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专业壁垒,抛弃过度阐释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iujyhbh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系统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从总体来看,此类院校的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就文学理论类课程教学来说,“专业化”之困、“过渡阐释”之弊等问题十分突出。理论教学的删繁就简、加强理论的实践性应用、重视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在此基础上编写出更具适用性的教材,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文学理论 教育教学
  作为三本独立学院,我所在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根据我的理解,这一提法或许出于以下考虑:相比一本、二本的“高素质”,我们更注重“应用型”;相比大、中专的“应用型”,我们更关注“高素质”。但根据多年在中文系的教学经验,不得不承认,实际教学效果离预期目标还有一段距离。除了有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身专业性质的原因外,还和其他更深层次的问题有关。就文学理论类课程的教学效果而言,则问题更为严重,学生在这方面既称不上“高素质”,又非“应用型”。
  一、“专业化”之困
  大到每一专业学科,小到每一门课程,都是一个相对完备和封闭的知识系统。这一知识系统有其历史性和完整性,因为每一知识系统都是经过漫长演进而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并且在之后不同时代被进一步发展完善的。不同的历史时代都有其特定的问题,那么,一个知识系统形成的历史即在一个特定角度上,对这些问题进行回应的历史。另外,一个知识系统必然包含特定数量和性质的知识点,并由这些知识点形成一定的概念、范畴、命题,以及这一知识系统特有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这些方法、思路和知识点使得一个知识系统获得其相对于其他知识系统的独立性。
  “文学理论”课程,就属于这样一个知识系统。一方面,它有着漫长的发生、发展、完善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它有着相对固定和封闭的知识范围。就前一方面来说,西方从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开始,经过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直到二十世纪中后期的后现代主义等,出现了几乎数不清的各式理论家和理论观点;中国则从先秦孔孟、老庄开始,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直到近现代,也出现了无数各式理论家及理论观点。就后一方面来说,尽管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和命题,但作为文学理论学科的有效组成部分,这些问题或命题往往集中在诸如“文学本质”、“文学创作”、“文学发展”、“文学作品”、“文学接受”等方面,其知识范围又是相对封闭的。
  这样,对于实际教学工作而言,我们似乎不仅需要历史性地了解文学理论这一学科的发展历史,同时必须共时性地对它的基本构成元素,即问题、方法等进行考察。借用一句话,就是说,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总是试图对文学理论这一学科“它是谁?它从哪里来?它到哪里去?”等问题做出全面、深入又系统的回答。于是,在中文系的课程教学中,《西方文论》、《古代文论》和《马列文论》就主要承担描述历史发展的任务;《文学概论》则主要涉及抽象的原理方面。
  应该说,理想的理论教学应该是这样的,毕竟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越全面越好,越深入越好,越系统越好。但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模式未必恰当。因为无论是师资条件还是学生素质,独立学院的学生基本上不具备全面、深入、系统地掌握一门或多门学科知识的条件。当然更重要的是,就培养目标而言,也没有必要要求他们达到这一点。
  根据我的体会,教师们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往往出于学科的专业化考虑,站在学科角度,而不是教学角度,或者说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这个知识点对于这门学科是重要的”,“这个问题虽然对本学科不是很重要,但没有它,这门课程就是不完整的”,“时代背景一定要说明,否则,问题就成了无缘之水”,“理论前提一定要讲,否则,结论将不好理解”……这些问题是教师们经常容易想到的。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对于学科重要的,甚至说,教师认为是重要的这些知识,是不是对教学来说也是重要的?对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也是重要的?
  这种以专业为本位而非以教学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可以称之为“专业化”之困。
  二、“过度阐释”之弊
  与学科专业化同步的是教师的专业化,而专业化的教师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知识的“过度阐释”。这种过度阐释在理想状态下可以是理论学习中的“锦上添花”,但对于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他们最需要的是“雪中送炭”。不考虑接受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只能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而学生听得一头雾水。
  一个学生曾经问我:同学们都很奇怪,那么枯燥的问题,你为什么还会在讲台上讲得那么兴味盎然?这个问题让我思考很久。显然,对于专业化教师而言,本专业内的所有知识点或许都是重要的、有趣的,但对于还没有真正进入这门专业的门槛的学生而言,却是陌生的、乏味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在“高、精、尖”的专业化道路上走得越远,其实也就离这个专业之外的学生越远。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学生越不能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越没有学习兴趣。教育学家们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教师们不是那么严格地以专业自律,而是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深入浅出,适当拉近师生之间的专业距离,那么是不是能够让学生“跟得上”,从而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呢?
