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8岁孩子的反动标语事件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477011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小时候在武汉市的解放小学上学。这所学校原来叫友好宫小学,因靠近武汉市中苏友好宫而得名。中苏友好宫是由苏联专家设计,1950年建成的,和苏联断交后,中苏友好宫改名为武汉展览馆,学校也更名为解放小学。
  在我进校时,全国已全面进入了文化大革命时期。除参加庆祝党代会和支援亚非拉革命的活动外,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和声势浩大的群众游行。那时毛主席的话是“最高”或“最新”指示,每当指示发表,不分昼夜,马上举行游行。游行车队“救火龙”从解放大道上疾驶而过,两边车门外站着头戴钢盔、手持红缨枪的“造反派”,看上去威风凛凛,煞是气派。由于看游行的人特别多,马路两边挤满了人,因此占位十分重要。记得哥哥有个同学,家住在解放大道马路旁的楼房二楼,从他家窗户看游行一目了然,令我们羡慕不已。
  我们的教室里,黑板上方中央贴着毛主席像,左边是“好好学习”,右边是“天天向上”。教室两侧墙上一般贴几张文字印刷品,如毛主席语录:“要斗私批修”、“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等。学校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到校“天天读”,集体朗读毛主席文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时称“老三篇”,很多同学都会背。上课前,大家把长条凳往桌下一推,对着毛主席像跳“忠字舞”,然后高呼“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和“祝林副主席身体健康”。我们的课本封面印有毛主席语录,课堂内容也是以学习毛主席语录、诗词或相关内容为主,非常单一。但在社会气氛的渲染和舆论导向的引导下,大家对此非常热衷,唯恐成为“落后分子”。
  上世纪6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紧张,全市到处张挂着毛主席的指示:“要准备打仗。”“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落实指示的重大举动是挖防空洞。挖防空壕时,我们就在壕沟上跳来跳去地玩耍,建好防空洞后,我们又在地道里钻来钻去。我们爱看小人书,宿舍周围有些路边地摊,前面码几个小板凳,架子上摆满琳琅满目的小人书。租一本1分钱,有个1角8分的,就能在书摊耗上一个下午。
  童年时代固然不乏趣事,不过印象最深、对我早期成长影响最大的还是“反标事件”,它在一段时间里左右了我的人生轨迹。从那以后,我的性格开始发生了很大变化。
  记得是在1968年秋冬时节的一个晚上,父母到湖北省出版纸张仓库(简称纸库)参加学习班,哥哥照顾着我已经上床睡觉了。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几位街道居委会和派出所的大人把我叫了起来,直接带到派出所二楼小房间,并指责我书写了“反动标语”。我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情吓呆了,不知所措。母亲半夜回家得知消息后,赶来派出所,刚刚推开房门便被挡了出去。这时我除了不停地流泪,没有了任何反应。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大都知道,毛主席当时被宣传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天才”,应该“无限热爱,无限信仰,无限崇拜,无限忠诚。”“谁敢反对毛主席,就全国共讨之,全党共诛之”,“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书写“反标”可是弥天大罪。父亲的同事万迪淦叔叔的大儿子就是因为书写“反标”,被送进监狱,葬送了一生。据说当时读中学时,他与同座同学有矛盾,为了报复对方,便在同学教材上写下了“打倒毛主席”几个字,后来被查出是他所为,被判10年有期徒刑。
  然而在派出所这样的执法机构,对于我这么一个8岁的孩子来说,成人的威胁是有效的,诱导也是成功的。得到“承认错误,就可以回家”的承诺后,我包揽了所有强加给我的罪责。
