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榜”聪明就医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lyan1823206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1月25日,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了2011年度《最佳医院和最佳专科排行榜》。榜单公布以后,顿时引发热议:赞成者认为,榜单比较客观地评价了医院和专科的水平和声誉;反对者则认为,搞医院排名并没有太大意义,即便是排名靠前的科室,也并非看每种病都在行、每个医生的水平都高超。病人如果照着榜单去看病,会导致大医院、名专科愈发人满为患,加剧看病难。
  作为普通人,尤其是慢性病病人,他们对医院排名这件事怎么看?他们在择医、就医过程中最关心哪些问题、最迫切想了解哪些信息?近日,本刊携手新浪健康频道进行了一次主题为“你在就医中有哪些困惑”的网络调查,共有1430名网友参与。调查结果如下:
  本刊调查:你在就医过程中有哪些困惑?
  从网友的反馈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很多业内人士担心医院排行榜的公布会导致大批病人涌向大医院、加剧看病难的时候,大多数普通大众对医院排名还是持赞成态度的——超过3/4的网友表示医院排行榜有一定参考价值,是求医问药的好帮手;在选择就诊医院和医生的问题上,大众的反应也趋于理性,“小病去社区医院、重病去大医院”的理念已逐步被人们所接受。
  普通大众该如何正确看待医院排名,如何让排行榜真正成为自己求医问药的好帮手?当罹患疾病时,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医院、合适的医生?去医院就诊时,如何提高就医效率、避免陷入误区?本刊特邀国内医院管理及临床医学领域的院士、专家就上述问题作详细解答,并与大家分享他们从医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
  透过现象看本质——众专家眼中的“排行榜”
  正确理解医院排名与分级的意义
  张金哲
  专家简介
  张金哲
  中国小儿外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金哲院士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我国的小儿外科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被誉为“中国小儿外科之父”。
  医院分级,是“分工”,并非分“好坏”
  医院排名次、分好坏、是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参考,查看他们的领导水平,投入后的效果,刺激和鼓励各医院间的竞赛和进步。医院排名次只是由专家们讨论,并不是由病人推选,评出的“好医院”并不一定代表“对病人好”。医院分成三级甲、乙、丙,并不是按“好坏”把医院分成三六九等。如果医院分级是代表好坏,什么人愿意去“坏医院”看病?然而,普通群众确实有把“分级”当成“好坏”的误解。
  医院分级的原意是“分工”:普通小毛病去一级医院(基层)就诊,需要完善设备辅助诊治的去二级医院处理,复杂的专科病人去三级医院就诊。一级医院规模小、设备简单、医护人员少,主要是全科医生,但看病方便,也不拥挤。他们的特长是处理普通常见病,熟练而有经验,且对本地区的老病人比较熟悉,能耐心听取病人的意见,容易交朋友,常来常往如家人。当基层医生遇到复杂病例、感到自己无把握处理时,能及时按病情将病人转给“对口”专家。
  基层医院看病,好处真不少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医院的普通门诊病人太多,医生看病的时间很短,遇到发热、咳嗽的,根本不做体格检查,直接拍胸片,随即叫下一个病人进来就诊。由于大医院候诊病人多,你占时间稍多,后面候诊的病人就要敲门,医生平均3~5分钟看一个病人,如何保证质量?大医院的先进设备固然重要,但不查病人就直接拍片,随后根据胸片报告开处方,难道是设备在看病?一名合格的医生,分析诊断时要有科学素养,决定治疗时要有哲学素养,制定计划时要有逻辑学素养,好医生需要多年的实践经验与刻苦钻研,绝不能依靠机器来看病。有病先去就近的基层医院,首先能避免交通方面的困扰;其次,基层医院规模小、病人少,看病时间多,医患双方能充分交流,经多次接触后,彼此知根知底,很容易与医生交上朋友。医生朋友会千方百计为你又快又省地治好病,若自己无把握,亦能为你介绍可靠的专家,何乐而不为呢?
  诚然,目前我国基层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较低,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基层医生待遇较差,医务人员不愿承担更多的责任;二是病人看病总喜欢去大医院,不太愿意去基层医院,以基层医务人员缺乏实践经验。技术越差越无人找,越无病人越无经验,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三级医院的分工等同于虚设。
  要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政府应提高基层医生的待遇,使他们能安心工作,并有不断进步的希望;另一方面,鼓励病人主动找基层医院医生就诊,即使他们解决不了大问题,交个朋友也好。有个医生朋友,看病总会方便而安全。久而久之,基层医生成为了你的家庭医药顾问,难道不是好事?
  交个医生朋友,看病“少走弯路”
  很多人认为,自己的病不管大小,都是大事,都要去大医院就诊,以免被耽误。当然,把治病看成大事并没有错,但无论大病小病一律直接去大医院就诊,则不一定正确。大医院的专科分类十分细致,除非你对自己的病情了解得非常清楚,否则常常会因为挂错号而耽误就诊时间。患病时,先找你的基层医生朋友看看,请他指点一下,岂不更好?大医院虽然设备好、名医多,但对多数常见疾病而言,并不需要都去大医院就诊,有时反而会使问题复杂化。再说,名医虽然有学问、技术高,但很少有全科医生。一旦成为专科名医,他们对非本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远远落后于时代。一位骨科专家常常连某种感冒新药的名称都不懂。相反,常看普通小病的医生,对常见药品的使用非常顺手。
  另外,医生治病,技术是基础,但高超的技术能否在你身上实现,则要靠态度。有些人认为,医生只要技术好,能治好病,态度差一点也能接受。诚然,与技术相比,医生的态度可以是次要,但也必须要求。总之,选择医院应遵循就近、方便的原则;选择医生要选择好朋友;看病要找对口专业,而不是三级甲等医院内找名医。
  榜上有名与看榜就医   缪晓辉
  专家简介
  缪晓辉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感染病学会主任委员。缪教授从事内科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近30年,在各种内科常见疾病、急重症和疑难杂症的诊治方面均具有丰富经验。
  多数情况下,无需“看榜就医”
  说到“复旦版”《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下称《排行榜》),令我想起一件迄今难忘的事情。十几年前,一位来自家乡的病人患了某种难治的疾病,经我介绍住进我服务的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入院后,病人和家属就开始“不安分”,因为他们得知上海有一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比长征医院的知名度更高,而且还有某某研究所之冠,所以他们迫不及待地向邻床病友打听有什么途径可以转到那家医院治病。岂料,邻床病友告诉他:“别折腾了,你这毛病长征医院看得更好,我就是从你想去的那家医院转过来的。”该病友指的那家医院是上海市,乃至国内具有很高知名度的优秀医院,在复旦版的《排行榜》名列前茅,遥遥领先于长征医院。
  我说的这个病例是真实的故事,而此类故事每天都在发生着。这是否意味着《排行榜》不公正或不可信?否也。作为《排行榜》的投票专家之一,并根据我多年来对国内各大医院的了解,我感到在这个排行榜排名靠前的10位甚至十几位,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故事中反映的真实状况呢?答案在我给大家的两点提示中:第一,在医学分工非常精细的今天,医院的特色或水平不仅表现在专科上,更体现在专病上,甚至就体现在某一位专家身上;第二,病人究竟需要从《排行榜》得到什么?很多病人或很多疾病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不需要手持那个《排行榜》来选医院。就像大多数短途旅行者,乘坐外观、舒适度和安全性均佳的帕萨特或别克汽车就已经很享受了,何须非得驾驶一辆宝马或奔驰车呢?
