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随笔下纠结着的“城与乡”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下的小说创作中,有许多著名的小说家致力于乡土小说的创作,如贾平凹、阎连科、毕飞宇、陈应松等等。而在当下的随笔创作中关注乡村的却少之又少,似乎这些都是作家闲事的闲事。幸好一些作家他们的随笔创作中流露着对乡村的挚爱和精神上的“乡土回归”,他们在随笔中的城市和乡村的描写和抒发,表现着不尽相同的态度。但因为随笔是一种比较边缘的文体,同时随笔中所写的乡村题材少之又少,因此当下随笔中的城与乡的关系并没有引起评论界的关注,虽然对此进行挖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能从随笔中进行探求作家的城乡观,也能呈现出当代知识分子面对城乡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心态,对于这种矛盾心态的把握能够更深入的了解作家创作。
  第一:逃离城市,融入“野地”。
  这类作家的典型代表为张炜。张炜在城市中所感到的是不能接受,甚至是不能容忍,他所向往的是故乡的那一方野地。张炜曾坦言:“城市是一片被肆意修饰过的野地,我最终将告别它。我想寻找一个原来,一个真实。”<1>张炜在城市生活中,看到了城市的肮脏和不尽人意,同时厌恶城市对自然界生命本源的破坏和侵略性的占有。他一时都无法在城市中生存,他那么迫不及待地逃离城市,他对城市有一段自己的见解:“什么是都市?是喧声,是不见头尾的车辆,是一连两个小时的街头堵塞,是城市上空永远有一层棕色或紫色镶边的气体包裹,是医院的人满为患,是叠放的蝈蝈笼一样的居室,是小商贩占据的人行道,是蓊郁的深宅大院与遍地垃圾的居民区的强烈对比,是愈加稠密穿梭的各色势力人等。”<2>城市在张炜的眼中不是快速的发展、不是先进的代表、不是丰富的物质,而是拥挤、窒息、人满为患、喧闹和狭窄,这样的描写城市似乎让人感到一阵阵的窒息,城市不会给人带来一点美好之情。同时,也表现着作者与城市的不协调和不和谐似乎是来自于灵魂的,似乎是一点也无法调和的。
  对张炜来说,自己的万松浦就是自己的精神的故乡,是整个灵魂居住的地方,只有在那里作者的精神才会变得安然美好,才会更加的坦然。他积极地寻找野地,融入野地,因为他的灵魂紧贴着故园与土地,就像他说的一样:“因为我单凭直觉就知道,只有在真正的野地里,人可以漠视平凡,发现舞蹈的仙鹤,泥土滋生一切。在那儿,人将得到所需的全部,特别是百求不得的那个安慰。”<3>张炜在自己的文章中,写到自己家乡中的万亩松林,写到自己家乡龙口的河流和森林,写到那些森林中生活着的动物们,还写到了那些靠海生活捕鱼为生的农民。在写自己的乡村时,张炜的内心充满了恬淡充满了幸福感。
  第二:亲和城市,独把异乡当故乡
  城市在代表着现代化,先进性,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它深深吸引着现代知识分子。“城市的魅力在于,身处其中的时候,我们尽管诅咒它的污染,憎恨它的虚浮,厌恶它的欺骗,却离不开它,离开了它会想它。被城市包裹了外装的我们,尽管羡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尽管向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惬意,却无法真正彻底回到乡村,因为我们已经被城市浸染了灵魂,离开它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4>
  面对着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高度发展,很多作家都坦言自己对城市的态度:“我喜欢的是城市了。也许形成我生命胚胎的是城市的水源和空气,在城市里,我才感到灵魂安然,即使常常遭受另一种痛苦”<5>。同时他们叹言道:“幸亏我不是农民”<6>。看似十分平常的一句话却透视出了现代知识分子,在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冲撞之中,他们更倾向的是城市文明。
  当然,直言“幸亏我不是农民”的知识分子并不是很多。更多的则是知识分子在城市和乡土之间关系的矛盾上,他们一方面厌恶城市但是却依赖于城市,没有离开城市的勇气,因为他们深深明白城市代表着现代文明。另一方面他们眷恋故乡却回不到故乡。在这样的矛盾状态之下,他们的精神上便“独把异乡当故乡”了<7>。他们甚至在城市的生活中,欣赏着和享受着这种“异乡”的生活,感受到“一个普通人在这座城市里平淡而绚烂的生活。”
  很多人成长在农村,后来到城市,辗转在城市和乡村中,她们矛盾着、寻找着,充满了孤独感,她们不知道自己乡关何处,也无法回到自己的故园。张抗抗就是这样一个苦苦寻觅着自己家乡的“流浪者”。于是她们便一边追索,一边在内心中创造着自己的心灵故乡。<8>于是他们就借助于自己的乡土生长出一个梦幻的故乡。“我们或许需要强调生长庄稼的乡村才是真实的,但乡村生长梦幻,梦幻改变乡村,这也是真实的。”<9>不知乡关何处,在梦幻的土地上长出了自己的一个心灵上的乡村,这也许就是那些没有任何瑕疵的故乡,唯美的有点虚幻的故乡所由来的原因吧!
