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悟中“研究” 在反思中“学习”

来源 :教学世界·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ri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学习课题“走进青岛—-岛城的留学、建筑、民俗”进行了两年余,在两年的课题研究中,学生们探询于岛城的大街小巷,于绿树红瓦中解读被岁月磨平的记忆;采集市郊民风民俗,在传统习俗中破译城市的文化符号。他们遨游于书海追寻名人勤工俭学的足迹,访问学友倾听出国留学者的心音,在对比中思考着岛城的教育;他们驰骋于网络探询东方的节俗,挖掘民族文化之精髓,奔涌的思想之泉闪烁出创新的光芒。
  
  一、把课外实践与课内探讨结合起来
  
  研究性学习开展后,学生走出课堂提出问题、相互合作、共同探究,有的分区片调研,有的走访母校、同学,有的进行社区问卷,看着学生们激动的争辩、热情的讨论,或慷慨陈词,或静静聆听,只有参与人,没有旁观者。每个人被焕发出热情,这种状态不正是新课程改革所需要的吗?
  如果能把课外的实践引领进课内,历史教学会是一片新天地!
  适值讲到了《辛亥革命》,涉及了近代留学,我改变了传统方式,先做了一系列的材料准备,后把学生仍按原小组为单位,自学关于近代留学的几个板块。第二节课后,学生们把近代留学划分了几个高潮,就留学原因、主要方向、代表人物等理出了发展轨迹:
  第一批:19世纪中叶,国门洞开后“受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的影响,在洋务派支持下的赴美留学热(以詹天佑为代表)。
  第二批:19世纪末,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严重,在戊戌变法和新政的推动下,受日本明治维新的刺激,掀起的留日热(以鲁迅为代表)。
  第三批:20世纪早期,美国庚子赔款资助下的留美热(胡适为代表)。
  第四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激发,赴法国勤工俭学高潮(周恩来、邓小平为代表)。
  第五批:国共合作后,被派送莫斯科留学(王稼祥为代表)。
  第六批:民国政府三四十年代的公派赴美留学(杨振宁为代表)。
  这些内容分散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民政府前期统治五个章节中,以往限于课容量老师只能蜻蜓点水似地介绍几句干巴巴的概况,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方式引入课堂后,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又编印了部分材料下发。如载于2003年11月的香港《明报》的《从容闳到杨振宁——中国留学百年沧桑》等。并且打破原有小组,加入意见相左的组员,使组内重新组合能展开辩论。
  李彦小组通过回顾语文课本所涉及的留学名人:鲁迅、徐志摩、郭沫若、闻一多、钱锺书、巴金、老舍等等的留学经历,探询他们成就取得的原因,写了《古今留学两相看》的小论文。
  爱好理科的侯方鹏小组通过访问各学科老师,了解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有卓著贡献的科学家:“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李四光、竺可桢、梁思成、侯德榜、茅以升……,带着浓厚的兴趣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研读他们的生平传记,写出了《我为祖国走天涯》的文章。
  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王振炀小组则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历史伟人:周恩来、邓小平、陶行知、蔡元培、王国维……他们组内分工协作,分头阅读名人传记,写下感想。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开放性学习,因其内容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问题。它涉及的范围又很广泛,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的、交叉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为学生们个性特长和才能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果,我们不只是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学生课外知识的拓展,而是当成一种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提高,当成一种学习模式的变革、教育理念的转变,并以这种学习观引领课堂,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积极大胆地思维、想象、提问、猜测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多方位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那么,由传统教学向新课程的转变会何难之有?
  
