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佑川蜀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n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李冰为蜀郡守,于灌县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是为都江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史书中,对都江堰的描述不过寥寥数行,然而,这轻飘的笔墨间,一脉江水浩浩荡荡,顺人意流淌,浇灌出巴蜀之地两千年的繁华。
  今日的都江堰已是成都著名景点,闾阎扑地,人头攒动,一派热闹喧嚣,然而雕梁画栋的二王庙是后人所建,钢筋水泥的外江闸是后人所修,郁郁苍苍的松柏是后人所栽,鳞次栉比的商铺是后人规划,络绎不绝的人流是后人慕名而来……
  这样看来,都江堰真正的主角,李冰当年修建的工程,实在是太不起眼了。平实无奇,看起来甚至几似土坡的堤坝,被荒草杂树覆盖,若无指示牌,你几乎认不出它来;岷江水也好似太过温驯,安静地流淌,只偶尔风起,才有波澜微动,它乖顺地被河道裁割、分流,再转向、迂回,依照筑坝者的指示做一番又一番的调整,竟叫人读不出分毫的放肆张狂,更想不到它曾经将此地变为一片泽国,令“人或为鱼鳖”,是无数川蜀百姓对“生灵涂炭”的最初记忆。
  然而,静流之下隐藏了岷江所有的汹涌恣肆,是看似平凡的都江堰规束了它所有的狂野不羁。奔腾的岷江水撞击在鱼嘴处,被斩为两股,一部分入内江灌溉成都平原,一部分由外江排出,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故雨季四成水流人内江,旱季六成水流入内江,旱季反之;而进入内江的水在宝瓶口骤然收窄的水道处受阻,形成漩涡,多余的水流入飞沙堰,保持成都水量稳定,此为“四六分水”。而困扰世界水利工程学家的排沙问题,也在此得到了几乎完美的解决——内江底凹陷,外江底凸起,在流体力学原理的作用下,清澈的表层水流入内江,浑浊的底层水排入外江;在宝瓶口,江水迎来二次分流,剩余的泥沙一部分被甩入飞沙堰排走,一部分在凤栖窝沉积,最终仅有二成沙进入成都平原,此为“二八分沙”。这看似不起眼的“小土坡”,将水与沙两个魔头约束其中,看似平静的江面下,江水沙石循着李冰沾满水迹与泥渍的指纹,规行矩步,化赤地泽国为千里沃野。
  千里绵延的岷江水中,立有李冰父子的石像,“没淤泥而葛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以自己的身軀千年如一日地测量岷江的野性与桀骜,那波涛中的身影分外令人动容。都江堰是成都平原的守护神,是古来旱涝无常、民不聊生的历史的终结者,是天府之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底气由来。它的缔造者自然有充分的理由被请进二王庙,被捧上神坛,被后人景仰膜拜。可他说,不,我要回到我最牵挂的地方,眼望的是江浪的起伏、江水的浊清,心念的是苍生的福祉、一方的平安。
  虽然听闻江中石人已被珍藏于博物馆,我仍向江中俯瞰良久,希望有幸能得见蜀守身影,又猛然惊觉自己荒谬:李冰何需囿于一石人?这江水滔滔,何处不是他的身影?他的精魂从不高踞庙宇之上,而是深深扎根于水中,镇岷江,佑成都。“深淘滩,低作堰”的六字诀和“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真言,也和着江浪轰鸣,久久回响,声声入耳,千年不散。
  定是听到了,也听懂了那位蜀守的话语,才有那么多的后辈接过长锸,续写都江堰的传奇:风过松林,絮絮地讲述了诸葛亮设兵护堰的故事,灌县江岸上留下的是马可,波罗的足迹,那古老的灌溉系统仍在被李希霍芬以挑剔的眼光打量,滔滔江水浇灌出丰都庙里黄炎培的文脉……薪火传承两千载,当有一日灾难到来——汶川地震,山河破碎,天地同悲,距震中仅二十多公里的直线距离,让人们都为这座春秋战国时期的老祖宗捏了一把汗,然而,它挺住了。那让四川瞬间天崩地裂的冲击波,在都江堰面前,仿佛也温驯平顺下来。
  庇佑成都的就是都江堰,或者说,是都江堰凝成的生命哲学。
  那是水的哲学——堵不如疏,因势利导,将最狂野的生命付之于最严谨的规整,将重大的灾难转化为焕发生命的力量;那更是人的哲学——封侯非我意,唯愿水患平。哪怕肉身已逝,也要化作石人常镇江中,佑护川蜀。
  李冰啊,你确是早已睡去了,可这片土地上,为何总有一个醒着的你?