  实事求是地说,三本独立学院的生源与一、二院校相比具有先天的不足性,而文学理论学科又是一个颇为抽象、复杂的知识系统,这就使得实际的文学理论教学步履维艰,再加上专业教师不厌其烦地对某些专业问题“钻牛角尖”式的深入辨析,则更谈不上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文学概论》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往往开设在大一的第一学期。此时,学生刚从高中阶段进入大学,一下子就要面临大量名词、术语、概念、范畴,并且要求以一种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与讲台上的教师保持思辨的一致,最后结果可想而知。另外,对于大一新生来讲,他们真的有必要明白“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1]吗?但无一例外,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师,都把大量时间花在对于“文学”、“语言”、“言语”、“话语”、“文本”、“作品”、“艺术”、“意识形态”、“审美”、“蕴藉”、“权力”等概念的深入辨析上。因为不这样辨析,教材就会显得“不严谨”;不这样辨析,教师就会显得“不专业”。但事实上,无论对于教学效果而言,还是对于学生能力而言,这不过是一种“过度阐释”。而以高年级学生接触到的《古代文论》、《西方文论》及《马列文论》来说,“过度阐释”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中、西方文论发展的漫长历史中,留下了大量的经典文献和命题,哪怕遵循优中选优的原则对此加以介绍,有限的教学时间都显得不够,何况那些“二流”,甚至“三流”的文献和命题呢?但正如前文所论,为了保持学科的“专业化”和“完整性”,一些不必要掌握和讲解的知识也就显得必要且非讲不可了。   这种把教学时间大量花在“钻理论牛角尖儿”上的教学方式,可以称之为“过度阐释”之弊。
  三、几点措施
  如果我们上文所描述的“专业化”之困和“过度阐释”之弊是成立的,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案,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理论教学的删繁就简。既然文学理论的教学课时是有限的,那么我们显然不应该把大量时间花费在对繁琐理论细部的辨析上,不应该过分地为了所谓学科的完整性而对理论条目“锱铢必较”。古人谓“诗无达诂”,事实上,文学理论更是无厌阐释。如果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试图对文学理论的所有知识命题做出充分、完整的阐释,那么从理论上说,这样的阐释将是无限的。所以,我们的意见是:在基本保持文学理论学科完整性的前提下,要对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大幅度删减,只保留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最为“经典”的理论命题,而对那些过于细节的、过分个性化的,尤其是过分时代性的内容,则有意识地回避。这样做当然不是教学活动的“偷工减料”,而恰恰是把最有价值的东西高效地教给学生。这恐怕也是“文学理论”课程在大一开设时往往被称做“文学概论”的根本原因。把文学理论概论化,是所有高校,包括独立学院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必由之路。事实上,这一点已经引起教育界及学术界的注意,并有学者对此加以论述[2],这里不再赘言。
  第二,加强理论的实践性应用。据我了解,许多独立学院都会在培养方案中提出一个“实践性”或“应用性”的问题。而实践性或应用性,对于我国高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确实是一个先天不足的短板。而对于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来说,实践性应用更是短板中的短板。试想:文学理论有什么实践性或应用性呢?在这方面,“文化研究”这一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启发。因为说到底文学不过是文化的一种,我们可以不太费力地把“文学理论”扩展到“文化理论”层次。独立学院中文系的学生或许没有更多条件和热情关注文学专业学科的细部,但他们无疑都在参与着活生生的文化实践。如果我们能够把他们的文化实践和文学理论的学习有效联系起来,那么文学理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应用性就是不言而喻的。比如,我们可以帮学生形成一种理论视角用于看待生活中的种种文化现象,还可以教会他们如何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解释无所不在的文化实践。这样一来,他们虽然可能成不了专业的文学批评家,但他们都将是生活中的文化观察家。说到实践性和应用性,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实践、比这个更应用呢?
  第三,重视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在文学理论课程体系中,《文学概论》一般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在大一,而《古代文论》、《西方文论》和《马列文论》则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在高年级。这样安排当然由来已久并有目的。因为从理论上说,《文学概论》作为“概论”,就是负责介绍一些概述性的基本入门知识;而其他几门课程,则有针对性地对一个相对专业和狭窄的知识领域做深入介绍。但这只是从理论上说,因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几门课程,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存在本文前面所论的“专业化”和“过度阐释”的问题,这里不必再说。另外,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本应是一有机课程体系的这几门课程,由于种种——教材的、教师的,当然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的原因,往往各自为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被割裂。这样带来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存在知识盲区,即《文学概论》没有讲到的内容,其他几门课也没有讲到。二是存在知识重叠,即《文学概论》已经讲过的内容,其他几门课再次讲到。前者是知识的缺失,后者是时间的浪费。所以,构建一个比较理想的文学理论类课程体系,是克服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四、余论:编写教材的问题
  根据我的观察和研究,总体上,独立学院文学理论类课程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原因如上文所说。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看法和解决途径。但真正要把这些措施落到实处,恐怕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一系列针对独立学院的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
  考察教材市场,我们发现,无论是针对传统一、二本院校的,还是针对高职高专的,甚至是针对自学考试的文学理论教材,对于三本独立学院来说,都不太适用。而专门针对三本院校的文学理论教材,在教材市场上几乎不存在。如果说救“专业化”之困和防止“过度阐释”之弊的重要措施是对专业知识的“删繁就简”,那么,能够用来做删繁就简凭借的教材是缺席的;如果说构建理想的文学理论类课程体系的重要措施是一个理想的教材体系的构建,那么,我们找不到这样的教材。当然,由独立学院的专职教师自己编写的教材目前已经出现和被使用,但仅具有示范性,离真正进入教材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本独立学院虽然是新生事物,但近年来在全国遍地开花、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所以,如何探索出三本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规律,并编写适应这种教育教学规律的相关教材,是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思考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2.