  理性“看榜”,抓住5个要点
  应该说,复旦版的《排行版》撇开了病家的主观感受和政府机构的医院管理考核指标,透过那些对国内各大医院有深入了解的临床专家的视野去审视或评价医院和专科,其排名结果更接近于被评价医院的专业水平或业务水平。打个比方,病家是用步距在外围丈量医院;政府既用百米卷尺,更用分规测量医院;而复旦版的这个《排行榜》则是专家们每人手持一把常用的20厘米的尺子,去度量某家医院的某一个科室的长短,然后再加以汇总、排序。
  这种“第三方”评价医院的做法是美国率先实施的。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既受启发于美国,又结合了中国的实际,从2009年起就开始扮演评价医院的这个“第三方”角色。虽然《排行榜》自诞生以来就备受争议、褒贬不一,但从总体上看,持认可态度者居多。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既是对《排行榜》的评价,也是对病家的建议:
  1. 客观、公正的《排行榜》可以让老百姓知道哪些医院榜上有名和排名先后,从而在选择医院时心中有数,尤其是可以据此避免听信虚假宣传广告。不可否认,“榜上无名”的医院至少在目前看来,还不是国内最优秀的医院,任你如何自我宣传,甚至蓄意拔高,老百姓自会识别。
  2. 这个《排行榜》是由专家评选出来的,更侧重于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和研究水平,没有考虑医院的就医环境和服务态度,当然也没有把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纳入考量范畴。
  3. 需警惕“最佳专科”陷阱。少数医院的专科是因为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多,或者高水平学术成果多而闻名,并不一定代表其医治疾病的水平高。另外,不少综合医院的专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在某个专病诊治方面的特色而被提升了知名度,对其他疾病的诊治能力可能一般,或整体实力不见得很高。举个例子,某医院的消化科,在利用胃镜诊治疾病方面的技术水平很高,而在肝病诊治方面的能力可能表现平平,或者反过来。这一点与我一开始讲述的故事也是有呼应的,足见评医院和选医院的难度。
  4. 看病选医院要讲可及性、便捷度和必要性。2011年《中国最佳医院综合排行榜》上的100家医院中,25家在北京市,19家在上海市,10家在广东省,6家在浙江省,6家在重庆市,其余33家分布于12个不同的省份。若不论疾病的大小轻重,都千里迢迢赶往上海和北京,不仅有可能花了冤枉钱,有时还可能耽误了治病。因此,并不是看什么疾病都得挑选“前三名”。
  5. 医院环境也很重要。据我所知,《排行榜》上名列前三位的医院,医院环境和就医环境均不可能排在前三位。
  总而言之,选医院要从医患两方面综合衡量后,才能作出决定,不要盲目地在《排行榜》上划勾或打叉。选医院,要综合地看这家医院的专科特色、专病特色和专家特色;选医院,更要结合自身疾病情况权衡利弊,所患疾病是急性还是慢性、无法根治还是可治愈、疑难杂症还是常见病、晚期重症还是早期轻症,在选医院时是有区别的。
  就医、择医有“窍门”
  许樟荣
  许樟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全军糖尿病诊治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卫生部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兼糖尿病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兼足病与周围血管病学组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
  “盲目跟风”不可取
  总体而言,医院排行榜反映的是医院的综合实力和历史的沉淀。同时,最佳医院和最佳专科排行榜是以“专家投票”为基础的,但许多专家往往更了解某些医院和专科的历史,并不太了解其现状,因此给出的“印象分”较多。
  笔者认为,病人不要盲目跟风,都跑去最佳医院、最佳专科看病。倘若如此,不仅会造成大医院过分拥挤,还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和病人的经济损失,并给病人及其家庭带来许多不便。实际上,很多常见病完全可以在当地解决,病人若只相信大城市的大医院,舟车劳顿、费钱费力,千里迢迢跑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不仅路上要承担病情变化的风险,即便到了大医院又不见得能立刻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   找对医生最关键
  对病人而言,找对了医生,不仅能使疾病得到科学、有效、安全的治疗,还能使病人少受许多痛苦,少走许多弯路,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检查,节约不少经费,甚至能够大大减轻心理负担。通常,千里迢迢来大城市、大医院看病的,多是当地医院难以明确诊断和治疗的疑难杂症病人。大家在就医之前,不妨做些准备工作,以便能够找对医院、找对专科、找对医生。
  首先,应尊重当地医生的意见。一般地说,当地经治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病情及其检查结果,有个初步的诊断意见或者有个方向性的诊断意见,比如属于哪类疾病。当地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提出转院建议。
  其次,有条件者,可以根据医生初诊的基本意见,在网上检索有关该病的科研文章。请注意,必须是发表于正规医学专业期刊的科研论文。通常,能够在高质量专业杂志上发表相关疾病研究论文的科室和个人,一定对该病有较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特别需要提醒的是,网上的广告类信息很多,这类信息往往不可靠,大家切不可轻信。
  第三,如果有可能,可通过专业学会了解医院的学术地位。一般地说,在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或省市自治区医学会担任学术职务的专家都是在其专业领域里有着较为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例如,在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糖尿病学分会担任委员以上职务的医生,基本上都是各地医疗单位内分泌疾病、糖尿病诊治领域里的学术带头人,都具有较为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
  第四,在网上检索想要就诊医院的官方网站,从医院的介绍和专科、专家的介绍中,选择合适的专家。需要提醒的是,目前网络上有很多所谓的“研究院”“中医院”网站,常常以“高科技产品、高有效率、无副作用、可根治”等虚假宣传作为“诱饵”,诱骗病人购买所谓的“秘方”,大家应注意甄别。
  第五,病人及其家属还可以从好大夫网站上获取好的专科和专家的信息,以及病人的评论意见。
  第六,罹患疑难、罕见病者在求医时,更需要做好准备工作,甚至可以先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与专家取得联系,预约就诊。通常,从专家公开发表的论著中可以查到其电子邮箱地址,从医院、科室的官方网页上也可以查到医院和科室的电子邮箱地址。通常,对于罕见的疑难病例,很多专家是有兴趣的,对确有特殊困难、急切寻求帮助的邮件,一般都会回复。
  第七,目前,部分专家开通了微博、博客,病人可以利用这些新媒体工具,与专家进行简单的交流。
  第八,大医院往往除了有普通门诊、专家门诊外,还开设了特需门诊,北京一些大医院,如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还有夜间门诊。从外地来大医院就诊的病情复杂的病人,可以选择专家门诊或特需门诊就诊。特需门诊的挂号费虽然贵一些,但在就诊时间和接诊专家的质量上,是有保证的。
  病人就医的过程,是学习了解疾病的过程,也是与医生交往的过程。找到一位好医生,就如同找到一位良师益友,会使病人终身受益。作为医生,能为病人治病、治好病是一种职业幸福。医生愿意成为病人的朋友,病人也是医生的良师益友。医患同心,方能治病。敬请病人,相信医务人员,相信科学!
