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重视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方法对于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方法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 :水资源;管理;规划;方法;
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间关系的不断被重视, 如何更好地发挥水的自然功能与经济功能, 实施水资源的最佳开发利用, 更有效地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 已成为有关部门与领导的当务之急。由此, 水资源规化管理将面临以下新课题。
一、水资源规划管理研究现状评述
水资源的优化规划管理研究大约发轫于上个世纪20~40年代。5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以模拟技术、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和动态规划方法为基础的水资源系统分析得以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并开始采用模型的形式来研究水资源的优化管理。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水资源合理规划研究正逐步完善。在这一时期内,由于水污染和水危机的加剧,相关研究开始注重水质约束、生态环境效益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比较全面地考虑水资源的系统特征和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因素的联合优化问题。主要特点表现在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中除了普遍考虑经济目标之外,水质、生态环境和社会目标也在不同的模型中出现了身影,甚至越来越多地将水资源中的某些随机因素纳入了模型的范围,呈现了从水量型规划— 水质型规划—综合性多目标规划的发展态势。
二、水资源规划管理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涉及的面广、领域多,当前学术界还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研究的对象视乎研究者的专业认知和强调的侧重点而不尽相同。例如,从规划手段上讲,有的侧重于工程技术,有的则强调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等;从规划形式看,大多数研究成果集中于水量规划,而忽视了水资源的水质因素;另外“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管理还多流于哲学层面式探讨的形式。
(2)关于水资源规划的理论还需继续深化和完善。不论是“以需定供”还是“以供定需”的观点,都是将水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这一对原本相会依存的对象隔离开来研究。前者错误地认为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过多强调通过水利工程措施从大自然中毫无节制掠夺水资源,未能体现出水资源的价值,缺乏缺水意识,容易导致河道断流、土地沙化、海水入侵等不利影响;后者则忽视了水资源的可供应量具有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相联系的动态变化,难以独立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特征。否则无法实现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动态协调。当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理论虽然体现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观念,但目前多是概念模型研究,可操作性不足。
(3)多数研究的规划目标比较单一,即使是采用了多目标,但由于涉及到目标量化问题,难以在最后的成果中予以真正实现,往往是侧重了供水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效益;注重了局部约束,而忽略了必要的宏观控制;重规划方案建立,轻方案的评价与分析的问题突出。实际上,水资源的合理规划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层次、多目标的决策问题,绝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单一目标最优、单一整体功能、个人决策模式。因此,从单纯追求目标最优的准则向复杂系统固有的多目标优化满意准则转化,从单一整体、功能有限的优化模型结构向分散的、多层次的、而且能协调和聚合的多功能模型系统转化,由策略导向型的个人模式向过程导向型的群体决策模式转变势在必行。
三、现有规划与管理方法
每种水体与周围空气与土地的不断相互作用是自然界难以平衡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 在自然界中, 水与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密切相关, 且无论在土地和空气中发生什么同样会影响水。水资源一体化规划与管理也源于水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水是一种自然资源以及水是社会与经济产物的理念。
水资源一体化规划与管理的定义综合考虑了社会的人为因素、经济问题以及生态系统。这就意味着在维护满足后代需求的环境与资源基础的同时,社会将继续利用水资源谋利。水资源一体化规划与管理意味着不止一个部门的利益在调度与战略计划水平方面是有联系的。流域一体化管理已着手应用系统方法将流域范围内的所有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整合成一种全面管理的基本原则、过程和计划( 产品) , 目的是为后代和相关地区的社区提供可能最佳的可持续的一体化效益, 同时保护供社区使用的自然资源并尽量减少对社会经济、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水资源一体化规划是一种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供水公司应在保持环境完整性的同时, 按最低成本确定供水方案, 为消费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用水服务而不是水本身。这里讲的一体化具有与传统的水资源规划相同的含意, 即所有人类活动, 包括土地利用与环境都要加以考虑。然后一体化才能被看作是将以上所有项目融为一体的艺术与科学。