  [2]曹佳丽.删繁就简 重视实践——对独立学院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0(2).
  本文为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教改项目论文,项目编号为:JG1202
其他文献
数学是探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的自然科学,与语文类学科相比较显得十分枯燥、抽象和单调。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丰富的表现方式,很强的教学互动功能,可随时拓展的知识网络,以及简便快捷的自主学习特征,对于丰富学生知识的储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难题变得具体,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使复杂的知识
摘 要: 语言测试的目的是了解、评价学生的语言水平。现代技术迅猛发展与运用,其已经渗入语言的各个领域。由此,计算机化英语考试应运而生。计算机化考试有其特点和规律,考试研发者必须在遵循这些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开发出符合考试要求的计算机化语言测试体系。本文主要从机辅语言测试的试题库建设、测试过程、阅卷评分等方面对其进行讨论。  关键词: 试题库 机辅语言测试 机辅语言阅卷评分  1.语言测试简述  本文
摘 要: 语文教学应充满灵性,处处闪烁学生的智慧。教师应重新审视课堂,对教学方式进行整合,更好地发展学生,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不妨尝试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让“教室”成为“学室”,达到孔子所说的“教学相长”的佳境;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异意识。让学生在动中学、学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变现
摘 要: 电影《泰坦尼克号》主要表达了对爱情的讴歌和对人性的礼赞,特别在男女主人公冲破等级束缚决定在一起的时候;面对沉船不离不弃的时候;面对死亡从容淡定的时候……告诉观众,爱情不因死亡而结束,反而因时间的沉淀而愈加深刻。影片中的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温柔有礼、从容不迫,不因对生的渴望变得卑鄙,而因尊重生命让离别变得温馨,让人性的光辉永存。  关键词: 《泰坦尼克号》 卡梅隆 不朽爱情 光辉人性 
摘 要: 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小组合作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内化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注重个性差异的有效载体和机制。有效的合作学习不仅能加大学生语言实践量,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他人合作的能力,让学生能
摘 要: 低年段孩子还处于从幼儿向儿童过渡的时期,他们喜爱模仿,渴望被肯定,容易受外界影响。低年段班级管理非常琐碎繁杂,可是十分重要,甚至决定整个班级的未来发展。作者认为低年段班级管理中,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正能量引导。本文正是从研究低年段孩童的心理、生理特征出发,采取以激励为主的方法,发掘学生自身正能量,建设优秀班集体。  关键词: 激励机制 榜样作用 亲子阅读 文学滋养  低年段的孩子还处于从幼儿
摘 要: 国人历来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在旧式家庭中,“世代书香”、“诗书继世”都是引以为豪的家族光荣。但是近十年来,我国的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些社会的变迁必然直接或者间接地带来中国人教育子女的观念和教育子女的行为的变化,而家长的教育观念的改变又会十分现实地影响到子女一代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经过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作者认为现在新市民在子女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缺少沟通。  关键词:
摘 要:牛津英语教材7BU1-3单元的中考复习课,教学时的社会背景是钓鱼岛事件让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这些即将毕业离开学校的初三毕业生们,对学校、老师、同学也蓄积了依依不舍之情。中考复习要求对教材精简复习,作者将这些繁重的课本复习考点渗透在浓浓的爱国情境中,将这些语言点考点的呈现和爱学校、爱班级、爱同学联系,让紧张的初三复习课环绕着浓浓的爱的氛围。  关键词:爱祖国 爱学校 爱班级 爱同学
摘 要: 如何转化后进生,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始终是每一个教师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关爱后进生、欣赏激励后进生、张扬后进生的个性、维护后进生的自尊、教师率先垂范等方面进行了后进生转化尝试和探讨。  关键词: 班级管理 后进生转化 转化方法  后进生,因其学习成绩差,调皮捣蛋,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很多麻烦。大多数人认为他们“笨”,难以转化,视其“异常”,予以“歧视”,使他们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大量研究表明
摘 要: 说课不仅是评价和鉴定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重要内容,更是常规教研活动的有效形式。为了让历史说课更有条理、更生动,需要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学生学情和教学内容,力图实现由“模式化”向“个性化”的转变。在此,作者以《太平天国运动》一课为例,做出创新说课形式的示范。  关键词: 历史说课 旅行 太平天国运动  近年来,说课日渐成为广大历史教师展示教学思路、交流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