  照“榜单”看病,完全没有必要
  高解春
  专家简介
  高解春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学科研管理学分会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小儿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专业委员会肿瘤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解春教授对医院管理、卫生经济、高校科研管理、产业运作等具有丰富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
  医院排名:树立“标杆”,最终使百姓获益
  今年是我所连续第三年公布《最佳医院和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与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医院排行榜一样,我们搞医院排行榜的目的是树立“学科建设”的标杆,让大家知道什么样的医院、什么样的学科是好的。当然,这种“好”并不是说哪个医院发表论文多、科研成果多,而是哪个医院看得好病,诊治疑难杂症的水平高,在同行的心目中有较好的口碑。同时,我们也希望排行榜能引导全国医院的学科建设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能解决疑难杂症,能提高临床诊治水平,能把老百姓认为看不好的病看好。
  从本质上说,医院排行榜是一个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的学术评估,并不涉及环境、服务态度、就医流程等内容,与普通老百姓所认为的“好医院”有一定区别。不过,如果全国的医院都以“上榜医院”为“标杆”,积极提高自身的临床诊治水平,那么最终获益的,一定是老百姓。
  公布榜单:引导病人“按需”就医
  患病以后,每个人都希望去最好的医院、找最知名的专家看病。不过,更理性的选择应该是去能看好我病的、最近或最方便的医院看病。我们搞医院排行榜的目的是让老百姓知道全国哪些医院、看哪些病最好,并不是鼓励,更不是引导大家无论患什么病都往北京、上海的大医院跑,也不能就此认为排行榜的公布会加剧看病难。
  我们不能用所谓的信息封闭来营造所谓的公平、公正的医疗环境。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名牌产品是好的,但名牌产品的数量一定是少的,价格一定是贵的。评选名牌并不表示人人都要去买名牌,而是希望其他产品都来学习名牌产品好的地方,积极提升质量,向名牌产品靠拢。
  实际上,引导老百姓看病的主要方式有两个:一个是医保支付制度,一个是价格梯度。去哪里看病医保能否报销、报销比例是多少,以及看病所需的各种费用(如挂号费、路费、住宿费等),与医院排行榜无关。反之,为了能让老百姓了解自己家门口的哪些医院比较好,我们今年扩大了上榜医院的数量,希望老百姓能看到更多的、自己“家门口”的好医院。
  要解决看病难,最根本的措施是实现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最理想的模式是大医院的医生对下级医院的医生进行培训,提高相关学科医务人员的整体诊疗水平。
  对广大老百姓而言,了解全国哪家医院、哪个专科、看哪些病比较好是有必要的,但照着榜单去看病,则完全没有必要。最好的医院是解决疑难杂症的,而绝大多数人患的绝大多数疾病都是常见病。   看病“门道”真不少:听听专家怎么说
  学做一名“合格”的高血压病人
  王继光
  王继光
  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教授,瑞金医院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主任,国际高血压学会理事,美国心脏协会高血压研究理事会、脑卒中理事会理事,国家卫生部慢性病专家委员会委员(心血管),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王教授主要从事高血压以及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试验研究、血管结构与功能研究,以及群体遗传学研究等,在高血压的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一、 高血压病人最该了解的基础知识
  1. 坚持按医嘱服用药物。
  目前可供选择的降压药物不仅种类多,且有效、安全。只要坚持按医嘱服药药物,并配合生活方式的改善,大部分高血压都可得到有效控制。高血压一经确诊,如果没有或未发现明显的可以去除的致病原因,病人应长期坚持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到目标水平。如果可以耐受(无头晕等低血压反应),血压可以降得更低一些。
  2. 坚持监测血压。
  如果只依靠偶尔去医院就诊时才测量血压,往往很难将血压控制到合适水平。因此,病人应尽可能在家中定期测量血压,特别是在改变治疗方案或环境发生较明显变化时。若有条件,宜选择经过临床验证的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如果家中没有血压计或担心自己测量不准确,可去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测量血压。
  3. 定期去医院进行心、脑、肾、血管功能评估。
  降压治疗的根本目的是保护血管,预防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发生。因此,高血压病人除了观察血压变化外,还应定期去医院进行心、脑、肾、血管等器官结构与功能评估,如心电图、心彩超、肾功能、尿常规等检查。这些检查不需经常进行,每年一次或遵照医嘱。
  二、高血压病人应当掌握的就医窍门。
  1. 根据病情选择医院或医生。
  按照我国目前的医疗机构配置,城市有二、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者往往设有高血压专科或专病门诊,后者一般由全科医生提供高血压诊治服务。农村有规模较大的区域性县市医院和提供综合服务的乡镇卫生院,前者大致与城市的二、三级医院职能相似,而后者则相当于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高血压病人若病情稳定,只是到医院开方、拿药,完全可以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既方便,又高效。当然,这些基层医疗机构的药物配置可能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但随着医药分开,这些问题最终将得到解决。
  若治疗一段时间以后,血压未能得到有效控制,需要变更治疗方案时,病人应考虑去高血压专科或专病门诊就诊。高血压看起来简单,测测血压,开张出方,实则不然。高血压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复杂,如果所选择的药物不合适,血压有时会难以控制,需要专业医生进行处理。
  2. 兼顾伴发疾病的合理诊治。
  如果高血压病人还伴发其他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血脂紊乱等,或已经发生了并发症,如脑卒中、心肌梗死等,病情会变得更为复杂。病人应在控制好血压的同时,兼顾其他伴发疾病的诊治。比如,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人除了要控制血压外,还应重视血糖的控制等。
