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互助县文化馆秉承“团结、奋进、正气、有活力;谦虚、好学、创新、正能量”的馆训,文明建设实现了新的突破。
互助县文化馆于2014年成立了互助县文化馆理事会,形成社会人士管文化、促文化的发展模式,形成了领导重视、部门配合、各司其职、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
履行文化馆职能,担负服务社会的责任
互助县文化馆现有场地两处,旧址为办公区,新址位于青稞酒文化广场,为文化馆活动区,面积达到3669平方米,活动区内设置有排练厅、展厅、独立学习室、剧场、活动广场等,设施功能不断完善,担负起服务社会的责任。
自免费开放工作实施以来,互助县文化馆共确定了11个项目服务于广大群众,包括硬件、软件服务,例如每年不少于12场次的消夏广场文艺演出,不少于10场次的节庆文化活动等,并组织各类培训班、剧场公益演出、送戏下乡等免费服务活动。同时,积极利用春节文化系列活动、彩虹冰雪节文化系列活动等重大节庆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做好示范带头作用
经过几年的努力,互助县、乡、村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文化馆工作已辐射至全县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社区,2012年,互助县文化馆被县总工会授予“学习型基层单位”。
近年来,文化馆注重帮扶和服务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现有馆办团队8支,企业演艺团队5支,全县皮影队5支,秦腔业余剧团7支,安昭舞队10支,社火队134支,广场舞队114支,安昭队35支,曲艺队75支,群众文化团队增速较快。同时,成立了互助县文化志愿者服务总队,附属歌舞团、曲艺团、秦剧团、合唱团、花儿艺术团、皮影队、电影放映队和广场舞队,共计1500多人,致力于基层服务。
做好非遗保护工作,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文化馆作为县一级文化业务单位,与农村老百姓联系紧密,文化馆还承担着挖掘保护当地民间民族文化的责任,自2005年非遗保护工作启动以来,通过搜集整理,申报成功国家级非遗项目8项、省级9项、地区级36项、县级38项、长期开展非遗培训、非遗保护活动。同时,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等活动,2007年被文化部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
指导帮扶文化产业实体,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文化馆利用单位美术设计、电脑设计人才,为县文化企业提供智力支持,积极申报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非遗传承性保护基地,组织文化产业实体参与各类展览交流活动。2009年,互助县文化馆被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授予“文化产业指导先进集体”。
创作文艺精品,提升创新精神
近年来,互助县文化馆在创作群众文艺作品上潜心研究,通过编排特色舞蹈、设计文化产品、创作优秀音乐等提升职工的创新精神。
文化交流百花齐放,互助土族名牌不断提升
互助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大力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队伍不断加强,成绩丰硕。如文化馆组织土族轮子秋参加历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均获表演金奖,还参加了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表演;《彩虹舞》参加了在青岛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荣获舞蹈类群星奖。2015年,互助县文化馆被青海师范大学确定为音乐系学生教学实习基地,承担起社会教学功能的责任,土族民俗文化宣传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应,“中国土族·彩虹故乡·醉美互助”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互助县文化馆于2014年成立了互助县文化馆理事会,形成社会人士管文化、促文化的发展模式,形成了领导重视、部门配合、各司其职、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
履行文化馆职能,担负服务社会的责任
互助县文化馆现有场地两处,旧址为办公区,新址位于青稞酒文化广场,为文化馆活动区,面积达到3669平方米,活动区内设置有排练厅、展厅、独立学习室、剧场、活动广场等,设施功能不断完善,担负起服务社会的责任。
自免费开放工作实施以来,互助县文化馆共确定了11个项目服务于广大群众,包括硬件、软件服务,例如每年不少于12场次的消夏广场文艺演出,不少于10场次的节庆文化活动等,并组织各类培训班、剧场公益演出、送戏下乡等免费服务活动。同时,积极利用春节文化系列活动、彩虹冰雪节文化系列活动等重大节庆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做好示范带头作用
经过几年的努力,互助县、乡、村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文化馆工作已辐射至全县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社区,2012年,互助县文化馆被县总工会授予“学习型基层单位”。
近年来,文化馆注重帮扶和服务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现有馆办团队8支,企业演艺团队5支,全县皮影队5支,秦腔业余剧团7支,安昭舞队10支,社火队134支,广场舞队114支,安昭队35支,曲艺队75支,群众文化团队增速较快。同时,成立了互助县文化志愿者服务总队,附属歌舞团、曲艺团、秦剧团、合唱团、花儿艺术团、皮影队、电影放映队和广场舞队,共计1500多人,致力于基层服务。
做好非遗保护工作,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文化馆作为县一级文化业务单位,与农村老百姓联系紧密,文化馆还承担着挖掘保护当地民间民族文化的责任,自2005年非遗保护工作启动以来,通过搜集整理,申报成功国家级非遗项目8项、省级9项、地区级36项、县级38项、长期开展非遗培训、非遗保护活动。同时,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等活动,2007年被文化部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
指导帮扶文化产业实体,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文化馆利用单位美术设计、电脑设计人才,为县文化企业提供智力支持,积极申报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非遗传承性保护基地,组织文化产业实体参与各类展览交流活动。2009年,互助县文化馆被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授予“文化产业指导先进集体”。
创作文艺精品,提升创新精神
近年来,互助县文化馆在创作群众文艺作品上潜心研究,通过编排特色舞蹈、设计文化产品、创作优秀音乐等提升职工的创新精神。
文化交流百花齐放,互助土族名牌不断提升
互助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大力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队伍不断加强,成绩丰硕。如文化馆组织土族轮子秋参加历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均获表演金奖,还参加了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表演;《彩虹舞》参加了在青岛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荣获舞蹈类群星奖。2015年,互助县文化馆被青海师范大学确定为音乐系学生教学实习基地,承担起社会教学功能的责任,土族民俗文化宣传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应,“中国土族·彩虹故乡·醉美互助”的知名度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