  第三:独特的家乡观
  对比这些作家,刘玉堂的家乡观是理智的,在家乡沂蒙山和济南城之间,他找到了一个心灵的契合点。他热爱家乡沂蒙山但也清醒的认识到家乡的某些陋习和落后;他批判城市济南但也不乏倾心的歌唱和颂扬。
  他以自己的满腔热忱写了自己的可爱的家乡沂蒙山,写那里的山山水水,写那里的父老乡亲,更写那里的风土人情。然而在对待自己住了半辈子的城市济南,他并没有一味的批判。虽然自己穿上西装也还是像进城的农民工,憨厚朴实的外形也无法彰显自己的才气,因此整个看起来真是作者戏称自己的一样:“土八路进城”。虽然对“城市的马路太硬,踩不出自己的脚印”感慨万千、热泪连连,但是他还是忍不住的赞美自己的城市,“不必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济南”,把济南说成一个“大县城”。虽然过马路的尴尬常在,但还是坚持走远点找个人行道过马路。他是以一种宽容而豁达的心怀接受城市的,理性而坚定,不因自己对家乡独特的爱而要逃离城市,更多的是融入城市,体味城市。
  他的农民心态决定了他写的乡土是真实的,这片乡土正是由于优与弊共存,所以他才那么理智地看待城乡。既不是站在城市的角度讥讽农民、农村,也不是站在农民的角度鄙视或抨击城市,他站在更高的角度,对城市和乡村都理性地看待,这种理性而不失热烈地爱是难能可贵的。他之所以有这样的爱,大抵上是由他的农民心态,不变的大众立场所决定的:农民既不是老子,也不是儿子,他是兄弟,我们应该与他们平等相处<10>。“农民不是儿子,也不是老子,他是兄弟,你与他平等。”他的这种农民立场决定了他时刻提醒自己来保持农民的特色,永远记住自己的农民出身。“更重要的是他还能时时提醒自己从哪儿来,能扒几碗干饭等许多做人的基本道理,让我永葆农民之本色。”<11>。正是由于他时刻不忘自己的农民立场,不忘自己的农民意识,因此在作品之中,他常常为农民说事,时时保持自己的农民本色。
  同是写乡村,迟子建乡村长出来的是神秘和唯美的北极村,张炜乡土长出来的是充满人与自然相融合哲理的万松浦,而刘玉堂的乡土上长出来的是真实而踏实的沂蒙山。刘玉堂是以一个真正的农民来写的,他真正的从土地上获得过物质需求,因此他才更加明白土地,他才真正的体味到农民和土地的艰辛和苦楚,而不是浪漫和哲理。刘玉堂的乡村、乡土写的很实在,很厚重,就是因为他时时刻刻都觉得自己是个农民,是个离不开土地的人,是个真正的乡下人<12>,因此他更加注重土地的苦。在他的随笔中,他更关注的是沂蒙山中的小人物,那些人物都是生活中的弱者,都是生活上的普通人,他们每个人都是有着深深地负累。这些小人物,这些农村人,在沂蒙山演绎着自己人生的悲喜,不浪漫,不哲理,这是生活而已。就像有人评论他一样:“土生土长土心肠,专为农人争短长。堂前虽无金玉马,书中常有人脊梁。小打小闹小情趣,大俗大雅大文章。明日提篮出村巷,野草闲花带露香。”<13>
  
  注释:
  <1>张炜:《融入野地》,选自《秋天的大地》,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4页.
  <2>张炜:《我选择,我向往》 第28页.
  <3>张炜:《融入野地》,选自《秋天的大地》,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5页.
  <4>阿城等著:《一个人和一座城市》,团结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2页.
  <5>小山:《关于乡村》,选自《我是农民的儿子》,林贤治编选,花城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94页.
  <6>姜琍敏:《幸亏我不是农民》,选自《我是农民的儿子》,林贤治编选,花城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第224页.
  <7>苏童:《错把异乡当故乡》选自《河流的秘密》,作家出版社 2009年8月第1版,第99页.
  <8>张抗抗:《故乡在远方》选自《张抗抗随笔》,2006年9月第1版,第94页.
  <9>马平:《我的另一个乡村》,《文学报》2005年4月1日.
