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另一个湖南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04年4月,《潇湘晨报》推出了每周一期的“湖湘地理”专刊。这个专刊被誉为“新闻纸上的地理杂志”。这是《潇湘晨报》秉承“作为媒体,不仅要对当下的社会演进、经济发展、生存改善有所担当,而且还要对历史有所承载,对未来有所承诺”的信念所推出的定位于“一项对湖湘自然、人文遗存系统盘点的工程,一张给祖先的遗产收条,一份对后代的资源承诺”的专刊。该专刊在介绍自然风貌的同时加入了对历史、人文知识的理解及江河、生物的保护,用深入浅出的行文方式赢得专业人士及普通市民的普遍关注。发现、审美、保护,是这个专刊的关键词。这个专刊的出现,用一种让人耳目一新又令人饱含深情和敬畏的媒介——“地理”来传递古与今的对话。
  【关键词】湖湘地理 时代痕迹 生态保护
  《潇湘晨报》开办“湖湘地理”专刊,不仅为国内整个都市报报业的浮躁和现实带来了不一般的历史的厚重感和自然的清新感以及浓郁的人文关怀,也为媒体的差异化竞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为媒体与边缘学科的有机联姻提供了一个好的参照。2009年4月《发现另一个湖南》这套“湖湘地理”系列丛书问世,该书所有的文字与图片,全部来源于《潇湘晨报》五年来每周一期的“湖湘地理”专刊,这套书分为溯水行、边界线和抗战纪三册。《发现另一个湖南》是对湖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遗存的大盘点。这套书的出版,也是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内部整合开发、深度发掘出版资源,跨媒体进行内容、营销合作,谋求产业科学发展的有益尝试。
  笔者以《发现另一个湖南》这套书为研究对象,着重关注“湖湘地理”这个版面的内容、跨媒体合作以及对当代文化的建构。
  一、《发现另一个湖南》内容分析
  1、内容分为三类
  (1)《发现另一个湖南》的第一卷《溯水行》是把读者带进湖湘水域的人文秘境,此卷按照《四水探源》、《寻访古潇湘八景》、《深水之下的故乡》的编排顺序,记录了湖南人所向往的潇湘四水、潇湘八景中蕴育的湖湘文化。
  对于《四水探源》,记者根据地图深入田野进行地理探险,或走访群众,或咨询专家或查阅文献。《溯水行》的开篇就是《湘江:溯——关于一条大河源头的田野调查笔记》,记者回望大河湘江,溯源而上,直到广西。对于“湘江源头新说:白石河是主源”这一说法,记者来到广西兴安县白石乡进行了考证,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专家学者的考证以及个人行走探访体验,对湘江源头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湘江源头应有东源、南源、西源,三源之中,东源为主源。东源则是源自兴安白石乡近峰岭。寻找真正的资江源,记者面对7幅关于资水不同源头说法的草图,穿行于广西与湖南交界处的越城岭,沿着崎岖山脊或分水岭反复溯寻。在寻找沅水源头过程中,现有资料都指沅水主要发源于贵州云雾山鸡冠岭,但经过记者的实地探源,却发现源头在都匀的斗蓬山。而在澧水的探源中,记者的一段抒情文字很耐人寻味,这段文字是:“‘沅有芷兮澧有兰’,‘南洲之美莫如澧’。一直都难以想象,一两千年前的屈原、柳宗元,他们所看都到的澧水,是不是跟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样呢?其实,时光的痕迹很轻。是时代的痕迹太重。譬如澧水,地质意义上的七眼泉依旧在,生态循环链中的鱼、兰草,却终究难以为继。纸砂坪的源泉水,人们还可以随意的掬而饮之,进入下游人类聚居地后,却变得浑浊、肮脏。”记者的这种对生态对地理对历史的人文关怀以及抒情的语言并不止于某一篇文字或某一个地理探寻,而是贯穿于整个“湖湘地理”版面,在通过实地调查的半新闻语言的纪实中,给读者以记者自己的感悟和体认。在寻访古潇湘八景中,我们仿佛跟随记者,置身其中。永州(潇湘夜雨)——衡阳(平沙落雁)——衡山(烟寺晚钟)——湘潭(山市晴岚)——长沙(江天暮雪)——湘阴(远浦归帆)——岳阳(洞庭秋月)——桃源(渔村夕照)。记者最后写下这样的手记:“我们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走过924年前曾由米芇‘书传天下’的这条经典风光线路,希望能触摸到故土曾经的无言大美及其深厚的人文余脉。不能说失望。只是当一个一个风景被我们重新翻开,突然呈现在这个加速的信息时代,我们感受到了它们的无语,与局促。……但是今天,对于这份精神遗产,这个社会选择的是,一种集体的、不留余地的遗忘与切断。”而在衡阳,记者更是感叹:“衡阳还在,只是大雁已不再来。”
  (2)《发现另一个湖南》的第二卷《边界线》,记录了作者历时近5个月在湖南边界线的地理发现,共分《边界四极》、《边界线风光及地质遗迹》和《边界线上人文秘境》三部分。记者走访湖南的四极(“东极”,位于桂东县清泉镇中坑村油坑组。“南极”,位于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河路口镇姑婆山天堂岭。“西极”,位于新晃县茶坪乡韭菜塘村将军坡。“北极”,位于常德市石门县壶瓶山镇南坪三河村三条岭),在记者对边界线的寻访中,我们跟随记者的文字看到了湘西令人惊叹的地理风貌、通道县的不用图纸就建起的侗族风雨桥、有很多沿江酒吧越来越商业化了的凤凰以及专家们对大围山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的探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有趣的生活现象,比如两个对着门的人家却分别归属两个省份,而且许多人家都有两部电话两部手机,想找哪个省的亲友就用哪个省的电话,免得隔壁都要长途费。记者的笔下,史料的铺陈、探访经过的叙述、和普通百姓的对话给我们还原了那些我们已知的或未知的历史和地理,而始终动人心弦的,是记者看似不经意间写下的诗一般的文字,让读者感受到记者就像诗人所说的“眼里常含泪水”,既为曲径寻幽入画图而兴奋,也为山河破损而无奈的人文情怀。
