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TQ17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新型水泥干法水泥生产线工艺的不断进步,对产品质量控制稳定能力有了很明显的提高,标准偏差的控制能力不仅仅是重视出厂水泥强度控制值的波动,要想实现均质稳定,它是整个生产线质量控制的精细管理的必要手段。在水泥建筑市场日趋激烈竞争的状态下,不仅仅是价格优势,更体现在产品质量稳定优势是取胜的关键所在。
预分解窑工艺所表现出的现进水平,必将取代其他的煅烧工艺,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能实现这个水平,和如何能提高这个水平,需要从生产和管理的人员都能生科的认识到,而且还要用时间去验证和摸索,从理解、认识、实践验证在提高循序渐进的过程去理解和认识,生科的理解与思考,才能在生产中有意识的发挥这个特点,满足这个要求,不同新型干法生产线的管理与操作与控制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异,其根源就是在于认识上的差异,长久的将会影响着工艺线所创造的经济效益。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必须具备均质稳定这个必要条件,才能保证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原燃料与生产过程控制的均质稳定是影响熟料水泥质量的关键前提条件。以原燃料稳定条件,是保证生料配料成分的稳定与之相匹配的煤质稳定而确定相一致的三率值关系,任何一者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熟料三率值的改变,因此无论是生料成分的不稳定,还是煤质的不稳定,都会对熟料煅烧制度产生干扰,更谈不到熟料和工艺制度的稳定,只有熟料矿物成分的保持稳定,熟料强度才能稳定在提高。
在水泥这个最终产品质量控制上,在行业的监督检查上对实物质量的后期强度的控制给予了严格的控制手段,标准偏差和变异系数乃至两个双百的控制是对最终产品的控制,即富裕标号最总停留在稳定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这只是为混凝土配制充分利用标号提供条件,这就是标准偏差越小质量越好的含义。
而实际生产过程中,在最求均质稳定的概念,对整个系统所要求的均质稳定的内涵相对不足,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需要的均质稳定,标准偏差正是衡量全系统生产稳定的准确指标,使用标准偏差代替从原料进厂到生产过程例行合格率控制手段应是水道渠成的事,势在必行。
标准偏差概念:
标准偏差是表征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的统计学概念,通过数据群中每个数据与给定值的偏离大小,来反映出实际生产情况与所要求控制目标值的稳定程度,如果检验结果的平均值在给定值范围内,且标准偏差值小于规定值,这时产品质量 不仅合格,而且控制稳定。
产品质量的管理与控制,使用平均值与标准偏差,辅以最大值、最小值进行统计,与企业使用合格率进行生产考核与统计,这两种方法实际反映了管理的思想的差异,前者更具有科学性,更有利于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二、用合格率控制质量指标考核的负面影响
1、如果检验人员的责任意识薄弱带来消极影响,凡在合格边界的数值,检验人员会人为的判定给与合格,而且这种选择不会突破所允许的检验误差范围,会带一系列数据分析正态分布规律的差异,影响数据群的统计分析,难以寻找生产质量控制规律。
2、由于相互关系,带来操作者的不正常操作,根据以往的经验,在得不到合格结果后,为追求下一个结果的正常,往往采取矫枉过正的原则进行大幅度变动调整,以抵消已经在样品盒中的累计不合格樣的影响,得到较高的合格率,但造成系统操作和质量较大的波动,考核方法的不同,会导致生产控制方法的差异,难以实现精细管理,也就不可能实现精细操作。
三、标准偏差控制质量的条件
1、必须有足够数量的连续性质量检验结果,参与数理统计的分析,当质量检验数据位离散变量时,体现不出正太分布规律,统计的标准偏差可靠性差。
