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教学唤醒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思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qsh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上。而在思品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如何唤醒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思想品德;唤醒;发展;问题意识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可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探究未知,加深认识。但问题的关键是提出问题的对象是谁。在实际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中,“问”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的层次上,长此以往,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问题意识淡薄,不仅桎梏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他们难以主动发展,也使思想品德课失去了深度的思考。下面就此问题的成因和对策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传统教学观念和方式催眠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孩子对身边的事物好奇,总爱问为什么,但为何到了课堂似乎没有什么疑问了呢?究其根源,还是老师的教学方式出了问题,是他们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消磨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沉睡。
  1、教师的权威 ,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受到抑制。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认为自己是知识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问题的解答动辄以标准答案为准,学生只习惯于机械接受现成的结论, 思维产生了惰性,学生的问题意识被窒息了。即使偶有一些创造性的灵感和思维火花也会因其与教师设计好的答案不相符合而被冷落甚至到讽刺和呵斥。久而久之,熟悉、习惯了这种教育文化的学生自动地把自己思维的自主性交给了教师,也就丧失了问题意识。
  2、满堂灌,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思想品德理论性强,比较抽象,有些教师为了所谓的实效一讲到底,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争分夺秒地讲重点、讲难点,学生在课堂只能静听、背、接受,疲于完成各种课堂练习,根本没有思考和提问的时间。相反,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切实际地“满堂问”,高密度的提问不可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课堂教学只是强加于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模块,而问题意识却逐渐弱化。。
  3、对思品德课职能的片面理解。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部分老师认为,思想品德课的根本职能就是统一学生思想,消除学生与教材、与社会现实不同看法的认识。为此,单方面地灌输书本观点和思想,不允许学生提出异议,事实上,要实现学生思想上真正的统一,必须要经过各种思想观点的展示、交汇、碰撞、交锋、整合这样一个过程。此过程就是学生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辨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经过这一过程的“统一”,实质上是对学生思想的禁锢和钳制,这无助于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也违背了思想品德教育的规律和目的。
  二、新的学习方式须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理念。而实现学习方式由传统向新的方式转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其主动探究质疑是关键。思想品德新课标指出:“要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成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基于问题的学习”,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更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体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在学习认识活动中就具备了一种主动怀疑、探究的心理状态,相反,没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只能盲从、被动,这样的学生是不可能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的。
  三、想方设法唤醒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我们的教育催眠了的,同样,我们的教育应该能唤醒它、培养它、发展它。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1、营造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所以,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就必须积极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和学生之间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这种环境的影响和感染下,消除心理障碍,轻松愉快地参与到学习中,敢于自由地、大胆地质疑问难,使学生问题意识的显现与发展获得环境的肯定和支持。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保护,其创新潜能往往能较好地发挥出来。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在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时,教师要表情专注、态度和蔼,耐心解答,并适时表扬。
  2、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情境的创设,实质上是创设一种以激趣为前提,以思考为核心,以获得知识并形成创造个性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抓住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驱使学生去回忆、想象和创造。 可采用多种方式:精心设计导语,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故事诱思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借助图片和漫画和多媒体吸引学生注意力,寓抽象的事物于新奇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等等,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时间,让学生来发现问题,近而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 教给学生质疑、提问的技巧,提高发问的质量。
  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提问并不容易。 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找问题或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从三个大的方面质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根据教材内容和个人对教材和现实问题的认识进行细化。重点解决为什么和怎么做,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便实现道德情感的行为内化。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概念和基本观点提问 、在知识联系处提问 、在重难点、关键处提问、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处提问 、在理论知识与现实的矛盾中提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就是教给学生创造美好未来的本领。但这并非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联系学情、教情和生活实际,创造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各种情境,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索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重点和难点在于完善农村的公共服务, 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何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些设想。  【关键词】农村公共服务;政府主导;多元参与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如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亟待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多媒体 学生思维发展 静与动 教材开发    如何处理课堂静与动,更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是数学课长期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巧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静态的课本知识变成动态的影像,把学生单一的课本学习变为广阔的数学生活空间探索,调动学生主体性,使学生思维灵活、清晰、开放,深刻起来,有效地促进了教学,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知识得以增值,思维得以碰撞,课堂得以灵动起来。下面是笔者的几点教学体会
人每一个思维过程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思维过程,在这个互逆过程中存在着正逆向思维的联结。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  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教学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长期正向思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模型思想,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力求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面对“建模”,我们该做什么?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准确理解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的涵义  数学模型是指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称为现实原型)的特征或数量关系,用数学语言或符号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广义地说,数学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数学模型,因此数学也可以说是一门关于模型的
2019年山东菏泽市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在延续往年试题思想性、人文性、开放性、时代性、综合性特点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命题依据,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的整体立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强化育人功能,重视考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注重考查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彰显中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因此,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作为素质教育实施者的教师进行“教育反思”是其必备的素质。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自然地成长,但要更快、更好地促进其有效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教育反思。  一、教育反思的含义与实质  所谓教育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修养与实践能力进行
《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给学生开辟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和谐高效的课堂,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营造和谐有效的语文课堂呢?
数学本身具有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智力价值,确立了它在学校课程中总是占据重要地位。数学学习已成为中小学学生人人面对的一项重要活动。因此,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课程的内涵及彼此的关系,显得极为重要。  一、数学学习  人类的数学学习活动,从最初的结绳记数等自然经验的积累,演变成以班级授课形式为主的学校数学教育,已有数千年历史。然而,关于数学学习的基本理论的研究,诸如数学学习的实质是什么?数学学习有何特点
【摘要】注重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对我们的教育改革提出了几点要求,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就必须转变教学教师角色,“学生主人”的确立,就必须改变学习方式。教育改革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提供或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关键词】数学应用 数学建模 教学改革    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课堂教学的革命,充满活力的新课堂也将应运而生。然而,许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知识轻实践,重演绎推理轻操作”的现
摘要:在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新形势下,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已较为普遍。但要把这个技术手段与每一个教学环节尽善尽美的结合,不仅只能懂得怎么使用,最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电教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知其性然后才能有效的结合实践进行整和,更完善的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电教媒体 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全新的教育,它将用信息技术为手段而实现。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