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历史本体

来源 :历史学家茶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lh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在《文史哲》杂志举办的第三次人文高端论坛上,冯天瑜先生在发言中断定“五月二日”,即此次论坛的开幕日将会载入学术史,——这一天,除冯先生外,李伯重、汪晖、秦晖、何怀宏、萧功秦、张希清、李治安、王和、荣剑、李振宏、仲伟民、李若晖、张金光、孟祥才等20位学者齐聚山东大学,研讨“秦至清末:中国社会形态问题”。冯先生此言实际是暗示:史学界正在发生方向性调整,即史学界正在重返对历史进程本身等宏大问题的关注之中。这种方向性调整当然不是启动于2010年5月2日,而是启动于2006年2月,也即《“封建”考论》一书出版之时。
  近三十年以来,中国史学界理论探讨的演化大势是历史理论逐渐让位于史学理论,即由对历史进程基本线索的追寻逐渐被对历史知识一般性质的拷问所代替,譬如,1949年后的前三十年,史学界热衷于“五朵金花”问题的讨论,后三十年则热衷于“历史认识论”等问题的讨论。在后三十年期间,史学界对攸关历史进程本身的一系列理论则束之高阁,乏人问津。这一变动自有其学术史意义,但这一变动所导致的一个有目共睹的后果是:在中国史几乎所有局部知识点上,近三十年都有长足的进步,乃至形成了一系列有颠覆性的认识,但在历史学的整体面貌上却又陈陈相因,依然是“五种生产方式”,依然在前三十年所形成的基本认识上打转转。在人文领域其他学科天翻地覆的同时,历史学却“我自岿然不动”!这不能不说是对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忽视综合和概括的史学风气的惩罚和报复。
  从“文革”到“改革”,中国社会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经济转型,但是三十年来,学术界一直未能回答一个与这一转型紧密相关的重大问题:这种独特的社会转型之路是在什么样的历史基础上展开的?在中国迅速崛起之际,学术界必须同步奠定这一崛起的历史文化根基,从而在理论上完成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衔接。尽快重返历史本体,就若干攸关中国历史全局的重大问题展开讨论,史学界实在没有理由再蹉跎!
其他文献
最近看到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先生在《北京青年报》发表的《蔡和森:湘才子惨烈就义》的文章,文中提及“1931年6月间,原先负责中央保卫工作的叛徒顾顺章,带特务到香港,抓捕了蔡和森,并由港英当局将他引渡给广东军阀。在广州狱中,蔡和森受尽酷刑,坚贞不屈,最后,他的四肢被钉在墙上,敌人用刀把他的胸脯戳烂。他牺牲的日期已不知晓,殉难的惨烈也是很久后才打探出来的”。  关于中共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的蔡和森是如何牺牲
期刊
明代成化初年,两广总督韩雍在平定广西桂平县大藤峡“瑶乱”后,将俘获的一批幼男阉割后作为战利品送往京师,充当宫廷小内使。其中的一名小内使被分派到昭德宫,专供成化皇帝的至爱——万贵妃使唤。他因伶俐乖巧,善于逢迎,深得万贵妃喜爱。成化皇帝也因他“年少黠谲”,对其宠爱有加。于是,几年后他就升任御马监太监。成化十三年(1477)春,皇帝为侦刺臣民奸情隐事,自东厂外另设西厂,他又被钦命为提督西厂的总管。从此,
期刊
李鸿章是近代中国改革派的领袖,也是各国争宠的对象。各国驻华使领人员和商业代表,纷纷聚集在李鸿章周围,利用行贿拉关系等各种手段,推销商品、技术和军事人员,并且通过他们的报告和记者的报道,使李鸿章扬名于外。正如梁启超所说:“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一言以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物也。”然而德国公使海靖及其夫人伊丽莎白,对李鸿章却是又尊重又憎恶
期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由于国内外的各种原因,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暂时的困难,最主要的是与人民生命息息相关的粮食出现了短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   在笔者收藏的老笔记本中,有一册是1960年南京市农产品采购局南京茶厂某位员工的。其中有一些关于当时单位组织学习活动的记录,这些普通工作人员的发言,反映出不少关于粮食问题的历史事实与当时人们的思想与认识。    1960年4月17日下午学习   袁
期刊
前 言   冉昭德先生是20世纪前中期卓有建树的史学家,在“文革”中遭迫害离世。他去世40余年后,笔者有幸在其家人处看到了浩劫中其唯一仅存的一本日记,记载自1959年3月至1960年9月的工作、生活情况。笔者在得到其家属授权后,将这7万余字的日记整理出来,名为《冉昭德日记》。   冉昭德(1906~1969),字晋叔,祖籍山东省曹县。他生于书香世家,1929年自山东省立第六中学毕业后,1931
期刊
毛泽东诗词论气势磅礴当属《沁园春·雪》。但是我们现在读的并不是毛泽东的原作。原作写于1936年2月,那是红军长征抵达陕北的第一个冬天。词的首次公开发表是在1945年9月国共重庆谈判期间。不久后出版的《毛泽东印象》一书收录了这首词(爱泼斯坦等:《毛泽东印象》,山东新华书店出版,1946年4月。柳亚子和毛泽东的诗词共三首,在头两页,无编页)。词的再次公开发表是在1957年,中间相隔了12年。当时有毛泽
期刊
1864年,经过多年的征战,曾国藩率领他的湘军终于平定了太平天国,挽救了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对于顶梁柱和救命恩人,清王朝并不吝惜它的赏赐,给了他极高的封赏,此时的曾国藩荣宠至极。然而,这并没能给他带来多少快慰,相反,他却有一种临深履薄的惊心。他在一首给其弟曾国荃的诗中,道出了当时的境况和心态:    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无独有偶,二十年之
期刊
学生时代,读到“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李广力挽强弓的英武形象便深深印在脑海里;次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更是对飞将军敬重万分;再读“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不由得替李将军委屈愤懑。但后来知道汉武帝的故事后,开始对偶像李广产生怀疑。汉武帝时期是武人各显其能的时代,武帝的用人原则是拔贤选能,出类拔萃的人压不住。李广若是将帅之材,没有理由不能封侯。笔者细读史书,通过量化分析和比较研究,发
期刊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以下简称《协定》)签字,但至今没有举行后续的政治会谈,堪称历时最长的军事停战。   《协定》文本与政治问题撇得很干净,《协定》文字中未正式出现参战国名,仅能从部分签字人军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元帅”、“美国陆军上将”看得出国别。在不得不涉及朝鲜半岛的两个政权时,采用“某军军事控制地区”一词。《协定》末尾漫不经心地说一句“双方军事司令官兹向双方有关各国政府
期刊
1月9~14日 继续拉练,向冉庄进发,日行70里,宿冉庄第12生产队。10日,在冉庄参观地道战,由当年的民兵进行解说。12日,行程80里,至沈家坯,因跟骨刺痛允坐汽车。13日,步行至白洋淀,行程50里,宿端村西前大队。14日,听抗日战争时期当地人民群众斗争的历史,忆阶级苦,听学习路线斗争史报告。有感,写成打油诗:白洋淀上打渔船,芦苇丛中杀敌顽。多少英雄话当年,教育人民永向前。   6月 市委文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