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课实效性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x_5203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修课的设置,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选修课,顾名思义,主要强调“选”和“修”两个字,“选”就是有所选择,强调“自主选择”,突出教与学的“选择性”,“修”就是“修学、修习、研修”的意思,主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不少教师抱怨:选修教材太多样了,备课量与备课难度加大,怎么上啊?由此看来,走出当前的选修误区是当务之急,为了让选修课的学习成为学生最惬意的事情,我们该如何推动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有效实施呢?笔者作了如下的策略探究:
   一、明了宗旨,准确定位,实现新课程教学理念
   新课标提出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包括两个部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我们不妨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看成是语文的两翼,两者本质一致,却又自成风格,必修课是“家常菜”,选修课则是“特色菜”,必修课强调均衡性和基础性,规定了高中生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而选修课则把重点放在“多样选择”、发展特长个性上,在高中新课程刚刚启动的时候,对选修课的特征,可用一句话来概括“要求高一点,容量大一点,活动多一点,专题意识强一点,选择余地大一点,学生的自主再多一点,课程的个性再强一点”。教师应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选修课应该让学生自己“学完”,而不是由教师来“教完”,也就是让语文课更像语文课一点,即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能更好地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另外,作为基础教育的选修课的教学还应是简朴的,否则,就会成为阳春白雪,就会远离日常的教学,就会使普通的一线教师望而生畏,这和课程改革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二、合理整合教材内容,确立解读途径,更新教学方法
   教材的整合重构就是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方法之一。通过教材的整合重构,可以获得教学的高效,也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以下就结合语文版的选修教材《唐宋诗词鉴赏》来探讨教学的实效性,因为本教材所选诗词都是诗歌百花园中的奇葩,每一专题中总有一两首精品中的精品,教学时,可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教学原则,优中选优,将这些巅峰之作筛选出来,由教师重点讲解赏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独特风格,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具体方法,教师要讲深讲透,学生要学深学透,达到举一反三的程度,这就是所谓的“重点突破”。
  三、注重“三性”,强调“三时”,重视“三多”
   要提高选修课教学的实效,教师还应注重“三性”, 所谓的“三性”,即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这三者我们在必修课的教学中也强调,但是对于选修课的教学来说,我们强调的“三时”,即课前、课中、课后,其实是与“三性”相适应的,选修课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前多准备一点,课堂上多交流一点(包括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课后多深入一点。这里特别强调课前和课后,笔者在语文版《〈论语〉选读》的“为政以德”单元教学中,作了一次尝试,寻求指导学生自选自修,合作探究的教学途径,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程序,课前安排:1.课前一周布置学习内容:寻找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自主研习教材有关篇目的字句。2.学生根据兴趣结成4人学习小组,并需有明确的分工,并预先将小组成员的名单和分工情况告知教师。3.各学习小组确定研习方向或课题。4.教师可提供研习课题供学生细选择、参考。
   此外,教师还应重视“三多”,多读一点,多背一点,多动一点。让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宽,知识的积累得到加强,研究能力得以提高。选修课的教重在“授之以渔”,多一些引导、指导;选修课的学重在自学、多学。因此,教师在选修课的教学中,一定得引导学生多读书,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知识的拓展有了深度和宽度。与此同时,加强知识的积累,课堂内外多安排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学习。
   总之,选修课选的是“经典”,修的是“人生”,它将更为广阔的文学世界带到了语文课本中,将“以人为本,提升素质”的教学理念带给了每位教育者,也将挑战和困惑带给了每一位语文教师,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拿出勇气,敢于探索,勤于充实自己,善于反思和感悟,逐步积累开设选修课的经验,切实有效稳妥地抓好选修课的教学。如此,我们才能让选修课成为学生眼中心中真正的风景。
   郑良好,教师,现居福建屏南。
其他文献
语文老师会发现:学生一到写作文,就开始头疼,不是觉得“无米可炊”,就是有着“眼前有景吟不得”的困惑。究其根源,就是缺乏观察,缺乏生活体验。   生活是作文之本,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要让学生走上社会,走进自然,去参与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再现生活,从五彩的生活情趣中去挖掘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写出真实的、有情感的练达文章。   一、融入社会,参与生活   作文教学应直面