水资源管理可定义为利用现有的拟设的设施与体制, 以最有效的方式, 采用适当的规则、政策与方法, 通过法定的机构获取最大的效益。从私人标准来看, 水资源管理的效果可直接用增加的收入来衡量, 而从国家的标准来看, 则可根据国家在经济发展、环境质量、地区发展与社会福利等方面获得的成就来衡量。私有部门则尽量使水资源利用发挥最大效益。因而, 如果不制定适当的法规与政策, 将水资源委托给私有部门进行管理, 那么很可能会使环境恶化。科罗拉多河的利用就是一个这样的实例, 其水资源利用使到达科罗拉多河三角洲的水流仅剩一条涓涓细流, 因而使环境与社会恶化。
水资源一体化规划与管理必须考慮人类活动、土地利用与环境等所有方面。许多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和水资源管理人员已经发现在水资源管理个方面实行一体化的好处。
水资源一体化规划与管理有4 个重要原则, 即:
( 1) 部门( 或分部门) 应一体化考虑不同用户之间的竞争与矛盾;
( 2) 地区一体化;
( 3) 考虑了社会成本、环境成本与收益的经济、社会与环境一体化;
( 4) 协调各级政府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职责与工作的行政管理一体化。
全球水伙伴水资源一体化管理( IWRW) 软件工具箱中有政策指南与操作方法。操作方法包括环境、机构与管理的手段。所有涉水机构之间的合作是全球水伙伴的推动力。当事人必须了解水资源规划、开发与管理的情况。在传统的水资源规划情况下, 尤其在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 当事人主要是通过参加公开听证会来参与水资源的规划。但是, 在发展中国家, 当事人参加公开听证会是不可能的, 这会导致许多水资源方案流产。但是, 已经授权的社区, 产生了某种责任感, 因此可以对提出的供水计划进行可持续管理。上面介绍了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传统方法与一体化方法中的所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一体化是关键, 而多部门规划是传统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中的原则方法。因而, 一体化方法与多部门方法共同之处多, 不同之处少; 如果每种方法都加以恰当的应方法都不能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结束语
我们要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与系统思想的指导下,深入分析水资源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力求通过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途径,达到区域水资源合理综合规划研究之目的。
参考文献
[1] 钱正英,张光斗.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2] 刘昌明,何希吾,等.中国21世纪水问题方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 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21世纪议程— 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R].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4.
[4] 夏军.水资源安全的度量: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与挑战(一)[J].海河水利,2002(2 ) : 5~ 7.
关键词 :水资源;管理;规划;方法;
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间关系的不断被重视, 如何更好地发挥水的自然功能与经济功能, 实施水资源的最佳开发利用, 更有效地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 已成为有关部门与领导的当务之急。由此, 水资源规化管理将面临以下新课题。
一、水资源规划管理研究现状评述
水资源的优化规划管理研究大约发轫于上个世纪20~40年代。5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以模拟技术、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和动态规划方法为基础的水资源系统分析得以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并开始采用模型的形式来研究水资源的优化管理。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水资源合理规划研究正逐步完善。在这一时期内,由于水污染和水危机的加剧,相关研究开始注重水质约束、生态环境效益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比较全面地考虑水资源的系统特征和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因素的联合优化问题。主要特点表现在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中除了普遍考虑经济目标之外,水质、生态环境和社会目标也在不同的模型中出现了身影,甚至越来越多地将水资源中的某些随机因素纳入了模型的范围,呈现了从水量型规划— 水质型规划—综合性多目标规划的发展态势。
二、水资源规划管理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涉及的面广、领域多,当前学术界还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研究的对象视乎研究者的专业认知和强调的侧重点而不尽相同。例如,从规划手段上讲,有的侧重于工程技术,有的则强调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等;从规划形式看,大多数研究成果集中于水量规划,而忽视了水资源的水质因素;另外“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管理还多流于哲学层面式探讨的形式。
(2)关于水资源规划的理论还需继续深化和完善。不论是“以需定供”还是“以供定需”的观点,都是将水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这一对原本相会依存的对象隔离开来研究。前者错误地认为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过多强调通过水利工程措施从大自然中毫无节制掠夺水资源,未能体现出水资源的价值,缺乏缺水意识,容易导致河道断流、土地沙化、海水入侵等不利影响;后者则忽视了水资源的可供应量具有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相联系的动态变化,难以独立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特征。否则无法实现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动态协调。当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理论虽然体现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观念,但目前多是概念模型研究,可操作性不足。
