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今正值我国城市化建设热潮,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城市小学建设从之前粗放型转为集约化设计,但其建成使用效果如何便需使用后评价这一方法对其进行检验,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对既有研究做出综述,希望对后续相关研究有所贡献。
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教育先行”战略下,小学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第一阶段,其建设发展理应受到格外重视。但现阶段我国小学校园建设设计水平和相关规划理论研究水平仍处于较为落后状态。特别是在中国大建设背景下、当前学校空间建设热潮中,其规划设计普遍存在未因地制宜,规模偏大等现象;建筑设计多存在缺乏特色,重形式、轻功能等问题;多数建设内容与《中小学设计规范》GB-500992011中的相关要求有所差距。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与教育模式的转变,这都对以往小学校园的建设思路、建设手段等提出了新的要求[1]。现有城市小学校园建设在规模、功能、数量等各方面都亟需提高并改善以满足使用要求。因此运用使用后评价的方法对其进行检验,通过一定研究可及时了解小孩喜欢的空间类型与特征,使得当前小学建设的潜在问题和新的使用问题及时解决,且为小学建筑或环境规划设计决策提供一定的借鉴,并促进我国教育建筑与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本文将之前已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希望对后续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既有城市小学校园空间使用后评价(POE)的研究现状综述
西方国家对于校园规划使用后评价的研究通常是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来分析例如校园交通等具体问题,尚缺乏系统的校园规划使用后评价研究。目前国内在小学使用后评价的研究处于基础阶段,未形成系统的研究和评价方法,关注点较为分散。相关既有研究如下:
(一)既有研究的范围
1、针对单一学校单一主题做个案研究,如简凤莲(2003)年在对国小校园空间使用情况整体分析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现阶段该校园所呈现出的空间使用状态和最初规划设计时的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对使用者需求的了解,提供学校未來改善学校设施的建议;杨晓川(2014)以常州天合国际学校为研究对象,在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建立校园环境评价因子,剖析存在问题,并提出校园改进的策略建议。曾炳动(2013)在开放校园大建设背景下,运用一定方法对具有代表性的嘉義市宣信国小的围墙改建后使用后状况进行全面分析与总结,从而为后续各校在进行围墙改建计划时可能遭遇的问题提供参考,以免重蹈覆辙。
2、多所学校针对同一主题的探讨
(1)针对灾后重建的小学主题,如张恒(2011)从理论法和满意度研究两条途径入手对灾后重建多所中小学校建成环境进行了多次调研基础上,调研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建立灾后重建中小学校建成环境评估因子集;赵玲依(2012)通过结合中小学校使用者的特殊性及在灾后重建的特殊背景下,采用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真实全面地了解灾区中小学校建筑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重建中小学校建成环境的特征和相应适用的建成环境的评佔方法,(2)针对绿色校园主题,如林宏绍(2014)运用使用后评估的方法对已经取得绿建筑标章的高雄那玛夏区民权国小进行系统的检讨,其结论以供后续研究参考;刘畅(2011)通过既有相关研究,并在充分调研、积极参与四川震后学校重建并对一批学校进行后评估的基础上,研究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校园评价体系和技术策略,且在最后对几所灾后重建校园进行使用后评估,以此检验其完成度。(3)针对校园规划的主题,如林亭廷(2000)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台?市和高雄市5所国小的教室空间规划进行评估,以检本土化班群教室之教学应用实际状况兴绩效;陈宥年(2008)以开放教育理念,使用后评估方法探讨象设计集团所设计的3所国小校园的规划原则与空间需求,并归纳出开放式校园空间规划原则。(4)针对校园某一空间的研究,如萧长安(2010)运用使用后评估的方法对多所小学校园综合考量其安全度认知与环境满意度,并从实质环境与非实质环境两方面探讨目前通学环境与人行步道的实行绩效,从而建立小学通学环境接送区域的使用后评估模式,并为相关单位更新设计参考。