2、对特别重要的质量参数,必须要求用合格率和标准偏差控制。
四、用标准偏差代替合格率考核质量的积极意义
1、质量指标的标准偏差能反映该质量的稳定程度,现代化产品质量都有最根本的要求,即合格而且要稳定,也就是说不仅合格率高,而且标准偏差小。那种一高一低的平均合格的做法,本身波动很大,不能适应使用者的要求,而却也是成本浪费,因而成为质量控制的大忌,合格率只能是表示有多少检验结果是在所要求质量范围内,但不能表示合格结果中数值围绕中心给定值偏离的大小,更不能表示不合格的结果距离要求目标有多远,不合格的程度有多大。正是这些偏离目标较大的数据,才对质量控制,乃至用的使用性能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说以标准偏差才是评价产品质量的科学方法。
2、标准偏差所容纳的质量信息比合格率更多,合格率已包含在标准偏差的概念之中,可以通过标准正太分布函数计算出不同合格范围份合格率。
3、标准偏差有利于整个生产过程个质量指标的衔接,是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数据系统性,可以消除用合格率考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精细化各项工序质量指标的合理制定
1、生料细度控制指标
1.1、生料细度并非越细越好,这不仅关系到生料磨的电耗及产量更关系到窑的产量与热耗。
1.2、细粉在预热器传热中相对粗粉并没有多大的优势,在预热器中又最不容易与热气流分离的部分,使热耗增加。形成的烟道灰中细粉过多,有助于生料KH的提高,加剧入窑成分的不稳定状态。
1.3、细度变粗会又增加水泥窑煅烧难度,造成过量的燃料消耗,所以合理控制生料细度的范围变窄是最佳指标。
1.4、控制标准:0.2mm筛余≤2.0%合格率≥90%
标准偏差控制≤0.3
2、入窑生料分解率的控制指标
2.1、入窑生料分解率指标并非考核指标,但它对熟料质量、水泥窑系统稳定运行、降低热耗具有重大影响。
2.2、在熟料煅烧工艺中,生料入窑分解率是衡量分解炉任务完成好坏的唯一指标。
2.3、并不是分解率越高越好,剩余不足的5%-10%的氧化钙继续在分解炉内分解吸收热量之后是水泥矿物生成的放热反应,平衡稳定分解炉温度,避免了烧结堵塞在分解炉及预热器内发生。
2.4、国家控制标准:控制值±3% 合格率≥90%
3、熟料游离氧化钙指标控制
3.1、熟料游离氧化钙是关系到水泥质量的重要指标,反应生料煅烧中氧化钙与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结合后剩余的程度,他的高低直接影响水泥的安定性及熟料质量。
3.2、熟料游离氧化钙含量毕竟不影响水泥的最终使用性能,只是为达到产品最终使用性能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
3.3、充分认识,熟料游离氧化钙不仅是半成品的质量指标,更是关系到生产成本的重要经济指标:
3.4、控制标准:f-cao≤1.5%合格率≥85%
标准偏差控制≤0.27
4、煤粉细度和水分指标控制
煤粉的燃烧质量与煤粉细度和水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细度指标取决于挥发分的含量。煤粉水分大,直接影响火焰的形状和热力强度,同时在窑内白白吸收大量热成为上千度的过热水蒸汽,使窑的热耗升高,熟料产量降低。进一步评价煤粉水分对煤粉燃烧速度的影响,逐渐降低煤粉水分。
4.1控制标准: 水分:根据煤质企业制定 合格率≥90%
标准偏差控制≤0.15
细度:≤10%合格率≥85%
标准偏差控制≤1.3
5、水泥细度控制指标
细度的表述方法以某孔径的筛余百分含量、比表面积、水泥粒径分析。相同的筛余量可以有不同的比表面积,比表面积大的水泥充分发挥强度,但无法表述细颗粒的需水量要增加对水泥强度大为降低,这需要更新水泥细度控制的观念向水泥中不同粒径对水泥强度的贡献方向发展。
水泥粒径分析:
5.1控制标准:细度:0.045um筛余:控制值±3.0% 合格率≥85%
比面积:控制值±15 m2/Kg 合格率≥85%
标准偏差控制≤2.0
5.6水泥细度改进控制方法:
从45um筛余值控制向30um筛余值控制提升水泥质量、稳定水泥质量降低料耗.