(3)多数研究的规划目标比较单一,即使是采用了多目标,但由于涉及到目标量化问题,难以在最后的成果中予以真正实现,往往是侧重了供水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效益;注重了局部约束,而忽略了必要的宏观控制;重规划方案建立,轻方案的评价与分析的问题突出。实际上,水资源的合理规划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层次、多目标的决策问题,绝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单一目标最优、单一整体功能、个人决策模式。因此,从单纯追求目标最优的准则向复杂系统固有的多目标优化满意准则转化,从单一整体、功能有限的优化模型结构向分散的、多层次的、而且能协调和聚合的多功能模型系统转化,由策略导向型的个人模式向过程导向型的群体决策模式转变势在必行。
三、现有规划与管理方法
每种水体与周围空气与土地的不断相互作用是自然界难以平衡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 在自然界中, 水与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密切相关, 且无论在土地和空气中发生什么同样会影响水。水资源一体化规划与管理也源于水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水是一种自然资源以及水是社会与经济产物的理念。
水资源一体化规划与管理的定义综合考虑了社会的人为因素、经济问题以及生态系统。这就意味着在维护满足后代需求的环境与资源基础的同时,社会将继续利用水资源谋利。水资源一体化规划与管理意味着不止一个部门的利益在调度与战略计划水平方面是有联系的。流域一体化管理已着手应用系统方法将流域范围内的所有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整合成一种全面管理的基本原则、过程和计划( 产品) , 目的是为后代和相关地区的社区提供可能最佳的可持续的一体化效益, 同时保护供社区使用的自然资源并尽量减少对社会经济、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水资源一体化规划是一种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供水公司应在保持环境完整性的同时, 按最低成本确定供水方案, 为消费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用水服务而不是水本身。这里讲的一体化具有与传统的水资源规划相同的含意, 即所有人类活动, 包括土地利用与环境都要加以考虑。然后一体化才能被看作是将以上所有项目融为一体的艺术与科学。
水资源管理可定义为利用现有的拟设的设施与体制, 以最有效的方式, 采用适当的规则、政策与方法, 通过法定的机构获取最大的效益。从私人标准来看, 水资源管理的效果可直接用增加的收入来衡量, 而从国家的标准来看, 则可根据国家在经济发展、环境质量、地区发展与社会福利等方面获得的成就来衡量。私有部门则尽量使水资源利用发挥最大效益。因而, 如果不制定适当的法规与政策, 将水资源委托给私有部门进行管理, 那么很可能会使环境恶化。科罗拉多河的利用就是一个这样的实例, 其水资源利用使到达科罗拉多河三角洲的水流仅剩一条涓涓细流, 因而使环境与社会恶化。
水资源一体化规划与管理必须考慮人类活动、土地利用与环境等所有方面。许多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和水资源管理人员已经发现在水资源管理个方面实行一体化的好处。
水资源一体化规划与管理有4 个重要原则, 即:
( 1) 部门( 或分部门) 应一体化考虑不同用户之间的竞争与矛盾;
( 2) 地区一体化;
( 3) 考虑了社会成本、环境成本与收益的经济、社会与环境一体化;
( 4) 协调各级政府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职责与工作的行政管理一体化。
全球水伙伴水资源一体化管理( IWRW) 软件工具箱中有政策指南与操作方法。操作方法包括环境、机构与管理的手段。所有涉水机构之间的合作是全球水伙伴的推动力。当事人必须了解水资源规划、开发与管理的情况。在传统的水资源规划情况下, 尤其在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 当事人主要是通过参加公开听证会来参与水资源的规划。但是, 在发展中国家, 当事人参加公开听证会是不可能的, 这会导致许多水资源方案流产。但是, 已经授权的社区, 产生了某种责任感, 因此可以对提出的供水计划进行可持续管理。上面介绍了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传统方法与一体化方法中的所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一体化是关键, 而多部门规划是传统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中的原则方法。因而, 一体化方法与多部门方法共同之处多, 不同之处少; 如果每种方法都加以恰当的应方法都不能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结束语
我们要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与系统思想的指导下,深入分析水资源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力求通过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途径,达到区域水资源合理综合规划研究之目的。
参考文献
[1] 钱正英,张光斗.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2] 刘昌明,何希吾,等.中国21世纪水问题方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 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21世纪议程— 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R].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4.
[4] 夏军.水资源安全的度量: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与挑战(一)[J].海河水利,2002(2 ) : 5~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