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0
当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迎面袭来时,我国社会、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等方面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为适应及有效利用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我国教育必将迎来深刻的变革,而这决不简单表现为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网络这么简单。因此,我们既要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又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迎接这一挑战。
一、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促进影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推动了面向社会的信息改革,使信息化在新世纪异军突起,对现代社会、科学、经济、文化、教育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信息化的到来对教育的影响也十分深刻,而且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思想观念。从老师的角度来看,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是教师提升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现代信息化社会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信息源,教师会经常教育学生善于利用信息达到学习的目的,而不只是传统的直接"灌输法"。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他们眼里普通的信息化设备已经不再属于"高科技",如果是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他们接收的信息和从网上学到的知识远远超过他们的老师,远远超过过去大人们所掌握的知识。信息技术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变了一代人的行为习惯,进而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模式。
2、推动了教育的普遍性和终身化。随着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发展,社会的许多就业者,通过各种获取信息的渠道实现了他们所需要接受的教育,而不一定非得走进学校才能获取知识,如网络教育、网校培训和各类学习网站等。另外,我们可以通过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平台实现终身教育。
3、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丰富了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传统课堂教学往往总是单一、枯燥、乏味、静止的。但是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教学系统增加了多媒体,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利用其音像效果、网络信息覆盖面广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高效等优势来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在教学方法上,如将讲授的特点和媒体播放的特点结合起来的讲授演播法;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过程的探索发现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教学法等等。
二、信息化下的教育变革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一些已具有一定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的学校进行深入调查,我们发现,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育信息资源、教育技术运用和设备有效利用、人才问题等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这些学校相当多的教师没有熟练掌握教育技术运用的能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设备闲置和浪费。伴随社会转型的教育变革过程会给教育的诸方面带来许多不适应,具体到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将会面临如下挑战:
1、教育教学工作者现有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能否适应信息化社会。Intemet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宝、资源库。掌握上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学习获取、应用、处理信息的方法则成为教师教学的必需。而在现实生活当中,许多教育教学工作者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还不够熟练,不熟悉教育教学软件的使用。据相关调查显示,有65.38%的教师认为教师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部分教师存在信息技术焦虑症,惧怕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有的教师只是初步地学会了PPT的简单运用,没有深入灵活地去挖掘,远远赶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
2、学生的学习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是否相适应。以前学生的阅读习惯一般都是直接文本阅读,思考时会在文本上写写画画,做上记号。现在的学生都是超文本阅读,进行电子读物的阅读,然而现在的电子信息量巨大,诱惑性极大,学生往往选择阅读与学习无关的电子读物。在写作方面,学生都是采取手写,然而现在都是键盘输入,是否会影响学生识字。在计算方面,以前都是算盘、手写,现在都是用计算器、电脑来计算,是否会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是否会影响到教育公平。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离不开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但是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同,各地区的信息化环境建设差距仍很大,对教育公平的实现带来一定的挑战。例如在信息化教学环境方面,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海南城市、县镇、农村地区学校生机比例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城市地区生机比例达到15:1的学校占80%,县镇地区为54%,而农村地区仅为37%,低于被调查学校的平均水平,而且有40%的农村中小学没有计算机。这就意味着与城镇小孩相比,许多农村小孩子因为条件不同,无法享受到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
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适应信息化的教育变革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成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经。因此,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已向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那么,如何迎接挑战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呢?在此,我们从三个方面谈谈应采取的措施。
一是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素质,建设适应信息技术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可以通过政府和学校出资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实用的培训,例如,着力提高在职教师的编辑、修饰、处理、存储、使用和管理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能力方面的培训;也可以通过教育教学工作者自身的学习和探索,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有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学生喜欢新鲜事物,对于网络信息方面比较好奇,再加上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容易沉迷网络游戏。因此,教师、家长和社会在平时的教育中,要正确指导学生上网,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另外,学生在信息技能的培训不够充足,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学会正确收集、提炼和使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三是加大投入,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实现教育公平。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贫困地区,信息化程度不高,政府应该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筹措经费,设立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专项基金,确保对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特别是卫星电视教育网,为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开辟实实在在的绿色教育通道,把各种教育资源辐射到边远、海岛、深山、林牧,确保这些区域的学生和公民享有同发达地区的学生和公民同样的教育权利与待遇,实现每一座城市、每一个村庄、每一间教室、每一位学生都能运用多媒体计算机上网学习的理想目标,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的差别。