  三、高血压病人最需避免的误区
  1. 把高血压当“感冒”一样看待。
  有些高血压病人吃了几天降压药,血压降下来了,就认为病完全好了,不再服药。实际上,高血压病人在确诊后,通常需要长期坚持服用降压药物,因为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还不能一劳永逸地治愈高血压。
  2. 把降压药物当“抗生素”一样使用。
  不少病人认为,降压药应从常用的、便宜的或“差一些”的开始用,如果一开始就使用“最好”的药物,万一出现“耐药”,将来会无药可用。实际上,高血压的病因很多,降压药物的种类也很多,一种药物往往只对一部分病人有明显疗效,病人应根据病情选择最合适的降压药物。
  3.不断更换就诊的医院、医生或治疗药物。
  除少数降压药物可以在服药后迅速发挥降压作用外,大部分每天服用一次的长效降压药都需要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才能充分发挥其降压作用。因此,高血压病人对治疗应当有耐心,在坚持服用药物一段时间后,再根据血压控制情况,由医生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同时,病人也不要因为短时间内血压控制不好而轻易换医院、换医生,因为这么做相当于“重新再来”,有时只会延误治疗。当然,如果血压长期控制不佳,病人还是应重新选择就诊的医院或医生。
  糖尿病就医要有“全局观”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医师 许樟荣
  一、 糖尿病病人最需了解的基础知识
  1. 重视并发症的筛查。
  糖尿病并发症通常会影响到多个系统,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肾脏、脑、眼底等多个系统或脏器,故筛查项目包括:检查视力、晶状体和眼底,了解是否存在糖尿病眼底病变;检查心电图和立卧位血压,了解有无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高血压和心脏病变;查足的外形、血管搏动,了解有无糖尿病足病变;查24小时尿白蛋白和β2微球蛋白,了解有无糖尿病肾脏病变;查血液生化指标,了解高血糖、高血脂控制情况和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能力;检查口腔,了解糖尿病牙周病变情况等。
  2. 定期复查血糖。
  每天注射2次以上胰岛素的病人应每周监测一天血糖,测空腹、三餐后和睡前的血糖。特殊情况下,如发热、腹泻或全身不适、体重骤降等,应增加血糖监测次数。若血糖持续升高,应及时就诊。正在接受口服降糖药治疗且血糖稳定的病人,可每月监测1天血糖(空腹和三餐后)。
  二、 糖尿病病人最该掌握的就医策略
  1. 不随意更换门诊病历。
  目前,各家大医院都实行了计算机病案管理,有的医院还实现了门诊病案管理。糖尿病病人应该记住自己的门诊病历号,每次挂号用同一个病历号,以便保持资料的延续性。对于使用医保卡就诊的病人而言,这不是问题,但对自费就诊的病人而言,则必须注意这个问题。我们经常遇到一些病人由于在复诊时挂了新的门诊号码而造成病历资料中断的现象。门诊病历号如同身份证号码,一个人只有一个。   2. 按需挂号。
  在一般大医院,专科门诊可以分为普通门诊、专家门诊和特需门诊。常规复诊和配药,可以看普通门诊;新确诊的,或者病情复杂疑难的糖尿病病人,可以看专家门诊,以获得更为专业、科学的治疗方案;工作繁忙无法正常排队就诊,或病情复杂、需要尽快得到专家会诊的糖尿病病人,可以挂特需门诊。一般地说,特需门诊就诊时间较为宽松,候诊时间短,接诊专家水平相对高一些,但挂号费昂贵一些。
  3. 就诊前做好功课。
  为获得更好的诊疗效果,糖尿病病人在看病前应做些“功课”。比如,先从网上了解就诊医生的基本情况;整理并携带所有的看病资料;已经在服用降糖、降压等药物者,若本人讲不清楚,就诊时可带上所服用的药物;病情特别复杂、预计看病时间很长的病人可选择看特需门诊。
  三、糖尿病病人最该避免的2个误区
  1. 频繁换医院、换医生。
  病人在医院就诊的过程,就是和医生交朋友、互相了解的过程。病人不宜频繁换医院、换医生就诊,如此造成的结果是医生和病人互不了解。有些病人去某家医院看病,被安排抽血等检查后,病人连检查结果都没有拿到,就去别的医院就诊了。这种随意看病的结果是浪费金钱、浪费时间,甚至耽误疾病的诊治。
  2. “跟着广告走”。
  目前,电视、报纸、广播的各种降糖虚假广告铺天盖地,糖尿病病人切不可“跟着广告走”,盲目购买所谓的“特效药”。糖尿病的治疗是以病人为中心的个体化治疗,医生见不到病人、不进行交流,是无法看病的。
  通常,正规药品的批号应该是药准字号;如果是食字号,说明是食品;如果是健字好,说明是保健品。食品和保健品都不是药品,都不是降糖药。要判断一种降糖药是否为假药,大家可以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http://www.sda.gov.cn 进行检索,凡是国家批准的药品、食品和保健品,都可以在该网站检索到,检索不到的就是假药。
  排行榜中给医院、专科声誉最大的分值,且不同医院之间的分值相差非常大。比如,排名第一的北京协和医院的声誉分值为80分,而排名第十的武汉同济医院的声誉分值为26分,这两个“十强”中“老大”和“老末”医院的差距真有那么大吗?笔者认为,未必如此。协和医院是地处首都北京的“百年老店”,曾经拥有一批国内一流的医学科学家和著名医生;武汉同济医院是上世纪50年代初从上海迁至武汉的“百年老医院”,该院的普外科、器官移植等多个专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其地理位置影响到了医院的声誉。另一方面,近年来各地医院的发展速度很快。不少以往名不见经传的医院通过出台政策、引进人才和设备,专科建设迅速发展。有的医院虽不大,但专科很有特色。比如,二炮总医院的胃食道反流病中心是国内乃至国际上唯一一家拥有独立病房的胃食管反流病诊治中心,著名的血管外科专家汪忠镐院士担任该中心主任。再比如,本次内分泌专科声誉排行榜上获得提名的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也是成就斐然且后劲很足、发展很好的学科,我本人是参加中华医学会组织的国家重点学科评审,阅读该科的材料后,才认识到该科的学术地位。
  肝病就医“学问大”
  缪晓辉
  一、 肝病病人最需了解的基础知识
  1. 用药必须遵医嘱。
  从大类上讲,治疗肝病的药物可以分为降酶、保肝、退黄和抗病毒等,近年来还有抗纤维化、抗肝硬化的药物。在这些药物中,最容易被滥用的是降酶药和保肝药。有些人在体检时被发现有转氨酶异常,往往不是首先去医院看病,弄清病因,而是擅自服用降酶、保肝药物,以为把转氨酶降到正常就没事了。实际上,这种做法是极端错误的,会掩盖肝病的真实面貌和严重程度,延误诊治。大家应当明确,无论是急性肝病,还是慢性肝病,治疗药物都是非常特殊和针对性很强的,完全不同于治疗感冒、头痛、拉肚子、跌打损伤的药物。未经医院确诊并得到医生处方,不可擅自去药店购买治疗肝病的药物。
  2. 定期复诊很重要。
  肝病病人在治疗或观察期间,定期监测某些指标或做某些检查是十分必要的。比如,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之后,医生一定会叮嘱其定期检查肝功能、乙肝病毒“两对半”和乙肝病毒DNA,以便观察疗效,并监测是否发生耐药或复发;肝癌病人在接受手术治疗以后,需要定期做甲胎蛋白和肝脏影像学检查,以监测肝癌是否复发等。
