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弟子规》浸润班级德育教育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u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弟子规》为载体、以课堂为根本、以活动为支撑推进和深化传统文化教育,使《弟子规》浸润语文课堂。
   关键词:弟子规;课堂;传统文化
   近些年来,传统文化重新受到推崇,很多学校选择《弟子规》进行教授。《弟子规》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它为儿童的品德培养提供了明确的行为规范,同时,对儿童人文意识的启蒙和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让《弟子规》浸润到语文课堂中呢?
   《弟子规》在语文课中的渗透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在语文课教学中单独以整节课的时间教授《弟子规》;二是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拿出一部分的时间教授《弟子规》。
   语文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素养的双重任务,这就表明了德育也是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弟子规》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以规范学生行为、塑造学生的品德为根本出发点,完全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授《弟子规》。
   除此之外,《弟子规》还可以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供帮助,一是生字学习,《弟子规》作为一本蒙学读物,虽然历史不甚悠久,但其中有不少的通假字、多音字等,如“出必告,反必面”中的“反”通“返”;“首孝悌”中的“弟”通“悌”;“亲憎我”中的“憎”有两个读音等等。
   二是韵律学习,《弟子规》通篇三字一句,两句一韵,非常适合学生诵读。有不少学生已经发现了《弟子规》有识字价值与诵读价值。在笔者班级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学生的字词句都会得到积累与提升。
   《弟子规》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方法是多种多用的。经过笔者的调查研究,目前运用最多就是在晨读时间进行《弟子规》的学习、在语文课开始的几分钟内安排学生诵读《弟子规》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择机穿插《弟子规》的内容。
   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过晨读时间让学生进行《弟子规》的学习。将古代小故事引进《弟子规》中去。首先让学生明确,《弟子规》是一本教育弟子讲规则、懂礼貌的书,内容与儒家经典一脉相承。儒家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弟子规》中均有体现,中国古代有无数的小故事能与之对应,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适时加入一些小故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商鞅的《立木为信》,学习完之后,学生主动举手答道:“今天的古文中‘凡出言,信为先’讲的就是商鞅这样的行为。”在这里,教师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引导,学生立刻想到了《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并且通过这个小故事很准确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笔者亦在语文课开始的几分钟内安排学生诵读《弟子规》,但此时的诵读却是有目的性的,并不是随机选择了一本经典随意诵读,“经典千般好,不做总是空”。将课前的诵读与课中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对于《弟子规》中“孝”“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弟子规》的学习并不是让学生对字词的机械背诵,而是学习其中蕴含的知识底蕴,使之对传统文化有更好的理解。
   与此同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择机穿插《弟子规》的内容。如二下的《三个儿子》,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课文的备课过程中,笔者考虑到二年级孩子的特点,并没有给学生讲述过多孝敬父母的大道理,只是引导学生们探讨,为什么只看到一个儿子。
   经过两年的实验,笔者发现这样的“渗透课”,不论是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是对于学生心灵的升华,精神的滋养,都是卓有成效的,这真是“有心”插柳柳成荫。
其他文献
一、文言文朗读的作用   文言文朗读,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产生积极影响。   首先,通过朗读,可以感受和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文言文的特点是言简意赅,情文并茂。若要体会到它的美,需要学生运用自身的情感、经验去体会和品读。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反复的品读中体会语言与意境的美。那秋水长天的辽阔,那鱼翔浅底的自如,那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期刊
逻辑思维是高中生要培养和发展的一种思维能力,特别是在高中议论文的写作中。在高中作文教学中,首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逻辑思维上得到切实的发展。笔者认为让学生构建紧密的逻辑思维体系,必须从三个方面实施。   一、锁定准确的写作对象   写作对象准确,是写作的基点,追求的是逻辑思维的精准性。具体教学中,笔者推荐“一点三线”法。   其中“一点”指题目的中心内容。“三线”分别指“事实线”(题目所给的基
期刊
初中语文中的大部分知识侧重于基础与学生思维的发展,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习惯,能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材展开的。语文教材中或多或少有与情感教育相关的内容,为了充分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教师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充分挖掘,利用其中与情感教
期刊
俗话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是熟能生巧。对高中生来说,善于积累,多读多写,方能写成有血有肉的好文章。通过调查问卷得知:学生作文水平不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很好的运用课本教材提供的典型事例,没有充分的挖掘文本素材,更不善于总结归纳,进行一定量的素材积累而造成的。对此,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提高学生写作的。   一、从所学教材中挖掘作文素
期刊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攻克数学教学中的难关,提高教学效果。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些数学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渐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对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仍然存在着排斥心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没有发觉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更无法借助多媒体设备来提高学生
期刊
统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很重视“整本书阅读”,他说原因有三:一是让学生相对完整地接触一些原典,给人生发展“打底子”;二是有意针对网络带来的“碎片化阅读”和“浅阅读”倾向,让学生多少回归完整的健全的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三是“读书养性”,用整本书阅读来“磨性子”,培育毅力,涵养心智,祛除浮躁。   《朝花夕拾》这部回忆性散文集是语文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必读名著,共10篇。根据“整本书阅读
期刊
摘要:在识字教学中,适当为学生补充汉字文化知识、字源知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发现汉字的精妙与神奇,还能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本文笔者从甲骨文着手,借助汉字最初的模样,探求识字方法、提升识字能力。   关键词:甲骨文;识字教学;兴趣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低段要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且需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如此大的识字量,是
期刊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里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方不虚此生耳。”夏天热闹,青蛙、蟋蟀都是好歌手,蛙鸣、蟋蟀声亦是一种天籁,涨潮独把听蝉当作雅趣,当是蝉之知音者。一记蝉声,缠绕百年时空,翻越典籍,是梦,是见证。   蝉是书面语,口语叫知了,方言称姚师太。童年的夏天,法國梧桐很俊,萤火虫像小灯泡,山溪里生长着野生菖蒲,路旁缀满覆盆子,而每棵树上总有几只褐色的或深绿色的知了伏在那
期刊
作文何以“繁难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是一大原因。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语文课被上成照本宣科的知识课。课堂一潭死水,缺少师生互动质疑,没有思想碰撞的火花。 老气横秋的僵化教学,妨碍着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阻碍读写能力提高。   写不好作文,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的观察与体验,更不会思考。旅行时游山玩水,饱览国内外大好河山却还是无灵感。对生活中好人好事坏人坏事,熟视无睹,麻木不仁。要写出佳作
期刊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做人为主要教学任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要求小学教师从基本学情出发,确定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以情感为载体培养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观看电视纪录片、教学影视片,讲述历史故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理论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从情感上体会道德与法治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从心灵上真正感悟到学习道德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