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化工生产 注重实验探究 提高课堂效率

来源 :中学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a5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更应注重实验探究,也更得联系实际生产生活,现以苏教版《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的课堂教学为例,与大家交流。
  一、教材分析与设计过程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知识体系上打破了以往的“结构-性质-制备-用途”的传统模式,而是从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着手,引发学生了解化学资源的利用、保护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通过对Fe2+、Fe3+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以及检验的探究,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Fe2+和Fe3+之间的转化规律、检验方法,还能帮助学生提高提出假说、设计探究方案、获得探究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
  2.教学预设
  新课程的实施过程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研读教材及课标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预想在授课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可能会有问题:
  首先,新课程对于化学课时的设置很紧凑,一些实验只能通过观看录像完成,学生的实验素养、习惯、技巧几乎是纸上谈兵,所以学生易出现理论与实验脱节。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在作业中能明确分辩出某些物质的性质,而在实验室里面对试剂时,他们的思维会出现空白。如果此时教师仍一味追求实验数量时,希冀在课堂内让学生完成操作、描述现象、归纳总结、书写方程式,甚至提升到总结Fe2+、Fe3+的性质、检验及应用,这无疑是脱离实际的美好愿望。其次,实验时,学生总会乱哄哄地拿起试管各做各的实验,甚至将试剂瓶上的胶头滴管张冠李戴,使药品受到污染,无法进行后续实验。
  3.设计思路
  (1)贯穿二条线索
  明线为铁、铜的重要性质,Fe2+、Fe3+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学会用化学方法进行鉴别。暗线为通过Fe2+、Fe3+的相互转化规律,进一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整个课堂设计,应围绕着这二条进行。
  (2)结合化工生产
  向学生介绍本区铜业装璜中的不锈钢铭牌、铜牌制作工艺,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身边,如此亲历探究过程,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评价、实施实验流程,他们会更有亲切感,更有成就感。
  (3)明确上课形式
  一是用学案教学法,辅以多媒体教学,进行对比实验,更直观地分析实验结果,激发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差异的求知欲;二是弃烦就简,选择有代表性的试剂,摒弃繁琐的重复实验,留些问题空间在以后解决,不在有限的时间内面面俱到。三是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学实践
  1. 设置化学道具,吸引注意力,激发兴趣
  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导入能提高学生兴趣,准备好4cm×4cm的不锈钢薄片,用透明胶带将薄片包裹密封,再用电脑雕刻出不同图案(维尼小熊、QQ图形等),撕去图案表面的胶带,放在讲台上。待学生进入教室后,选择其喜欢的图形(不锈钢片)放在50mL烧杯中,使图形向上,再倒入10mL左右的FeCl3溶液,静置于实验桌一角,待用。30min后,在学习完Fe2+、Fe3+的转化后,再将刚才的烧杯中的不锈钢薄片用镊子取出冲洗后,学生抚摸图案表面,有凹凸手感,引导学生完成方程式书写:
  Fe+2FeCl33FeCl2
  并提示学生课后将手中的小铭牌涂上自已喜欢的颜色永久保存。
  趁学生还沉浸在收获一枚纪念品的快乐时,趁热打铁,拿出一块“文明校园”的金黄色铭牌,提问学生此牌匾的材质,于是就势询问此铜标牌工艺该如何处理?
