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产权的残缺和削弱

来源 :经济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gxm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要深入辨析产权残缺和削弱的相关理论,就必须先弄清产权的本质、属性及其构成。从产权的基础理论出发,探源有关产权残缺和产权削弱的经典论述,并把产权制度安排内生地放在经济系统中去,是重新认识和研究中国农地产权残缺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 产权;产权的残缺和削弱;农地产权残缺
  [中图分类号] F30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07-0012-03
  
  一、产权的残缺(truncation)和削弱(attenuation)
  
  (一)关于产权的残缺和削弱的经典论述
  阿尔钦与卡塞尔较早地研究了“权利的残缺与行为之间可能遵循的相互关系。”。德姆塞茨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所有权残缺概念,他指出“所有权的残缺可以被理解为是对那些用来确定‘完整的’所有制的权利束中的一些私有权的删除”。埃格特森则提出了产权弱化的概念。“如果政府对独占权加以一定限制,我们习惯地把这些限制称为产权的弱化”。E·G·菲吕博腾与S·配杰威齐认为:产权削弱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常常意味着在以下方面存在对所有者的权利的某种程度不同的限制:(1)一种资产的形式、地点或本质的改变;(2)对一种资产的所有权利以一个共同协议的价格转让给其他人”;“必须要强调的一点是,这里所讨论的大多数限制是由国家强加的。”
  
  (二)对产权的残缺和削弱的经典论述的认识
  上述几位著名新制度经济学家的研究有两个共同点:(1)研究内容都是对产权的不完整性,因此产权残缺和产权削弱实质上都是指产权受到残损而不完整的情况,两者的基本含义是相通的;(2)导致产权残缺或者不完整的行为方都是国家。德姆塞茨指出“控制废除私有权利束的职位已被安排给了国家,或已同国家来承担。”埃格特森则直接指出了是政府对独占权加以了限制;阿尔奇安和卡塞尔也是在研究政府管制时,提出权利残缺问题的。
  探究产权的完整与不完整,本身就是产权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它先假设在一个完整产权条件下实现一个理想均衡,然后在现实产权制度安排情况下推导出一个现实均衡,两相比较,得出现实产权制度安排不完整在什么地方。由于产权的主要属性是产权权能得以实现的基础,因此考察产权的权能是否受损主要是看产权的主要属性是否受损。在理想上的应然状态与实际情况的对比之下,从理想状态角度来看,由于产权的排他性、可分离性或者可让渡性等主要属性有可能遭到人为(特指国家)的限制,也即是说产权的一些基本权利项的主要属性有可能被人为地删除了。此时就说,产权是不完整的,是残缺的,或者说是被削弱了的。
  


  在经典的产权残缺和削弱理论中,对产权的权能被限制都是由政府(国家)来做出。我们知道如果国家或者掌控国家政权的利益集团是经济理性的,那么制度安排实际上就是国家或者掌控国家政权的利益集团在国情的约束条件下,为使其目标函数最大化的最优选择的结果。因此,一个国家为什么安排这样的制度,而不安排那样的制度,实际上是内生于这个国家的目标的(见图1)。
  
  (三)对产权的残缺和削弱的进一步认识
  根据制度变量的内生化程度,产权理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在第一层次,产权结构和组织形式被明确模型化,但被看作是外生性的,而且主要强调他们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在第二层次,组织交换的活动被内生化,但是产权的基本结构仍是外生的。企业内部的交换,通过正式市场的交换,以及非市场情况下的交换等等,都是通过能约束经济各方的契约组织进行的。在第三层次,人们试图通过引进交易成本概念来把社会、政治规则及政治制度结构内生化。[5]显然对产权完整与否的研究实际上是把产权制度安排内生在了国家的最优决策过程之中,因此它是站在上述理论层次划分的第三层次上,即把产权制度安排本身看作是一个内生变量。
  笔者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产权的强度,或者说完整程度对经济的影响。为了简化分析,重点考虑产权制度安排对经济的影响,暂不考虑技术进步因素,假定一个社会的生产有三种可用要素:劳动L,资本K,产权制度安排P。此时,社会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yt=Ptf(Lt,Kt)(1)
  其中yt,Pt,Lt,Kt分别表示t时期的总产量、一定产权制度安排下的产权强度(可解释为产权权能的强弱,即其排他性、可让渡性、可分离性的强弱)、投入的劳动量、投入的资本量。现在对(1)式求全导,可以得到:
  


