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意识缺失及原因分析

来源 :教书育人·学术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585497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轩颖翟月(大连大学师范学院)
  
  公民意识的培养是现代市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内在原因。市场经济要求市场关系的参加者具有良好的民主平等意识和权利与义务统一意识,它可以内化为严格的自律精神、公平正当的竞争意识、诚信无欺的合作精神,外可转化为市场主体之间平等、公平、公正、理性、有序、讲诚信、守信用的市场竞争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因此公民意识在市场中的不断成长与成熟,对市场走向良性循环,起着积极的建设作用。
  公民意识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但让我们遗憾的是,在现实中公民意识培养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作为公民意识培养的主要载体的课程效果不显著是其中的表现之一。1996~199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针对我国现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的实施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抽样调查。调查范围包括全国9省市72个地区约16000名学生,约2500名教师、校长和社会知名人士。调查结果表明:74%的校长、62%的教师认为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只有10%的教师与同事谈论个性发展、情感态度;50%的校长和35%的教师认为在学生身上体现最好的目标是基础知识和技能,而在学生身上表现最差的目标依次是劳动态度与技能、动手能力、情感体验与自尊自信等方面。而另一项调查也表明:相对于必要的知识、技能,社会对初中生爱国、爱党和公民的权利义务观念要求更高;毕业生各方面的现状均不令人满意,各项素质大都居中,而集体主义思想和权利义务观念尤其被人们认为很差。公民意识培养问题另外一个突出的表现是权利与义务的观念没有深入人心。体现在具体情况上,首先公民对自身的权利认识不清,缺乏热情,很少行使权利。其次公民对自己的权利看得很轻,虽然有一定的民主观念和权利观念,但要求行使权利的心情不迫切,对自己行使权利的行为也没有过高的期望,另外,缺乏集体主义观念,缺乏社会公德意识,缺乏遵纪守法意识的现象日益增多,给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隐患和不良影响。
  笔者认为公民意识缺失主要有以下原因:
  
  1.公民意识培养的地位没受到应有的重视
  
  第一,思想观念上的忽视。
  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中国,缺少民主的积淀,相反封建社会的遗毒却长期存在,所以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对民主的向往不强烈,也就无法认识到培养公民的重要价值,也无法将培养公民意识作为教育的重大责任,尤其是在无法摆脱考试压力的情况下,公民教育缺乏应有的地位,公民意识培养就更难以取得人们的重视。
  第二,教育过程中的忽视。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从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看,教育者的明确目标还是以传递知识、培养技能为主,公民意识培养得不到重视。不论在品德课中,还是在各科教学中,教育者很少能有意识的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作为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内容,更没有有目的培养公民意识。从大的教育过程来看,在儿童从出生开始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后来的社会教育以至终身教育这个过程中,无论从父母的期望及对子女的教养,从学校教育的教育目标及实施,从社会教育力量的引导思想等来看,都只是为了培养优秀的个体,培养精英,都缺乏对学生作为集体一分子的要求和培养,尤其是对公民意识的培养就更加薄弱。
  第三,教育评价上的忽视。
  评价上的忽视首先体现在没有将公民意识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考试成绩成为评价人、教育效果和学校的单一的权威的标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如何仅作为评价中形式上的参考,一个学校能否备受青睐,看的是它的升学率,升学率高的学校就是好学校。人们被短期的功利目标蒙蔽住了双眼,在教育的评价手段上难以体现对公民意识的要求。评价上的忽视还体现在,公民教育体系还没有真正建构起来,仍缺少对公民意识形成状况进行有效评价的重视,缺乏针对学生公民意识发展情况的评价手段。
  
  2.公民意识培养缺失评价标准
  
  第一,缺乏真实性、实践性。
  目前,教育者已经注意到要加强教育内容的生活性,但仍缺少与现实生活的真实联系,往往是对生活平面、死板的再现,引不起学生在思想上的感触和共鸣,因而也难以促使学生形成相应的观念。而最通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缺少质询、讨论、辩论和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等方法,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记忆事实上,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严重缺乏实践性。
  第二,重知识技能教育、轻思想观念形成。
  与语文、数学等科目不同,公民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掌握知识和技能多少,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观念,并能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承担责任,勇于践行。就我们目前所进行的公民教育内容来看,无论是编写的教材还是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知识技能所占的比重还是远远大于思想观念占的比重,目标仍停留在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上,对学生的要求就是记忆背诵,对学生的评价就是掌握知识的准确度。知识能否被学生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能否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缺乏衡量的标准,既没有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没有作为重要的指标来审核。
  
  3.公民意识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单调
  
  第一,途径单一。
  目前,我国的公民教育尚未单独设课,公民教育仅是融于品德政治课和各科教学之中。其它的途径诸如课外活动、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活动虽然已经初步具有实效,但大部分流于形式,停留在一些仪式和活动的多次重复上。心理咨询、学校管理与服务因缺少必要的组织结构和硬件设施难以有效地进行下去。而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不能更好地与学校教育联结起来,作用微乎其微。总之,缺少有效的途径来保证公民意识培养的顺利进行。
  第二,方法呆板。
  目前公民意识培养多沿用传统的方法,主要局限在单向式的你讲我听,只注重枯燥理论的传授,没有结合学生需要,也没有给学生一个理解的空间。不仅不能取得应有效果,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丧失学习的兴趣,更加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意识观念。事实上,公民意识形成是一个需要不断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教育方法的运用不仅对应用方法的主体有特别的要求,而且要求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时期运用不同的方法,要考虑到其复杂性,决不能简单运用,使方法的运用成为一门艺术。
  
