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据支持:“问学课堂”下的提问策略单元教学实践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lley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数据支持“问学课堂”,使之与各类教学因素有效对接,能够更便捷地实现课前、课中、课后教学体系的重构,教学理念的落实,教学流程的再造和教学评价的优化。“问学课堂”下以数据支持的提问策略单元教学路径有:课前,以数据支持,让单元教学策略的制订更精准;课中,以数据支持,让单元教学进程的规划更合理;课后,以数据支持,让单元教学资源的拓展更适切。
  关键词:问学课堂数据提问策略单元教学
  大数据时代,海量学习行为数据的开放,使得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利用都更为便利,能让教学更精准。“问学课堂”讲求开放性和全程性,在课前、课中、课后都注重对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关注学生“问”的开放性和“学”的开放性。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助力“问学课堂”,使之与各类教学因素有效对接,能够更便捷地实现师生适时交互,实现课前、课中、课后教学体系的重构,教学理念的落实,教学流程的再造和教学评价的高效。本文主要阐释“问学课堂”下以数据支持的提问策略单元教学实践。
  一、课前:以数据支持,让单元教学策略的制订更精准
  课前教学策略的制订,发挥着“前期诊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定以及课前预设的精准性。课前数据支持,需要学生课前了解并学习教师准备的相关学习内容,包括微课程、课件、背景资料、调查与测试等,并在课堂上有所反馈。
  “问学课堂”的课前数据主要是通过在线问学单的设计和推送来获得,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完成统计分析数据。教学提问策略单元前,笔者在电脑端导入本单元每一课的问学单,并分享和推送到班级学习群;学生在线答题,并即时提交或截图上传自己的预习成果。学生完成问学单的学习后,笔者整理了他们针对单元不同课文提出的不同问题,并据此设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预设。
  《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教学前,笔者通过网络向学生推送问学单(见图1)。
  首先,回收学生的问学单并进行分析,笔者基本上了解了学生在预习环节想解决的问题、提问的角度以及问题的价值,对学情有了基本把握。尽管学生都是在家里完成这些预习内容的,但笔者却在第一时间得到了与他们学习情况相关的数据,这为后续采用更为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可能性。
  其次,根据课前的数据分析,笔者不但能精准把握学情,还能据此快速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笔者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统计后发现,全班78.57%的学生都提出了与课文题目相关的问题,如“什么是‘呼风唤雨的世纪’?”“为什么人类可以‘呼风唤雨’?”“‘呼风唤雨’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有65.39%的学生提出了“科学是怎样改變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这样的问题。将学生所提次数最多的问题与本课原有教学目标“给问题分类,并选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相结合,笔者又为本课增设了一个教学目标:结合课题和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在体味课文第4自然段末句“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意思的同时,学着解决问题。立足课文既定教学目标,融入学生的关键之问,整合确定教学目标,相对于参照教学参考书或教师的已有经验来定目标,更契合学生的关注点、疑惑点,也更加贴合学生学习的生长点。
  再次,因为能够及时采集、分析和运用教学数据,教学预设就能更精确。根据课前预习数据得知,学生提问的角度非常丰富,有的指向课文内容,有的指向课文所给的启示,有的指向课文局部,还有的指向全文,但大部分还是比较集中地指向课文局部。因此,笔者提前预设,打算让学生梳理和推敲自己的问题,找到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梳理与推敲的过程中,笔者会为他们提供一些方向,比如,让学生知道,像“‘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如何‘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的?” 这样关乎全篇、能够引发头脑风暴的问题,就是有价值的问题;像“什么是‘程控电话’?”这样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自己解决的问题,价值就不是很高。由此,学生便能及时调整提问的航向,提出指向更多角度且有价值的问题。
  二、课中:以数据支持,让单元教学进程的规划更合理
  提问策略单元教学的课前数据挖掘、分析和比较,为课中教师找到更精确的教学干预策略奠定了基础。课中,继续引入数据支持,让学生提问、筛选、整理、分析的过程和结果可视化,有助于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对提问策略的掌握程度,从而积极地规划自己的提问过程、方向和途径。教师也能快捷地捕获和分析有效的课堂数据,更好地调控学生的提问进程和效果。
  (一)交流互动更省时
  提问策略单元的教学中,笔者利用网络平台随时调用学生的提问成果,并让其他学生参考和反思该提问策略运用的有效性。很明显,因为数据的实时分析,教学的进度、广度和难度已经从几乎完全由教师调控转变为由师生共同调控。根据数据,每个学生都可以对所提的问题、提问的角度、筛选的方法、运用策略的方式等发出自己的声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更多元的交流,让提问策略的获得转化为师生愉快的体验。
  《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的教学中,在帮助学生理解“‘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如何‘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这一问题时,对于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中人们衣、食、住、行等的改变,很容易就理解了现代科技在改变人类物质生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但在理解“现代科技是如何改变人类的精神生活的?”时,学生的思路就停滞了。此时,笔者鼓励学生向网络寻求帮助。很快,一名学生就搜索到了相关资料:“纳米科技将会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由于芯片集成度随着线宽不断缩小而增加,一张3寸光盘,可以储存上百万亿个字符;如果使用生物纳米碳管,则储存量更大,可以达到1万亿个字符,相当于1000万本书的字数。未来某一天,现有的硅质芯片将被体积缩小数百倍的纳米管元件代替,大型计算机小到可被随手放进口袋;而一座图书馆的全部图书信息会被压缩到1个糖块大小的设备中。”由此,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现代科技极速改变人们精神生活的实证,并认为这是一个与主题关联度极强、涵盖丰富信息量的问题,要学着在其他课文的学习中提出这样的问题。可以说,从发现一个问题,到解决一个问题,再到挖掘出问题的“含金量”,整个过程都得益于对数据的及时共享、分析和挖掘。   (二)个性指导更适时