水泥粒径组成才是表述水泥细度的准确参数,精细化控制成本必要手段。
标准偏差控制目的能够准确表述生产质量全过程控制稳定程度,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是生产控制的需要,市场竞争的需要、更是降低成本的需要。
水泥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不仅是价格优势,更需要“均质稳定”, 提高人员素质更新传统观念,面对市场对水泥质量要求与时俱进,实现水泥低需水量、合理水泥粒径组成、达到合理混合材掺量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目的
生产系统的生产指标包括产量指标、消耗、质量、环保、及安全等内容,唯有质量指标需要不断赋予新的技术内涵,各项内控指标的科学制定,不仅关系到产品的最终性能,而且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成本。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生产质量管理是以最求低成本配料,设法找到通往实现稳定质量高性能水泥的通道,通过过程控制的稳定,是企业效益最大化的体现。
新型水泥干法水泥生产线工艺的不断进步,对产品质量控制稳定能力有了很明显的提高,标准偏差的控制能力不仅仅是重视出厂水泥强度控制值的波动,要想实现均质稳定,它是整个生产线质量控制的精细管理的必要手段。在水泥建筑市场日趋激烈竞争的状态下,不仅仅是价格优势,更体现在产品质量稳定优势是取胜的关键所在。
预分解窑工艺所表现出的现进水平,必将取代其他的煅烧工艺,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能实现这个水平,和如何能提高这个水平,需要从生产和管理的人员都能生科的认识到,而且还要用时间去验证和摸索,从理解、认识、实践验证在提高循序渐进的过程去理解和认识,生科的理解与思考,才能在生产中有意识的发挥这个特点,满足这个要求,不同新型干法生产线的管理与操作与控制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异,其根源就是在于认识上的差异,长久的将会影响着工艺线所创造的经济效益。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必须具备均质稳定这个必要条件,才能保证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原燃料与生产过程控制的均质稳定是影响熟料水泥质量的关键前提条件。以原燃料稳定条件,是保证生料配料成分的稳定与之相匹配的煤质稳定而确定相一致的三率值关系,任何一者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熟料三率值的改变,因此无论是生料成分的不稳定,还是煤质的不稳定,都会对熟料煅烧制度产生干扰,更谈不到熟料和工艺制度的稳定,只有熟料矿物成分的保持稳定,熟料强度才能稳定在提高。
在水泥这个最终产品质量控制上,在行业的监督检查上对实物质量的后期强度的控制给予了严格的控制手段,标准偏差和变异系数乃至两个双百的控制是对最终产品的控制,即富裕标号最总停留在稳定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这只是为混凝土配制充分利用标号提供条件,这就是标准偏差越小质量越好的含义。
而实际生产过程中,在最求均质稳定的概念,对整个系统所要求的均质稳定的内涵相对不足,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需要的均质稳定,标准偏差正是衡量全系统生产稳定的准确指标,使用标准偏差代替从原料进厂到生产过程例行合格率控制手段应是水道渠成的事,势在必行。
标准偏差概念:
标准偏差是表征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的统计学概念,通过数据群中每个数据与给定值的偏离大小,来反映出实际生产情况与所要求控制目标值的稳定程度,如果检验结果的平均值在给定值范围内,且标准偏差值小于规定值,这时产品质量 不仅合格,而且控制稳定。
产品质量的管理与控制,使用平均值与标准偏差,辅以最大值、最小值进行统计,与企业使用合格率进行生产考核与统计,这两种方法实际反映了管理的思想的差异,前者更具有科学性,更有利于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二、用合格率控制质量指标考核的负面影响
1、如果检验人员的责任意识薄弱带来消极影响,凡在合格边界的数值,检验人员会人为的判定给与合格,而且这种选择不会突破所允许的检验误差范围,会带一系列数据分析正态分布规律的差异,影响数据群的统计分析,难以寻找生产质量控制规律。
2、由于相互关系,带来操作者的不正常操作,根据以往的经验,在得不到合格结果后,为追求下一个结果的正常,往往采取矫枉过正的原则进行大幅度变动调整,以抵消已经在样品盒中的累计不合格樣的影响,得到较高的合格率,但造成系统操作和质量较大的波动,考核方法的不同,会导致生产控制方法的差异,难以实现精细管理,也就不可能实现精细操作。
三、标准偏差控制质量的条件
1、必须有足够数量的连续性质量检验结果,参与数理统计的分析,当质量检验数据位离散变量时,体现不出正太分布规律,统计的标准偏差可靠性差。
2、对特别重要的质量参数,必须要求用合格率和标准偏差控制。
四、用标准偏差代替合格率考核质量的积极意义
