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主任肩负着比一般教师更重的责任,也承担着比普通教师更多的压力。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中职班主任是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群体之一。消除或缓解中职班主任的职业倦怠,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
职业倦怠又被称为工作倦怠,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基础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职业倦怠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是一种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或现象。衡量一个人是否产生职业倦怠,理论上有三个指标: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降低,其中情感衰竭是核心成分。
班主任职业倦怠,是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育人活动中不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而出现的一种极端反应,表现为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退状态,是一种非正常的心理与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则具体表现为食欲不振、身体虚弱、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效率下降、烦躁、易怒、敏感紧张、情绪低落、消极怠工、成就感下降、工作变得机械化、易迁怒于学生、得过且过等状态,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轻生厌世的念头。
二、中职班主任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共性
中职班主任角色呈现多样化,他们扮演着多重角色:知识的传授者、班级的领导者、纪律的执行者、家长的代理人、人际关系艺术家、心理咨询与治疗师等,在进行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有时会引起角色冲突。同时,中职班主任面对社会、学校、学生以及自我认知等不同层面的矛盾与冲突时会产生无力感和挫败感,久而久之就会生成职业倦怠。从中职班主任职业倦怠共性的内在生成逻辑出发,可主要归结为以下三个层面的原因。
1.工作对象的复杂性
班主任工作的直接对象是学生。而中职学生的特殊性是造成目前中职班主任工作难度大的首要因素。这一学生群体具有很强的个性,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了班主任在管理班务时必须采取“保姆式”全程参与的管理方式。学生的学习、体育锻炼、休息、卫生等各种秩序都由班主任组织,学生的思想、品德、习惯、性格等方面的培养也主要由班主任承担。这就使得班主任工作任务繁重,工作时间过长,内容琐碎,因此很多人会感到身心疲惫,这在无形中诱发了班主任的职业倦怠感。
2.学校管理与评价制度的设计缺陷
中职班主任中的大多数人都在从事一线教学工作。他们不仅要上好课、完成规定的教学课时,还要对全班学生的成绩和安全负责。教学与学生管理的双重任务,无形中给中职班主任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加剧了职业倦怠。中职学校为了学生的发展和安全,对班主任有更高的要求和更加严格的考评。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生怕会出现什么差错,但是超负荷的工作量与班主任并不高的报酬形成反差,班主任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这使得他们工作热情衰减,工作积极性受挫。
3.自我认知的错位和价值取向的移位
一是中职班主任的传统价值观容易与市场价值观产生矛盾冲突,使自己在处理个人与家庭、学校、社会、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关系时,处于迷茫、困惑状态,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极易诱发其职业倦怠。
二是中职班主任的职业性质造成了家庭、教室、办公室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模式,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使中职班主任参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机会大大减少,获得社会支持的机会也随之减少,导致班主任产生社会疏离感,这也是生成职业倦怠感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三是中职班主任工作内容的琐碎和时间的不确定性,使中职班主任整天忙于工作,无暇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以至内心的焦虑、孤独无法排遣,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四是一些中职班主任自我期望偏高,工作中苛求完美,并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忽略自身的个性、能力等条件的限制。这样,一旦遇到挫折很难自我调适,从而导致自我认识和评价过低,最终走向自我否定,产生职业倦怠。
三、平顶山市工业学校应对班主任职业倦怠机制创新的举措
平顶山市工业学校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创新班主任工作机制,从多个方面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并形成了积极应对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创新性做法。
1.建立校级领导重心下移,中层干部力量下沉的纵向联动工作机制
我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再将责任都推给班主任,而是全校上下齐抓共管。首先是建立校级领导挂靠班级制度。每位校领导2~3个班级,指导、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帮助班主任解决教育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其次是学校中层干部管考专业制度。每位中层干部负责1个专业3个年级的班级管理,及时掌握同一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动态,会同包班校级领导、班主任协同解决问题。我校的纵向联动工作机制,彻底摒弃了以往班主任单打独斗的做法,使班主任工作得以有序开展,也让班主任亲身感受到学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班主任的倦怠情绪,有效提高了工作积极性。
