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保尔作品中的自然主义倾向探讨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V.S.奈保尔是著名的后殖民作家,由他创作的文学作品大多至今仍被奉为经典。仔细研读这些后殖民、流散文学作品,我们发现,奈保尔的作品中具有较明显的自然主义倾向。本文主要以其创作的几部典型代表作为探讨对象,揭示了奈保尔作品中所包含的自然主义倾向,并具体分析了这些元素在其作品创作中的体现。
  关键词:V.S.奈保尔;后殖民文学;小说;自然主义文学倾向;创作风格
  作者简介:陈霞(1979-),女,江西萍乡人,汉族,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2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是一名印度裔的英国作家,其作品被称赞为:文字叙述极具深刻敏锐的洞察能力,蕴含着超脱世俗的探索精神,在阅读了奈保尔的作品后,会不自觉地感受到一股鞭策之力,想要去主动去了解那段被掩盖粉饰,但却真实存在过的压抑历史。奈保尔本人非常尊崇19世纪的一些作家,如狄更斯、哈代、亨利·詹姆斯等人,大量阅读了他们的作品,并且其后来创作的文学作品也深受这些人思想风格的影响。除了深受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影响,奈保尔对于自然主义文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曾在寄给父亲的信中,大为称赞自然主义文学家贝内特的《老妇谭》。一般来说,文学作品中的自然主义倾向主要体现为作品创作的真实性、客观性以及所包含的宿命论人生观等等。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了奈保尔的《河湾》、《游击队员》、《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等作品,从以上角度尝试着探讨这些小说在思想内容中所蕴含的自然主义倾向。
  一、真实性原则
  自然主义最基本的要求便是作品的真实性,要求作家在创作时尽可能自然真实地反映现实社会的人生。作为一名小说家,其使命除了要反映或再现真实生活之外,还要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刻的揭示说明。上世纪50年代,奈保尔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其作品素材主要主来源于后殖民社会。作品中,奈保尔采用想象与纪实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真实地还原了后殖民社会的部分现象,并且对这些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布鲁斯·金在评价奈保尔的作品时,也指出:他的小说作品之所以能够高度还原真实生活,主要是因为奈保尔在创作时,通常都是以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人物等为创作原型,说真话,讲事实是他作品最大的特色之一。例如,奈保尔在创作《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这部小说时,就以父亲为原型,塑造了毕司沃斯这一形象,小说中,毕司沃斯先生一生命运坎坷,最大的心愿就是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虽然最后如愿以偿,但早已不堪生活负担的压迫,终为生活所累。此外,小说里其他一些情节,如家族的迁移、阿南德的求学过程等也都是奈保尔一家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小说《游击队员》的创作灵感则来自于新闻报道素材。1973年,奈保尔在《星期日泰晤士》发表了关于特立尼达一个真实事件的长篇评论,名为《迈克尔·X和特立尼达的黑色权力谋杀》。1975年,奈保尔再次以这个事件以及几个当事人为原型创作出了《游击队员》这部纪实小说。小说刻画了“简”这样一个对权力以及艳遇有着极大欲望的英国女人形象,通过描写“简”寻求激情与冒险的经历以及她的众多不同身份地位、不同國家的情人,深刻揭示了当时加勒比海无名岛上人们压抑的生活真相。
