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边疆少数民族初中生由于受地域和环境的影响,学习语文普遍感到吃力,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学中应该加强他们对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
【关键词】少数民族 ;语文;学习习惯 ;培养
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深感语文教学的“难”,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提不起兴趣,部分同学则放弃对语文的学习。我认为这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外,与语文教师还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可能因为我们没有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能没有注重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而教师要完成这个重大任务,自己就得继续不断养成这些良好习惯。”
心理学家认为:“习惯是-种比较固定地、机械地去完成自动化动作的倾向。”具体地说,习惯就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行为模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好的习惯终身受益。”学习习惯则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习惯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任何教学方式都是低效的。那么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几条可行的做法,在此略作陈述。
一、培养学生踏实认真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习语文亦如此。而现在许多同学,对此却满不在乎。读文章时不懂的字词“靠边站”,不去查工具书,只读不思,读完后不知所以然;写字马马虎虎,极不认真,作文东拼西凑,应付了事等等。这样的学习态度,怎能学习好语文。鉴于此,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少数民族学生,我在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首先抓他们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比如:指导他们预习课文时,必须会使用工具书排除阅读上的障碍,学会摘抄好的文词;对部分书写不认真的同学,抽出时间指导他们练钢笔字。语文学习中的每-个环节,都要求学生认真去完成。刚开始, 老师也许会辛苦些,一段时间下来,你会发现这是件“事半功倍”的好差事,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将为你的语文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的总目标: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其中,对初中生的要求是:“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会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续,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对话的能力,能说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的表述,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的发表意见。”从《课程标准》要求来看,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言的训练规律,制定一套循序渐进、行之有效的方法,花大量的时间去训练他们。
1、立足于教学,精心创设交际情境。
要坚持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认真领会课文中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用好教材中设计的“口语交际”内容,使学生通过典型话题的实践,积累口语交流的经验。口語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所以,在语文教学之中,我精心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因为只有与学生的实际相符的交际情境,才容易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才能调动起他们情感的思维,产生共鸣,有感而发。所以我们在上课时,应把握住这一点,千万不要把语文课变为老师干巴巴的讲解,丧失文学作品的美,让学生觉得语文课枯燥无味。著名的语文教师于漪和魏书生,他们的成功所在就是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课程内容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寓情于理,师生在激昂的教学环境中畅所欲言,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语文学习效率。
2、重视生活实践,训练方法灵活多样。
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活动开展学习和锻炼。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平时交谈大都采用本民族语言,公共场所一般都不不敢用汉语交谈。所以,我经常深入学生之中,和他们谈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鼓励他们用汉语交谈,并及时纠正他们因母语而导致的-些语法错误。比如:哈尼族的许多语言都是“动宾倒置”的,他们说汉语时就会犯一些语法上的错误。比如他们把“吃饭”说“饭吃”,把“打球”说成“球打”,把“杀鸡给你吃”说成“杀你给鸡吃”等等。交谈中也由此闹出很多笑话,有时让他们开口说话很难。在与学生的不断交流中,许多不敢开口说话的学生也逐渐敢说出心中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情感,话语也流畅多了。实验班有个瑶族学生,刚入学时对汉语的感悟能力非常差,在公共场合根本不敢说话。通过近一年的训练,该生能够在课堂上踊跃回答老师所提的问题,和老师及同学交流自己的情感,并能大胆的提出一些独特的见解,还在一年的五四演讲活动中获奖。
口语训练中我还采取了多种训练方式,来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初一时,我会利用自习时间,放一些录音材料给他们听,让他们说出所听内容,听新闻说新闻,3分钟的自我介绍;每节课前3分钟的讲成语小故事、笑话幽默、听我说名言等活动,让每一个同学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到初二,主要训练他们的演讲能力,经常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即席演讲,并给予充分肯定,耐心提出不足之处,增强了学生的语言应变能力,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初三,主要抓学生辩解的能力,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和智慧去阐释对人生的看法。通过这-系列的训练,学生不但养成听说的良好习惯,还活跃了思维,增强了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培养学生读、背的良好习惯 阅读是获得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明多读书对学生的极大益处。对汉语都不能顺畅表达的民族学生,更应抓好这一环节的培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因此,对于刚升人初中阶段的学生,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加强朗读,老师应很好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的课内阅读,把读教材放在首位。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语、不明白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就圈画下来,或在旁边做好批注,借助工具书,疏通生字词,了解文章基本含义。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领会文章优美之笔;默读,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反复阅读,解决疑难问题。所以,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时而书声朗朗,时而静而无声,时而争论纷纷,而不是老师自编自演的“独角戏”。
课外阅读是鼓励学生去阅读课外书籍,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作为老师应经常向学生介绍中外名著,以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大量的阅读既让学生从阅读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认识社会,开阔视野,又可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