  (3)《发现另一个湖南》的第三卷《抗战纪》,记者探寻了湖南抗战旧战场、抗战纪念碑(园),追访了湖南籍抗战老兵,追忆了湖南籍抗战名将。这些文字带给读者更多的是悲怆和反思。“这是湖南。1937-1945。国殇”记者这样写道。60多年前的岳麓山上曾炮身隆隆,今日繁华妩媚的长沙城曾经血肉横飞,可是多年后的今天,位于南岳的“忠烈祠”这个大陆唯一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的大型陵园却很少有人知道,很少有游客入祠。而更让人揪心的是当记者寻访参与了滇西抗战的落户滇西的湖南籍远征老兵时,有的老兵已经去世了,有的贫病交加,生活很困难。其中,作者写了这么一段话:“在昆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学者戈叔亚处,我看到过一些中、美、日老兵50年后重聚的照片。照片上三个国家的老兵是完全不同的风貌、气质,唯独沧桑的中国老兵,让人深感‘其情不堪’”。   2、“湖湘地理”的语言和图片特色
  在《发现另一个湖南》这套书的51篇文章中,作者都是采用新闻语言和文学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既有新闻五要素的记录、史料的铺陈、探访经过的叙述、和普通百姓的对话,也有对地理和历史的抒情和感慨。这种写作特色在当下的都市报中是很不多见的。也正是作者的这种对地理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当下的更多反思才让越来越多的读者产生了关注和共鸣。
  “湖湘地理”这个专刊有很多的图片,《发现另一个湖南》这套书中也收录了很多。图片也是这个栏目的特色,因为对地理地貌的认知很多时候是文字所不能表述清楚的,而图片就给了读者很直观的印象。但我认为,“湖湘地理”的图片还是以生活化的图片居多,很多图片是拍摄当地的地理风貌和记录所到之处的百姓生活的,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并不多,不能激起读者更多的震撼和感慨,有些镜头选取的也不是很有代表性。地理版面的图片应该拍摄得更恢弘更具代表性一些。图片也是一种语言,可以传递给受众更多的信息。
  二、“湖湘地理”的跨媒介合作
  “湖湘地理”专刊以及《发现另一个湖南》这套书借助两种载体进行传播和营销,是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内部整合开发、深度发掘出版资源,跨媒体进行内容、营销合作,谋求产业科学发展的有益尝试。出版界选择报纸的栏目出书一般都是选择在国内影响很大、拥有大量读者的名牌报刊,这样一来,图书就可借报刊之东风,首先保证了销售量。各家报纸、杂志积极与出版社合作,推动了媒体整合的大趋势。通过出书的方式把报刊优秀的栏目、文章介绍给大众,同时使报刊本身的特点更加突出。此外,报纸、杂志的留存性不好,人们在看过以后一般不会保留,其中一些优秀的文章也随之被丢弃,未免可惜。同时,报纸、杂志一般没有一个突出的侧重点,汇编成书以后,可以强调突出某一个方面,与报纸、杂志相比,也更可能产生经典。
  三、“湖湘地理”对当代文化建构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在促进文化媒介化发展的同时,对文化的建构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促进了文化的大众化转型,主要体现在:一是由政治启蒙文化向娱乐文化转型,二是由审美文化向文化工业转型,三是由一元文化向多元文化转型。而“湖湘地理”这个版面出现在定位为都市报的《潇湘晨报》中,又使得都市报变得有深度有人文关怀,扭转了受众对都市报快餐文化、庸俗的印象,很好的起到了传承历史、人文关怀、生态保护的作用。然而早在20世纪3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就主要从批判的立场来研究大众传播媒介,他们认为现代传播媒介是大众文化的制造者,大众文化的特征是平庸雷同,不仅在政治上保守,而且就其对大众文艺作品的分析解释能力而言,也是软弱无力,远不能称之为艺术。因此,“湖湘地理”这个版块更应力求深度,为建构当代文化做出有益的探索和贡献。
  参考文献
  ①邹容、李林冬、周志刚:《发现另一个湖南·溯水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②邹容、李林冬、周志刚:《发现另一个湖南·边界线》,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③邹容、李林冬、周志刚:《发现另一个湖南·抗战纪》,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④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
  ⑤邹广文 主编:《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论》,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生系统学习信息技术的启蒙学段,在此学段如果恰当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微视频作为制作过程简单、运用方便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深受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青睐。同时,微视频本身的视频化教学特性(操作录屏),与信息技术的操作内容非常契合,有利于学生循环学习、自主调控。因此,在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课堂引入微视频会对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笔者以《美化文章》一课为