  在方程式(3)中,令Gy为产量的增长率(方程式中左边项),Gp为产权强度的时间变化率(右边第一项),Gl,Gk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右边第二、三项),这样(3)式就可以表示为:
  Gy=Gp+αGl+βGk(4)
  (4)式表示,产量的增长率最终可以分解为劳动的产出弹性与劳动增长率的乘积,资本的产出弹性与资本增长率的乘积和产权的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看,任何一项制度安排对产权强度的保护(或者限定)都会随着其制度安排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随着时间的推进,当一项制度安排的环境变化之后,产权强度可能会发生变化。如果可以肯定劳动、资本两项没有发生变化,当产权强度减弱了(或者说这项产权制度安排残损了产权),那可以肯定最终产量会受到影响而减少,此时就可以说产权制度安排的边际收益由于产权遭到残损而下降。
  依据宏观经济理论,在要素充分就业情况下的社会生产函数就是这一社会的潜在生产函数,可以表达为y*=f(L*,K*),其中L*,K*为充分就业劳动和资本。为什么一般情况下,实际产量达不到潜在社会产量的水平(y*>y)呢?从上面的推理过程可以知道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由于现行的产权制度造成了产权的不完整,可能对生产要素在权利设定方面限制了它们在某些有效率方面的使用。当y*=y时,产权制度安排是最理想的,在这种产权制度安排下生产边界达到了现有要素禀赋和技术水平所能达到的可能生产边界,即图1中P2线所示的情况。只要y*>y,就可以认为产权制度安排造成了产权残缺或者削弱。依据上面的推理,只要其他要素投入和使用情况没有发生变化,且技术水平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这个差值(实质上不同产权制度安排下生产边界与生产可能边界之间的距离,表现在图1中为P1线也P2线之间的距离)本身是与产权强度或者说完整程度的呈反向关系。
  
  二、对中国现行农地产权制度造成的产权残缺问题的认识
  
  (一)农地所有权残缺及其影响
  中国现行农地制度中的农地所有权还不完整,农地所有权的排他性也不强。造成农地所有权排他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现行的农地制度安排中,村社集体仅仅是一种社区自我管理组织,不是一个经济实体,也没有法人地位,更没有收取地租的权利,也即是说没有获得基于农地财产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因而村社集体也就没有行使所有权的利益动因。换言之,由于农地所有者地位被“制度性虚置”,这样村社集体作为农地所有者也就没有行使农地排他性权利,维护农地产权完整的利益动因。农地所有权残缺造成的主要直接后果有:(1)在农地地力的可持续使用上,由于村社集体没有保护农地资源的利益动因,导致农地地力遭到严重的破坏;(2)由于同样的原因,当农地被非法征用和转用时,村社集体也没有直接利益动因去维护农地所有权的完整。
  


  在农地承包经营双方关于农地使用时地力免遭破坏性使用监管博弈中,村社集体没有监管农户的利益动因,农户在承包期内有采取短视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利益动因,并且这两个信息都是共同知识,因此村社集体不监管,农户在承包期内采取短期化行为分别是双方的占优策略,当然村社集体不监管,农户行为短期化也成了唯一的纳什均衡。类似地,我们也可以稍加修改,借此博弈来说明村社集体没有保护农地产权完整的利益动因,而一部分不以科学发展观而以政绩观指导的基层政府有非法征用、转用农地的利益动因时两者的博弈(如图2)。
  