  根据学生上课过程中提问、筛选问题、整合问题、运用提问策略等学情,教师可以灵活调用现场反馈数据,以更好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时的、个性化的指导。
  《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课尾,有学生又发来了自己的问题:“科技创造了很多的奇迹,但这些奇迹是如何改善我们的生活的?”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只是围绕“科技创造了很多奇迹,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思考,学生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梳理,便理解了这个问题。但这个学生却抓住“如何改善”提问,提醒我们思考:以前好,现在更好,这是改善。这个问题包含着对两种现象的比较,需要学生开展更为深入的思考,这比之前的问题有价值得多。于是,笔者让学生举例说明,有学生很快反应过来:“以前,我和爸爸开车去外地旅游,因为不熟悉路况,经常绕路,浪费了很多时间;现在,有了卫星定位系统,去哪个地方都有精准导航和定位,每次出行都变得省时又省力。”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向该生推送了“中国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宣传片链接,让他对这项现代科技有更多的了解。这样适时有效的个性化引导,不仅激发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还让他们的提问更有探究价值。
  (三)评价提升更有效
  对学生课中全程的提问情况进行监控、记录和调整,然后根据数据记录和分析,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能让评价更有效。
  《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的评价环节,针对学生对问题做出的分类,笔者借助数据支持,以“打星”的方式,认定问题的价值。评价细则包括“这个问题对学习课文的帮助大不大”“这个问题是针对课文写法提出的,对我们的表达有一定帮助”“这个问题指向课文带给读者的启示,有助于我们思考”“这个问题关联文章标题,有助于我们理解全文”“这个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提问的角度”“这个问题是从几十个问题中筛选出来的,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课后习题”等。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生生评价。全程遵循现场判定、现场打分的程序,快捷、公正、高效。
  三、课后:以数据支持,让单元教学资源的拓展更适切
  提问策略单元教学的课后,可以借助数据支持,同步上传和分析移动学习App上的学生提问数据,快速找到他们知识掌握的薄弱点,进而为他们推荐最优化的学习路径,提供最优质的学习资源。
  (一)课后辅导更具针对性
  笔者会让学生通过在线教学系统提交作业,并运用平板、手机等移动设备上的学习App记录学生的学习环节,统计分析学生练习持续的时间、正确率、错误重复率等数据,形成个性作业记录。之后,遵循个别问题个别辅导、共性问题集中讲解的原则实施辅导,让学生实时获得反馈结果,在巩固知识并反思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基础上,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查找差距,促进自我发展。
  《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教学后,笔者向学生推送了一条课后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又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学生也在线上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文中除了引用古诗外,还引用了伯特兰·罗素的话,有什么作用?”“人类之前创造了无数的神话,下一个神话是什么?”“科技除了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生活,是不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文中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句诗形容20世纪的科技成就,合适吗?”……对于这些问题,笔者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让学生自己通过学习群的发言和讨论解决,有的让学生学着从平时看的科幻电影中寻找答案,有的师生一起解决。对于学完还有疑惑的学生,笔者单独辅导。这样的辅导更加关注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保证了辅导的精准和有效。
  (二)资料推介更为多元化
  在“互联网+”时代,学习渠道和学习资源更加丰富。课后,教师有必要根据大数据提供的资料以及学生的学习反馈,有选择地为学生推介与主题知识点联系紧密的、更为多元的学习资源,让他们摆脱仅仅依靠一本教材、几篇课文的单一学习。
  《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教学后,就学生课后提出的问题:“文中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句诗形容20世纪的科技成就,合适吗?”笔者建议学生查找与这两句诗相关的资料。学生很快发现,这两句诗写的是冬季下雪的情景,并不是形容某个事件多次出现,而是形容某种情形一下子出现。用在这里,形象地体现了科技成就之多。这样的问题延伸以及资料拓展,有效拓宽了学习的空间,助力学生领会古诗新用、巧用的妙处,增长多角度提问的信心。
  配合教材内容,笔者平时也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学习平台。如,推荐“快哉学堂”学习平台,让学生有更多亲近名师的机会。再如,推荐“国家网络云课堂”、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南京市“金陵微校”、“建邺云课堂”等平台,让学生熟悉更多学习渠道,更立体地掌握自主解决困惑的方法。有时,还会让学生在教师推介资源的基础上,分組围绕一定的主题自己去捜集、整理资料,撰写心得、体会,掌握更多深入学习的通道。