背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之一。特别对少数民族学生,背即是在进行各种语言素材的积累。《课程标准》中仅要求学生背诵的篇段就有130篇(其中课内80篇,推荐背诵50篇),我认为仅此不够。古人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这里所说的“熟读”即背诵。少数民族学生,他的阅读视野本身很狭窄,口语表达又不流畅,所见世面又不及城镇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必须靠背来完成。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遇到好的篇、段应尽量要求他们去背,如朱自清的《背影》、《春》,和蒙田的《热爱生命》等等。我还要求他们每天记一个成语,每周背诵两条名言警句,并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优美词句、精彩篇章。通过反复的诵读,这些材料将储存于大脑,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好素材,成为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所以,学生一入学,我就为他们定制三年的背诵计划,提出背诵的方法和要求,并适时开展背诵活动。如:古诗词的背诵比赛、听我说名言、成语接龙等等。对课内背诵的内容,教师一定严格把关,按时抽查,督促每一个学生认真完成,你所教的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将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四、培养学生写的良好习惯
这里所谈的“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写字”和“写作”。写字尽管从小学练到现在,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字极不认真,标点符号乱用,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负面影响。《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生应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从学生步入初中开始,我就把学生练好钢笔字作为语文基本功来抓,并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首先,利用一两周的时间来掌握学生书写习惯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书写的标准和要求。其次是为学生选定一本规范的临帖,指导他们每天坚持练30分钟的字。这一期间,作为老师,要严格督查,防止部分学生应付了事。对进步较大的同学及时表扬,对较差的同学要帮助他们指出不妥之处,并多给予鼓励。我主要采用限时抄文章比赛,听课时认真、快速记好笔记,并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只要你持之以恒地抓下去,成效是显而易见的。
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近些年来,作文教学似乎让老师们费尽心机,学生却越写越不知怎么写。这或许是因为我们老师未注重对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致使学生在作文创新的大旋涡中不知所措。《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应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对刚小学毕业进入初中大门的少数民族学生,我要求他们摒弃一些不好的写作习惯,树立独立的写作意识,培养自主的写作习惯。我要求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必须坚持写日记,而且要写自己的真实感受,让他们有感而发。另外还要求每位同学准备一个作文素材笔记本,每天坚持积累一些好的语文素材(好的词句)每周读五篇优秀作文,并摘抄一篇自认为的佳作。这样一来,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作文中能够“言之有物”,不必为“巧妇难为无迷之炊”而愁。也可根据课内阅读的内容,选择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例子搞课外练笔。例:讲到《羚羊木雕》时,我会让学生写“假如我是妈妈”我会怎么处理这件事;读冰心《谈生命》时让学生写出对生命的理解;学《愚公移山》时让他们讨论愚公真的不愚吗,你怎么看?……通过一系列的练笔,逐步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的语言及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前进,并且是智力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创造需要想象,而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学生写作时,缺乏想象力就无法从事创作,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就等于为写作插上翅膀,使之飞上广阔的天宇。根据学生比较喜欢听流行歌曲这一特点,我布置学生将一首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进行改编填词,要求有一定的创意,再到班上进行演唱。这样学生可热闹起来了,能认真准備,上台后投入的表演,你会发现他们的想象力是如此丰富。这些对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我们可以让学生办班刊,每月出一期,所选作品均是学生创作。对作文差的学生重点指导,多次帮他修改,至少每学期有一两篇在班刊上发表,这样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班刊中好的作品推荐到校刊上发表,甚至到相关的刊物上公开发表。学年结束,让他们利用假期的时间出一期个人作品专辑,开学时到班上参与评比。这一来,同学们的写作激情高了,一篇篇好的佳作随时会脱颖而出,老师也不必再为学生不喜欢写作文而发愁。
五、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学习理念中,强调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探究式的学习是指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必要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科学的概念。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技能上的实验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探究式的学习习惯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质疑,不要迷信教材和老师,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问题”是培养学生进行研究的关键,“读书须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了“疑”才能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也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应同学生一起探究,为此,老师要从观念上超越,在行动中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好奇、探索、究根寻底的心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世界中去发现、探究。我们既要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同时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比如:我给学生讲朱自清的《背影》时,有许多同学就认为朱自清不是一个孝子,宁愿自己心安理得地坐在车上,也忍心让带病、行动不便的父亲去为他艰难买橘,他流泪是虚伪的。我抓住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获得真知。
探究性的学习最终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去辨析、去历练,从而自己获得熟练的知识和技能。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对挖掘学生的潜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多鼓励学生,利用好的评价来激发学生。可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一个成长记录袋,把他们每一次成功的作品、考试的成绩都装进去,让他们看到自己学习成长的足迹。经过反复的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好的学习方法掌握了,学习能力提高了。
总之,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语文学习受益终身。但又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每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应用,就是要养成应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少数民族 ;语文;学习习惯 ;培养