  3. 虚假宣传别轻信。
  目前,在各种媒体上做广告的专科医院很多,其中虽然不乏管理规范的好医院,但虚假宣传随处可见,包括虚假专家、虚假药物、虚假治疗方法等。我曾看到一则广告,某医院号称可以通过透析疗法一周治愈乙肝,这纯属无稽之谈,绝无可能。几年前,我参加一次市级医疗事故鉴定,一名少年白发病人看到某医院的广告,服用了该医院自制的、号称可以使白发转黑的“乌发丸”,结果不但没有出现如广告所称的3个疗程使白发转黑的“奇迹”,反而出现了严重的肝功能严重,而该院医生在处置药物性肝炎所致的严重黄疸时,竟然嘱咐病孩多喝水!实际上,管理规范的医院是不会随意在公共媒体上做广告的,即使是介绍某种疗法,也绝对不会使用诸如“服用多少疗程后保证转阴”“没有疗效退还诊疗费用”等宣传词。试想,正规药品都是经过国家食药监局批准的、医药公司合法论价提供的特殊商品,怎么可能因为治疗无效而给病人退药呢?大家一定要切记:广告词越华丽,往往越不靠谱。
  二、 肝病病人最需要掌握的就医策略
  1. 选准医院。
  看肝病一定要选准医院。要根据肝病的具体情况,简单或复杂、初诊或复治、轻微或严重、病因明确或不明确等,决定就诊医院的等级和性质(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
  不明原因肝病、难治性肝病和危重肝病一定要到高级别医院就诊。前面提到的那位莫先生的孩子被误诊,一定程度上与看病的医院等级,以及医生的经验有关。对疑难肝病病人而言,自2009年起已连续3年公布的复旦版《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不失为选择医院的可靠依据。不可否认,与低级别医院相比,大医院的绝大多数“大医生”还是要“技高一筹”的,因为医院的等级是由其总体实力、诊疗特色、专家队伍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决定的。如果病因明确、病情不重、治疗方案已经确定、看病的目的只是为了定期复查某些指标或常规配药,那就没必要去大医院排长队等候大专家了。   2. 选对科室。
  综合医院有多个科室负责诊治肝病,内科有消化科、感染科和肝病科;外科有普通外科、肝胆外科、肝移植科、肿瘤科等。对病人而言,究竟应该选择哪个科室看自己的病,有时很难把握。我的建议是,肝炎,尤其是病毒型肝炎,首先应选择感染科;肝硬化,一般该看消化科,也可以看肝病科或感染科;肝脏占位性病变,主要看外科,但在明确肝脏占位的性质之前,还是应该先看消化科、感染科或肝病科,一旦确诊,内科医生会主动协助转送外科的;如果一开始只知道转氨酶升高,肝功能异常,并不知道病因,应先看感染科或肝病科。
  3. 选好医生。
  现在的网络很发达,只要在“百度”上输入某个肝病病种,很快就会跳出很多医院、专家的名字和介绍,而其中不少是虚假信息。再次提醒大家注意5点:①仍然要把医生与其所在的医院“挂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出名的医院里就没有名医生;②弄清楚医生的特长,然后再根据自身肝病的病种,选择有相应专长的医生;③医生的科研成果、论文发表数的多少,以及行政职务不是评判医生水平的标准;④医生的学术任职(主要指担任各级医学会的职务)不一定完全代表其医疗水平;⑤医疗水平与医龄一般呈正比,但并不尽然,需要综合评判。
  肝脏是人体内的加工生产机器,必须善待它: 一要定期维护,尽早发现可能存在的磨损;二是一旦发现“毛病”,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由正确的人采用正确的技术进行“修理”。某些急性乙肝患者在痊愈之前需要多次复诊,以了解是否转化为慢性乙型肝炎,并适时制订进一步治疗方案。可见,在肝病得到正确的诊治之后,遵医嘱定期复查,是绝对轻视不得的就诊过程。
  突发中风,就医应“争分夺秒”
  李焰生
  李焰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头面痛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卒中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老年神经、精神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诊治。
  一、 急性脑卒中病人最需了解的3件事
  1. 警惕脑卒中的表现。
  脑负责人的意识、思维、运动(身体运动、语言表达)、感觉(视觉、位置觉、语言理解、身体感觉)等功能。发生脑卒中时,这些功能会受损或损失,一旦出现意识不清、看不见、听不懂、眩晕和站立不稳、半边身体不能动、说话不清楚、半边身体麻木等,第一时间就该想到可能是发生脑卒中了。
  2. 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唯一有效方法。
  虽然脑卒中危害很大,但科学也在进步。比如,急性脑梗死病人(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约占所有脑卒中的80%)若能在出现症状后的4.5~6小时内接受溶栓治疗,可明显降低死亡率和残疾率。这是目前国内外规范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唯一最有效方法,且治疗费用已被我国的医疗保险所覆盖。然而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病人得到这种有效治疗的比例很低。其中,病人和家属不了解和不配合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 脑卒中病人最需掌握的就医策略
  1. 一定要去有溶栓条件的医院就诊。
  目前,上海市大多数三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都已能够开展溶栓治疗。病人及其家属应与急救医生沟通,要求其将病人送至有溶栓条件的医院就诊。病人千万不要去没有神经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不能开展溶栓治疗的医院就诊,以免错失溶栓时机。
  2. 尽快确定是否进行溶栓治疗。
  尽管急性脑梗死病人可以进行溶栓治疗,但该治疗有一些局限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发病后4.5~6小时内实施,错过了这个时机,就失去了治疗机会。病人和家属必须明白:脑卒中的治疗如同救火,要争分夺秒。消防车来得越早,能救的东西越多;若来晚了,东西烧光了,就算有再多的消防车也无济于事。有研究发现,每耽误1分钟,就会有100万个神经细胞死亡。脑梗死病人一旦错过这个急救时间,没有任何其他药物或方法能够挽救,花再多的钱也是无能为力的。
  病人及其家属应充分认识到脑卒中的重大危害,以及溶栓治疗的利与弊,并尽快与医生商议决定是否进行溶栓治疗,以免错失治疗时机。
  三、 脑卒中病人最需避免的2个误区
  1. 出现症状,不及时就医。
  一旦出现疑似脑卒中的表现,病人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以便能尽快赶到医院接受治疗。千万要避免两点错误:①给亲朋好友打电话,通知他们赶到,然后再去医院。若要通知家人,应在拨打急救电话后再通知,以免耽误救治时间;②有些病人起病时症状不严重,可能仅仅是口角歪斜、手脚活动不灵便或半身发麻,误以为休息一会儿就会好,结果却是休息后症状加重,此时再赶去医院,已为时过晚。我们曾遇见过太多这样的病人,晚上睡觉前已有症状,没有及时去医院就诊,早上起来已完全瘫痪,由于已超过溶栓时限,终身残废。