  (二)农户在承包期内对农地的使用权残缺及其影响
  农户在承包期内对农地使用权的排他性残损主要分为两个层次:(1)所有权排他性不强,引致农地使用权的排他性不强。我们知道,使用权是由所有权派生的,当所有权作为一项权利发生变更或者消亡时,使用权必然会受到影响,极有可能遭到残损;(2)村社集体作为所有者对农地使用权的任意变更。这主要是因为村社集体不断进行土地调整以满足新增人口获得承包地的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比较利益冲动驱使下集体强征农地,这其中有可能包含着基层工作的设租和机会主义行为;村社集体在违背农民意愿的情况下,通过组织、信息上的优势强制农民交出使用权,通过“农地入股”、“二次分配”等形式,搞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规模化经营。农地在所有权、使用权上的不完整,加之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的冲击等方面的原因,综合起来就表现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稳定性和预期遭到破坏;耕地质量和数量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耕地撂荒现象严重,生产资源配置失衡;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三农”问题突出。笔者认为,加强产权的排他性、可让渡性、可分离性等主要属性的强度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国现行农地制度整体上是完善的,但随着非农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自身的发展、变化,也部分地造成了产权的残缺。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坚持农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农地的所有权、使用权,不断完善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使集体真正成为所有者,农民真正成为使用者。
  责任编辑:关华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胡霞(1976-),女,山西寿阳人,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李智芳(1973-),女,河北饶阳人,河北师范大学财务处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摘要]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广泛应用,特别是ERP系统的应用为ABc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ERP快速、高效信息系统环境下运用作业成本法,完善成本核算方法、预算管理、生产管理、产品定价、库存管理及顾客盈利能力分析
期刊
[作者简介]张婧(1983-),女,河南开封人,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王松江(1960-),男,云南昆明人,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  [摘要]大BOT项目方式是以项目为基础的一种新型融资方式,随着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作为干线公路网支撑的乡村公路受到了国家的日益重视。但
期刊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对于城镇人口脱贫时间产生了消极影响。研究发现,城镇贫困在1997年达到高峰,然后逐渐缓和;贫困人口的收入增长在初期能使脱贫时间迅速减少,但边际效果是递减的;贫困人口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延长了脱贫时间,如果贫困人口的初始收入增加,则会明显缩短脱贫时间。  [关键词]瓦特指数;脱贫时间;收入差距  [中国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农民工和城郊结合部激进式市民两种边缘群体。虽然农民工和部分城郊结合部激进式市民都属于低技能劳动力市场,但他们内部依然存在自我歧视的问题。提高其就业能力并最终实现“弱+弱=强”,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就业能力;农民工;城郊结合部激进式市民  [中图分类号]F32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期刊
[作者简介]高玉强(1980—),男,山东胶南人,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财政理论与政策。  [摘 要]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令人堪忧,应遵循“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新财税理念,构建公平居民收入分配的税收对策:转变财税理念,调整税收政策和制度,推进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改革。  [关键词]基尼系数;新财税理念;公平;社会分配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作者简介]张学海(1980-),男,河北廊坊人,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2004级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商品流通。  [摘 要]铁路行业被认为是典型的自然垄断行业。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对铁路部门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政策。但近年来铁路部门已经逐渐实行自主定价,并在春节等节假日上浮票价,引发很多争论。用博弈论方法对铁路票价制定和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经济学分析,提出铁路票价制定有其利益趋向依据,但为规范
期刊
[作者简介]宁元元(1978—),女,江苏连云港人,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管理心理学;张晓辉(1981—),男,江苏徐州人,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管理心理学;朱月龙(1965—),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  [摘 要]EAP(员工帮助计划)是由组织为其成员设置的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援
期刊
[摘 要] 股份公司是一个由股东、经营者和职工等所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关系网络。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视角,私营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公司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对资本所有者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私营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一个体系,具体包括对职工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债权人的责任,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责任,对所在社区的责任和慈善行为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 公司治理结构;其他利益相关
期刊
[摘 要]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责。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供应的短缺和不均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障碍之一。中国公共服务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公共财政视角来分析,可以归结于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民主财政的缺失和财政透明度不高等因素。要解决公共服务供应短缺问题,关键是要按照公共财政的思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坚持民主财政的原则,提高财政透明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公
期刊
[作者简介]杨晓胜(1978—),男,湖北黄岗人,广东医学院社会科学部助教,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张旺清(1963—),男,湖北黄岗人,广东医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  [摘 要]为使养老金获得较高且稳定的收益回报,入市也许是当前不错的选择。但中国宏观经济长期发展趋势和国外养老基金在资本市场投资的事实表明:养老基金收益回报来源于经济的真实增长和市场的有效结构,资本市场并不一定能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