  涉及方程式又怎么写?在一番讨论后,就可得出结论:
  Cu+2FeCl3CuCl2+2FeCl2。
  2.围绕重点,层层深入展开教学
  从整个科学知识体系和教学行为的视角去看,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过程是有层次的。本节教学则侧重于如何将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得到运用,引导学生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背景下对事物主要方面的关注。
  首先,在学案中设计课前检测。
  课前检测
  下列物质中
  ①Fe;
  ②H2O2;
  ③H2S;
  ④KMnO4;
  ⑤Al;⑥FeCl3;
  ⑦Cl2;⑧FeCl2;
  只能用作氧化剂的是 ;只能用作还原剂的是 ;既能作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的是 。
  这些选用的物质涉及到Fe、Fe2+、Fe3+,让学生完成对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的巩固,也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
  其次,设计铁与Cl2、S反应,用方程式展示产物分别为FeCl3、FeS,强调同一种还原剂铁与不同氧化剂反应,说明造成产物中铁的化合价不同的原因,从而得出Cl2氧化性比S强的结论。进而设计提问Cu与Cl2、S反应产物,讨论后得到正确结论,也可升华到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第三,通过学习Fe2+、Fe3+的相互转化,利用KSCN检验Fe2+、Fe3+混合溶液中的目标离子,更是将教学重点提高到运用层次。
  通过一系列有序并有层次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对文字符号所表达逻辑关系的认识,而是体现着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知和创造。
  3.辅以多媒体手段,构建课堂“意外”,激发学生求知欲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就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要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为学生在认知新知识的道路上设置一点点的“意外”,发挥教学机智,化“意外”为精彩。
  例如:Fe2+的鉴别,其中方法之一是用NaOH溶液检验,由于该实验涉及信息量大,既要阐明NaOH对Fe2+、Fe3+二种离子检验现象区别,又要突出Fe(OH)2是白色沉淀,还要反映出该沉淀由白色→灰绿色→红褐色的转变过程,可先播放该实验的完整录像,接着由学生自已做实验,让学生感到惊讶的是并没有看到预想中的白色沉淀,于是就激发学生探寻“意外”的原因。   在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后,教师可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从实验操作、试剂配制、药品保存等方面分析,得出结论。
  4.以化工生产为载体,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原理
  学以致用,是教育工作者的最高梦想。如何在化学课堂上构建桥梁,开拓学生视野,让化工生产走进课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原理、推绎生产流程。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与探究问题。
  本课最后,可采用本区某厂提供的磁性胶贴,并投影该胶贴的相关资料:
  材料探究
  现提供某企业材料,请学生确定方案以探究该材料中铁可能存在的化合价形式。
  材料名称:胶贴
  主要成份:氯化聚乙烯、铁氧体
  产品备注:
  本品不可以灼烧,耐碱,其中铁氧体能与酸反应:
  FeO+2H+Fe2++H2O
  Fe2O3+6H+2Fe3++3H2O
  Fe3O4+8H+Fe2++2Fe3++4H2O
  提供试剂:2mol/L H2SO4、KSCN溶液、酸性KMnO4溶液
  经过热烈讨论后,由学生口述,教师补充,确定了实验方案:
  第一步:剪取少量磁性材料于小烧杯中,加入稀硫酸,充分搅拌。
  第二步: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KSCN溶液(验证是否有Fe3+)
  第三步:另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酸性KMnO4溶液……(验证是否有Fe2+)
  对于最后一步Fe2+的检验,学生认识过程有一定偏差,往往在考虑问题时忽略了已经确定存在的Fe3+对Fe2+的干扰,许多学生认为应该直接加入氯水后再加入KSCN溶液,经过提示后学生立刻释然了,思维的碰撞发出了火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教学后记
  以学定教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验探究模式中,教师要协调好自已的角色。目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化学知识与实际面临的问题关系不大,甚至严重脱离。例如本节教材中说“在制作印刷电路板的过程中常利用铜与氯化铁溶液的反应”,但实际上此工艺已滞后,事实上这个反应速度非常慢,工业上产业化非常困难,即使提高氯化铁溶液浓度,想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生产也不理想(假如仍用氯化铁溶液,也须在其中大大提高HCl浓度,并适当添加HF酸)。
  事实上,在上个世纪末,我区大多企业已改进工艺,采用硝酸浸润,后来因环保,政府引导采用电解法。
  (收稿日期:2015-11-18)
其他文献
“绿色化学”就是指在满足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本着节俭和环保的精神,结合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现象,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从根源上减少实验所带来的污染与危害。然而在高中化学的实验中,有不少的实验设计不合理、操作不规范,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和污染,这显然是与当前低碳环保的生活主流相悖,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热情。本文针对“绿色化学”下的实验改进与实施,阐述自己的几点思考,以期为实验优化提供新方向。  