  2. 对疗效作简单预估。
  在与医生沟通决定是否进行溶栓治疗时,很多病人及其家属会对溶栓的疗效作简单化的预计,希望治疗“一定会好”或“一定不能有副作用”。大家应当明确,疗效的“好与坏”是“可能性大小”的差异。任何治疗都有一定风险,天底下没有只有疗效而没有副作用的治疗。病人及其家属应该对疾病(尤其是脑卒中这样非常严重的疾病)的治疗抱有科学、理性的预测。
  恶性肿瘤,“初治”最关键
  郭跃武
  专家简介
  郭跃武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上海市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协会委员兼秘书。郭教授长期从事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放射治疗及内科综合治疗,对常见实体肿瘤,如消化道肿瘤、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恶性淋巴瘤、转移性骨肿瘤的诊断和个体化综合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消化道肿瘤和转移性骨肿瘤的诊断和综合治疗。
  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尽管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癌症已不再是不治之症,但对大多数人而言,癌症是可怕的、致命的,会导致“人财两空”的。罹患恶性肿瘤以后,该如何就医,就医过程中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避免陷入误区?   一、肿瘤病人最需了解的2件事
  1. 发现肿瘤,别“匆忙治”
  我曾遇到过一位病人,年仅25岁,被查出患有直肠癌,且已属晚期,估计手术有困难,我们建议其先做术前化疗和放疗。然而,家属却坚信“越早手术越好”,坚持要求尽快做手术。手术的结果是肿瘤已侵犯到盆腔的侧后壁,无法完整切除,只能做姑息性切除和结肠造瘘。术后,由于伤口愈合缓慢,化疗的时间一再延迟,全身情况也急转直下……
  类似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当被告知罹患恶性肿瘤以后,病人及其家属都迫切希望能尽快治疗,唯恐治得晚了,肿瘤会长大,会扩散。实际上,当确诊为恶性肿瘤以后,病人需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立即开始治疗,而是要在接受初次治疗前,由肿瘤专科充分评估全身情况和肿瘤分期,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一步错,步步错。
  2. 对付肿瘤,“武器”有很多。
  目前,大多数病人及其家属对肿瘤治疗手段的认识还停留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即三大常规——手术、化疗和放疗。一旦发现肿瘤,首先想到的就是尽快手术切除,能够切干净最好,实在切不干净,则用放疗、化疗来补充。事实上,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抗肿瘤治疗的手段、理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的治疗方法层出不穷,如肿瘤的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生物免疫治疗等,均已普遍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现有的医学证据表明,如果在手术前实施数个疗程的化疗,并配合放射治疗,局部中晚期直肠癌病人完全有可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因为术前的化放疗可以大量杀灭肿瘤细胞,尽可能地缩小肿瘤体积,并抑制肿瘤细胞向全身扩散转移,从而使肿瘤分期趋向于早期,即所谓的“降期处理”。经过前期辅助放化疗的病人,肿瘤体积大大缩小,有条件实施肿瘤的完整切除,也最大限度地限制了肿瘤的远处转移。
  对部分肿瘤而言,不论分期早晚,已不再需要外科手术治疗。比如鼻咽癌,放射治疗已成为其主要治疗手段,早期病人只需接受单纯的放射治疗即可获得肯定的疗效,乃至治愈,中晚期病人可在放疗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配合不同疗程的化疗。
  二、 肿瘤病人最需掌握的就医策略
  1. 治疗方案,“多学科”商定。
  过去,肿瘤的治疗以单学科为主,缺乏综合治疗的理念。各专科的医生之间没有有效的沟通渠道,往往是用尽该专科的治疗手段,一条道走到黑,当肿瘤不能控制或明显恶化后,才想到转科治疗,疗效可想而知。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不断完善,人们逐渐认识到恶性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病人唯有接受多学科参与的综合治疗,才能获得最佳疗效。对恶性肿瘤病人而言,初次治疗前的评估尤其重要。若有条件,应组织肿瘤科、外科、放疗科、放射科、病理科和心理咨询等多学科专家参与的联合会诊,通过沟通和交流,全面分析,综合评估,慎重制定诊疗方案。若有可能,还可以参考病人及其家属的感受和意见,制定出最有利于病人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
  2. 随访复查,固定时间、固定医生。
  肿瘤病人经过前期的治疗,病情获得基本缓解后,不能就此掉以轻心,放松了警惕。对抗肿瘤一定要持之以恒,认真对待,定期随访是必须的。一般地说,肿瘤病人在患病后3年内应每3个月到医院随访1次,最好找原主治医生,或固定找一位肿瘤科医生进行系统性复查。
  目前,绝大多数医院都已完善门诊预约制度,病人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等形式进行预约,以确保随访的及时性,避免遗漏。每次随访都应准备好以往的病历资料,包括第一次确诊和治疗的出院记录、病理报告、整个疗程的小结,以及治疗前后的所有检查资料等,以保证复查的质量。
  三、 肿瘤病人最需避免的2个误区
  1. 轻信虚假广告宣传。
  大家必须明确,目前所有的抗肿瘤疗法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国家是明令禁止随意发布广告的。肿瘤病人及其家属千万不要轻信那些随处可见的小广告,更不要盲目购买所谓的号称几个疗程能治愈癌症的所谓的高科技药品、高科技疗法、祖传秘方等,以免上当受骗。
  2. 用保健品代替药物治疗。
  罹患肿瘤以后,病人及其家属都非常希望能找到一种既无副作用,又能有效控制病情,甚至能治愈癌症的药物。然而,目前所有的抗肿瘤药物或疗法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尤其是放疗和化疗。所谓的抗癌保健品正是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心理,以无毒、无副作用、抗癌效果好等字眼来迷惑病人。不可否认,部分保健品对改善肿瘤病人的体质有一定作用,但绝不是必不可少的,更不能代替规范化、个体化的综合治疗。
  对付颈椎病,理念要更新
  袁文
  专家简介