  被迫供认所犯“错误”的当天深夜,我被带到事发现场。在手电筒的光照下,我目睹了“反标”,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犯错事实”。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给我印象极深。原来在一排长长的大字报专栏里,不知谁用红油漆在三处写有“毛主席”的字面上划了叉,一处在上方,两处在下方。这时我想起,白天曾与几个宿舍内的小朋友,在附近砖堆处玩过“捉迷藏”的游戏。手指三处叉叉,“确认”自己所为后,我并没有被送回家,而是被送到父母单位办公大楼内留宿。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当时是谁在陷害我,出于什么动机。
  “反标”使我名扬学校,成了特殊学生,因为全校“敢”书写“反标”的仅我一人。我心里压抑极了,感到仿佛所有同学都在背后议论我。失去了朋友,也没有了欢笑,我的生活开始一步步走向黑暗。
  为了配合父母单位对我的教育,学校开始了对我的特殊“关照”。每天放学后,我必须到学校顶层通往阳台的房间里作检查,写交代,“幕后指使人”是追查的重点。压力下,我总是胡编乱造一通,但因难以自圆其说,又加以否定,最后只得咬定无人指使。我也曾试图翻供,结果证明完全不可能。那时楼房不多,透过学校顶楼窗户,可以看到武汉长江大桥。当夜幕降临时,桥上排列有序的点点灯光,给我的心灵带来一点慰藉。
  不久,父母单位为我和另外一位职工的子弟办了“学习班”。父母同事冷少卿叔叔的侄儿,也因“政治错误”被列为“教育对象”,于是我俩被关在父母单位办公楼三楼的一间小房中。我们这两个同病相怜的小伙伴同吃同住,一同接受“军代表”们的调查和“帮助”,建立起了特殊的友谊。
  不知是否与这位小伙伴的到来有关,我的心情好转,饭量也增加了,原来的一小碗不够吃了。他比我小,吃得也少些,便每次把饭分给我一坨。“上面”知道后,严厉批评了我这个“剥削者”,同时认为不能发展这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于是将我俩分开,从此我再度进入一个人的世界。
  在本应充满快乐的年龄,遭受如此打击,我变得沉默寡言,逆反暴躁。父母给了我无限的温暖。在和我相聚时,他们向我了解事情经过,得知我被迫承认“错误”后,便找机会与我谈心,帮我调节心理,减轻压力。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也许是他们能够尽到的最大努力了。
  不知什么原因,父母单位的“军代表”决定把我送到北湖劳教所集中“学习”。北湖劳教所位于武汉郊外,是专门关押犯人的地方。那时外面已下起了大雪,天气十分寒冷,父母、哥哥还得轮流为我送饭。和那些犯有错误的“大人”、甚至刑事犯们关在一起,让我感到沮丧。记不清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学习班”终于结束了。当父母和哥哥踩着三轮车接我回家时,我心中兴奋极了。坐上三轮车,行进在白雪皑皑的马路上,我感到十分满足。亲人的关怀,让我忘却了冬天的寒冷。
  孩提时代是人生的启蒙阶段,有时命运也会将人推向风暴的漩涡。是悲是喜,是祸是福,有时要用一生的成长去评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好的木材并不在顺境中生长。风越强,树越壮。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比我早年处境悲惨的人多的是,只有放平心态,吸取教益,遇到的困难和坎坷才能成为未来生活的教科书。
  
  (责编 张静涵)
其他文献
中国封建监察制度是封建王朝为监察政府官员,维护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设立的制度,对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有着重要影响。    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沿革    中国监察制度数千年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先秦前的萌芽时期、秦朝至清朝的封建制度时期、清末至民国的半殖民半封建制度时期及1949年以后的社会主义制度时期。本文所指的“中国古代”主要是指第二个时期。  (一)、萌芽时
期刊