2.构建同届班主任、同专业班主任定期座谈的横向互动机制
班主任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层次及专业分科,有序开展工作。时代发展迅速,每年新入校的中职生都会呈现不同的精神面貌,班主任不能使用一成不变的方式进行班级管理,但同年级学生会存在大致相同的特征,学校定期灵活开展同年级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将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提出来,互相切磋经验,遴选最优方案集体共享,同时针对个性问题集思广益,对具体情况个性化处理,减少学生管理工作阻力。这些做法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
3.探索主、副班主任分工合作与老中青“三结合”协助机制
鉴于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长时性、琐碎性和高强度,我校积极探索班主任工作分工合作机制,建立结构性班主任工作的新机制,减轻班主任工作的压力。一是实行主、副班主任制。主班主任对班级管理进行总体把控,副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思想动态等,分别计入老中青教师工作业绩,按标准纳入学校考核与评先评优,并给予适当补贴。二是强化主副班主任的老中青“三结合”协助机制。主班主任一般由年龄较大,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这些老教师大多具有高级职称,重新给予他们有分量的工作岗位,对他们更加重视与尊重,也可重燃老教师的工作热情。副班主任以青年教师为主力军,他们参加工作年限不长,阅历不够,但充满朝气活力,有充足干劲,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有共同语言,利于班级思想情感的交流沟通。三是打破传统的班级界限,对班主任进行重新组合,实行分工负责制。我校积极支持相同专业或者相近班级的班主任进行自由组合,各人承担自己最擅长的某方面工作,做到强强结合,提高了班主任工作效率,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
4.着力探索、建构班主任长效化的竞争、激励与考评机制
我校积极改进班主任的考核与评价体系,着力探索、建构班主任长效竞争激励机制。首先,建立班主任职级制。我校根据班主任工作年限、工作业绩的不同,将班主任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分别给予不同的补助标准。职级制实施让班主任工作与直接经济利益挂钩,也和个人职级评定、聘任、晋级等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其次,培树优秀班主任典型。我们积极发现、树立身边的典型,除了引导广大班主任向名优班主任学习,还号召全校师生学习优秀班主任事迹,并作为典型向上级推荐,让干成事的人有面子,有成就感。最后,对于成绩突出的班主任,学校授予其特级或专家级班主任荣誉称号,在物质奖励的基础上,提高其政治待遇,让干实事的人有位子。
通过几年来的积极探索,我校形成纵横交错的班主任管理网络,为班主任建立稳定的发展平台,有效解决了班主任职业倦怠,使学校班主任工作处于良性循环的运转状态,从而带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有效展开,促进了学校管理质量的全面提升。
(责编 王鹏飞)
一、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
职业倦怠又被称为工作倦怠,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基础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职业倦怠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是一种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或现象。衡量一个人是否产生职业倦怠,理论上有三个指标: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降低,其中情感衰竭是核心成分。
班主任职业倦怠,是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育人活动中不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而出现的一种极端反应,表现为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退状态,是一种非正常的心理与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则具体表现为食欲不振、身体虚弱、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效率下降、烦躁、易怒、敏感紧张、情绪低落、消极怠工、成就感下降、工作变得机械化、易迁怒于学生、得过且过等状态,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轻生厌世的念头。
二、中职班主任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共性
中职班主任角色呈现多样化,他们扮演着多重角色:知识的传授者、班级的领导者、纪律的执行者、家长的代理人、人际关系艺术家、心理咨询与治疗师等,在进行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有时会引起角色冲突。同时,中职班主任面对社会、学校、学生以及自我认知等不同层面的矛盾与冲突时会产生无力感和挫败感,久而久之就会生成职业倦怠。从中职班主任职业倦怠共性的内在生成逻辑出发,可主要归结为以下三个层面的原因。
1.工作对象的复杂性
班主任工作的直接对象是学生。而中职学生的特殊性是造成目前中职班主任工作难度大的首要因素。这一学生群体具有很强的个性,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了班主任在管理班务时必须采取“保姆式”全程参与的管理方式。学生的学习、体育锻炼、休息、卫生等各种秩序都由班主任组织,学生的思想、品德、习惯、性格等方面的培养也主要由班主任承担。这就使得班主任工作任务繁重,工作时间过长,内容琐碎,因此很多人会感到身心疲惫,这在无形中诱发了班主任的职业倦怠感。
2.学校管理与评价制度的设计缺陷
中职班主任中的大多数人都在从事一线教学工作。他们不仅要上好课、完成规定的教学课时,还要对全班学生的成绩和安全负责。教学与学生管理的双重任务,无形中给中职班主任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加剧了职业倦怠。中职学校为了学生的发展和安全,对班主任有更高的要求和更加严格的考评。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生怕会出现什么差错,但是超负荷的工作量与班主任并不高的报酬形成反差,班主任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这使得他们工作热情衰减,工作积极性受挫。
