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元素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来源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ilkona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战争,又是一趟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抗疫”过程中涌现出的诸多感人事迹,可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动素材。深入分析爱国主义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内容、方法,对于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厚植爱国热情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基于此,本文从融入目的、融入内容、融入方法三个方面来探讨将“抗疫”元素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以供参考。
  关键词:“抗疫”;思想政治理论课;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4-0111-02
  2020年初持续至今的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在这场全民“抗疫”战争中涌现了大批抗击疫情的英雄模范和先进事迹。这些真实、生活的案例和素材,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手生动教材,可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生动课程资源,合理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可以有效增强理论说服力,提高价值感召力,提升课程亲和力。
  一、融入目的
  (一)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不断吸收时代元素
  爱国主义是历史和阶级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在中国古代,忠君爱国、维护统一、反对外族入侵是爱国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自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救亡图存,寻求民族独立成为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维护国家独立与统一,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又成为爱国主义新的具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更要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根本遵循,将爱国主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实现爱国主义的与时俱进。
  (二)“抗疫”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展开了一场空前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国人民同心协力,支援武汉,筑起了一座抗击病毒疫情的钢铁长城,生动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深刻诠释了中华儿女爱国力行的家国情怀。在这次疫情阻击战中,广大青年积极投身抗疫工作,很多冲在一线的都是90后、00后的青年人,他们当先锋、作表率,以大无畏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投身到一线工作。这些同龄人的身先士卒和模范表率,更能引起高校大学生的情感共鸣,更成为有效的爱国主义教材。
  二、融入内容
  (一)坚持爱国与爱中国共产党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初,便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与使命。近百年来,党中央团结一致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就是一幅伟大的爱国主义篇章。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建立起集中统一、运行高效的指挥体系,为打赢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领导保证。正是因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各级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得以充分调动,并合理有序地参与战“疫”中。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之后,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各地开始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同时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激发经济发展潜力和动力。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的坚强有力领导。
  (二)坚持爱国与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统一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真实的,经济上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政治上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无一不是真实存在,代表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在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我们采取了最彻底、最全面的严防措施,能够全面执行,并在最短时间里取得巨大的阶段性成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统筹全局、果断决策。通过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派遣中央指导组,全面加强党对疫情工作的统一指挥、统一调度,体现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优势[2];坚持全国一盘棋,各省市守望相助,以“一省包一市”的形式支援湖北,全国人民集中力量、统一行动,推动整个疫情向好的方向发展,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坚持生命至上,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3],不放弃每一位患者,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优势;在疫情阻击战中,各省市自治区依法启动重大突发卫生公共事件一级响应,各级党组织积极开展疫情防控普法宣传,增强人民群众法治意识,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制度优势。
  (三)坚持爱国与爱人民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要以人民为中心、生命至上。面对这场战“疫”大考,党中央坚持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作为最高的指导思想,不惜一切代价为抗击疫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全国亿万同胞携手构筑起最严密的防控体系,凝聚成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最终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战略成果。
  三、融入方法
  (一)在国内外比较中,增强理论说服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讲理论,更要将理论讲透,将理论结合实际讲。但纯粹的理论和历史案例,在讲解宏大的社会制度、制度优越性等方面,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难免有空间、时间和认识上的距离感,较为抽象,对于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显得支撑力度不足。而这次疫情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事例。比如,英国政府提出令人瞠目结舌的群体防疫使60%的英国人患上病毒,而获得群体免疫来抗击疫情,其本质上就是想要减少经济的损失和资源的损耗,为了保障少数资本家的利益,牺牲大多数普通人的生命安全。英国政府的做法是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是将人的生命视若无物、极度不负责任的做法。再比如,美国政府对疫情的管控不力,导致确诊人数超2 300万,死亡人数近40万。在短短几个月之内,确诊人数迅速上涨,增长速度之快,令人难以致信。这些都说明西方政治制度一直以来提倡的自由与民主,也仅是标榜的口号而已,其实质是为了保障少数资本家的利益,牺牲大多数普通人的生命安全。而中国的民主制度是实质上的民主制度,党和政府的做法都是为中華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从这一点上看,中国民主制度是在根本上是保障人民的利益,从而保障了中国民主制度真实性。此外,住院患者的医疗费也全部由国家承担,我国的措施与西方国家以经济利益优先的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通过对比中国与西方多国抗疫的不同举措,让学生基于科学的基础上,在比较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在身边的故事中,增进爱国情怀
  在抗击疫情防疫战中,涌现了无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与病毒顽强斗争的英雄,为我们铸起了安全的“血肉长城”。在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疫情期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感人故事,讲述那些充满正能量的抗疫故事,激励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学习、宣传、实践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这些以宣传正面人物、弘揚公平公正、充满正能量的“抗疫”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人民的团结。通过观看抗疫英雄的感人事迹,树立爱国榜样,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这些都能够成为提高青年大学生“四个自信”的重要教学资源。
  (三)在积极的参与中,做忠诚的爱国者
  爱国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而要将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做到立足人民、服务社会、奉献国家。在“抗疫”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一线医务工作者等模范典型人物不仅成为全民追捧的“明星”,也是其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这些在基础课中,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人生价值,探索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更好地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热爱祖国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也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当代青年大学生要立大志、做大事,就是要把小我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只有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才能更好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离开社会价值孤立地追求自我价值那是空中楼阁,只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无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是成就人生梦想,都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今天,青年要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奋斗诠释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内涵,在实际行动中成为践行忠诚的爱国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0-09-08].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0-10/15/ c_1126613052.htm.