  二、把资料的获取与考证、汲纳结合起来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来源的广泛,学生获取资料也极为便捷。课题研究刚开始时,学生的研究成果极为丰硕:可是细读下来,下载、拼接痕迹斑斑,材料不作考证、数据前后矛盾,甚至多人下载同一文章贻笑大方。应该说,任何一项成功的课题研究都离不开对前人资料的搜集。网上的资料固然丰富,但也是良莠不齐,不认真研读、不加考证,就实行”拿来主义”,不仅使课题本身失去了价值,更可怕的是学生们没有从小养成认真踏实、实事求是的求学作风,缺少了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的科学精神。这些对于他们将来走上社会,也会后患无穷。
  “新课程标准”认知能力所要求达到的目标对历史材料作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不仅能整理、归纳、解释,还要求能进行迁移性思考,对描述的人物事件、过程与其它同类事物比较并作出必要解释和说明。只有真正学会搜集、处理信息,考证材料和加工运用材料,研究性学习才会指导学生走出堆砌材料的误区。
  在读书讨论中,学生们没有迷信传统的结论,提出了不少有思想的观点,如“走进青岛——岛城民俗”课题组的刘海璐、初敏小组就通过考证“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材料提出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情人节的观点,主张弘扬民族文化,过含蓄、隽永、悠长、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情人节。
  尤为可贵的是“走进青岛——岛城留学”课题小组在透视了被视为“岛城中西交流亮丽风景线”的中小学生留学后,对近现代留学进行比较提出了理性的反思:
  ①中国曾是吸引留学生的大国,汉唐之际,周边国家都以“留华”为荣,而现今大多数的留学是为了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在一浪高过一浪的留学大潮下,城市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崇尚外来事物,那么,谁能接过传承传统文化的接力棒,又如何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②近代留学生学成一技之长,往往选择回国,从最早的留学生容闳到洋务运动的赴美幼童,从抗战民族最危难时的冼星海到建国后国家最困难中的钱学森,他们甚至冲破种种阻挠,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个人利益,选择了祖国,而现今很多留学生,以移民为目的,以申请绿卡为骄傲。据统计,改革开放25年来留学的58万人中,只有15万人学成归国,仅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且就留学目的而言,建国前为祖国富强而留学的比率远远高于改革开放后的留学,难道祖国越强大,学生们的爱国心和社会责任感反而越减弱了吗?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人才竞争的浪潮之中,是不是我们缺乏相应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举措?这,是否该引起人们的反思呢?
  ③为什么现在会有如此之多的中学生甚至小学生赴欧、美、日、澳?小留学生的足迹几乎遍布世界各地,有发达、富庶的欧美,也有并不发达的新西兰,甚至还有不起眼的地中海小国塞浦路斯,留学难道成了时尚?一句逃避“黑色的七月”又怎能了得?
  
  三、把“研究”与“学习”结合起来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已有数载,很多学校是“硕果累累”,老师们也以研究的成果津津乐道。如何评价研究性学习?如何给研究性学习定位,是“研究”还是“学习”?这些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进行了的、正在进行着的老师深思的问题。在“走进青岛”的课题研究,我也发现很多学生热衷于“研究的成果”的发布,而忽略研究过程的营养吸收与学习。
  展鹏小组把科学实验的假设、求证方法引入人文学科,在调查出国留学费用和家长的职业时进行了大胆的假设:(1)这些家长多数为商人。因为作为商人,在收入方面占据着很大的优势,凭借着这一点,他们足以有能力供自己的孩子去享受国外的高额教学。(2)一些家长都有不小的官职。因为在他们的工作中,可以凭借自己官位的优势,与外国交往时获得出国的便利条件,使自己的孩子能够轻而易举的享受一些特殊的待遇。按照假设的方向他们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取证,调查结果果然不出预料:这些家长的身份的确多数是商人和政府官员,从统计表里可以看出这两类人占据了近七成,而经商人士则更是独领风骚,占据了近半壁江山。这种做法不仅大大节约了调查时间,更可贵的是他们从中学到了科学的假设、判断方法。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们不仅拓展了知识领域,而且学会了与人合作,学会了与社会交往,我想这些才是的研究性学习本质目的。更何况,研究性学习相当程度上置换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凸显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实践着“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的教学新理念;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在时空上的限制,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从而使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成为教学的第一要务,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且它还超越了传统分科教学的局限,以问题解决(而不是学科知识掌握)为载体进行综合性的学习,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操作平台。这一切都使得任何一个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老师、学生不能以追求研究成果为目,研究性学习的魅力就在于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本质就是学习。
  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走进青岛”主题探究活动的基本理念。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们讨论时各抒己见,阐释自己的观点,聆听别人的观点,反驳相左的观点,汲取正确的观点,这一过程,大家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主张的机会,都有接受别人观点的可能,也都有反驳他人意见的权利,思维得到充分调动,在争辩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日益深入,疑问不断产生,不仅达到了激发学生质疑的研究性学习目的,而且,它激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常有学生主动走上讲台利用课上五分钟展现自己的风采;老师的问题提出后,学生举手如林,各抒己见;课后,也总有学生拉住老师讨论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高一历史课堂中出现了不曾有过的喜人景象:学生们不再迷信课本,但更喜爱历史课;不再迷信老师,但更尊敬历史老师。学习、共同的学习与提高在这润物细无声中悄悄的进行着……
  