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深感语文教学的“难”,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提不起兴趣,部分同学则放弃对语文的学习。我认为这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外,与语文教师还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可能因为我们没有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能没有注重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而教师要完成这个重大任务,自己就得继续不断养成这些良好习惯。”
心理学家认为:“习惯是-种比较固定地、机械地去完成自动化动作的倾向。”具体地说,习惯就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行为模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好的习惯终身受益。”学习习惯则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习惯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任何教学方式都是低效的。那么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几条可行的做法,在此略作陈述。
一、培养学生踏实认真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习语文亦如此。而现在许多同学,对此却满不在乎。读文章时不懂的字词“靠边站”,不去查工具书,只读不思,读完后不知所以然;写字马马虎虎,极不认真,作文东拼西凑,应付了事等等。这样的学习态度,怎能学习好语文。鉴于此,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少数民族学生,我在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首先抓他们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比如:指导他们预习课文时,必须会使用工具书排除阅读上的障碍,学会摘抄好的文词;对部分书写不认真的同学,抽出时间指导他们练钢笔字。语文学习中的每-个环节,都要求学生认真去完成。刚开始, 老师也许会辛苦些,一段时间下来,你会发现这是件“事半功倍”的好差事,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将为你的语文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的总目标: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其中,对初中生的要求是:“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会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续,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对话的能力,能说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的表述,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的发表意见。”从《课程标准》要求来看,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言的训练规律,制定一套循序渐进、行之有效的方法,花大量的时间去训练他们。
1、立足于教学,精心创设交际情境。
要坚持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认真领会课文中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用好教材中设计的“口语交际”内容,使学生通过典型话题的实践,积累口语交流的经验。口語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所以,在语文教学之中,我精心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因为只有与学生的实际相符的交际情境,才容易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才能调动起他们情感的思维,产生共鸣,有感而发。所以我们在上课时,应把握住这一点,千万不要把语文课变为老师干巴巴的讲解,丧失文学作品的美,让学生觉得语文课枯燥无味。著名的语文教师于漪和魏书生,他们的成功所在就是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课程内容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寓情于理,师生在激昂的教学环境中畅所欲言,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语文学习效率。
2、重视生活实践,训练方法灵活多样。
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活动开展学习和锻炼。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平时交谈大都采用本民族语言,公共场所一般都不不敢用汉语交谈。所以,我经常深入学生之中,和他们谈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鼓励他们用汉语交谈,并及时纠正他们因母语而导致的-些语法错误。比如:哈尼族的许多语言都是“动宾倒置”的,他们说汉语时就会犯一些语法上的错误。比如他们把“吃饭”说“饭吃”,把“打球”说成“球打”,把“杀鸡给你吃”说成“杀你给鸡吃”等等。交谈中也由此闹出很多笑话,有时让他们开口说话很难。在与学生的不断交流中,许多不敢开口说话的学生也逐渐敢说出心中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情感,话语也流畅多了。实验班有个瑶族学生,刚入学时对汉语的感悟能力非常差,在公共场合根本不敢说话。通过近一年的训练,该生能够在课堂上踊跃回答老师所提的问题,和老师及同学交流自己的情感,并能大胆的提出一些独特的见解,还在一年的五四演讲活动中获奖。
口语训练中我还采取了多种训练方式,来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初一时,我会利用自习时间,放一些录音材料给他们听,让他们说出所听内容,听新闻说新闻,3分钟的自我介绍;每节课前3分钟的讲成语小故事、笑话幽默、听我说名言等活动,让每一个同学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到初二,主要训练他们的演讲能力,经常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即席演讲,并给予充分肯定,耐心提出不足之处,增强了学生的语言应变能力,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初三,主要抓学生辩解的能力,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和智慧去阐释对人生的看法。通过这-系列的训练,学生不但养成听说的良好习惯,还活跃了思维,增强了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培养学生读、背的良好习惯 阅读是获得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明多读书对学生的极大益处。对汉语都不能顺畅表达的民族学生,更应抓好这一环节的培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因此,对于刚升人初中阶段的学生,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加强朗读,老师应很好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的课内阅读,把读教材放在首位。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语、不明白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就圈画下来,或在旁边做好批注,借助工具书,疏通生字词,了解文章基本含义。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领会文章优美之笔;默读,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反复阅读,解决疑难问题。所以,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时而书声朗朗,时而静而无声,时而争论纷纷,而不是老师自编自演的“独角戏”。
课外阅读是鼓励学生去阅读课外书籍,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作为老师应经常向学生介绍中外名著,以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大量的阅读既让学生从阅读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认识社会,开阔视野,又可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
