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geof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以其高度的概括、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在文学领域中一直被视为最高的艺术形式。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读古诗词,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明诗意——悟情感——赏技巧——重迁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起来省力,教师教起来也不费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明诗意
  诗词的最大特点就是文词简约、意蕴丰富,既有字面义,也有蕴含义,这是诗歌难读懂的原因,所以明诗意是读诗的关键。要读懂诗意,一是抓意象。意象,就是客观物象与诗人的主观情感结合在一起,烙上了诗人情感印记的景、物、人、事等客观物象。意象是古诗词的核心构件,诗人往往借助若干意象或显或隐地传情达意。阅读诗歌,找出意象,并体会每个意象的特点,是阅读诗歌的一把金钥匙。二是品意境。意象是诗的基础,是构成意境的重要因素,意境是多个意象组合而创造出来的鲜明、生动、含义深刻的生活画面。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雨后空山”、“月下清泉”、“竹间浣女”、“莲中渔舟”都是意象,经过组合,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恬静、美好的生活图景,形成一种宁静、幽远、平和、安宁的氛围,这就是意境。可见,从意象入手,品味诗的意境,是读懂诗意的有效方法。
  二、悟情感
  诗是寄托诗人思想情感的载体,“诗言志”是诗歌的终极目标,其中的“志”就是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感悟诗歌的情感,可从三方面入手:一要知人论世、体察诗情。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也是一个作家思想、人格的写照。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就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了解作者的生活时代及其生活境况、创作风格等有利于我们把握作者的情感,从而准确地把握作品。如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一生飘零,因此他的诗内容多为对百姓的疾苦、对自身飘零的慨叹,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诗风沉郁顿挫。如《兵车行》记录了唐朝统治者的“开边”政策给百姓带来的苦难;《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慨叹自己一生飘零的艰辛。而李白,生活于唐朝盛世,目睹了唐王朝的强盛,且人生际遇中又备受奸陷,所以他的诗中表达了一种对权贵的蔑视,诗风豪放飘逸。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喊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心中郁结;《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旷达与豪迈。二要关注题目、把握情感基调。有很多诗在题目上都表明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如陆游《书愤》中的“愤”即感慨与忧愤之意;王昌龄《闺怨》的“怨”即幽怨之意;杜甫《客至》,即客人来访的喜悦。从这些诗题,均能看出诗人的情感方向,把握了它们,诗人的情感基调也就可以大致确定了。三要抓关键词句、把握情感的核心。诗讲究练字,有的词语直接体现了诗人的感情,只要抓住了诗句中的感情词,就能迅速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如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空”二字,把诗人内心那种世易时移、英雄不在以及对英雄的敬仰之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出来;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的“故园情”表明诗中抒发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赏技巧
  诗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不同于别的文学体裁的表达技巧。读懂了诗意,弄明了诗情,还要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即诗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等,这才能真正品出诗歌的妙处。
  如学习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诗人用“羁鸟”、“池鱼”比喻自己身处官场的痛苦,表达了诗人渴望归隐田园的感情。在《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通过用典的表现手法,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自己渴望得到重用的思想。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三次“江月”描写,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美丽动听、引人入胜和琵琶女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四、重迁移
  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要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就要从课本的阅读中跳出来,因此迁移必不可少。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选用了汪元量的《湖州歌》(其六)作为迁移练习:“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设题: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学生通过迁移练习,便会发现,解读“大江东去水悠悠”一句中的“流水”意象,它附着的“意”与苏轼的“流水”的常见意——暗示时间流逝、生命短暂不一样,它是以悠悠而逝的江水象征南宋王朝的一去不复返,这与诗人首句“北望燕云不尽头”产生的茫茫之感是契合的,和后两句“断”了“四百州”的土地和人民而产生的不胜依恋之情是一致的。因此,“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时的悲痛之情,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则是以流水暗示生命流逝,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
  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养成读诗的思维习惯,品味诗意,感悟诗情,品鉴诗艺,这样就不用发愁学生不会读诗了。
其他文献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学校和教师不懈的追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本文从课前准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把培养学生的能力落到实处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策略,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教学有效性 课前准备 大胆质疑 培养能力 多媒体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学校和教师不懈的追求。当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目标实施的方法与过程中指出:“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可见在音乐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音乐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音乐教学目标的一大领域,是一种教学思想,是一种精神——互助协作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一、音乐课堂中的“感受美”与“欣赏美”。良好的音乐课堂,要引导学生认识音乐赋予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美,以及音
期刊
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和转换,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夫子循循善诱人”。宋代朱熹更重视教学中的质疑问题:“教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为长进。”  一、目前课堂提问的现状  由于诸多原因,目前
期刊
教过语文的老师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怕作文,为应付作文,或移花接木,改头换面;或闭门造车,无病呻吟;或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那么如何消除这种消极心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必须打破过去的陈旧模式,大胆创新,努力实践“知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民族传统教育理念,构建一种与新课标相协调的快乐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的空间,引导学生愿写、乐写、会写,从而提高写作水平。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一下自
期刊
随着当前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因此,我们要创设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故事性情境,加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期刊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我常常感觉到一节课下来,学生似乎对本课的所有知识点已经完全理解和掌握了,然而实际上遇到相关问题需要解决时,却显得无能为力。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以后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人觉得,初中历史教学应认真考虑学生的意见,应下功夫研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持久兴趣的途径和方法。下面,结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实践体会来谈一下
期刊
理论和实践表明:只有以学生为本,注意开启学生的内心世界,提倡自主、自悟、自得,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课堂上实施互动合作,才能激活学生的灵性,激发学生的潜能,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学习场”。  一、有效互动是激活数学课堂的“助力剂”。课堂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阵地,要想“互动教学”真正实现,就必须将“课堂”这一主阵地充分利用起来。而要想真正见到实效,仅凭重视课堂中的各环节是不够的,它
期刊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特别说明了要讲背景、重知识发生的过程,对概念的引入注重强调它的现实背景、数学理论发展的背景,使学生自然、亲切地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内容和思想,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以及用数学的意识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形成丰富的学习方式。教材编排的结构体系能够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例如,每一节常常是从“思
期刊
初中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兴趣爱好广泛,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他们观察人和事的自觉性逐步增强,精确性日益提高,这为他们创造性地学习语文、创造性地开展诗歌写作提供了身心基础。《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四规定: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捕风捉影、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7-9年级的具体目标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
期刊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对话。  【背景】一位工作一年多的青年教师要上公开课,课前向我请教。  【对话】“徐老师,我后天要上一节观摩课,我已经备好课了,请您帮我修改一下教案好吗?”“好啊!……咦?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怎么没写?”“等会儿我就补,您先帮我看看教学设计。”这些类似的对话,时常在我们身边重复着,它们所折射出的现象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教学目标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让一位老师谈谈教学设计,他可以一个环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