1、质量指标的标准偏差能反映该质量的稳定程度,现代化产品质量都有最根本的要求,即合格而且要稳定,也就是说不仅合格率高,而且标准偏差小。那种一高一低的平均合格的做法,本身波动很大,不能适应使用者的要求,而却也是成本浪费,因而成为质量控制的大忌,合格率只能是表示有多少检验结果是在所要求质量范围内,但不能表示合格结果中数值围绕中心给定值偏离的大小,更不能表示不合格的结果距离要求目标有多远,不合格的程度有多大。正是这些偏离目标较大的数据,才对质量控制,乃至用的使用性能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说以标准偏差才是评价产品质量的科学方法。
2、标准偏差所容纳的质量信息比合格率更多,合格率已包含在标准偏差的概念之中,可以通过标准正太分布函数计算出不同合格范围份合格率。
3、标准偏差有利于整个生产过程个质量指标的衔接,是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数据系统性,可以消除用合格率考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精细化各项工序质量指标的合理制定
1、生料细度控制指标
1.1、生料细度并非越细越好,这不仅关系到生料磨的电耗及产量更关系到窑的产量与热耗。
1.2、细粉在预热器传热中相对粗粉并没有多大的优势,在预热器中又最不容易与热气流分离的部分,使热耗增加。形成的烟道灰中细粉过多,有助于生料KH的提高,加剧入窑成分的不稳定状态。
1.3、细度变粗会又增加水泥窑煅烧难度,造成过量的燃料消耗,所以合理控制生料细度的范围变窄是最佳指标。
1.4、控制标准:0.2mm筛余≤2.0%合格率≥90%
标准偏差控制≤0.3
2、入窑生料分解率的控制指标
2.1、入窑生料分解率指标并非考核指标,但它对熟料质量、水泥窑系统稳定运行、降低热耗具有重大影响。
2.2、在熟料煅烧工艺中,生料入窑分解率是衡量分解炉任务完成好坏的唯一指标。
2.3、并不是分解率越高越好,剩余不足的5%-10%的氧化钙继续在分解炉内分解吸收热量之后是水泥矿物生成的放热反应,平衡稳定分解炉温度,避免了烧结堵塞在分解炉及预热器内发生。
2.4、国家控制标准:控制值±3% 合格率≥90%
3、熟料游离氧化钙指标控制
3.1、熟料游离氧化钙是关系到水泥质量的重要指标,反应生料煅烧中氧化钙与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结合后剩余的程度,他的高低直接影响水泥的安定性及熟料质量。
3.2、熟料游离氧化钙含量毕竟不影响水泥的最终使用性能,只是为达到产品最终使用性能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
3.3、充分认识,熟料游离氧化钙不仅是半成品的质量指标,更是关系到生产成本的重要经济指标:
3.4、控制标准:f-cao≤1.5%合格率≥85%
标准偏差控制≤0.27
4、煤粉细度和水分指标控制
煤粉的燃烧质量与煤粉细度和水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细度指标取决于挥发分的含量。煤粉水分大,直接影响火焰的形状和热力强度,同时在窑内白白吸收大量热成为上千度的过热水蒸汽,使窑的热耗升高,熟料产量降低。进一步评价煤粉水分对煤粉燃烧速度的影响,逐渐降低煤粉水分。
4.1控制标准: 水分:根据煤质企业制定 合格率≥90%
标准偏差控制≤0.15
细度:≤10%合格率≥85%
标准偏差控制≤1.3
5、水泥细度控制指标
细度的表述方法以某孔径的筛余百分含量、比表面积、水泥粒径分析。相同的筛余量可以有不同的比表面积,比表面积大的水泥充分发挥强度,但无法表述细颗粒的需水量要增加对水泥强度大为降低,这需要更新水泥细度控制的观念向水泥中不同粒径对水泥强度的贡献方向发展。
水泥粒径分析:
5.1控制标准:细度:0.045um筛余:控制值±3.0% 合格率≥85%
比面积:控制值±15 m2/Kg 合格率≥85%
标准偏差控制≤2.0
5.6水泥细度改进控制方法:
从45um筛余值控制向30um筛余值控制提升水泥质量、稳定水泥质量降低料耗.
水泥粒径组成才是表述水泥细度的准确参数,精细化控制成本必要手段。
标准偏差控制目的能够准确表述生产质量全过程控制稳定程度,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是生产控制的需要,市场竞争的需要、更是降低成本的需要。
水泥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不仅是价格优势,更需要“均质稳定”, 提高人员素质更新传统观念,面对市场对水泥质量要求与时俱进,实现水泥低需水量、合理水泥粒径组成、达到合理混合材掺量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目的
生产系统的生产指标包括产量指标、消耗、质量、环保、及安全等内容,唯有质量指标需要不断赋予新的技术内涵,各项内控指标的科学制定,不仅关系到产品的最终性能,而且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成本。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生产质量管理是以最求低成本配料,设法找到通往实现稳定质量高性能水泥的通道,通过过程控制的稳定,是企业效益最大化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