  为了使作品更加具有真实性,奈保尔还创造性地将纪实和虚构两种截然不同的元素相混合,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创作目的。1971年,由奈保尔所创作的《在一个自由的国度》荣获布克奖,该作品标志着他首次跨越小说文体和其他文体之间的界线。《自由的国度》这部小说共分为五个部分,包括:中篇小说一篇,短篇小说和日记摘抄各两篇。在后期的创作过程中,奈保尔更是将这种虚拟和纪实融合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世间之路》中,他将自己虚构的故事和传记、游记、历史等有力地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奈保尔认为自己所采用的这种创作形式比任何人为的叙事都要显得更加自然和真实一些,代表着人类对于世界发展永无止境的认知。作为一个出生在第三世界的文学作家,奈保尔强烈反对现代西方小说家所推崇的浪漫主义风格,他认为这些充满抒情、夸张和想象的主观因素并不能反映出我们生活的真实面。因此,奈保尔同许多自然主义作家一样,致力于真实地刻画第三世界人民的生活状况,将生活中的阴暗面和丑陋现象呈现在人们面前,粉碎他们认为压迫者和被殖民地人民能够友好相处等不切实际的幻想。
  二、冷静、客观的表现方法
  自然主义者对于生活持绝对的公正与客观态度,追求用像相机一样的视角来不偏不倚地记录生活。左拉认为,对于社会创伤,我们不能因为没有能力去治愈这些创伤就置之不理,相反,而是应当勇敢地将这些创伤暴露出来,让那些本该负起责任却无所作为的人感到羞愧。奈保尔正是这样一位以暴露社会阴暗面为主要创作目的的作家,他在作品中的自然主义倾向主要体现在其中立的表现手法上。在创作作品时,奈保尔常常以局外人的姿态,冷静客观地描写生活中的一切喜乐哀愁,个人情感丝毫没有渗入。
  严格意义上来说,奈保尔并不是彻头彻尾的自然主义文学家,在一些作品的客观叙述中也包含了他的部分个人观点,他所强调的真实主要是体现在对细节的刻画上,这些在小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毕司沃斯在某次和图尔斯家族发生冲突后被放逐到一个捕猎村去经营店铺,捕猎村是一个十分贫穷、丑陋的小村庄,作家这样描述了毕司沃斯的小店:屋顶上覆盖着斑驳的铁皮,地板已经磨损,到处都是砂砾和污垢;墙壁倾斜,墙皮上遍布裂纹,隐约可以看见里面混杂着泥土、竹篾以及干草等,一副摇摇欲坠的样子……眼前破败荒凉的景象让毕司沃斯不禁想起他母亲居住的地方,每次回去看望她的羞辱感再次涌上心头。毕司沃斯后来终于摆脱了捕猎村的生活,按照图尔斯家族的安排当了一段时间监工,而这段经历压垮了毕司沃斯的最后一道精神防线,他在一场暴风雨中彻底崩溃了。康复后的毕司沃斯辗转去了《特立尼达守卫者报》成为一名记者,在经过复杂的人事变动之后,他被贬为一名救贫基金调查员,每天与残疾人、疯子、无用之徒打交道。奈保尔在描述这些人的住所时,这样写道:用腐朽的木头搭建起来的小屋,里面的味道令人窒息;在黑暗的水泥洞屋子里站一会儿便汗流浃背;后院里没有下水道,地上布满绿色的黏液和污物,到处都散发着屎尿的恶臭味……类似这样的场景细节描述很多,奈保尔运用自然主义的写作方式,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殖民地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景象。   三、宿命论
  宿命论是自然主义小说的另一大特征,它主要强调人的动物性,否定了人类的社会属性,并将其描述为社会经济的受害者,无法反抗外界力量的压迫。自然主义理论还认为,在自然面前,人类的一切反抗都是没有意义的,只能依靠本能作出消极的反应,也就是说,想要改变命运是不可能的。