  [2]常永华,郭帅颖.中国之治: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EB/OL].[2020-09-16].http://sscp.cssn.cn/xkpd/pl_20172/202009/ t20200916_5183321.html.
  [3]本刊编辑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研究加强防控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J].华北电业,2020(2):4.
  (责任编辑:董维)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中韩两国交往的日益密切,中韩两国在教育方面的交流也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韩国作为留学深造的地方。但是由于两国教育观念、模式等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导致留学生在留学初期出现一定的不适应。本文就以外语教育为例,对中韩两国人才培养教育进行调查对比,一方面给予留学生一定的经验借鉴,一方面也为中国高校外语教育提供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中韩高校;人才培养;对比;差异研究 
期刊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但教学提问庞杂繁琐、紊乱无序的现象依旧充斥于语文阅读课堂之上,指向不明的提问造成课堂“热闹”的表象,大量无效的提问流于形式,造成阅读教学的低效。“主问题”是一种聚焦型的提问形式,以核心问题为基点,发散支撑整个文本的教学主线。本文借助名师余映潮的部分课例,分析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原则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旨在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
期刊
摘 要: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力军,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在工作中坚持以下四个原则,将有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即:坚持辅导员是“管理”,更是“辅导”和“服务”的原则;坚持学生工作有“新”,更有“心”原则;坚持思想工作抓常规,更抓重点原则;坚持工作过程有“圆”,更有“方”原则。  关键词:辅导员;“管理”和“服务”;“新”和“心”;“圆”和“方”  中图分类号:G641
期刊
摘 要:新媒体的发展不仅能丰富校园体育活动,还能促使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本文以四川农业大学2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各种体育科研方法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总结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良好,学校体育活动开展较多。通过对学校新媒体传播情况、关注度、学生的评价和满意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了相应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为校园体育活动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媒体;
期刊
摘 要:当下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将地方红色文化以课程思政的形式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弘扬与传承地方红色文化。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与渲染下,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有助于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前行,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的思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实地考察唐山地区优秀红色文化,研究建立地方红色文化课程思政素材库,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
期刊
摘 要:新中国初期(1949-1956),河南省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其中以水灾最为严重,具有受灾地区广、灾情严重的特点。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河南省委和政府采取了救助灾民、扩大副业生产、进行生产自救等一系列措施,带领和帮助灾区群众渡过灾荒,恢复生产。本文以河南省水患及其救助为例,对新中国初期河南省赈灾救灾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河南省;水患;赈灾救灾;新中国初期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
期刊
摘 要:本文提出国内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机制要基于实体法、程序法与对应配套机制三个维度展开健全。基于实体法层面,应该优化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方式的法律位序与适用关联性,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付标准、取缔契合损害赔付方式的法律位序界定等,同时明确所对应的判赔倍数的程度。基于程序法层面,制定出在知识产权损害赔付诉讼证据汇集环节确定诉讼证据公布准则及其对应的保全准则[1];在诉讼庭审环节中确定举证妨碍准则与减少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一部分我国常用政治术语的日语翻译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但在译者的主体性问题上,照顾受众和提高本國对外语言影响力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处理。基于此,本文以部分中文政治术语的日译为中心探析了译者主体性问题,以供参考。  关键词:主体性;日语翻译;中文政治术语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4-0
期刊
摘 要:完成“立德树人”目标,在日语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是当前日语专业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本文以旅游日语为改革目标,分析了旅游日语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历史背景以及改革的研究现状,并以韶关特色文化为改革支撑素材,提出了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环节、思政内容充分结合教学设计,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旅游日语课程思政改革内容的具体方法。籍此研究抛砖引玉,对进一步推动日语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改革
期刊
摘 要:“必须”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副词,也是国际汉语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本文发现留学生在使用“必须”时的偏误类型主要集中在遗漏、误代、误加、错序四方面。由于母语负迁移、同语素同音词之间的影響,以及教材和工具书的影响而产生偏误,因此本文从教师、学习者和教材编写等方面提出建议,希望能为国际汉语教学中关于副词“必须”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副词“必须”;HSK语料库;偏误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