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环保优先 发展生态文明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xiang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济社会发达,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一直是省委、省政府关注的目标之一。特别是2005年,省委、省政府将环保优先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之一,标志着江苏开始进入实施环保优先的新阶段。目前,江苏是贯彻执行国家环保规划计划情况最好的省份之一,许多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在人口、经济社会迅速增长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没有同步增长,基本保持平稳,有些指标如烟尘、粉尘排放量反而有所下降,2006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上年削减3.8%,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5.3%,是完成国家下达年度污染排放任务仅有的4个省(市)之一。先后建成21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58个全国生态示范区,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4和1/5,沿江8市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带和较为密集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苏中、苏北地区基本建成全国生态示范区群。2006年国家批准的首批6个国家生态市,张家港、常熟、昆山、江阴4市名列其中,占全国的2/3。环境保护为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江苏环境形势总体判断
  
  (一)水质总体状况令人担忧。我省地处长江、太湖、淮河以及沂沭泗诸河下游,境内水网密布,河湖众多,1平方公里以上湖泊119个,主要河流2900多条。国家确定的水环境治理的“三河三湖”,我省各占其一(淮河和太湖),最近又将洪泽湖和长江干流列入了重点治理流域。目前,水污染依然是我省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一是水污染负荷重。“九五”以来,全省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增加了7.66亿吨,增幅为34.9%。目前,我省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总量较大,单位面积承受的污染负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水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状态。二是饮用水安全存在隐患。全省119个1万吨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有1/3还没有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在洪泽湖取水的水源地每年都要遭受淮河上游污水下泄带来的污染。在太湖取水的饮用水源面临蓝藻暴发带来的威胁。长江江苏段主要入江支流污染较重,达标率仅为50%。三是重点湖泊河流富营养化严重。目前,太湖湖体的总磷、总氮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富营养化严重,总体水质Ⅴ类。洪泽湖、骆马湖总磷、氨氮污染也有所加重。
  (二)工业尤其是化工污染仍旧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我省工业发展仍没有根本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传统模式,对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化工是江苏工业污染的主要行业,化工生产企业中规模以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60%以上,大多数生产设备简陋,产品技术含量低,环保投入少,污染隐患严重。据统计,我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废水排放量占全省1/3强。加大全省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力度,建立化工、电镀、印染等高污染行业的淘汰机制,促进江苏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任务十分紧迫。
  (三)城镇生活污染处理水平不高。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方面,一是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还比较低。到2006年底,太湖流域建制镇污水处理厂以处理工业废水为主,只接入少量的生活污水;苏中、苏北地区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刚刚起步,面广量大的农村污水处理问题刚刚提上议事日程。二是管网不配套,设施使用效率不高。不少城市还没有真正实现雨污分流,致使大量雨水注入污水管道,无形增加污水处理成本。三是污泥无害化处理水平还很低。污水中一半的污染物进入污泥,未经安全处置的污泥其污染物又回到环境中,大大降低了污水处理的效果。在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全省县城以上城市垃圾产生量约1200万吨/年,清运量约1000万吨/年,城市(含县城)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仅为61%。全省72座垃圾处理设施中,只有43%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25个县目前尚无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垃圾处理设施。
  (四)农村生活环境质量亟待改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的现象愈加严重,部分地区农村环境质量呈现恶化趋势。一是农村地表水污染。今年上半年,监测的农村地表水功能区中,达标的仅占总数的1/3。二是农村河道淤积。全省县乡河道平均淤积厚度1米左右,淤积总量14亿立方米。由于很多河道内堆积了大量的垃圾,加上水花生等水生杂草泛滥成灾,造成河道堵塞,水体交换缓慢,水质净化能力下降。三是农村饮水安全存在隐患。由于一些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受到污染,一些沟、河、塘、湖已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源,全省仍有120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四是生活垃圾污染。不少市县和乡镇目前采用的仍是简单的填埋,对地下水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五)农业面源污染成为治理难点。我省耕地面积占全国3.8%,但农药使用量却占全国6.5%,单位面积耕地农药使用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每亩化肥使用量折纯40多公斤,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畜禽养殖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不足5%,利用率不到60%;全省每年产生的农作物秸秆还田率不足1/3,大量的秸秆被露天焚烧或弃之河道。各类农药、化肥、除草剂、生长激素等农用化学品施用强度大、频率高、流失快,对水体和土壤造成了严重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涉及千家万户,问题复杂,控制起来难度很大,将是我省今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六)大气噪声污染成为关注热点。全省城市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普遍超标,城市灰霾的天气不断增多。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机动车尾气污染日益突出。全省酸雨污染呈现上升趋势,沿江8个市及徐州市分别被国家列为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关系群众健康的公共场所室内空气质量成为关注的新热点,根据省环保厅对全省32家公共场所室内空气质量抽样调查结果,每家都存在着监测项目超标的情况。超标指标主要是细菌群落、氨、可吸入颗粒物、甲醛等。6个省辖市区域环境噪声大于55分贝,属中度污染。“十五”期间,人民来信来访反映空气污染问题的案次最多,约占上访总数的41.6%。人民来信反映噪声污染的占总数的40%。
  
  二、进一步落实环保优先的对策措施
  