  笔者在分析奈保尔作品中自然主义倾向时,发现他在描摹人物命运的时候,笔调凄凉,大多带有一种悲观主义色彩,关于人生观的看法与宿命论一致,具体体现在他对小说人物一生命运的描摹。著名评论家威尔逊·塔戈曾指出,奈保尔后期小说作品中所渗透的凄凉观点与其历史观有关,这种观点在其作品中得到了不断的深化。奈保尔认为,人类的力量太渺小,根本不足以去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任由自然、环境以及某种不可知的神秘力量摆布,这种思想在《模仿者》、《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游击队员》以及《河湾》等作品中都有明显的体现,他将人生视为是对生存环境的一种本能反应。在小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主人公毕司沃斯是一名印度移民的后代,在其刚出生时便有产婆预言他的出生带着不祥之兆,将会克死自己的父母,果然,最终毕司沃斯的父亲因他而死,随后家庭四散分离。后来机缘巧合之下,毕司沃斯入赘图尔斯家族,但是在他的心中一直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为此,他作出了许多努力,但一直失败,直到人生的最后几年,才勉强算是住进了自己的房子中。从奈保尔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得知毕司沃斯在当时的社会阶层中处于边缘人的地位,也因此他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也无法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诸多来自生活的压迫不断吞噬着他的梦想,无论是创作小说,还是建造房子均以失败告终。毕司沃斯这一生都处于不断地寻找和迁移之中,尽管他奋斗、挣扎了一生,但最终还是面临崩溃,被生活打败,以悲剧收场。奈保尔通过这部作品向人们揭示了殖民地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情境,含蓄地批判了这一切不公正的压迫现象正是由帝国主义一手制造。
  同样地,小说《游击队员》中,无论是白人罗奇,还是混血儿吉米其实都只是无路可走的失败者而已,小说有个场景,是梅瑞迪斯要求罗奇和他的情妇以及另一个白人妇女做游戏,要求他们写下愿望,最后梅瑞迪斯回复说:许愿者所描述的生活是他们过去已经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生活。这段话其实表达的是奈保尔内心深处关于人生观的宿命论。无论是《模仿者》、《游击队员》还是《河湾》,这些作品,无一例外,结局都是黑暗的,读者看不到任何希望与光明。这是因为,在作者奈保尔的心中,当时的那个社会,道德观与价值观早已崩塌,一度掀起热潮的殖民地独立革命运动在他眼中也不过是一场闹剧而已,这世上再无什么可相信的事物了。
  四、结语
  综上,作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之一,奈保尔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家。由于从小生长在特殊的环境当中,奈保爾对于生活有着更加敏锐的洞察能力,受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他的作品中也都蕴含了较为明显的自然主义倾向,本文主要分析了奈保尔的几部典型代表作,深入研究了这些作品中自然主义的具体体现,包括真实论原则、宿命论等等,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奈保尔文学作品的内涵,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英)V.S.奈保尔(V.S.Naipaul)著,方柏林译.河湾[M]. 译林出版社, 2002.
  [2]王晓路,肖庆华,潘纯琳. 局外人与局内人:V.S.奈保尔、多丽丝·莱辛与空间书写——诺贝尔文学奖与文学研究三人谈[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01).
  [3] 孙妮. 两个世界后殖民作家的双重困境——以V.S.奈保尔为个案[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4]孙妮.V. S.奈保尔作品中的自然主义倾向[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1).
