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科研的双向互动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guo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于2008年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009年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该团队始终坚持在教学与科研的双向互动中,规范课程设置,编写新型教材,建设教学资源,改革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方法,攻克科研难题,真正实现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引导科研,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关键词:教学团队;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资源建;教学科研相长
  
  
  一、引言:团队建设概况
  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教学与研究两个方面,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传统。如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鲁迅、钱玄同、高步瀛、吴承仕、杨树达、马瑞藻、马叙伦、余嘉锡、沈兼士、罗常培、罗根泽等,50年代以后的顾随、孙楷第、刘盼遂、谭丕模、李长之、王汝弼、启功、郭预衡、聂石樵、邓魁英、张俊、韩兆琦等,都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科研领域辛勤耕耘。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深厚底蕴与丰富成果,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学系列课程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坚固基石。几年来,我们继承前辈的光荣传统,在教学与科研的双向互动中,为建设高水平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而努力奋斗。
  本团队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拥有中国古典文献学和中国古代文学两个博士点暨硕士点学科。现有在编教师12人:从职称结构看,有教授职称者6人,副教授职称者4人,讲师职称者2人;从年龄结构看,50岁以上的4人,40~49岁的4人,30~39岁3人,30岁以下1人。本团队所有成员均获得博士学位,师资力量雄厚,人员结构合理,专业配置齐全。
  2005年,本团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评为北京师范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课程,2008年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2008年,本团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荣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
  2008年,“中国古代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009年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近年来,我们坚持在教学与科研的双向互动中,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规范课程设置、编写新型教材、建设教学资源、改革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方法、攻克科研难题、科研教学相长。
  二、规范课程设置
  本团队既注重对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本科教学传统的传承、更新和完善,更强调以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引导课程教学与课程改革,从而在厚实的学术积累和敏锐的学术创新基础上,强有力地实施课程改革和教材创新。
  本团队成员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总结,针对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有效地处理中国古代文学史总体倾向的阐述与历代作家具体文学作品的深入讲解之间的矛盾,文学史基本内容的传授与相关文史知识的补充之间的矛盾,以及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从而合理地设置了具有合理性、完整性、综合性的中国古代文学“二六三”式系列课程。这个系列课程包括二门核心课程、六门延伸课程和三门辅助课程,层次分明地构成有机的课程体系。
  第一,基础层次:我们在本科一年级开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两学期共4学分),作为文学史的先行课程;从本科二年级起开设“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学期共12学分),作为文学史的核心课程。
  第二,延伸层次:从本科二年级下学期至三年级下学期依次开设“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散文研究”、“唐宋诗歌研究”、“唐宋散文研究”、“元明清戏曲研究”、“元明清小说研究”等选修课程(各一学期,各2学分),作为文学史的延伸课程。
  第三,拓展层次:在本科四年级开设“中国古代作品研究”、“中国古代作家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等选修课程,作为文学史的辅助课程。
  在这一“二六三”式系列课程,讲究科学性与涵容性并重,各门课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深度切入相同的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完整而严谨的课程知识体系。正因如此,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在2005年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2008年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目前,我们正充分发挥团队的集体功效,以教学论坛、合编教材等方式,共同研讨和协调“二六三”式系列课程中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关系,整合各门课程相互关联的知识内容,使各门课程形成彼此衔接、相互响应、循序递进的逻辑关系,从而构建起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课程体系,力争在2011年内高质量地完成“中国古代文学史”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全部建设工作。
  三、建设新型教材
  20多年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教师齐心协力,为中国古代文学系列课程编撰了多部教材,充分体现出我们这一学科的教师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思考与创新。