背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之一。特别对少数民族学生,背即是在进行各种语言素材的积累。《课程标准》中仅要求学生背诵的篇段就有130篇(其中课内80篇,推荐背诵50篇),我认为仅此不够。古人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这里所说的“熟读”即背诵。少数民族学生,他的阅读视野本身很狭窄,口语表达又不流畅,所见世面又不及城镇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必须靠背来完成。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遇到好的篇、段应尽量要求他们去背,如朱自清的《背影》、《春》,和蒙田的《热爱生命》等等。我还要求他们每天记一个成语,每周背诵两条名言警句,并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优美词句、精彩篇章。通过反复的诵读,这些材料将储存于大脑,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好素材,成为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所以,学生一入学,我就为他们定制三年的背诵计划,提出背诵的方法和要求,并适时开展背诵活动。如:古诗词的背诵比赛、听我说名言、成语接龙等等。对课内背诵的内容,教师一定严格把关,按时抽查,督促每一个学生认真完成,你所教的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将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四、培养学生写的良好习惯
这里所谈的“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写字”和“写作”。写字尽管从小学练到现在,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字极不认真,标点符号乱用,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负面影响。《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生应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从学生步入初中开始,我就把学生练好钢笔字作为语文基本功来抓,并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首先,利用一两周的时间来掌握学生书写习惯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书写的标准和要求。其次是为学生选定一本规范的临帖,指导他们每天坚持练30分钟的字。这一期间,作为老师,要严格督查,防止部分学生应付了事。对进步较大的同学及时表扬,对较差的同学要帮助他们指出不妥之处,并多给予鼓励。我主要采用限时抄文章比赛,听课时认真、快速记好笔记,并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只要你持之以恒地抓下去,成效是显而易见的。
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近些年来,作文教学似乎让老师们费尽心机,学生却越写越不知怎么写。这或许是因为我们老师未注重对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致使学生在作文创新的大旋涡中不知所措。《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应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对刚小学毕业进入初中大门的少数民族学生,我要求他们摒弃一些不好的写作习惯,树立独立的写作意识,培养自主的写作习惯。我要求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必须坚持写日记,而且要写自己的真实感受,让他们有感而发。另外还要求每位同学准备一个作文素材笔记本,每天坚持积累一些好的语文素材(好的词句)每周读五篇优秀作文,并摘抄一篇自认为的佳作。这样一来,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作文中能够“言之有物”,不必为“巧妇难为无迷之炊”而愁。也可根据课内阅读的内容,选择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例子搞课外练笔。例:讲到《羚羊木雕》时,我会让学生写“假如我是妈妈”我会怎么处理这件事;读冰心《谈生命》时让学生写出对生命的理解;学《愚公移山》时让他们讨论愚公真的不愚吗,你怎么看?……通过一系列的练笔,逐步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的语言及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前进,并且是智力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创造需要想象,而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学生写作时,缺乏想象力就无法从事创作,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就等于为写作插上翅膀,使之飞上广阔的天宇。根据学生比较喜欢听流行歌曲这一特点,我布置学生将一首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进行改编填词,要求有一定的创意,再到班上进行演唱。这样学生可热闹起来了,能认真准備,上台后投入的表演,你会发现他们的想象力是如此丰富。这些对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我们可以让学生办班刊,每月出一期,所选作品均是学生创作。对作文差的学生重点指导,多次帮他修改,至少每学期有一两篇在班刊上发表,这样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班刊中好的作品推荐到校刊上发表,甚至到相关的刊物上公开发表。学年结束,让他们利用假期的时间出一期个人作品专辑,开学时到班上参与评比。这一来,同学们的写作激情高了,一篇篇好的佳作随时会脱颖而出,老师也不必再为学生不喜欢写作文而发愁。
五、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学习理念中,强调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探究式的学习是指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必要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科学的概念。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技能上的实验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探究式的学习习惯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质疑,不要迷信教材和老师,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问题”是培养学生进行研究的关键,“读书须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了“疑”才能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也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应同学生一起探究,为此,老师要从观念上超越,在行动中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好奇、探索、究根寻底的心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世界中去发现、探究。我们既要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同时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比如:我给学生讲朱自清的《背影》时,有许多同学就认为朱自清不是一个孝子,宁愿自己心安理得地坐在车上,也忍心让带病、行动不便的父亲去为他艰难买橘,他流泪是虚伪的。我抓住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获得真知。
探究性的学习最终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去辨析、去历练,从而自己获得熟练的知识和技能。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对挖掘学生的潜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多鼓励学生,利用好的评价来激发学生。可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一个成长记录袋,把他们每一次成功的作品、考试的成绩都装进去,让他们看到自己学习成长的足迹。经过反复的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好的学习方法掌握了,学习能力提高了。
总之,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语文学习受益终身。但又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每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应用,就是要养成应用语文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