(二)既有研究的调查对象
多数仅是学生,如刘畅(2011),赵玲依(2012),賴协志(2004)等;少数考虑到全部校园空间使用人员,如?亭廷(2000),陈宥?(2008)等;仅两篇篇涉及全部使用人员,如涉及到设计师及专家的有童琳(2004)、简凤莲(2003),但人群数量较少,其样本可信度不高。校园从前期规划到后期投入使用涉及到的人员复杂,对其进行系统的调查与访谈有助于及时反馈有效的信息,从而进行合理的改善,应注意调查对象的完整性以及调查对象样本的充足性。
(三)既有研究所用的研究方法
目前多数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可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是目前使用后评价运用主要方法,但应注意定性方法的重要性,即以质性研究为主。
基于以上既有研究的分析,可以看出虽有从校园整体进行使用后评估的研究,但多数仅从已有的室内外空间进行研究,缺乏对其从规划设计到完工过后投入使用的系统性考究,即建筑物及周围环境在经过计划到投入使用后的全过程,包括设计师设计之初的想法与投入使用后之间的差异性研究,这直接影响了小学校园评估系统与影响因子建立的完整性,在某些方面也蒙蔽了使用者的真实需求,同时对其空间模式的总结甚少,后续研究应注意。
二、城市小学校园空间使用后评价(POE)后续研究方向建议
城市土地日益紧缺的情况下,集约化小学建设的使用后评价(POE)相关研究;不同设计模式的建成小学使用后评价相关研究;有针对的对校园某一空间进行深入研究以形成一定模式供设计者参考,如运动场、教室空间等;适用于不同类型小学使用后评价的研究方法,如农村小学、城镇小学、城市小学等。
参考文献
[1]刘旭红,陈康桃.集约化小学校园空间紧凑度和多样性的统一—以广州市白云新区小学规划设计为例[J].南方建筑,2017,(04):61
作者简介
谢朝楠(1991-)女,河南南阳人,15级研究生,专业:设计学(环境设计),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实践及理论、使用后评价(POE)相关研究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教育先行”战略下,小学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第一阶段,其建设发展理应受到格外重视。但现阶段我国小学校园建设设计水平和相关规划理论研究水平仍处于较为落后状态。特别是在中国大建设背景下、当前学校空间建设热潮中,其规划设计普遍存在未因地制宜,规模偏大等现象;建筑设计多存在缺乏特色,重形式、轻功能等问题;多数建设内容与《中小学设计规范》GB-500992011中的相关要求有所差距。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与教育模式的转变,这都对以往小学校园的建设思路、建设手段等提出了新的要求[1]。现有城市小学校园建设在规模、功能、数量等各方面都亟需提高并改善以满足使用要求。因此运用使用后评价的方法对其进行检验,通过一定研究可及时了解小孩喜欢的空间类型与特征,使得当前小学建设的潜在问题和新的使用问题及时解决,且为小学建筑或环境规划设计决策提供一定的借鉴,并促进我国教育建筑与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本文将之前已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希望对后续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既有城市小学校园空间使用后评价(POE)的研究现状综述
西方国家对于校园规划使用后评价的研究通常是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来分析例如校园交通等具体问题,尚缺乏系统的校园规划使用后评价研究。目前国内在小学使用后评价的研究处于基础阶段,未形成系统的研究和评价方法,关注点较为分散。相关既有研究如下:
(一)既有研究的范围