  早在10多年前,著名文学史家郭预衡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系列教材,就对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的体例、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创新。这个系列教材的编写,基本上不再以文章形式为维,而是主要以作家为维,以突出作家的总体成就,对作家进行整体的把握,同时又加强各个时期的总论和各种文体的分论。在内容上,也填补了一些空白和薄弱环节,增补了一些与诗人流派和风格特点有关的作品和作家。以往的文学史著作所忽略的一些作家作品乃至历史时期,都在该系列教材中有所突出。这一新型的文学史系列教材,荣获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郭英德教授、过常宝教授在2003年出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下册,这一教材明确地以文学自身审美风貌的转移作为文学史分期的基本依据,打破了中国文学史编撰按照历史朝代更替划分文学发展时期和阶段的传统,具有鲜明的创新特色。这部教材在阐释作品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的时候,既阐释作品所包含的社会意义,也注重作品所表现的人生追求,既注重作品的哲学意义,也注重作品所渗透的人生体验。所有这些,都形成对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改革的创新性特点。
  本团队成员在2008年共同编写出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卷本,2009年共同编写出版与文学史相配套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卷本。这两部教材体例完善,知识点更新,更加适合本科生的课堂教学。
  本团队成员还以多种形式编写出版作为文学史延伸课程和辅助课程的相关教材,如郭英德教授相继出版《明清文学史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及《读三国,说英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郭英德教授、于雪棠副教授编写出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李山教授编写出版《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与《先秦文化史讲义》(中华书局,2008),过常宝教授编写出版《先秦散文研究——早期文体及话语方式的生成》(人民出版社,2009)等。
  目前, 我们正在深入考察和讨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门核心课程与其他六门辅助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关系,以及各门辅助课程内部教学知识体系的构成方式。在此基础上,重新改定六门辅助课程的教学大纲,在2011年内编写出版六种辅助课程的教材,从而形成中国古代文学系列课程的完整的教材体系。
  四、建设教学资源
  有鉴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一直缺乏高质量的教学资源网站的现状,2006年,郭英德教授主持申报“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数字化工程”项目,被批准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拟建设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资源网站——“中国古代文学苑”(http://wiki.ccliterature.com/),为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用的教学平台。
  2009年以来,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借助“学习超市平台”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正在对“中国古代文学苑”网站进行全面改版,建设一个全新的网络教学平台(http://gx.guoshi.com/)。以期使中国文学教学资源的建设具有更为强大的可扩展性和开放性,具有灵活、开放的知识积累体系,确保其能顺利地利用外来资源和介入新型应用,为未来的教学系统所共享。
  “中国古代文学苑”网站的设计理念是:第一,创新教学模式——该网站的建设,旨在探索一种立体化、开放性、互动式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使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该平台的规划与建设,获得跟踪学科研究热点、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提高师生的信息化素养与科研能力。第二,共建共享资源——通过建立网站,改变中国古代文学史数字化资源既匮乏又零散的状况,使广大师生能够在教学进程中共享国内外丰富的学术资源,并有效地调动高校内外更多的教研力量与学术资源参与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建设。第三,促进交流合作——通过与国内外中国古代文学史教育与研究机构建立资源共享渠道,加强交流与合作,为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做出贡献。
  该网站内容形成三个层面:第一,立体文学史,包括大文学视野、断代文学史、分体文学史、主题文学史、文学思想史、文苑传、艺文志等板块。第二,相关支持资源,包括名作欣赏、文学典故、文学批评术语等文本资源,音画经典、影视剧等影音资源,以及名师风采、学术动态、学术刊物、学术讲座、学会综览、域外汉学等扩展资源。第三,教学活动区域,建设课程内容体系化、教学过程公开化、教学活动便捷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平台。
  “中国古代文学苑”网站的基本特点是:持续不断的增长性、无所不在的关联性、有案备查的可靠性、自由便捷的开放性、畅所欲言的互动性。该网站是一个立体化、开放性、互动式的数字化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资源信息库和教学平台,是对传统课程资源的一次具有前瞻性、革命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改革。
  目前,我们正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中国古代文学苑”教学资源网站,将在2011年内建成完整的中国古代文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数字化信息库,建立开放式的知识采编系统,使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师和学生得以积极参与信息平台的规划、建设与使用,从而具备既是用户又是建设者、既是享用者又是参与者的双重身份,确保教学资源网站系统信息的可持续更新,并有效地促进教学互动。
  “中国古代文学苑”网站的建成,不仅将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及全国各高等院校中文学科的共享课程资源,成为网络时代“中国古代文学”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理念的全新代表,成为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实践的全新模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在新世纪的最为先进的表达方式与叙述方式,而且将成为高校专业课教学及其知识储备得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陶冶社会文明的重要角色与重要手段,成为向海内外输送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化丰富资源的重要港口。