期刊
一、选择题  1.单官能团位置异构型  例1 (2011年第8题)分子式为C5H11Cl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  A.6种 B.7种 C. 8种 D.9种  解析 C5H11Cl相当于C5H12中的一个H被一个Cl取代。即C5H12中有多少种等效氢则C5H11Cl就有多少种同分异构体。C5H12的等效氢分析如下:  C ①C ②C ③C C  C ④C C⑤C ⑥C ⑦  C
期刊
一、水对人,动植物生存及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动植物生长和工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水是一切生命机体的组成物质,是生命发生、发展和繁衍的源泉。水是生物体新陈代谢的一种介质,生物从外界环境吸收养分,通过水将各种营养物质输送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又通过水将新陈代谢产物排出机体之外。因此,水是联系生物体的营养过程和代谢过程的纽带,水参与了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维持着生命的活力
期刊
客观地讲,“诱思探究”教学法在课堂中只有与动态的课堂生成相结合,才能以“诱”代“讲”,悄然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对化学物质或实验进行观察、分析、辩思和总结,达到润物无声、沁人心脾的良好效果。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高中化学教学实践,重点阐述“诱思探究”教学法与动态课堂的融合,以给学生打造一个能力展示和提高的平台,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  一、深研理论,掌握“诱思探究”的教学理
期刊
“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是摆在广大中学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新课程标准的课堂,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为根本,发展个性形成特长;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重点,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显然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挑战,需要在观念、方式和行为上有很大的改变,由传统的教师“教会”变为现在的学生学习“学会”,进而使学生乐学、善学。“引导一探究”式教学便应运而生,成为了建立高效课堂的法宝。  一、
期刊
含铁元素物质及其含铁元素物质参加的反应特征之一就是颜色变化的多样性,今归纳如下。  一、单质  单质颜色Fe片银白色Fe粉黑色  二、化合物  化合物颜色化合物颜色FeO黑色FeS2黄色晶体Fe3O4黑色Fe(NH4)2(SO4)2浅蓝绿色Fe2O3红棕色K3[Fe(CN)6]蓝色FeS黑色Fe4[Fe(CN)6]3蓝色Fe(OH)2白色H2FeO4紫黑色固体Fe(OH)3红褐色Fe3C灰白色  
期刊
在化学反应中,有的在正反两个方向上都能进行(即可逆反应,又称对峙反应),有的反应物同时平行地进行不同的反应(即平行反应),有的经过连续几步才完成的,前一步的生成物就是下一步的反应物,如此连续地进行(即连串反应)。这些多向、多步进行的复杂反应,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是否可以“加合”,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加合”?为此,笔者通过实例分析探讨如下。
期刊
中学化学各版本高中教材都有铜锌原电池实验,即将铜片与锌片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插入稀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的预期现象是:铜片上有气泡,锌片没有气泡。但实际情况是不仅铜片上有气泡,而且锌片也有气泡。教师们想了各种办法,如降低硫酸的浓度、更换不同的锌片、减小锌片面积或增大铜片面积等,结果都无济于事,锌片上依旧有气泡。对于锌片上产生气泡的原因,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锌片不纯净,内部有杂质,自身形成了很多
期刊
新课程改革发展中,高考命题逐渐趋向于开放性试题的考试,对于化学而言,如何做好高考开放性化学试题的教学始终是高中化学教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教育教学的发展中,化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知识,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我国科技战略性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期刊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模式的形成与脑的成熟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的进步中。如皮亚杰将人的思维发展分为了多个阶段,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它是说人的思维总是会经历从具体物质(既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图画、电子模拟等)向形式运算(即我们通常说的抽象思维)过渡。具体物质或是文字等,对我们人的刺激不同,我们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实物的刺激大于图形图表的刺激,图形图表的刺激大于纯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