  “十一五”时期,是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也是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更加繁重艰巨的任务和巨大压力。一是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将继续快速增长,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将比2005年增长61%,城市化水平由2005年的50%提高到55%。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还没有根本转变,重污染行业还将占相当大的比重,结构性污染和排污总量的压力在短期内有加大的可能。城市化快速发展造成城市生活污染负荷大幅度增加,给城市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二是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江苏人口密度不断上升,与1978年相比,2005年的人口密度上升了30%,位居全国各省区之首,人口总量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存在。三是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省许多城市都将钢铁、化工等作为优先发展产业,即使在太湖流域也是如此。污染企业沿江、沿河、沿湖、沿海分布,一旦出现污染事故,将会严重危及饮用水源安全。
  今后江苏的环境保护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以创新环保体制机制为主要动力,以积极的环境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建设布局、优化人居环境,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改善环境质量的治本之策。从江苏的实际出发,关键是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型经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两高两低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节约、环保、高效的产业体系。在区域层面,大力推进引资向选资转变,鼓励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实行产业链招商,加快建设生态工业园和ISO14000示范区。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生产和消费、理念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市、县(市、区)。实施更加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和区域环境准入标准,参照国际先进标准,对城镇污水处理以及印染、化工、造纸、钢铁、电镀、酿造等重点行业制定新的污染排放标准。切实加强区域环评和项目环评工作,对排污总量已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以及划定的“清水廊道”地区,实行区域限批。
  第二,加强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依据国家下达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研究确定全省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并分解落实到基层和重点排污单位。太湖流域综合整治要吸取今年供水危机的教训,坚持科学规划、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采取控源、截污、引流、清淤、修复等多种措施,对太湖流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污染治理,促进太湖水质根本好转;紧紧抓住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污染源,实行由控制COD为主转为控制COD和氮磷并重,综合治理太湖水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重点做好上游污染物入湖总量的削减与控制,抓好重点出入湖河流的综合整治。淮河流域重点做好南水北调江苏段的治污工作,确保境内输水干线及出省水质持续、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长江流域继续开展入江主要支流的综合整治,严格控制入江有机毒物总量。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障城乡饮用水源安全。开展以化工行业为重点的全省环境安全大检查,加强化工园区开发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着力解决小化工污染问题。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大力开展以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为核心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
  第三,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强化法制是治理污染、保护生态最有效的手段,要尽快把环境保护真正纳入法治化轨道。今年要修订出台《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明年修订《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并制定与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自然保护区管理等地方性法规,制定生态功能区划管理、生态补偿、环境监测管理等政府规章。制定《江苏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办法》,出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评定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快建设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健全监测网络,严格监测制度。强化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执法主体的地位和责任,加大执法力度。制定实施《江苏省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办法(试行)》,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加强对环境高危企业的检查和治理,落实长效管理机制。
  第四,完善环保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干部考核机制,提高生态环境指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中的比重,将其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硬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主要污染物排放进行考核评估,定期向社会公布。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点,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在做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政策、法规、规划、计划涉及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深入分析预测和科学评价,从源头上控制大面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积极推进环境价格改革,按照补偿治理成本的原则,适时提高排污费、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的征收标准,开征城市施工工地扬尘排污费,推进环境有偿使用试点。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污染治理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较大幅度地增加污染治理的投入,着重支持基础性、公益性治污项目建设。制定实施财政、税收、金融等扶持政策,开展工业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鼓励各类资本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拓宽环保投融资渠道,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第五,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公众参与是推进环境质量改善的巨大力量,在全社会开展基本国情、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和环境警示教育,不断增强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环境意识、生态理念和法制观念,形成广泛的社会基础。