3.自我认知的错位和价值取向的移位
一是中职班主任的传统价值观容易与市场价值观产生矛盾冲突,使自己在处理个人与家庭、学校、社会、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关系时,处于迷茫、困惑状态,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极易诱发其职业倦怠。
二是中职班主任的职业性质造成了家庭、教室、办公室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模式,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使中职班主任参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机会大大减少,获得社会支持的机会也随之减少,导致班主任产生社会疏离感,这也是生成职业倦怠感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三是中职班主任工作内容的琐碎和时间的不确定性,使中职班主任整天忙于工作,无暇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以至内心的焦虑、孤独无法排遣,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四是一些中职班主任自我期望偏高,工作中苛求完美,并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忽略自身的个性、能力等条件的限制。这样,一旦遇到挫折很难自我调适,从而导致自我认识和评价过低,最终走向自我否定,产生职业倦怠。
三、平顶山市工业学校应对班主任职业倦怠机制创新的举措
平顶山市工业学校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创新班主任工作机制,从多个方面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并形成了积极应对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创新性做法。
1.建立校级领导重心下移,中层干部力量下沉的纵向联动工作机制
我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再将责任都推给班主任,而是全校上下齐抓共管。首先是建立校级领导挂靠班级制度。每位校领导2~3个班级,指导、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帮助班主任解决教育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其次是学校中层干部管考专业制度。每位中层干部负责1个专业3个年级的班级管理,及时掌握同一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动态,会同包班校级领导、班主任协同解决问题。我校的纵向联动工作机制,彻底摒弃了以往班主任单打独斗的做法,使班主任工作得以有序开展,也让班主任亲身感受到学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班主任的倦怠情绪,有效提高了工作积极性。
2.构建同届班主任、同专业班主任定期座谈的横向互动机制
班主任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层次及专业分科,有序开展工作。时代发展迅速,每年新入校的中职生都会呈现不同的精神面貌,班主任不能使用一成不变的方式进行班级管理,但同年级学生会存在大致相同的特征,学校定期灵活开展同年级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将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提出来,互相切磋经验,遴选最优方案集体共享,同时针对个性问题集思广益,对具体情况个性化处理,减少学生管理工作阻力。这些做法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
3.探索主、副班主任分工合作与老中青“三结合”协助机制
鉴于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长时性、琐碎性和高强度,我校积极探索班主任工作分工合作机制,建立结构性班主任工作的新机制,减轻班主任工作的压力。一是实行主、副班主任制。主班主任对班级管理进行总体把控,副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思想动态等,分别计入老中青教师工作业绩,按标准纳入学校考核与评先评优,并给予适当补贴。二是强化主副班主任的老中青“三结合”协助机制。主班主任一般由年龄较大,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这些老教师大多具有高级职称,重新给予他们有分量的工作岗位,对他们更加重视与尊重,也可重燃老教师的工作热情。副班主任以青年教师为主力军,他们参加工作年限不长,阅历不够,但充满朝气活力,有充足干劲,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有共同语言,利于班级思想情感的交流沟通。三是打破传统的班级界限,对班主任进行重新组合,实行分工负责制。我校积极支持相同专业或者相近班级的班主任进行自由组合,各人承担自己最擅长的某方面工作,做到强强结合,提高了班主任工作效率,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
4.着力探索、建构班主任长效化的竞争、激励与考评机制
我校积极改进班主任的考核与评价体系,着力探索、建构班主任长效竞争激励机制。首先,建立班主任职级制。我校根据班主任工作年限、工作业绩的不同,将班主任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分别给予不同的补助标准。职级制实施让班主任工作与直接经济利益挂钩,也和个人职级评定、聘任、晋级等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其次,培树优秀班主任典型。我们积极发现、树立身边的典型,除了引导广大班主任向名优班主任学习,还号召全校师生学习优秀班主任事迹,并作为典型向上级推荐,让干成事的人有面子,有成就感。最后,对于成绩突出的班主任,学校授予其特级或专家级班主任荣誉称号,在物质奖励的基础上,提高其政治待遇,让干实事的人有位子。
通过几年来的积极探索,我校形成纵横交错的班主任管理网络,为班主任建立稳定的发展平台,有效解决了班主任职业倦怠,使学校班主任工作处于良性循环的运转状态,从而带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有效展开,促进了学校管理质量的全面提升。
(责编 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