深入学校 精准视导、阵地建设 稳步推进、网络平台 链接家校、大赛锤炼 彰显风采等具体做法,提高心育实效。针对存在的“校际间发展不均衡;心理教师专职比例低,兼职现象普遍;咨询室建设急需加强,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制度保障等问题,将重点加强“心育队伍建设、评价体系建设、咨询室建设、网络平台建设、家校协同建设”五项措施。  关键
期刊
妞妞(化名)是一个美丽的二年级小姑娘,大眼睛忽闪忽闪的非常可爱。但我发现她总是有些闷闷不乐。后来经过了解,我才知道了她三岁上幼儿园前是在姥姥家一个月,奶奶家一个月。但是忽然有天媽妈发现孩子的听力出现了问题,到医院一检查已经是重度听力障碍了。为此,难过的妈妈辞了职,为孩子报了很多课外班和听力的康复训练。妞妞的爸爸妈妈都希望她能重新拥有健康的听力,每次检查一旦没有通过,妞妞的妈妈都会非常焦虑又自责。妈
期刊
摘要:学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是在现实的小学生中,有少数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集体性的学习活动,他们学习情绪低落,学习无动力,感觉生活没有乐趣。这些特殊学生的心理问题急需专业教师做有效的辅导,本文将从学生心理问题现状、产生的原因及疏导策略几方面进行阐述,努力实现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学习的乐趣,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关键词:倾听;共情;陪伴;疏导  一、现实意义  在
期刊
摘要:激发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不同区域内的自我实现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1、调研、考察,结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所需建章立制。2、分层培训,达成教育的共识。3、多元发现学生优势,为学生成长注入正能量。4、通过阶梯教育,在刻度评价之中获得自我实现的快感。5、借助互动团体,使家长、学生共同成长。6、让学生融入社会,拓展成长视野.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自我实现动力;成功体验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期刊
摘要:初中女生面临中考,因为与父母相处心情烦躁,影响学习,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通过心理老师与其对话,拔丝抽茧,将来访者自述的一件事,转化为相互关联的两件事,焦点汇聚,逐一的处理,引导学生寻找方法,支持学生,使学生获得有效的方法,得到成长。  关键词:倾听;接纳;共情;启发;焦点解决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思语,初三女生,15岁,和爸爸妈妈一家三口生活在一起。思语家庭情况:思语妈妈,41歲,本科学
期刊
摘要:国内外对注意缺损多动障碍(ADHD)的研究日趋重视。本文介绍了这方面的研究状况及ADHD儿童的学习困难问题,同时讨论了改善和促进其学习效能的教育指导策略。  关键词:注意缺损多动障碍;学习困难;教育策略  注意缺损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Disorder,简称ADHD)是儿童注意力缺损、活动过多、冲动性和延迟满足困难等系列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儿童发
期刊
摘要: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情愫初开,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也希望异性能关注到自己。当有异性能与之交流、沟通默契的时候,就会产生依恋情感。但真正的爱情不是好感,处在半成熟状态的青春期孩子还不能客观的认识到这一点,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关键词:早恋;爱情;友情  一、背景资料:  小论,男,15岁,初二学生,学习成绩较好,性格开朗,爱说爱笑,交往能力很强,朋友很多,与同学关系良好,是老师眼里的好孩子。 
期刊
摘要:生涯教育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我区做法:一、学生社团建设——发现自我 激发梦想1、创编展演校园心理剧2、承办十八岁成人礼3、参加志愿服务扬善举4、参与微善行动铸美德 二、生涯模式思考——自我成长 逐梦圆梦1、对话同伴——平等协商中成长2、对话父母——家长陪伴下成长3、对话老师——老师影响下成长4、对话学长——榜样引领下成长5、对话教育——生涯氛围中成长  关
期刊
摘要:愤怒是个人的欲求和意图遭到妨碍时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一次足球课事件引发了当事人愤怒的情绪,也引发了事件双方家庭的矛盾,在咨询中,教师以倾听、陪伴为主,尽量采取中立、接纳的原则,不对冲突事件做过多的评论,通过与学生面谈、沙盘游戏、朋友式相处,获得学生的信任。通过辅导,学生的心灵更加纯净、更加安详,学生也在辅导中不断感悟、反思,使得那焦躁不安、甚至是愤怒的情绪慢慢平息。  关键词:情绪;愤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