促进环境决策的民主化,让环境保护各种行为自觉地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实行政务公开,提高环境管理的透明度。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通过环境友好的消费选择向生产领域发出价格和需求的激励信号,刺激生产领域清洁技术与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带动环境友好产品的生产。制定有利于环保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建立环境友好型行为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利益机制,推动环境标志产品、有机食品、节能产品的认证,扩大绿色产品的市场需求,促进全社会采取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从而引导和规范社会消费行为,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六,广泛开展各类环境保护创建活动。开展环保创建活动,是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的重要载体与有效平台。在总结开展环保创建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组织开展生态市(县)、环保模范城市、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区、环境友好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各个层面的环保创建活动,推动城市环保创建活动向更高层次迈进。□责任编辑:戈尚达
其他文献
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素质就业,既是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将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从而提升整个国民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同时把“劳动者素质提高”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前提条件。农村发展也同样是这样。长期以来,吴江市在农村工作中,以提
期刊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去年以来,太仓市立足农村实际,着眼农民需求,积极搭建乡风文明建设新载体,在全市大力开展“百村乡风文明岗”活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由农民自发推进乡风文明,取得良好效果。    贴近农村实际搭建新载体    “乡风文明岗”是太仓市浏河镇闸北村在推进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个活动品牌。在总结其经验、做法后,太仓市委宣传部把它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新农
期刊
我省开展农村党员冬训工作至今已有30年。这项工作成为全省200多万农村党员干部岁末年初的“精神大餐”,并日益呈现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基层干部齐心拥护、党员群众普遍欢迎”的良好态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实践证明:顺应变化,主动适应,不断调整,突出成效,是党员教育活动常抓常新、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一、紧贴时代发展要求,突出主题,按需施教,推动思想解放,凝聚精神动力    我省农村党员冬训起始
期刊
村支书是村级组织的“主心骨”,是带领农民群众奔小康的“领头雁”。加强以村支书为核心的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去年以来,我们徐州市贾汗区创造性地开展了“122头雁放飞”主题实践活动,精心打造“头雁高飞论坛”、“头雁远飞培训”、“头雁带飞基地”、“头雁助飞计划”、“头雁领飞测评”等载体,全面提升了村支书的素质,增强了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本领,全区形成了头雁领飞带动新农村建设的
期刊
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兴化是农业大市,在155万总人口中,农村人口占130万以上。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文明村镇创建为抓手,着力改善农村环境,加强农民教育,倡导文明新风,取得明显成效,为新农村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一、加强教育引导,培育新型农民    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激发农民创业热情,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我市坚持把引导农民就业创业的教育摆在首位,加强观念更
期刊
民主是凝聚群众智慧与力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可靠保证。现代大学管理必须顺应民主化的发展方向,充分依靠师生员工民主办学,使各項决策真正建立在群众路线的基础上,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近年来,扬州大学党委将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作为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不断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充分发挥领导集体的整体功能.依法保障师生员工对于学校事务
期刊
杭集镇是一个久负盛名的苏中小镇。当年正是这个小镇靠一把小牙刷横扫欧美市场,演绎了一部镇域经济发展的现代传奇,成为我国著名的牙刷之都。近年来,该镇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要求,在坚持创业富民的同时,坚持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和社会建设同步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焕发勃勃生机。这里的农民已实现了从就业到创业的转变,各界投资集镇建设的热情高涨,和谐发展蔚然成风,可以说,“活力四射”是今日
期刊
党的十六大以来,昆山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改革开放20多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于2005年底率先实现了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基本达到了全面小康社会水平,走出了一条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时期“昆山之路”。    综合运用指标体系,建立科学发展新机制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2003年初,省委、省政府以昆山为样本,在全国率先制定
期刊
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之一。经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到2007年底,所有行政村100%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其中苏南绝大部分村、苏中苏北部分村还增建了健身路径、室内健身房、棋牌室,乃至健身广场、体育馆等场地设施,在全国第一个高标准实现“村村有体育场地设施”的目标。    创新“四大机制”,提高组织程度    着眼民本民生,创新组织领导机制。在时间紧、任务
期刊
日前召开的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是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对新形势下的全省宣传思想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首先要求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所提出的“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十六字总要求,深刻理解当今时代条件下宣传思想工作的政治方向、首要任务、根本宗旨和动力源泉,努力开创我省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  在学习贯彻全国宣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