2008年深秋时节,笔者从上海出发,借道新安江,踏上古徽州地界,顺天目山脉走势过浙皖边界昱岭关,进入黄山山脉,盘旋于老竹岭峻险山道。半个山坡淡黄色的杭白菊时而扑入视野,与巉岩绝壁映衬,造设了一种壮烈的情调。  胡适是上世纪中国学术界、思想界最有影响、又在风云变幻的政治生活中引起诸多争议的人物之一。徽谚有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12岁的胡适,就是沿着这条徽杭古道走出皖南大山的
期刊
孔子一生历经战乱,颠沛流离。然而在医学不发达、人均寿命只有31岁的春秋战国时期,他仍活了73岁。    一、孔子非常注重饮食  “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意思是鱼、肉败坏,不吃。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是应时的鲜味,不吃,不按规定方法切割的肉,不吃。调味作料不对,不吃。  “唯酒无量,不及乱。”意思是酒不限量,但
期刊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最后失败的真正原因一直是个历史之谜。百余年来,专家们对此有多种解释,有的说他败于不得人心,有的说他败于骄傲自满,有的说他败于腐化堕落等等,都很难令人信服。因为,这些答案都不能解释一个问题:李自成占领北京时,他的军队浩浩荡荡100余万,为何进京40天后,部队竟然仿佛突然间失去了战斗力,与清军一触即溃,而且从此一蹶不振?  军队的战斗力为何突然这么低下呢?是这支部队的军纪涣散吗
期刊
深造    1943年2月2日,时任苏北区党委书记、苏北军区司令员、新四军三师师长兼政委的黄克诚接中央电报,要苏北区党委和三师选调一批年轻有为、身体健康、有培养前途的前线和地方团以上干部到中央党校学习深造,准备迎接全国大反攻。  黄师长立即组织和抽调师属各旅和苏北区团以上干部数十人准备去中央党校学习。  鉴于日寇正大举猖狂地“扫荡”并“驻剿”盐阜区,黄师长指示:去中央党校学习的干部,除师直、八旅(
期刊
“蒙特罗斯号”停靠安特卫普港时,我在《大陆每日邮报》上读到对克里本和埃塞尔的通缉令。有报道说他们在布鲁塞尔的一家旅馆里被人发现,但很快又消失了。  当船离开港口向魁北克航行时,我无意中朝甲板张望,恰巧看到在救生艇旁边站着两个人。其中的一个紧紧抓住另一个的手臂。  我佯装散步朝他们走去,年长的那个人鼻梁两侧留有明显的痕迹,那是长期戴眼镜造成的;他的络腮胡子似乎刚剃掉,只留着一撮小胡子。另一个年轻人不
期刊
公元1946年4月14日——29日    我们集合,准备出发,但是由于空袭频繁,指挥官直到凌晨才下达出发的命令。俘虏营的大门最后一次为我们打开了,门外有一些当地的平民,大多数是妇女,在等着,请求我们把他们带走。有一个女人抱住了乔治·哈姆莱特的脖子,亲吻着他,求他把她带走。然而,我们谁也没有答应,大家列队离开了棚屋和铁丝网。就连那些与我们一道行进的看守也很高兴西去。由于他们害怕突进的俄国部队,因此他
期刊
王铭三同志是一位智慧长者,是我的好上级和尊敬的师长。1979年8月2日,他走完了为党为人民勤奋工作、无私奉献的光辉一生,永远离开了我们。惊回首,30年在眨眼间过去了,但我与铭三同志相识、相随、相知的近6年岁月,仍宛然在目,思之泫然。  1971年底,铭三同志到新成立的吕梁地区工作,任地委副书记、地区革委会主任(当时由部队支左军人任书记),我们就认识了。不过,我们之间第一次比较深入的交流,已经到了1
期刊
一般来说,人们总是有所爱好的。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如果爱好的是有益的事情,那爱好就会成为一种动力,就会促使你不知疲倦地去从事你所爱好的事情。假如到了这种地步,那是很可以帮助人们成就一番事业的。自然那也要看爱好的程度,如果爱好到了不知疲倦甚至废寝忘食的地步,估计那就离成功不远了;如果只是一般的爱好,想起来干一阵子,并不去下很大的功夫,那最终也只能是爱好,那就很难在你所爱好的领域里有所成就。  为了生存
期刊
1949年6月,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刘少奇奉命,率中共代表团秘密出访苏联。中共代表团成员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高岗和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王稼祥(新中国首任驻苏大使)。随行工作人员有师哲、戈宝权、邓力群。  中共代表团秘密访苏的使命,是就建立国家机构、管理经济事务,以及争取苏联援助等事宜同斯大林和苏共中央交换意见。  对华军事援助是中共代表团与苏联会谈的重心。斯大林欣然同意提供军事援助,意味着中苏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