  四、把学生的提高与老师的进步结合起来
  
  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固然是学生,从研究课题的提出、信息的搜集组织、成果的表达等等都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自主性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即从开始到结束,学生的思想与行动都是自由的。那么,是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老师既不指导参与,也不学习提升,变成旁观者。如果老师对课程的指导力度不够,对课题的整个进程不了解,对课题的进展情况了解得不及时,对课题涉及的相关知识不熟悉,对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的情况没有全面了解、及时指导,那么,我们如何去面对学生研究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难题,没有了老师的帮助,学生如何去体验研究性学习中的收获快乐。
  研究性学习中新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好角色转换。“向自我挑战”才是探究性学习中、是新课程标准下老师应有的品质。“学生需一碗水,老师应有一桶水”式的知识储备状态已变成明日黄花,涓涓泉流才是永不枯竭的源头,在研究性环境中,学生的信息来源、思维能力都会呈几何倍数递增,问题的结论往往不是唯一的,答案也不是老师预先设定的,而是师生共同探讨的结果,挑战会接踵而至,因此“没有做好的准备”只有“在不断努力着”,这才是新时代教师应有的风范。
  曾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师,可以是制造痛苦的机器,也可以是启发灵魂的媒介。”研究性学习中,老师自觉地走出课本,走上社会,把历史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死的历史”活了起来。教师真正发挥组织者、协调者、管理者与指导者的作用,这种身份的转化对教育带来的可能是冲击波,但是,教师完成了由“传道、授业、解惑”的作为唯一职责向“启发灵魂的媒介”的转化,也完成了新课标下由知识型老师到“与学生齐飞,与时代共舞”的智慧型老师的转化。
其他文献
文艺作品主要指诗歌、散文、小说、影视戏剧、剧本等文体的作品。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一般来说,诗歌具有内涵丰富的意境,散文具有深邃的寓意,小说、戏剧要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具体形象的刻画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针对这些特点,文艺作品的阅读与其他文体的阅读就不同。因此,对于文艺作品的阅读,要结合文艺作品自身的特点,带着研究的意识去阅读,通过对具体作品的研读,既领会作品的内涵,又接受语言的
期刊
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的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学好数学。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本文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就如何激发学生教学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观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观察能力是认识能力,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构成智力的重要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期刊
我有幸拜读了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袁迪主编的《生活教育与创新教育》,从中受益匪浅。《生活教育与创新教育》这本书全面评述了教育家陶行知创新教育的意义、内涵、理念和方法,并论述了教育家陶行知的创新教育思想,这本书是《生活教育丛书》之一,涉及了当前教育战线工作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对于新时期下我们实施素质教育,致力于新课改,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发展教育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新
期刊
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在对新教材内容处理上,存在机械传授、简单习题化、讲授与学生脱节等问题,学生仍被淹没在大量的重复模仿练习中,学生无力去发现、探究、归纳、总结,不能完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质量。这影响了新教材的作用和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笔者认为教材既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依据,又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教师只有深入地理解、研究和挖掘新教材的信息资源,才能
期刊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责任感、求知欲,扎实的学科知识,合理的工作方式,要有演绎、归纳和类比的能力,清楚的表达能力,处理事实与表象的能力,形成和修改假设的能力,做出具有科学根据的决定的能力和进行教学科研的能力等等。这就对现代教师提出了知识结构、工作效率、创造力和洞察力等多方面共同发展的专业化要求,即教师的发展必须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一、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化
期刊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对词语的理解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
期刊
通过很长一段时间对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关注,以及在网上十天的集中学习,我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网上的视频学习、同行的交流探讨、辅导教师的亲切点评、在线专家的疑难解答,如一缕缕清风,抚去我心头的阴霾,为我今后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同时,新课程的学习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思考,尤其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该如何使自己逐渐的成长起来,适应新课程新时代的需要。    一、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期刊
我在农村中学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已经十二个年头,在此期间,有收获,也有困惑,更有担忧,特别是英语口语教学工作,有点茫然失措的感觉。我们都知道,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世界交往的日益密切,能讲一口地道、流畅的英语已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但因缺乏适当的语言环境,特别是农村中学,英语口语教学水平受到严重地限制,学生只能在试卷上拼拼写写,而不开口讲英语,学的仍然是“哑巴”英语。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
期刊
摘要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对英语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英语教师必须结合新课程的实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通过不断学习、反思和研究等来更新知识,确立理念,提升境界,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英语教师 教师 专业 发展    建立一支敬业爱岗、业务精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
期刊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有效的时间内用有效的方法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根据自己教学实践谈谈几种学习方法。    一、预习方法    首先是单词、词组、句型的预习。预习英语单词时,要做到读音准确,词义明确,词形明了,对于四会(听、说、读、写)的单词,还要求拼写正确。预习词组、句型和课文的重难点,可充分利用课后注释加以明确,初步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在预习单词、词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