  袁文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医院院长、脊柱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医学会骨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副会长、脊柱外科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常委、脊柱外科学组副组长,全军骨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及脊柱外科学组组长。袁文教授在脊柱疾患,尤其是颈椎疾患(颈椎病、颈椎损伤、颈椎畸形等)的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一、 颈椎病病人最需了解的基础知识
  1. 不要轻易给自己戴上颈椎病的“帽子”。
  颈椎间盘的退变是颈椎病发病的根源和核心,即先有颈椎退变,后有颈椎病。影像学检查报告中常有“颈椎退行性变”字样,但这个“退变”是对正常衰老现象的描述,并不一定就是颈椎病,与“恶变”“癌变”更是风马牛不相及,病人大可不必谈“变”色变。
  不少病人认为,脖子不舒服就是颈椎病。尽管颈肩部酸痛是颈椎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但单纯的颈部不适大多是由于长期低头工作造成颈肩部肌肉劳损所致。实际上,颈髓受压后导致的肢体麻木无力、感觉异常、写字等精细活动障碍、行走不稳等,才是颈椎病的典型症状。另外,头晕、头痛也不是颈椎病的典型症状,需要与神经内科、颈部血管疾病(颈动脉、椎动脉)、耳鼻喉科、内分泌科相关疾病进行鉴别。   在临床诊断中,需要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表现(X线片、磁共振等)都符合相应标准,才能作出颈椎病的诊断,三者缺一不可。症状主要来自病人的描述,而对体征和影像学的判断则来自专科医生的查体和读片。因此,病人不要轻易给自己戴上颈椎病的“帽子”,也不要“先入为主”,盲目认定自己患有某一类型的颈椎病。
  2. 片子并非越多越好、越贵越好。
  病人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应注意避免2个误区:①片子拍得越多越好。许多病人,尤其是跑了许多医院辗转就医的病人,经常会捧着大量片子来就诊,有的是去一家医院就拍一次片子,有的是一个月内拍几次片子,这其实完全没有必要,白白造成浪费。②检查越高级越好。许多病人,甚至部分基层医院的医生都认为,磁共振和CT要比X线平片更先进、更高级、看得更清楚,以至于很多病人在就诊时磁共振和CT片子一大堆,唯独没有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X线平片。这其实是本末倒置。X线片在脊柱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上具有特殊意义,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检查手段。一般情况下,医生凭颈椎X线正位片和侧位片,就可以对是否患有颈椎病作出初步判断,还有助于对发育畸形、强直性脊柱炎相关疾病进行鉴别。
  二、 颈椎病病人应当掌握的就医策略
  1. 资料要备齐。
  颈椎病病人最重要的资料是影像学资料,即就诊时一定要带好“片子”。通常,经颈椎X线和磁共振检查,就可基本诊断颈椎病,并可指导治疗及估计预后。必要时,可加做CT检查。此外,病人在其他医院的就诊记录和检查报告也是非常重要的就诊资料。
  2. 病情要表达清楚。
  医生对病情的了解首先来自病人的描述。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门诊资源十分紧张,特别是在三级医院。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将病情表达清楚,直接关系到医生对病情的正确判断。诸如“脖子不舒服”“难过了好久”“经常麻”等表述,携带的信息量非常有限,病人的表述应尽量详细,比如怎么“不舒服”,是麻木还是疼痛、僵硬;症状持续多久了,是几年,几个月,还是几周;有没有诱发因素、外伤史等。此外,之前就医的情况等也应简要描述。
  3. 就医心态要平和。
  病人“治病心切”的焦急心理完全可以理解,但在就医时,还是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客观地认识病情、治疗方法和预后。求医时,3类心态最“要不得”:一是讳疾忌医。有的病人手术指证已非常明确,却不愿接受病情严重的事实,仍然四处求医,寄希望于医生说出符合他心理预期的诊断和治疗意见,其结果只能是劳心劳力、耽误治疗。二是怀疑一切。有的病人坚持要“遍访天下名医”,但又缺乏对医生意见最基本的信任和进行整合理解的专业知识,瞻前顾后,使自己陷入更加混乱的误区而不能自拔。三是急于求成。有的病人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希望一次手术或一个阶段的治疗能解决十几年、几十年积累的病情,否则就怀疑医生是不是误诊误治。
  4. 认真听取医生的治疗建议。
  颈椎病的类型、病变程度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早期颈椎病以保守治疗为主,如放松肌肉、适度纠正不良曲度、改善循环、促进水肿及炎症性物质吸收、营养神经等。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有明显脊髓及神经压迫症状者,可考虑手术治疗。需要说明的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并非泾渭分明,非此即彼。即使是需要手术的病人,规范的保守治疗在术前有助于进一步判断病情、确定手术时机,术后有助于巩固手术效果,促进功能恢复。当然,无论是保守还是手术,具体方法都要参考专科医生的意见。
  三、颈椎病病人必须避免的2个误区
  1. 该手术时不手术。
  面对医生的手术建议,很多病人都会有顾虑,希望能先接受保守治疗。然而,对于手术指征明确的病人而言,直接、彻底、有效的减压显然是最合理的治疗方式。保守治疗是手术治疗的基础和补充。保守治疗虽然可以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减轻症状,但无法从根本上解除神经压迫。正所谓“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医疗机构和医疗产品正是迎合了颈椎病病人惧怕手术的心理,过分夸大某种非手术治疗方法的疗效,延误了手术时机,导致神经受压时间过长,病变发展至不可逆性损害阶段。
  近20年来,我国的颈椎外科技术发展迅速,手术技术和治疗例数均居世界前列。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可以简单分为常规手术和微创手术。相对而言,前者在技术成熟度和适应范围上,都要好于后者。目前,一台成熟的颈椎病前路手术在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康复等方面都符合微创手术的理念,病人大可放心,不必过于紧张。
  2. 不论病情,盲目治疗。
  颈椎病的治疗方案一定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进行科学选择。同一种治疗方法,可能对某些病人是有利的,对某些病人却是有害的,短期用可能是有利的,长期用则可能是有害的。