  五、改革教学理念
  在中国古代文学系列课程建设中,如何改革教学理念,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团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注重增进基础知识与开拓学术视野的结合。教师充分强调基础知识的核心地位,为中国古代文学系列课程设置若干量化的知识要点,要求学生精读甚至背诵一定数量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引导学生锻炼与培养文史知识、典籍阅读等基本功。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尤其注重将本学科的学术研究成果引入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各阶段教学任务不作机械的分割,而是注重理清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主要脉络,力求使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获得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与学术发展史、理论思潮史、艺术发展史的整体性认知。同时,为了避免死读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格外注重向学生介绍新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引导学生运用现代文化理论与文艺理论对古代作品与文学现象加以思考与分析,促使学生尽快地步入学术前沿。
  同时,本团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将人文精神与科学实证理念结合在教学当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自觉地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文化遗产的情感与趣味,并且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当代性的思考,以现代人文精神发掘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价值与文化意味,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文学现象思考古代文学家的心路历程,进而探索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延续的历程,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和精神修养。同时,教师随时结合自身的学术研究实践活动,以具体的学术实例说明理论观点的形成过程,通过实证范例的演示,向学生传授文史研究的科学理念。教师在各阶段教学中都列明具体的知识要点,注重坚实的文献资料,强调解读典籍的准确性、运用文献的科学性。
  六、提升教学方法
  本团队非常重视具体的课堂教学效果与氛围。因为完善的教材与先进的教学理念都需要在课堂的讲授中内化为学生积极意义上的知识储备,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与风格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我们特别重视老教师对新教师的示范作用。本团队坚持组织新教师听老教师的课,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课堂组织、气氛调节。同时,也安排新教师投入教学工作第一线,进行本科生基础课、选修课的教学,让他们一边观摩一边实践,从而使自己不仅成为一个喜欢讲课的教师,而且也成为一个善于讲课的优秀教师。这一点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例如,2008年本团队新招聘的一位青年教师,坚持听古代文学研究所几位老教师的主干课程,同时为辅修班开课,两年多来,已迅速地从一个只知被动地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学生成长为善于讲课的教师,在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上得到了文科组的二等奖。
  本团队成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为目标,逐步探索出一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特别强调学生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实践中提升学术能力,加强阅读、分析、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基础训练,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把研究型学习、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教师在授课时,总是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与思考题(包括文学史基本知识思考题、研究性学习题目和研究性论文题目),以开拓学生课外学习与研究的视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多方位追求师生互动,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学术对话,让学生以主体姿态参与教学,展开主动而积极的学习活动与创新活动。在课外,教师还积极鼓励和热心组织学生撰写小型论文,激励学生参加校、院各种形式的学术论文竞赛,切实地指导和训练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教师还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和学院提供的新型网络课堂教学环境、网上课程论坛与电子邮件通讯等条件,展开师生互动式教学,成功地实现课堂教学向课堂外的无限延伸。
  目前,本团队正继续加强团队成员的内部合作,构建学习型、创新型的教学组织。每学期组织团队成员举行一次教学论坛,互相交流教学理念与教学经验,研究教学方法,实行资源共享,加强知识管理,充分发挥集体的平台作用与个人的创造能力,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打造一个敬业爱岗、精诚团结、人际和谐、持续创新、良性互动的团队文化。
  同时,本团队正继续改良、完善和推广已有的讲授型、讨论型、作业型、网络互动型等多种教学模式,同时提倡团队成员发挥个人的独创性,探索欣赏型、问题型等科学而高效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高层次思维和自主学习。
  七、攻克科研难题
  数十年来,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古典文献学两个学科形成了深厚的学术传统和良好的学术风气。在学术思想上,坚持文、史、哲沟通兼容的大文学史观念,倡导在文学与历史、文学与哲学、文学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中,提出、思考和解决古代文学课题;在治学方法上,继承清代学者“义理、考证、辞章”三位一体的优良传统,强调丰富的基础知识、扎实的文献考证和深厚的理论修养三者并重,提倡既要具备扎实厚重的文化知识,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还要培养善于思辨的理论品格。在研究对象上,重视文学文本的探幽索隐和作家的心态发微,也重视探求各种文学史现象纵向的传承演变轨迹和横向的错综复杂联系,对各种文学史现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研究和比较研究。在研究领域上,两个学科在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综合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学术史研究等方面,形成了尤为丰硕的成果和突出的特色。