1、针对单一学校单一主题做个案研究,如简凤莲(2003)年在对国小校园空间使用情况整体分析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现阶段该校园所呈现出的空间使用状态和最初规划设计时的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对使用者需求的了解,提供学校未來改善学校设施的建议;杨晓川(2014)以常州天合国际学校为研究对象,在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建立校园环境评价因子,剖析存在问题,并提出校园改进的策略建议。曾炳动(2013)在开放校园大建设背景下,运用一定方法对具有代表性的嘉義市宣信国小的围墙改建后使用后状况进行全面分析与总结,从而为后续各校在进行围墙改建计划时可能遭遇的问题提供参考,以免重蹈覆辙。
2、多所学校针对同一主题的探讨
(1)针对灾后重建的小学主题,如张恒(2011)从理论法和满意度研究两条途径入手对灾后重建多所中小学校建成环境进行了多次调研基础上,调研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建立灾后重建中小学校建成环境评估因子集;赵玲依(2012)通过结合中小学校使用者的特殊性及在灾后重建的特殊背景下,采用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真实全面地了解灾区中小学校建筑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重建中小学校建成环境的特征和相应适用的建成环境的评佔方法,(2)针对绿色校园主题,如林宏绍(2014)运用使用后评估的方法对已经取得绿建筑标章的高雄那玛夏区民权国小进行系统的检讨,其结论以供后续研究参考;刘畅(2011)通过既有相关研究,并在充分调研、积极参与四川震后学校重建并对一批学校进行后评估的基础上,研究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校园评价体系和技术策略,且在最后对几所灾后重建校园进行使用后评估,以此检验其完成度。(3)针对校园规划的主题,如林亭廷(2000)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台?市和高雄市5所国小的教室空间规划进行评估,以检本土化班群教室之教学应用实际状况兴绩效;陈宥年(2008)以开放教育理念,使用后评估方法探讨象设计集团所设计的3所国小校园的规划原则与空间需求,并归纳出开放式校园空间规划原则。(4)针对校园某一空间的研究,如萧长安(2010)运用使用后评估的方法对多所小学校园综合考量其安全度认知与环境满意度,并从实质环境与非实质环境两方面探讨目前通学环境与人行步道的实行绩效,从而建立小学通学环境接送区域的使用后评估模式,并为相关单位更新设计参考。
(二)既有研究的调查对象
多数仅是学生,如刘畅(2011),赵玲依(2012),賴协志(2004)等;少数考虑到全部校园空间使用人员,如?亭廷(2000),陈宥?(2008)等;仅两篇篇涉及全部使用人员,如涉及到设计师及专家的有童琳(2004)、简凤莲(2003),但人群数量较少,其样本可信度不高。校园从前期规划到后期投入使用涉及到的人员复杂,对其进行系统的调查与访谈有助于及时反馈有效的信息,从而进行合理的改善,应注意调查对象的完整性以及调查对象样本的充足性。
(三)既有研究所用的研究方法
目前多数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可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是目前使用后评价运用主要方法,但应注意定性方法的重要性,即以质性研究为主。
基于以上既有研究的分析,可以看出虽有从校园整体进行使用后评估的研究,但多数仅从已有的室内外空间进行研究,缺乏对其从规划设计到完工过后投入使用的系统性考究,即建筑物及周围环境在经过计划到投入使用后的全过程,包括设计师设计之初的想法与投入使用后之间的差异性研究,这直接影响了小学校园评估系统与影响因子建立的完整性,在某些方面也蒙蔽了使用者的真实需求,同时对其空间模式的总结甚少,后续研究应注意。
二、城市小学校园空间使用后评价(POE)后续研究方向建议
城市土地日益紧缺的情况下,集约化小学建设的使用后评价(POE)相关研究;不同设计模式的建成小学使用后评价相关研究;有针对的对校园某一空间进行深入研究以形成一定模式供设计者参考,如运动场、教室空间等;适用于不同类型小学使用后评价的研究方法,如农村小学、城镇小学、城市小学等。
参考文献
[1]刘旭红,陈康桃.集约化小学校园空间紧凑度和多样性的统一—以广州市白云新区小学规划设计为例[J].南方建筑,2017,(04):61
作者简介
谢朝楠(1991-)女,河南南阳人,15级研究生,专业:设计学(环境设计),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实践及理论、使用后评价(POE)相关研究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