适当地提醒点拨,及时地将他们从“悬崖”边拉回来,让他们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启发进步,这远比批在作文本上的评语更及时、有效。如在进行《难忘的第一次》习作时,就有学生写的并不是第一次,而是写了很多第一次以后的事情,离题了。这个时候,就要引导他们重新审题,及时而有效的避免了后面的无用功。   教师的巡视过程,也是解决错别字、错句、病句最经济的时刻。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错别字或错句时,可进行适当的
大凡好的文章,都具有音乐美,都有其内在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教学时需要放声地读,投入地读,动情地读,精美地诵读,即“美读”,才能尽享美文的情感美、音韵美。故此,“美读”应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而不应是语文课堂的点缀。  “要深切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叙事抒情的文章,还要美读,激昂处还他以激昂,委婉处还他以委婉,把文章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地传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
课外练笔是针对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僵化和封闭的弊端提出来的。这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以应试为中心,人为的设置禁区,让学生走进思想的牢笼,语言多是假话空话套话。二是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作”,作文教学设计理念都着眼于如何传授写作技巧,很少涉及学生写什么的问题。三是以课堂为中心,作文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出题目,学生应命作文。封闭的作文教学,造成了高耗低效的严重后果,
课标指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阅读自觉性,培养课外阅读能力,增加阅读量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实际问题。下面就来谈谈本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一些思考。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1、初涉阅读,感受快乐  激发主体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前提。拥有了兴趣,学生就会热爱读书。在犹太人的家庭中,当孩子稍微懂事时,就会举行这样的
2014年是甘肃新高考的第二年,高考试题仍然使用新课标全国卷Ⅱ,试题结构和试题形式没有大的变化,但在命题思路上还是变化明显。   第一古代诗歌鉴赏运用对比阅读对意境进行考查。第二名篇名句的默写考查在理解和记忆两个方面进行考查,难度加大。第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了与课本《边城》有相似点的《鞋》。第四成语考查了三个近义成语的填空,难度降低。第五语言表达题是图表说明题是一个春游活动的构思框架,既要读懂又要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更是语文课中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目前,在教学中,还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一:识字教学被简单程式化  “导入新课—作者简介—检查字词—初读感知—再读品味—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这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流程,其中“检查字词”这个环节往往“理所当然”地放在了阅读之前。当我们在不停地按着鼠标一个接一个出示字词与拼音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这蜻蜓点水式的检查对于实际的汉字积累又
中国有句古话:万事开头难。进入高三后,语文复习首先要解决第一轮复习时必须面对的一些难题。笔者从教30年,带过十多届高三,有一些浅见,想和各位同行交流、探讨,也给马上进入高三的莘莘学子提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建议之一:贴心语文,科学计划。  说句心里话,语文在高考科目中的位置虽与数学、英语三足鼎立,都是150分,但处境却十分尴尬,遭遇非常不幸。少数同学认为“语文学与不学差别不大,考个八九十分没问题
绘画讲究留白艺术,巧妙地运用留白,可以留给欣赏者无限的遐想,达到虚实相生、以虚显实的目的。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中适当的“留白”,往往可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增强教学艺术性。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留白”智慧,讲究一定的留白技巧和方法,使教学富有成效,让课堂焕发出无限生机,从而构建高效灵动课堂。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初
文学类作品阅读题一直是学生“想说爱你不容易”的题型,而其中的压轴题“探究题”更是学生心痛不已的“鸡肋”。“探究题”得分低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它是综合能力极强,极能体现学生真实阅读水平的题型,所以它又是不允许我们绕过去的“坎”。但人生中没有越不过去的“坎”,所以只要我们积极应对认真探索找出有效的解题方法,就能提高“探究题”的得分率。  一.阅读题干,明确题型。  很多考生拿到“探究题”时害怕,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