  <10>刘玉堂:《沂蒙山:我的心灵家园》选自《玉堂闲话》,山东文艺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11>刘玉堂:《咱们的小制作》选自《好人似曾相识》,2007年4月第1版.
  <12>“从不写风花雪月,花鸟虫鱼,不抒空泛的情感,无病的呻吟。我始终记得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是乡下人,乡下人怎么能写的了那些玩艺儿?小文章要有大情怀,也是我一直在追求的。”
  <13>刘玉堂:《野草闲花带露香》,《好人似曾相识》,黄河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91页.
其他文献
摘 要:MATLAB具有强大的计算功能和绘图功能,熟练运用MATLAB已成为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通过MATLAB绘图、计算和数学建模综合应用等为学习者打开了一扇认识和欣赏数学的窗口,以便形成科学的数学观,使之成为真正的数学活动的参与者。  关键词:MATLAB;绘图;计算;数学建模;欣赏    中图分类号:O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借助计
期刊
鲁迅先生的恋爱和婚姻题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多以悲剧形式表现。悲剧是生活中悲壮、凄惨事件的艺术反映,是“悲惨的场面”。悲剧冲突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1]现代文学中,特别是小说中的女性悲剧,是一块引人注目的、标志着文学的解放与自由程度的绿地。为此,许多作家及文坛前辈将目光转向了这块绿地。以鲁迅先生的恋爱和婚姻题
期刊
摘 要:音色是乐器演奏中很重要的表现手段,表现音乐作品离不开音色变化,音色变化是演奏者永恒追求的目标。如何丰富扬琴演奏中的音色表现力,是一个极为广泛和复杂的问题。本文就对中国民族乐器扬琴的音色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扬琴演奏;音色    音色是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方面,追求优美而富于变化的音色是每个演奏家梦寐以求的。然而,好的音色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乐器的构造
期刊
正如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所说:“一件艺术品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性情的独一无二的结果。它的美来自于它的作者实现了自我这一事实。”一个好作家,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背景天地才能以此完成对文学世界的建构。背景天地源源不断地把某种能量聚集起来注入作家体内,借助笔端诉诸文学,形成艺术品。倘若缺失了这种背景,无论作家的才华如何出众,终会江郎才尽,缺乏持久的艺术感染力。迟子建作为中国文坛上不落窠臼的女作家,身后即是一片广
期刊
摘 要:从各国保护投资者的经验看,目前我国应从法律、公司治理结构、道德和股权文化方面入手,完善投资者保护措施,提高投资者参与证券市场的积极性,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繁荣发展。  关键词:投资者保护;法律制度;股权文化    投资者的积极参与是证券市场的生命之源。一个股市是否能有持久的活力,是否能实现配置社会资源的功效,主要是看中小投资者是否活跃。在我国,沪深两市截止到2007年底累计开户数达到1.4亿,
期刊
摘 要:自古以来,人们对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因素进行研究,形成了各种理论。比较流行的理论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阐释国家发展问题。从哲学的层面上来说,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即观念和制度。观念的创新引起制度的变迁,从而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关键词:观念;制度;发展    自古以来,人们对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因素进行研究,形成了各种理论。除古老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外,流
期刊
摘 要:卡夫卡作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奠基者和创始人,对20世纪的文学影响巨大,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在二十世纪文学史上留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卡夫卡个性敏感、孤独,不善交际,而正是这样的性格使他的作品经常揭示出人类的生存困境。他视写作为其唯一坚守和自救的方法,同时写作也延伸了他的生命维度。  关键词:家庭环境;个性心理;文学创作    卡夫卡的生活经历表面看来短暂而又平淡,然而读过他的作品才知晓,他经历了一
期刊
税收执法风险是税务机关或税收执法人员由于故意或过失等原因不履行法定职责或不按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履行职责,给国家或行政相对人的利益造成损失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执法过错责任等法律后果。为防范税收执法风险,基层税务机关应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对执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通过预警系统和信息化风险管理机制,运用科学、规范的风险识别、风险估测等手段进行确认,并对确认的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提前采取措施处理
期刊
摘 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提了出来。抓好学习,全面回答“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了干什么”的问题,就抓住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关键和着力点,对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关键;问题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认真总结党的建设经验、深入分
期刊
摘 要:文字和图像是书籍设计中的重要视觉语言要素。探究书籍整体设计中文字图像视觉语言的秩序化,规律化的表现特征和设计方法,可以促进人与书的情感交流,更好地体现书籍的整体美。  关键词:文字和图像;书籍;设计    书籍之美,是整体形态之美,是体现和谐秩序的完整意义上的美。书籍设计中的整体美,不仅是指以外在形式为基点的构成设计,更指的是各表现要素共居于一个形态结构中所具有的整体美感。文字和图像是书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