当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迎面袭来时,我国社会、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等方面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为适应及有效利用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我国教育必将迎来深刻的变革,而这决不简单表现为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网络这么简单。因此,我们既要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又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迎接这一挑战。
一、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促进影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推动了面向社会的信息改革,使信息化在新世纪异军突起,对现代社会、科学、经济、文化、教育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信息化的到来对教育的影响也十分深刻,而且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思想观念。从老师的角度来看,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是教师提升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现代信息化社会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信息源,教师会经常教育学生善于利用信息达到学习的目的,而不只是传统的直接"灌输法"。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他们眼里普通的信息化设备已经不再属于"高科技",如果是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他们接收的信息和从网上学到的知识远远超过他们的老师,远远超过过去大人们所掌握的知识。信息技术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变了一代人的行为习惯,进而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模式。
2、推动了教育的普遍性和终身化。随着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发展,社会的许多就业者,通过各种获取信息的渠道实现了他们所需要接受的教育,而不一定非得走进学校才能获取知识,如网络教育、网校培训和各类学习网站等。另外,我们可以通过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平台实现终身教育。
3、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丰富了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传统课堂教学往往总是单一、枯燥、乏味、静止的。但是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教学系统增加了多媒体,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利用其音像效果、网络信息覆盖面广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高效等优势来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在教学方法上,如将讲授的特点和媒体播放的特点结合起来的讲授演播法;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过程的探索发现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教学法等等。
二、信息化下的教育变革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一些已具有一定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的学校进行深入调查,我们发现,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育信息资源、教育技术运用和设备有效利用、人才问题等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这些学校相当多的教师没有熟练掌握教育技术运用的能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设备闲置和浪费。伴随社会转型的教育变革过程会给教育的诸方面带来许多不适应,具体到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将会面临如下挑战:
1、教育教学工作者现有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能否适应信息化社会。Intemet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宝、资源库。掌握上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学习获取、应用、处理信息的方法则成为教师教学的必需。而在现实生活当中,许多教育教学工作者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还不够熟练,不熟悉教育教学软件的使用。据相关调查显示,有65.38%的教师认为教师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部分教师存在信息技术焦虑症,惧怕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有的教师只是初步地学会了PPT的简单运用,没有深入灵活地去挖掘,远远赶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
2、学生的学习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是否相适应。以前学生的阅读习惯一般都是直接文本阅读,思考时会在文本上写写画画,做上记号。现在的学生都是超文本阅读,进行电子读物的阅读,然而现在的电子信息量巨大,诱惑性极大,学生往往选择阅读与学习无关的电子读物。在写作方面,学生都是采取手写,然而现在都是键盘输入,是否会影响学生识字。在计算方面,以前都是算盘、手写,现在都是用计算器、电脑来计算,是否会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是否会影响到教育公平。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离不开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但是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同,各地区的信息化环境建设差距仍很大,对教育公平的实现带来一定的挑战。例如在信息化教学环境方面,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海南城市、县镇、农村地区学校生机比例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城市地区生机比例达到15:1的学校占80%,县镇地区为54%,而农村地区仅为37%,低于被调查学校的平均水平,而且有40%的农村中小学没有计算机。这就意味着与城镇小孩相比,许多农村小孩子因为条件不同,无法享受到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
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适应信息化的教育变革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成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经。因此,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已向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那么,如何迎接挑战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呢?在此,我们从三个方面谈谈应采取的措施。
一是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素质,建设适应信息技术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可以通过政府和学校出资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实用的培训,例如,着力提高在职教师的编辑、修饰、处理、存储、使用和管理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能力方面的培训;也可以通过教育教学工作者自身的学习和探索,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有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学生喜欢新鲜事物,对于网络信息方面比较好奇,再加上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容易沉迷网络游戏。因此,教师、家长和社会在平时的教育中,要正确指导学生上网,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另外,学生在信息技能的培训不够充足,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学会正确收集、提炼和使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三是加大投入,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实现教育公平。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贫困地区,信息化程度不高,政府应该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筹措经费,设立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专项基金,确保对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特别是卫星电视教育网,为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开辟实实在在的绿色教育通道,把各种教育资源辐射到边远、海岛、深山、林牧,确保这些区域的学生和公民享有同发达地区的学生和公民同样的教育权利与待遇,实现每一座城市、每一个村庄、每一间教室、每一位学生都能运用多媒体计算机上网学习的理想目标,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