其他文献
摘 要:喜欢阅读诗歌、欣赏艺术的伦纳德是电影《霍华德庄园》里的城市中产下层的代表,一旦失业生活便会无比困窘。本文通过分析他三次野外行走意象,来体现他充满诗意的浪漫精神追求。  关键词:浪漫;诗意;精神追求;行走意象  作者简介:李华(1971-),女,山东微山人,研究生,北京物资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影文学和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说。小说从阿富汗人阿米尔的视角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的成长与救赎的故事,同时讲述了阿富汗的阶级、宗教和种族的差别与歧视。本文试图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阐述阿米尔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过程。他从社会文化体系中接受社会价值,成为有社会意义的独立个体,最终完成了自我认同的成长历程和救赎之旅。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拉康镜像理论;他者;成长;
有一种炽热的癫狂,图谋摆脱  脑电波的干扰。人类本能的意识  诱发失常的大脑  肌细胞里循环的水钠,按捺不住  电流的骚扰,痉挛哭闹  苯妥英钠流经血脑屏障,造谣着  胜利的号召。小脑迷路难以察觉  刺鼻眩晕的火药  肉体血脉铸建的城堡,摇踏着共济失调  肝药酶诱惑着卡马西平被侵虐的狂躁  神经传导路过心室壁  毫不留情被阻饶  持久对抗电位的乙琥胺,失去疗效。  神经胞膜掂量着攻破,钠钙离子通道
在甘地到来七年后,两个中国年轻人也先后来到这座小楼。一位英俊、多情、才华横溢、声名显赫,在中国,他以写作轻盈、梦幻的诗句,追求不羁的爱情著称,象征了一代中国青年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他是徐志摩,也是泰戈尔四年前中国之行的主要陪同者,为他安排行程,现场翻译,还在报纸上写文章热情赞颂他。  对于泰戈尔来说,1924年的中国之行期盼已久却不尽如人意。多年来,他期望印度、中国与日本,能够在精神上融合,东方智慧
课题项目:本论文受宁夏大学2017年度研究生创新项目“网络校园小说研究”(GIP2017072)支持。  摘 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80后作家辛夷坞的代表作之一,一经问世,便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在其同名电影上映后,其销量更是达到了几百万册。本文将从文本本身进行分析,试解析这部作品得以大卖的原因。  关键词:青春;主题;风格;结构  作者简介:王秀丽(1992-),女,汉族,山东济宁人,在读
青春应该是什么样的?  像小说里那样炽热而疯狂?  像电影里那样执着而无畏?  可我的青春,  写满了知识与汗水  它时而如彩虹般绚丽无边  时而如白纸般空无一物  我不知道  哪个才是它?  或者全部都是它?  我翻过很多本书  去追寻我的青春  我以为  它藏在书写不停的笔尖  躲在纷杂的字里行间  可一觉醒来  才发现,原来  它就躺在我的枕边  伏在我的桌头  我期待着  能在一年后紧紧握
摘 要:荒诞派戏剧产生于二战之后的法国,它以独有的创作风格和表演形式对传统的戏剧进行了大胆地突破。其主题多是表现在一个没有理性,道德沦丧,物质膨胀的世界里,人类的生存是荒诞的,无理性的。荒诞派代表作家尤内斯库在其代表作《秃头歌女》中用荒诞的方式来表现了二战之后人们精神上的空虚无助和现实世界的荒诞不经,在对现实的否定中重新审视与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价值,从而探究精神上的自我救赎之路。本文从荒诞派戏
摘 要:《红楼梦》时四大名著中我感受最深的一本书,从一开始的嫌它内容太过于女性化、太长到最后我深深的迷恋这本书。与大部分人与众不同的是:我钟爱它,并不是因为宝黛的爱情悲剧或者四大家族的没落,而是在大观园众多的女人当中,透露出来的女权意识,意味着女性意识的苏醒,在这篇论文中,我会从社会背景说起,着重分析几个人物透漏出的反抗意识。  关键词:女性;反抗意识;社会背景;人物分析  作者简介:王文怡,女,
摘 要:《呼兰河传》和《芒果街上的小屋》均是以儿童视角和儿童口吻叙述的带有回忆性质的小说,其中有关房子的描述并不少。房子这一相同的意向所要表达的情感却是不同的,在不同年代,不同国别,不同年龄的影响下,房子的意义和今天一样,被赋予的别样的意义,和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呼兰河传》;《芒果树上的小屋》;房子的比较  作者简介:李岸(1993-),女,吉林磐石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本
摘 要:张爱玲是四十年代红极一时的作家,在孤岛上横空出世,以其悲凉诡谲独特风格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引人注目。对社会各个阶层人的悲观前景的表现,体现出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深刻的悲剧意识,悲凉是始终笼罩作品的一种氛围。生存困境和人性丑恶是其小说悲剧意识的主要内容,通过其笔下生存困境的情节设置体现出来。张爱玲在创作中美学追求是悲壮苍凉之美,这是与其小说悲剧意识内在统一的。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