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体验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学习。
一、创设情境,引导体验
体验学习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学习,它涉及情感、态度、技能的学习,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当教学内容确定后,如何设计一个能够激发学生体验的情境,以使学生在体验中达到教学目标成为体验教学设计的关键,情境的性质决定所学知识迁移至其他情境中的可能性,而体验的强烈决定了概念理解是否深入,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否被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否得到提高等。情境的创设要基于学生经验,要和生活和社会中的问题相联系。尤其要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我设置了《龟兔赛跑》的故事情境引入学习内容:乌龟和小白兔举行第二次赛跑,乌龟围着的正方形跑道(边长7米)跑,兔子围着长方形跑道(长10米,宽5米)跑,同时到达终点,假如你是裁判,你知道谁赢了吗?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事半功倍。再如在《圆锥体积的计算》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用卷笔刀削圆柱形的铅笔,要求削到铅笔头很尖为止。投影截面图。告诉学生:没有削的一段铅笔是圆柱体,削好的笔尖是圆锥体.并提问:这里,圆柱体和圆锥体有什么关系呢?由于铅笔是学生常用的学习用品,所以学习起来,也更加感兴趣。接下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求圆锥的体积该从何入手昵?学生在讨论后会形成共识:圆锥是圆柱的一部分(从削铅笔中获得的经验),它的体积和圆柱有关。猜: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何关系?做:分组做实验,探究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的关系。体验学习,水到渠成。总之,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使他们身心舒展起来,积极到参与探索实践活动中来。
二、动手操作,经历体验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皮亚杰也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如学习分数时,我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折一折、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过程明确“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又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我选取许多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先让学生摸一摸,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是软的,有的说是硬的,还有的说是圆的,还有的说是有角的……这样,让学生在看不到的情况下通过动作进行体验。然后,又让学生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拍一拍,放一放、闻一闻、推一推、滚一滚,充分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之后,设计了一组游戏活动──用各种形状的物体搭东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有的一个人搭,有的几个人一起搭,结果搭出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物体。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特征,使情感体验在感悟中获得发展。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丰富体验
“合作交流”是体验学习的有效途径,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学习“加减应用题”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小强离学校900米,小丽家离学校400米,小强与小丽家距离多少米?”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发言,个个不甘示弱,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他们根据居住位置得出了很多答案:如果两位同学住在相反的方向应是900+400=1300米;如果是两个学生住在同一方向应900-400=500米;还有地说:如果小强、小丽家和学校位置是三角形,那就很难求出两家相距米数,但相距米数比500米多,比1300米少……这样的交流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它比教师讲和个人自学更能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
四、反思应能,加深体验
反思是一种内省行为,是对认知的再认知,是对感悟的再体验。教师在活动、体验、创造之后,让学生冷静下来之后,对自己的判断、发现、甚至语言表达进行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遇到问题时能自觉选择适当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引导学生用转化方法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后,要求学生反思: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我们以前用过这样的方法吗?这种方法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何用处?等等。然后让学生思考,并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最后指名发言,语言表述。这样的反思小结,花时不多,效果显而易见。学生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就会感到有道可走,有章可循。
另外学生的反思体验还应与生活相联系,《圆的认识》的知识后,组织学生对“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作深入探讨,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学习了《圆柱、圆锥》这一单元后,引导学生计算沙堆、稻谷堆的体积和重量;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统计图表》后,指导学生注意收集家中的各种发票,了解收入支出情况,经过加工整理,制作季度份收入支出情况的统计图;学习《比例尺》后,让学生测绘学校教学楼平面图等等。在实际应用中,既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又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逐步养成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走“体验”之路,是一条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成功之路。在小学数学中,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精心设置各种数学活动,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积极体验知识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过程及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等内容,在再创造过程中获取对知识和意义的理解和建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一、创设情境,引导体验
体验学习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学习,它涉及情感、态度、技能的学习,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当教学内容确定后,如何设计一个能够激发学生体验的情境,以使学生在体验中达到教学目标成为体验教学设计的关键,情境的性质决定所学知识迁移至其他情境中的可能性,而体验的强烈决定了概念理解是否深入,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否被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否得到提高等。情境的创设要基于学生经验,要和生活和社会中的问题相联系。尤其要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我设置了《龟兔赛跑》的故事情境引入学习内容:乌龟和小白兔举行第二次赛跑,乌龟围着的正方形跑道(边长7米)跑,兔子围着长方形跑道(长10米,宽5米)跑,同时到达终点,假如你是裁判,你知道谁赢了吗?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事半功倍。再如在《圆锥体积的计算》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用卷笔刀削圆柱形的铅笔,要求削到铅笔头很尖为止。投影截面图。告诉学生:没有削的一段铅笔是圆柱体,削好的笔尖是圆锥体.并提问:这里,圆柱体和圆锥体有什么关系呢?由于铅笔是学生常用的学习用品,所以学习起来,也更加感兴趣。接下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求圆锥的体积该从何入手昵?学生在讨论后会形成共识:圆锥是圆柱的一部分(从削铅笔中获得的经验),它的体积和圆柱有关。猜: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何关系?做:分组做实验,探究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的关系。体验学习,水到渠成。总之,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使他们身心舒展起来,积极到参与探索实践活动中来。
二、动手操作,经历体验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皮亚杰也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如学习分数时,我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折一折、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过程明确“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又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我选取许多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先让学生摸一摸,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是软的,有的说是硬的,还有的说是圆的,还有的说是有角的……这样,让学生在看不到的情况下通过动作进行体验。然后,又让学生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拍一拍,放一放、闻一闻、推一推、滚一滚,充分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之后,设计了一组游戏活动──用各种形状的物体搭东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有的一个人搭,有的几个人一起搭,结果搭出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物体。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特征,使情感体验在感悟中获得发展。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丰富体验
“合作交流”是体验学习的有效途径,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学习“加减应用题”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小强离学校900米,小丽家离学校400米,小强与小丽家距离多少米?”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发言,个个不甘示弱,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他们根据居住位置得出了很多答案:如果两位同学住在相反的方向应是900+400=1300米;如果是两个学生住在同一方向应900-400=500米;还有地说:如果小强、小丽家和学校位置是三角形,那就很难求出两家相距米数,但相距米数比500米多,比1300米少……这样的交流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它比教师讲和个人自学更能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
四、反思应能,加深体验
反思是一种内省行为,是对认知的再认知,是对感悟的再体验。教师在活动、体验、创造之后,让学生冷静下来之后,对自己的判断、发现、甚至语言表达进行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遇到问题时能自觉选择适当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引导学生用转化方法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后,要求学生反思: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我们以前用过这样的方法吗?这种方法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何用处?等等。然后让学生思考,并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最后指名发言,语言表述。这样的反思小结,花时不多,效果显而易见。学生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就会感到有道可走,有章可循。
另外学生的反思体验还应与生活相联系,《圆的认识》的知识后,组织学生对“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作深入探讨,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学习了《圆柱、圆锥》这一单元后,引导学生计算沙堆、稻谷堆的体积和重量;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统计图表》后,指导学生注意收集家中的各种发票,了解收入支出情况,经过加工整理,制作季度份收入支出情况的统计图;学习《比例尺》后,让学生测绘学校教学楼平面图等等。在实际应用中,既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又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逐步养成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走“体验”之路,是一条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成功之路。在小学数学中,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精心设置各种数学活动,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积极体验知识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过程及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等内容,在再创造过程中获取对知识和意义的理解和建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