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在指尖激荡,文采在网络飞扬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tvnba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正在成为现代中学生最基本的学习工具。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必将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阅读方式、写作方式带来深刻的变革,也同样对中学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现代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探索将先进的教学思想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有效地运用网络这一互动媒体开发学生的潜能,为作文教学注入新的内涵。网络环境下的中学作文教学适应信息时代特点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它打破时空界限,用大量形象、生动、具体的写作素材表达学生自己的思想情感,在真切的情境中边说边写,张扬个性、抒发真情,让写作过程充满了情趣,使我们的作文课堂大放异彩。
  
  一、网络,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能激发学生写作情感与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能改变过去学生把作文当成一个沉重包袱的畏惧情绪,从而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驰骋,写出好的文章来,把“要我写”变成了“我要写”。
  作文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网络光、声、像有力的冲击,使言、情、景融为一体,极大地渲染了入景入情入境的作文氛围,确保学生进入角色,“我”手写“我”心,流泻出心中最自然而真切的情感体验。如在辅导毕业班作文《一起走过的日子》时,随着《同一首歌》缓缓响起,伴着悠扬的旋律,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幅扫描进去的照片和编辑过的录像,那是班上学生一张张天真稚气的面孔、一串串爽朗无邪的笑声、一次次小大人似的举动,一幕幕我们共同经历的有喜有忧的日子。优美的旋律,感人的画面,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当这一幕幕缓缓流过,最后定格在一张几天前我们刚拍的毕业照上时,许多学生的眼角已经湿润。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激情在学生胸中回荡。多媒体声图色光相融的特点,不仅使他们进入情境,还激发他们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这种情感的欲望。望着他们无语凝重的表情和轻快飞移的笔尖,我相信那笔尖下流泻的定然是此生不泯的真情。
  
  二、网络,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没有想象力的作文是没有生气的。由于网络资源丰富并且很多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大容量、高密度、多渠道的信息和鲜明的立体表象,使生活的美得以“全方面”表现。学生耳闻其声、目染其形、身临其境,在欣赏中目睹生活的“颜色”,耳听生活的“声音”,从而能够触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使学生加深对画面内在实质的理解,更能诱发、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方便,解决了“无米之炊”的困难。因此可以使用网络提供的巨大资源,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比如写《水中的莲花》,先让学生从网上下载莲花的图片、录像片,欣赏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莲花;然后播放花朵的特写镜头,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花儿的不同姿态:有的全开了,像……有的半开,像……还有的是花骨朵儿,像……借助栩栩如生的画面,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作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描述,写作就水到渠成了。
  
  三、网络,搭建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
  
  “人的主体性发展只有在与其内外部世界的积极的互动中才能实现。”写作实际上也是一种交流手段,交互式的网络环境为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作文提供了方便。过去,学生的作文能够发表的很少,读者一般只局限在自己的语文老师和本班的同学之间。而且语文教师对学生文章的评价注意点往往集中在技术分析上,例如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逻辑修辞等,在这样的评价标准的反复刺激下,学生作文形成了条件反射,宁愿抑制自己海阔天空的思绪,也要符合老师的写作规则,进入老师传授的写作套路。
  网络环境下,作文已不再局限于课堂、同学、老师的狭小圈子,作文教学成为了一个开放的体系,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网络中的人物是平等的,因为在虚拟的环境里,每个人的角色都是平等的。在平等的氛围中,大家都拥有话语权,平等的话语权促进学生尊重自我,释放自我。在对话的激励与碰撞中,学生容易释放出真实的想法,潜力得到激发。在网络写作环境中由于没有了规则意识的反复强化,写作者对自己文章内容的情趣等有了更多的关注,在写文章时就会任思绪飞扬。网络这一交互平台的出现,为学生作文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网络以其时空上的超越性构成了一个生态式的学习环境,就像一个柔性的空间结构,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开放环境”。网络文章写好以后,不仅师生自己可以建立作文网站,予以发表,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络以发电子邮件的形式把文章发表在其他作文网站或电子刊物上,让成千上万的网友赏读。这一特点,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发表欲望,增强了他们创作的成功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和自信心,从而促进网络作文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四、网络,点燃学生创作灵感
  