  教学数据贯穿“问学课堂”始终,串联起提问策略单元的整个教学过程:课前,根据学生预习生成的数据精准把握学情,设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预设教学路径;课中,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动态调整单元教学策略,精准突破教学重难点;课后,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数据,据此把握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点、疑惑点,给予其精准的辅导和有效的拓展。数据,让学习的各种要素之间趋向协同,为课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数据,在“问学课堂”中全程发力,让提问策略单元的教学更精准,让学生学得更有效。
其他文献
摘要: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一线教师深入具体的数学内容,把脉真实的学习难点,从“教学”走向“让学”。“让学”理念指引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应做到趣中学、做中学、思中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让学”课堂;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体现数学学科特点的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期刊
摘要:结合SOLO分类理论,尝试建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评价量表,并应用该评价量表对常态课堂中学生的数学深度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被试学生总体上数学学习理解水平偏低,主要原因在于:学习任务主要停留在低级别阶段,深度不够;学习方式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比较单一。由此得到教学建议:要设计精准的学习任务,安排合理的活动时间,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空间与时间。  关键词:深度学习;SOLO分类理论;小学数学;
期刊
【编者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具有重要意义,这要求我们“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民间故事、小古文、古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期《专题研究》栏目的3篇文章,呈现传统文化视域下这三类文体的教学尝试。  摘要:民间故事是广大民众创
期刊
摘要:通过对“角的认识”教学中“什么是角?”“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样表示平角?”等几个常见疑难问题的思考,获得感悟:数学概念教学要自觉淡化对外在形式、复杂技巧等细枝末节的关注,集中精力揭示、把握概念的本质。由此可以发现“风景”在对错之外,理解错误有时也叫“暂时性正确”,认识符号中蕴含着数学意象。  关键词:数学概念教学;数学本质;角的认识  小学阶段研究的平面图形中,角是最为特殊的一个:不具
期刊
摘要: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照搬教材中静态的平面图形,教学方法单一,使学生一开始就形成“量的均分等同于形的均分”的刻板印象,没有真正理解分数的本质。对此,重构“认识分数”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借助天平让学生感受“量”的均分,再通过“形”与“量”的变化对比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本质,并且由“量”到“数”升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为后续单位“1”的教学埋下伏笔。  关键词:分数问题;分数概念;图形;数量  一
期刊
摘要:整理反思课不仅要帮助学生巩固和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为此,需要引导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沟通内在联系,强化知识运用,并激发学生进一步“生长”的活力。  关键词:整理反思课联系练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作为小学数学总复习课的一种重要课型,整理反思课不仅要帮助学生巩固和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期刊
摘要:数学实验将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结合在一起,是“做数学”的一种样态,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概念、规律的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教学,以数学实验为载体,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动手操作,让理解活起来;量化说理,让理解明起来;迁移方法,让理解用起来。  关键词:数学实验;数学概念;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数学实验是为了获得或解决某个数学概念、规律(法则、关系)、问题,借助外在的物质
期刊
摘要:主题拓展课要以一定的主题为线索统领全课,通过适当的联系和变化,引导学生不断开阔视野、丰富认识、把握本质,逐步完善知识体系,提升数学思维,积淀数学素养。《多变的圆柱体》主题拓展课,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A4纸卷圆柱”问题为基础进行变式,引导学生探究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其他计算方法,帮助学生开阔数学视野,打破思维定式,形成对数学知识结构化的思考,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关键词:主题拓展课结
期刊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提问策略单元的语文要素为“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问学课堂”中,问学单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以问学单支持的多角度提问路径有:设计问学单,引导自主提问;梳理問学单中的问题,把脉提问现状;立足薄弱点,巧借问学单发现提问支点;寻找落脚点,借助问学单实践提问策略。  关键词:问学课堂问学单提问策略支架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尝试通过策略单元的集中干预
期刊
提问策略单元的教学讲求“在提问策略单元习得提问策略”与“在其他单元有机渗透”相结合,即集中学习与长期养成相结合,让学生逐步学会有效提问,提高阅读能力。提问策略单元意在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传递的提问策略有:从不同角度提问,如针对全文、部分提问,或针对课文内容、写法、启示提问;给问题分类,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并尝试解决等。  “问学课堂”顺应小学生好问的天性,强调把“问”和“学”的权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