  4.公民意识培养的环境资源匮乏
  
  第一,校园环境资源匮乏。
  公民意识培养需要丰富有利的环境资源,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精神文化环境,都将制约影响着公民意识的形成。然而公民意识培养所占有的环境资源仍十分匮乏。从校园环境来看,物质环境上,公民教育缺乏必要的图书资料、道具、场所,缺少时间上的保障;精神环境上缺少学校、教师的重视、支持、引导、鼓励,缺少相应制度保障;校园文化中也缺少民主文化的氛围,校园活动、校园的设置、学校风气都缺少公民教育方面的内容。环境资源的匮乏往往很难使学生产生对公民身份的向往,以及对公民有关的知识、技能的学习的兴趣,即便有要求,也会因缺少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使这种学习不完全,走样甚至达不到效果。
  第二,家庭环境资源匮乏。
  “三纲五常”在中国社会曾经存留了几千年,直到现在家长制的作风依然盛行,因此中国家庭中民主氛围一直难以真正形成,这为学生最初民主意识的形成造成无形的障碍。家庭中父母及主要亲属对民主活动的重视程度如何,政治态度、民主法制意识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公民意识的形成,是其政治基本态度意识的来源,而中国人民主意识素来较为淡薄。另外,在考试的压力下,父母大多将知识、技能的学习摆在学生生活中的首要位置,不能给孩子一定的空间、时间来进行公民意识方面的学习。
  第三,社会环境资源匮乏。
  目前我们国家所有的社会环境资源也不能满足公民意识培养的需要。首先是对公民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没有形成一定的教育理念,不能给公民教育以理论上的滋养。其次,可依据遵循的相关国家政策、法规不多,公民教育无“法”可依。再次,没有形成公众观念上的重视。大众媒体、社会舆论导向关于公民教育内容的宣传和讲解力度不够。社区教育、社会组织很少提供和开展有关公民教育方面的活动。最后,由于中国的特殊情况,所实行的间接选举的民主制度,学生参与实际的民主活动的机会不多,学生无法将学习到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也无法从实际活动中汲取经验。
  以上是公民意识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这些问题的存在给社会和人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因此,分析影响公民意识形成的多种因素,对公民意识形成的特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从中找出一条有效进行公民意识培养的最佳途径,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其他文献
一、师德的内涵及其本质rn1.师德的内涵rn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践行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追求的职业道德境界.它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职业作风、教师的职
王春程(陕西榆林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系)    一、创新的内涵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一词具有丰富的内涵,从本意上讲,他有三种含义:一是指创造新工艺、发明新方法;二是指建立新观念、新制度;三是指将已掌握知识应用到新领域,并创造新效益。从广义上讲,它属于意识领域的范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创新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
杨全美(湖北宜昌三峡大学理学院)    一、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必要性    1.当前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精神疲软”以及“极端功利”的思想说明了责任教育的迫切性。首先应该肯定是,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在把自己培养成为优秀人才而努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
一、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挑战rn1.知识经济对传统教育目标提出挑战,继而对教师道德提出挑战rn知识经济是创新型经济,要求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不论
目的:对155例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LVOT)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PVC/VT)的形态心电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形态心电图标准在心室流出道(VOT)室性心律失常(VA)中的鉴别价
霍菲(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生部)    事实表明近几年来研究生就业率明显下降,曾经被人们看作是“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研究生开始为“饭碗”而忧虑了。《南京晨报》报道,根据劳动部门统计的资料,到2004年第四季度,南京市已有158名硕士以上的高学历人员在劳动力市场登记失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这158人的平均年龄只有35岁,他们当中有6人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从他们的专业来看,其中不乏管理、软件开发
杜海军(哈尔滨师范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    一、荣辱观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经济成分、社会成分、社会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呈现出多样化,加上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我国社会的影响,我国社会在一些领域与地方,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困惑和混乱,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有所
翟理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党委副书记)    一、人才竞争的紧迫感与日俱增    国力竞争本质是经济、科技、文化的竞争,并最终都要体现在知识、人才的竞争上。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人才短缺问题在世界各国越来越突出,这也是未来10年国家竞争是人才竞争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抢占人才制高点的角逐中,各国无不视之为契机,对本国的教育作调整和改革,不约而同地加强了对人才的培养。随着全球化发展在我国进一步深化,
张玉山宋慧颖(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新形势下如何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使教育管理工作易于被学生接受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艺术实践是一种有效途径。    一、艺术实践活动有利于延伸课堂教学,进一步检验学生专业学习的效果
魏冬云唐陶富(湖南省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竞争的根本取决于人才的竞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才的状况都将决定它们经济发展和国家现代化的成效与速度。就以美国为例,它的科学技术水平在绝大多数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和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占有了大量的科技人才紧密相关,这说明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1]。  社会发展的核心是科学技术,人才的关键在教育,人才教育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