  (作者系安徽省合肥工业大学在校大学生)
其他文献
小区门口,经常会有一两个农村妇人或老汉,或蹲或站在路牙上,跟前放着几捆自种的青菜,或当季的野菜,有时也会有新鲜的土鸡蛋或者鸭蛋,甚至鹅蛋。无论妇人还是老汉,大都有着大略相同的肤色与神情,不算黑,却气色黯然极欠光泽,面上无甚悲喜,微带漠然。只在有人问到菜价时,会稍显兴奋地介绍一下,大都是一两块钱一小束,刚摘的香椿芽、木兰芽啦……  这天,门口卖菜的是两个妇人。一高一矮,一胖一瘦。高瘦的妇人脚前放的是
期刊
《历书》云:“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有三候:初候,蝼蝈叫;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就是说,立夏到了。  爷爷对节令很有敬畏之心,他说,古代帝王在立夏这天要率文武百官穿赤服到郊外迎夏,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派官员到各地去勉励农民抓紧农耕。还说早二三十年,如果一个农民的儿子连二十四节气都搞不清楚,恐怕是讨不到老婆的。他当年能迎娶奶奶,就是因为耕种在行。  奶奶姓
期刊
进入五月,阳光和煦温暖,大片大片的油菜熟了,广阔的田野翻滚着金黄色的波浪。  吃罢饭,我随王总去看料场。料场距工地约几公里。沿途,一个戴草帽穿单衣的妇人正拿着镰刀收割油菜。割油菜和割小麦不同。气候不热,没有到栽秧割麦两头忙的“双抢”季候。小麦播种植株较密,而移栽的油菜有一定的间距,收割时,镰刀不像收割大把的麦子那样恣意捭阖,好像数着秸秆在下镰,收割有节奏感,田园韵律像跳广场舞的大妈那样悠然。但千万
期刊
城里人很少种柚子树,自然难得看到柚子开花。  在乡下就常见了。四月中下旬,天气逐渐晴暖,正是柚子树开花的时节。先是枝杈的末梢结满了一个个蚕豆般大小的白色花骨朵,挤挤挨挨,抱团紧靠在一块儿。一两天的工夫,这些花骨朵就炸裂开了,每个都进出四五片橄榄形的白色花瓣,向四周散发开来,花瓣正中竖立着一圈白色的花柱,花柱上分布着细长的黄色花蕊,花蕊中间,是一个绿色的小突起。  袖子刚开花的时候,同一枝树梢上花骨
期刊
儿子大学毕业后在浙江杭州市一家民营企业工作,工作期间,他对加入党组织有强烈的愿望,多次打电话给我,询问相关程序等事项。  儿子积极要求进步,我当然十分高兴,及时请示了相关党组织,得到的回复是,因户口尚未迁出,根据相关规定可以在家乡入党。我电话通知儿子后,他便兴冲冲地赶回来,从党支部领回了一大摞表格。  第二天,儿子把填好的表格给我看,我一看就愣住了:表格上写的字大小不一、高低不齐、歪歪倒倒,既不是
期刊
唐骏的考试成绩,常常是我们班级的最后一名,可气的是,他贪玩,上课从来不做笔记,每次检查作业时谎话连篇,借口堂而皇之。  那天早上,唐骏又没有完成头天的家庭作业,问他,又是东扯麻绳西扯网,没有一句实话。我恼了,劈头盖脸一顿骂。这时的唐骏,在同学们议论和嘲笑声中,脸涨得猪肝般通红,在全班同学齐刷刷的目光注视下,他昂着头,努力控制着自己。但,终于,泪从他的眼里流了出来,一滴,两滴,终于连成了串,滚下脸颊
期刊
如果你是一颗星星,我便是那寻光而去的螢火虫,就像夜幕降临,大地就会变成一个矿井。一切死一般安静,只有我的呼吸,还有满世界的“滴答、滴答”的水声。我爱了,你便是投向我生命的光束,就站在那里等待,等待你拯救。  责任编辑:秀丽
期刊
30多年前,我在村里的小学读书。那时候,学校五间瓦房,两排土墙,全校只有两个老师,且经常更换。  李老师的家在邻村,负责我们教室里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的全部课程。他早晨到校,下午放学后回家,中午在办公室生炉子简单做点吃的,整天忙得团团转,没有坐下休息的时间。新学期开学后,我的同桌两三天没到校,家里没钱交书费。后来同桌来了,他说李老师答应给他免书费。稍有常识的都知道,书费是免不掉的,肯定是李老师自己拿
期刊
深秋,落叶被风旋着转着,或疾或徐地扑向街道,像是进行着一场离别前的舞蹈。  我踩着那些暂时安身于路面的落叶,走向街道的对面。上午十时,蜜一样浓稠的阳光洒下来,街道上的每一件事物都映得明晃晃的耀眼。就在我穿过马路的瞬间,我左顾右望的目光中突然扫视到一个似曾熟悉的身影,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妇人,拎着一个塑料水杯在向我走近,她浑身散发着一种灰扑扑的暗沉气息,尽管阳光明媚。暗旧的灰色毛衣,洗得近于发白的灰黑裤
期刊
鱼头豆腐这道菜不知吃了多少次,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喜欢。  上个周六中午,有幸又吃到了夫人烧的鱼头烧豆腐。两个孩子吃得那样可口舒心,仿佛第一次尝到天上的美味一样。孩子们总盼望着妈妈回家来,他们就不要在外面下馆子或自己将就着做饭了,最主要的是能吃上一顿人间美味。他们只是非常羡慕妈妈的厨艺,却没有细究妈妈为什么能烧出那么好的美味。  二十多年中,我也没有问过夫人为什么能烧出美味佳肴来。在夫人偶尔评价别人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