  中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再加上他们平时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熟视无睹,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平淡无味,言之无物了。如果在作文课堂中采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克服学生观察的局限性,挖掘他们平时视而不见的生活内容,加以有序化后再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感信息,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扩大视野,积累素材,并能跨越时空,随时随地地再现多种风俗画面和风景画面,从人生百态到自然万象,无所不包。这些被忽略的司空见惯的东西都是可以运用的写作素材,都可能点燃学生创作的灵感。
  其次,网络及时有效的评价也可以激励学生进一步创作的欲望。网络环境下的写作教学的评价主体将更为多元,评价内容更为丰富灵活,评价方法进一步多样化。建立于网络空间的每位同学的作文都将置于其他学习伙伴的目光之下,从而使作文教学由原来的一对一关系变成了多对多关系;同时,上载于互联网的作文又处于大众的评判之下,使得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同学、老师的狭小圈子,不再是自足封闭的系统,而是社会化、开放化了,作文教学成为一个更为开放的体系。在伙伴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下,对学生作文的评价自然与传统作文教学的评价体系有所不同,其评价的内容将相当丰富,这必将激起写作者的再思考和进一步创作的欲望。
  21世纪已进入了网络时代,在这“无网而不在”的时代,“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何以“打天下”,“一张嘴巴、一介书生”何以“出人才”?所以网络与语文作文教学的密切联系,必然会对作文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不仅会改变作文教学的内容、方法、程序,还会改变作文教学的思想理念,给作文教学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使作文教学朝着健康的理想的目标前进,呈现作文教学前所未有的最佳状态。由此,我坚信:网络使作文课堂更加精彩!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一段时间了,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有幸也积极参与到课改的大潮中。到今天,经过几年的亲身实践,有些心得想浅谈一下: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曾经也一知半解地教了几年语文,都是一些常规性的教学手段,偶尔也有个别新方法的运用。但比起实施的新课改来,不够系统、不够规范、不够具体。今天的我,正在从常规教学的阴影中走出来,摒弃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
期刊
[阅读的教学背景]  对文学经典形象的认识能从本质上把握是阅读的关键。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鲁迅对阿Q 这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形象的创作“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图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距离阿Q时代甚远的学生们怎么理解阿Q这个人物,如何把握小说的内涵呢?考虑到老师的指导应该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为基础,我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阅读体验再现]  教室里一片宁静,
期刊
副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但不能修饰作主宾语的名词。然而在现实的语言运用中确实存在名词前加副词的现象,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像“很女人”、“特知音”、“挺牛”、“更情感”、“很中国”、“很铁”、“相当世俗”、“实在阿Q”之类的“副词+名词”的组合现象更是铺天盖地,广为流行。  为什么这种原本不是一个被语法学界完全认可的语法现象,不但没有消亡,反有壮大发展之趋势,且有如此广阔的
期刊
[摘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思考”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把在教学中存在的对学生“思考”扭曲的现象定义为“假体思考”。本文试图探讨“思考”的重要性,“假体思考”产生的原由,在教学中的现状、危害及思考其出路。  [关键词] 思考 假体思考 主体意识 个性思考    一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思考”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何为“思考”?  其最简单的解释莫过于“想”,“想问题”。而在学术领域
期刊
诗歌教学是一个实施语文美育的过程,它包括: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中学语文新课标对中学诗词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内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还要求: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的创作。①  新课
期刊
有只蝴蝶在巴西拍动几下翅膀,结果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造成了龙卷风;一张仅有0.1毫米厚的纸折叠100次后,其厚度可达44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到月亮的距离。这就是细节的力量!同样的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用平实的语言,写就的那篇“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语)的“太仆最胜之文”—《项脊轩志》,同样也是因细节胜出。  有人说过,课堂教
期刊
莱纳·玛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年),奥地利人,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德语诗人之一。他的名篇《豹》写于1902年,用德文写成,《豹》以对“客观的忠实描写”著称,被看作是“咏物诗”创作的扛鼎之作。在论及此诗时,台湾诗人叶泥给予极高的评价,称赞它“不仅是正确地描写对象与感受,而且通过对象刻画出其内心的世界,并攫出其根源深处的生命”。  通过阅读文本,我们不难
期刊
《雨霖铃》写别情,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宋金十大名曲之一。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字里行间深深透露出前途暗淡的凄凉情绪。柳永的词的表现艺术主要是即事言情和融情入景,虚实相生,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所谓“无画处皆成妙境”。无论诗词、曲赋,都讲究意到笔不到;讲究韵外之致,弦外之音,象外之象的意境、物境,寻取“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情致。在有限的篇幅内包含尽可能丰富的情感内
期刊
宋词是突破了中国旧文学传统的一种文学形式,突破了“诗言志”的传统,突破了中国旧有伦理道德的传统。词在描写爱情之中,流露出了贤人君子最深隐的心意,具有强烈的个体生命意识。李泽厚先生曾指出,宋代词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从内在生命本身出发对生命个体的高度关照。较之以前的诗歌,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所谓生命意识是指“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自身生命所进行的自觉的理性思索和情感体验,即对生命的存在、人类的价值
期刊
月 夜  霜风呼呼地吹着  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年1月出版的四卷一号《新青年》杂志上,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觉醒的速度,可谓在新诗创作上有荜路蓝缕之功。同时,也显露出诗人渴望进取向上的精神追求。  《月夜》综合运用了写景、抒情等手法。以环境烘托为基奠,从不同的视角将人的心灵家园置身于特定的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