伴随着“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语文课堂也愈来愈追求有效性,强调分析归类、题型整合的模式化方法训练,更侧重于培养学生解决语文试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完成语文试卷的水平、实现学生拿到高分的梦想。  在这种意识指导下,语文学科的趣味性便荡然无存,绝大多数的语文课堂只是停留于课文的肢解、技巧的演练、答案的求解。这些关注点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对语文的热情,本该诗意盎然、激情洋溢的语文课堂逐渐变得枯燥、无趣
随着体育科研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体育学术期刊采编工作也随之进行了革新,以适应体育科研工作的需要。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学组为迎接第29届奥运会科学大会的举行,拟在召开第7次全国体育学术期刊编辑研讨会之际,面向全国体育院校、科研院所等广大体育科研工作者、科研管理人员举办“体育科研专题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将围绕“体育学科发展及当前研究热点”、“课题申报相关事项”、“体育科技期刊编辑网络化采编
【摘 要】肯·梅茨勒在对采访过程步骤的划分中非常重视访谈中主持人对访谈进程的情感调控能力,并道出了问题组织与情感调控之间的密切关系①。本文参照其中五个步骤——打破僵局、提第一个严肃问题、建立和谐的采访氛围、提问敏感问题、提问敏感问题之后的情感恢复,以《杨澜访谈录》2012年对刘晓庆的专访为例,具体分析其面对强势型访谈对象时所做的问题设计与安排。  【关键词】人物专访 问题组织 《杨澜访谈录》  人
就着茶水阅读朋友关于潮汕美食的长文,我那现在进行时态的减肥工程差点当场溃坝。就此心里不停盘算,干脆拉上哪位闺友专门去汕头整一趟“吃之旅”?  即如文中提到的潮汕名小吃“虾米笋粿”,咱就非常想亲眼看一看它的模样,再亲口尝一尝它的滋味,因为实在觉得此物就是古代“兜子”的后身。“虾米笋粿”是把赤肉、白肉、虾米、竹笋、香菇的碎粒拌成馅,用米粉皮包成球,先蒸熟,再将底面略煎。《元人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录的
志愿軍第40军向东豆川的“联合国军”实施追击政治决定军事。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军必须越过“三八线”  1950年12月上旬,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接近尾声,“联合国军”在东西两线遭到志愿军的沉重打击后,被迫向“三八线”实施总退却。志愿军则乘胜追击,以第39、第40军各一部和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一道收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临时首都平壤。此时,敌人营垒内部笼罩着一派失败情绪,英、法等国和美国在战争看法
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科技教育注重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育,以及“综合应用”和“问题解决”等高阶能力的发展,突出在具体情境中开展教育而非简单的机械操作。[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非信息类一年级新生的信息科技类基础课程,旨在通过系列案例讲解、课堂研讨和上机实践,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思维,掌握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为各专业领域的创新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中社会科学大类教学班由法学、
一  什么叫公开课?那就是公开出来的课。上个世纪80年代初,特级教师于漪执教公开课《海燕》,电视台进行直播,人们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一睹她的风采。有人评价说:“上于老师的课,不是在学习课文,而是在跟高尚的人物谈话,是在文字的灿烂世界中翱翔。”据不完全统计,她执教了近2000堂公开课,有近50堂公开课被录像、传播,影响深远。  公开课不只是公开给专家评点,还供普通老师们商讨;它不只是给同科目老师看,其他
【摘 要】本文从社会历史研究法角度出发,分别选取了抗战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和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这三个时期的典型报道,以种族、环境、时代为要素,分析每个时期的典型报道的特点,找出差异形成的原因,以期让典型报道更好地发挥其价值。  【关键词】社会历史研究法 典型报道 新闻报道  一篇好的作品,无论是诗文、曲剧还是新闻报道,都与环境密不可分。艺术总是源于生活,很多艺术原型都取材于真实环境,而且作
【摘 要】本文从社会历史研究法角度出发,分别选取了抗战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和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这三个时期的典型报道,以种族、环境、时代为要素,分析每个时期的典型报道的特点,找出差异形成的原因,以期让典型报道更好地发挥其价值。  【关键词】社会历史研究法 典型报道 新闻报道  一篇好的作品,无论是诗文、曲剧还是新闻报道,都与环境密不可分。艺术总是源于生活,很多艺术原型都取材于真实环境,而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