  本团队目前在编教师12人,辐射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两个专业,在纵向上按历史时期形成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三个学术研究板块,在横向上按文体形成诗词文、戏曲小说两个学术研究板块。团队成员既有专攻,又有兼通,在人际和谐、良性互动的团队气氛中,不断涌现优秀的科研成果。
  从2003年开始,本团队成员共同开展中国古代散文史研究,分工合作,精诚努力,撰写了200多万字的多卷本散文史文稿,已交付出版社,将在年内出版。
  从2005年开始,郭英德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与文学的生成﹑发展及传播》,课题组成员协力攻关,已经顺利结项,将在今年出版。
  2010年,郭英德教授又申请到北京市专项科研基金项目《明清戏曲史专题研究》,过常宝教授、尚学锋教授、康震教授、李小龙讲师等亦主持多项国家、教育部及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正在顺利展开。
  目前,本团队制定团队发展与个人成长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充分整合团队力量,相互支持,协同奋进,力争在学术研究上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果。
  八、教学科研相长
  多年来,本团队一贯坚持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引导科研的教学科研相长模式。科学研究是教学的基础,是课堂上知识传授的背景。如果没有扎实的研究,课堂教学就变成人云亦云,或者机械的填鸭式教育。只有教师在所教的课程中有相当的研究,才会在课堂上左右逢源,才会有精彩的讲授,才会在给学生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之外还给学生以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方法。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课程,在一个研究者看来,教材里的知识点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可能被证伪的知识——因为通过对这些表面光滑的知识点的研究会发现,任何知识点都可能随着新文献的发现、新方法的传入、新视阈的建立而得以重新改写。所以,我们需要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僵硬的而且很可能会被改写的知识,而是接受知识、更新知识的思维方式。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教师自身脚踏实地的学术研究为支持。
  以科研作为教学的基点是学界的共识,不过,教学科研相长还有另一个方面,即以教学引导科研。如李小龙讲师的博士学位论文一直以白话小说为研究重点,但鉴于中国文学史教学对于文言小说的漠视,他专门为本科大四学生开设了文言小说的选修课,在此基础上也逐渐形成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见解,并开展了相关的学术研究。
  此外,我们还以其他形式把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起来。例如,在“中国古代文学苑”教学资源网站建设过程中,我们组织许多本科生负责其中一些板块内容的充实和更新,比如“艺文志”栏目,我们给学生开列了目录学著作让他们阅读相关文献,并以此为基础为网站增添新的条目。这样,网站的建设过程其实也便成为一种教学的过程。再如马东瑶副教授在讲授宋代文学史课程时,带领五位学生组成“宋代士大夫文学研究小组”,为这些学生确定具体的学术研究方向。李小龙讲师在讲授明清文学史课程时,也带领五位学生组成两个文献整理小组,一是《阅微草堂笔记》校注小组,一是《吴敬梓诗文集校注》小组,每星期举行一次组内读书会,进行文献整理工作的具体指导。这种科研活动,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同时也成为学生学术研究的起点。
  九、结语:团队建设的目标
  本团队将进一步优化团队结构,提高团队素质,巩固团队优势,完善运行机制,继续加强团队的内部合作,构建学习型、创新型的教学组织,把本团队建设成为国内第一流的中国古代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本团队将深入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科学地整合中国古代文学系列课程,组织编写和出版新型的、优质的专业教材。
  本团队将进一步运用现代化手段,有序地整合现有的网络数字化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资源,深入探索开放式、立体化、互动性的全新教学模式,为中国古代文学本科基础课程的师生及其教学活动提供资源丰富、便于操作的信息平台,并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本团队将进一步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不断提高团队成员的科研水平,形成新的标志性科研成果,以充分体现本团队的综合科研实力,进而推进本团队的教学水平。
  [责任编辑:陈立民]
  
  
  (上接第57页)
  
  这些实践问题,有些比较简单,查找现代汉语书就能得到答案。有些比较难,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对于后者,学生要一起讨论: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应该怎样纠正、在很多纠正方法中哪种更好?我们能否想出更好的方法?为解决这些难题,他们要学习很多著作和文章,对之进行思考、总结、提炼、交流等,得出的结论还要进一步到实践中去检验。
  3.选择对外汉语作为实践平台的两个好处
  (1)中国人对现代汉语特点及规范的认识如果仅局限在汉语范围内,就不容易认识清楚和深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汉语知识他们觉得没用,如果有外国人学汉语的参照体系,现汉知识就有了用武之地,对汉语的认识就会得到深化。
  (2)目前对外汉语教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据中国新闻网2010年12月11日电,世界上不包括以汉语为母语的国家和地区,学习汉语总人数已达4000万。对外汉语教学急需语言本体研究给它们解答教学中出现的语言问题,汉语本体的研究成果能使对外汉语教学更加科学准确,能使外国人更快更好的学习汉语。这样做学生不仅能把现代汉语学的更好,而且能积累对外汉语教学的经验,还能帮助留学生学好汉语。更重要的是,这样做提高了他们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同时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邢福义. 现代汉语[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艾红娟. “年月日”等词归类的矛盾之处——评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J]. 语文学刊(高教版).2007(3).
