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区域活动逐渐成了幼儿教育的热点,因为它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满足幼儿学习的兴趣和需要。因此如何安排好区域活动,在区域活动中更好的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就成了我们幼儿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这里我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活动的安排要有计划
计划是指导我们活动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应该为自己每学期乃至每学年的区域活动有一个长远计划,这个计划应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以方便我们在每周前安排下一周活动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但由于一部分幼儿教师对区域活动的目标不明确,导致在制定区域活动计划时,内容的安排缺少连贯性,材料的投放也有一定的盲目性。在学期初,我根据《纲要》的要求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本园的实际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园内资源和乡土资源,制定出详细的计划,具体到每周的活动要求和安排,而且注意前后活动安排的连贯性和层次性,然后在每周五再根据实际情况对下一周的活动内容进一步细化,并作适当微调,使下一周的活动有计划、有准备的进行,做到“有备而战”。
二、活动内容要丰富
虽然玩是幼儿的天性,有趣的活动自然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但时间长了,幼儿也会厌倦的。因此,在活动内容的变换上,教师要多动脑筋,让幼儿经常有新鲜感,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新《纲要》指出:教育的内容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要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基于此,我在区域活动中设计了“芦苇专题”、“稻草专题”、“竹子专题”等一系列活动,并经常让幼儿做一些动手动脑的游戏,这样既符合他们好玩好动的天性,又可以让他们通过快乐的游戏学到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发展他们的想象力。
三、活动形式要多样
多样的活动形式有助于幼儿的自由发挥。以往的区域活动总是教师统一安排,幼儿集体活动。这种单一的活动形式,虽然便于教师组织,但幼儿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幼儿也难以长时间维持较高的兴趣。在组织区域活动时,我就将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自由组合、分组比赛等活动形式有机的穿插在一起,这样幼儿总能比较投入的参与到活动中,并且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得到了充分发挥。比如,在开设“芦苇专题”活动时,我准备了芦苇杆、芦苇叶、芦苇花等材料,让幼儿自己选择伙伴,选择材料,分组进行活动,做自己想做的东西。在活动中,有一组幼儿选择了芦苇花为材料,他们用芦花粘贴出了小狗、小兔,还有一名幼儿竟然想出用芦花粘贴出孔雀……当我看到他们的一幅幅作品时,我觉得他们真的好棒。
四、活动的组织注意个别差异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动手动脑能力的发展既有一致性,也存在着差异性。我们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正视这种差异的存在,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并针对不同孩子的发展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班上的孩子,我们要了解他们对什么感兴趣,喜欢什么样的活动形式。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或孤僻的孩子,我们要倾注更多的关心,多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如我班卢宇轩小朋友,每次区域活动时他不愿动手,怕自己做不好,我针对这种情况,对他适当降低要求,指导他完成作品,让他体会成功的快乐。
五、活动中给幼儿思考的时间
幼儿操作活动是一个手脑交用的过程,在幼儿动手之前,应给幼儿一点时间思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么做,做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离开思考,无次序、无目的的动手操作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如区域活动时,让幼儿“走梅花桩”。梅花桩需要幼儿先动手制作,在制作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让幼儿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多了这些思考的过程,我们的教育效果才更显著。
当然,幼儿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面共同的努力,但通过有效的活动来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是非常科学的方法。我们应该精心设计和组织好区域活动,提高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为他们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活动的安排要有计划
计划是指导我们活动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应该为自己每学期乃至每学年的区域活动有一个长远计划,这个计划应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以方便我们在每周前安排下一周活动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但由于一部分幼儿教师对区域活动的目标不明确,导致在制定区域活动计划时,内容的安排缺少连贯性,材料的投放也有一定的盲目性。在学期初,我根据《纲要》的要求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本园的实际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园内资源和乡土资源,制定出详细的计划,具体到每周的活动要求和安排,而且注意前后活动安排的连贯性和层次性,然后在每周五再根据实际情况对下一周的活动内容进一步细化,并作适当微调,使下一周的活动有计划、有准备的进行,做到“有备而战”。
二、活动内容要丰富
虽然玩是幼儿的天性,有趣的活动自然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但时间长了,幼儿也会厌倦的。因此,在活动内容的变换上,教师要多动脑筋,让幼儿经常有新鲜感,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新《纲要》指出:教育的内容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要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基于此,我在区域活动中设计了“芦苇专题”、“稻草专题”、“竹子专题”等一系列活动,并经常让幼儿做一些动手动脑的游戏,这样既符合他们好玩好动的天性,又可以让他们通过快乐的游戏学到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发展他们的想象力。
三、活动形式要多样
多样的活动形式有助于幼儿的自由发挥。以往的区域活动总是教师统一安排,幼儿集体活动。这种单一的活动形式,虽然便于教师组织,但幼儿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幼儿也难以长时间维持较高的兴趣。在组织区域活动时,我就将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自由组合、分组比赛等活动形式有机的穿插在一起,这样幼儿总能比较投入的参与到活动中,并且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得到了充分发挥。比如,在开设“芦苇专题”活动时,我准备了芦苇杆、芦苇叶、芦苇花等材料,让幼儿自己选择伙伴,选择材料,分组进行活动,做自己想做的东西。在活动中,有一组幼儿选择了芦苇花为材料,他们用芦花粘贴出了小狗、小兔,还有一名幼儿竟然想出用芦花粘贴出孔雀……当我看到他们的一幅幅作品时,我觉得他们真的好棒。
四、活动的组织注意个别差异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动手动脑能力的发展既有一致性,也存在着差异性。我们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正视这种差异的存在,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并针对不同孩子的发展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班上的孩子,我们要了解他们对什么感兴趣,喜欢什么样的活动形式。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或孤僻的孩子,我们要倾注更多的关心,多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如我班卢宇轩小朋友,每次区域活动时他不愿动手,怕自己做不好,我针对这种情况,对他适当降低要求,指导他完成作品,让他体会成功的快乐。
五、活动中给幼儿思考的时间
幼儿操作活动是一个手脑交用的过程,在幼儿动手之前,应给幼儿一点时间思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么做,做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离开思考,无次序、无目的的动手操作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如区域活动时,让幼儿“走梅花桩”。梅花桩需要幼儿先动手制作,在制作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让幼儿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多了这些思考的过程,我们的教育效果才更显著。
当然,幼儿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面共同的努力,但通过有效的活动来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是非常科学的方法。我们应该精心设计和组织好区域活动,提高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为他们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