  病人所掌握的医学知识相对较少,通常难以作出正确的疗法判断,“求医不如求己”往往会变成“加重病情害自己”。比如,颈椎病病人经常佩戴颈托可以使颈部活动受到一定限制,使肌肉得到放松,改善局部肌肉酸胀痛等症状,但如果颈托佩戴过久,颈部肌肉一直得不到充分运动,可能会出现肌肉废用性萎缩,影响颈椎的稳定性,反而会加重症状。再比如,推拿和按摩对改善颈肩部肌肉的酸痛症状有积极意义,但对于已经存在椎间盘突出、神经压迫表现的病人而言,反复、高强度推拿往往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推拿不当导致瘫痪的病例屡见不鲜。
其他文献
生活中,谁没有过咳嗽?咳嗽既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也是一种病理性症状。别以为咳两声是小事,很多人咳了两个月仍停不了。而“咳声不绝”的最主要原因是“治疗不得法”。资料显示,我国慢性咳嗽的误诊率高达64%!  咳嗽患者应该了解什么,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在配合医生诊断与治疗方面,又该做些什么呢?笔者就咳嗽话题,挑选了几个典型病例,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病例一:患者方某某,男,63岁。既
复杂性肛瘘尤其是高位复杂性肛瘘,是目前国内外肛肠学界一个棘手的难题,临床上对它的治疗存在很大的争议。在这种状况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难免会听到各种不同的说法,往往会觉得无所适从。    问:一定要等肛周感染急性期过后三个,月,才能做根治手术吗?  很多复杂性肛瘘病人来就诊时,我们通过问诊,发现他们本来是有早期根治机会的,但是因为听到有“肛周感染急性期过后三个月才能手术”的说法,以致在肛周感染发作期间
张老伯喜爱莳花弄草,最近在逛花鸟市场时看到一种古朴典雅的植物盆景。仔细一看,对养生颇有研究的张老伯眼睛发亮——这不是“仙草”灵芝吗?精明的摊主适时上前推销:这种灵芝是活的,每年可以长出新芝,可以吃,还可以收集灵芝孢子粉…….张老伯二话不说,抱着两盆灵芝兴冲冲地回家了。  盆景灵芝的养生“玄机”  兰 进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193  灵芝的生产,历史上多以野生为主,随着科学
支持专家:陈建华主任医师、孙波主任医师  代表传承人简介  吴云定:上海市香山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教授。现任世界手法医学会副主席,美国国际中医药研究院教授,上海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施氏伤科第六代传人。  施氏伤科是中医骨伤科的一大流派,融传统武术整骨手法与中医内治调理、外敷中药于一体,推崇“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整体观念,创立了中医骨伤科独树一帜的诊疗学术体系,历经七代传人,至今已有近
目前,中国有甲亢患者数约1000万,甲减患者数9000万,甲状腺结节及甲状腺癌患者数超过1亿。据保守估计,中国有超过2亿甲状腺疾病患者。  近年来,在饮食结构变化、生活压力倍增,以及健康体检普及等因素的作用下,甲状腺疾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2010年中国十城市甲状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各种甲状腺疾病患病率分别为临床甲亢1.1%、亚临床甲亢2.6%、临床甲减0.9%、亚临床甲减5.6%、甲状腺结节高
CT设备的发展很快,平均每年都会有新一代的机器推出。以螺旋CT为例,从过去的单层、双螺旋、4层,16层螺旋CT,到现在的64层、128层、256层、320层和双源螺旋CT,设备越来越先进,成像质量越来越好。  CT的全名是计算机体层摄影,是近代计算机技术和X线检查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图像清晰、分辨率高等优点,能够发现普通X线片所不能发现的较小病灶。CT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骨折
沙星#氟喹诺酮  氟喹诺酮类药品(“沙星”类抗菌药)为人工合成的抗菌药,是抗感染药家族中的重要成员。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氟喹诺酮类药品有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此类药品因抗菌谱广、疗效显著、使用方便等特点,在抗菌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糖尿病患者和重症肌无力患者需慎用氟喹诺酮类药品。  1.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和高血糖  研究发现,使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糖尿病患者出现低
我国肝病患者众多,肝病严重危及国人生命健康,而肝脏保健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限,故当前解决此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预防。为加强肝病的防治工作,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山东、北京、上海等地专家于10余年前倡议,将每年3月18日设定为“全国爱肝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次防治肝病的大规模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今年“全国爱肝日”的宣传主题为“肝胆相照、合理用药”,旨在强调肝脏与胆道疾病的内在联系,以及预防药物性肝
硒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性抗氧化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重要成分之一,可催化还原型谷胱甘肽变成氧化型谷胱甘肽,使有毒的过氧化物变成无毒的羟基化合物。同时,硒还参加脂质氧化酶通路,清除各种氧自由基,维持膜的完整性,从而降低癌症的发生率。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硒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密切。在硒有效防治肝炎、肝硬化的作用下,肝癌也得到了较好地防治。  一、防治肝炎  肝炎产生的病因
谚语是为民众口头流传的一种现成而固定的句子,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在长期的药用实践中,前人总结了丰富的药物经验,很多便以谚语的形式来表达。感冒  * “风寒中脑,葱头、紫苏、桔饼、姜母”  * “鼻孔唔通,食药子大葱”  * “感冒少喝酒,雨淋多吃姜”  葱头、紫苏,生姜具有发汗解表的功效,民间多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初起的病症;加上可以理气除痞的桔饼,可以散寒化痰止咳。    身体疼痛  * “头痛用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