  [4] 邓丽华,艾红娟. 浅析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四版)对轻声的论述[J]. 语文学刊(高教版),2010(3) .
  [5] 张灵芝. 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引论[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本文是教育部科研基金项目(10YJA740002)和广西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x091025)的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陈立民]
其他文献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信息化社会的纵深发展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大学学习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深化学习科学研究,改革学习方式,提高大学生学习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亟需关注的重要问题。日前,第十次全国高校学习改革与创新研讨会暨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学术年会在宁波大学举办,来自全国60多所高校的110余名代表与会。    一、加强多学科整合与交叉,深化学习科学研究    自觉地审视和反
期刊
摘要:本文以楚辞演绎为例,阐述了一种古代文学教学实践中接受度高、效果较好、可操作性强的综合教学法,即作家作品演绎法。该方法建立在角色扮演法和情境教学法的基础上,可以较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古典作家作品的兴趣。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家作品演绎法;楚辞    笔者从教于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已经八年有余,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教学。在数年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种接受度高、效果较好
期刊
摘要:文章从宏观社会需求和微观个人需求两个方面探讨了地方高校开设法语辅修专业的必要性。认为开设法语辅修专业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小语种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广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关键词:地方高校;法语辅修专业;需求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省凭借天时地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贸、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发达的外向型
期刊
摘要:“本地化”案例是指在学生生活与学习所在地的那部分企业案例,是一种更有区域性的“本土化”案例。“本地化”案例在教学中具有“洋案例”不可替代的作用。“本地化”案例教学工作一般经历四个阶段。案例教学设计理念、“本地化”案例的开发及教学措施是成功进行“本地化”案例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案例教学;“本地化”案例;设计理念;案例开发;人才培养    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尽管国外企业管理案例的
期刊
摘 要:对国内96所本科医药院校高等外语教育现状调查发现,除北京大学自设的生物医学英语复合型专业之外,40所院校设置了涉医外语专业,22所院校开设了涉外医药专业,语种均以英语为主;其中,9所院校两类专业兼而有之。对具有代表性的两所医药院校涉医外语专业和涉外医药专业的数据对比研究表明,二者均有着相同的支撑学科,但其专业分野体现在其主导学科取向和人才培养类型的定位,而课程设置模式成为二者在实践中的专
期刊
“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将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为指针,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基础和核心,以专业建设和课堂教学为突出重点,力求在专业结构調整、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训练、课堂教学质量保障、教学改革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多样化的高素质人才。    一、調整优化专业结构,增强人才培养的适
期刊
实验教育在现代生命科学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基因工程实验是综合性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和医学、农林院校相关专业的重要实验技术课程。其涉及的知识面广,同时又处于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之中,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基因工程技术正以其巨大的活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展示着惊人的发展潜力和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面对生物技术学科的快速发展,为体现生物技术专业的特色,适应社会特别是研究机构以及生物高新
期刊
摘要: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通过和金融机构共同组建银领学院,强化人才培养的机制建设,打造校企合作育人平台。以就业为导向,以订单为载体,对金融“银领”人才进行大规模、全程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企业标准和需求相脱节、财经类院校学生工学结合及顶岗实习难、专业教师脱离实践、高职教育办学封闭等一系列难题,取得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银领学院;“银领”人才;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期刊
摘要: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起点,如何抢抓机遇,将育人为本、教学为重落到实处,形成支持教学的文化氛围,是高等教育实行文化管理的大势所趋。本文从树立先进的观念文化、创建优良的环境文化、完善科学民主的制度文化、引领创新文化和构建合作文化等五个方面,就如何实现从文件到文化的转变,营造支持教学的文化氛围进行了初步思考。  关键词:文化;教学;管理    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期刊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热点。本研究基于学习者自身的视角,通过实证调查来研究学校对其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现状,揭示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教育担负着培养和造就创新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