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深度、历史温度与思想高度

来源 :创作评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rui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献礼片电视剧是近年来为庆祝中国周年重大历史事件如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而流行的一种新的电视剧类型,是展现和宣传中国形象、中国道路、中国力量、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和说明性的鲜活影像记忆载体,具有间接达到文艺影像思政的政治功能、传达中国主流价值观的文化功能,以及增强民族认同感、社会凝聚力的效果。2019年恰逢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出品制作了献礼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的电视剧《澳门人家》,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档一经播出,取得收视热潮,引起观众共鸣与感动,并将献礼剧的热度推向高潮。面对如此宏大的现实主旋律的献礼片题材,如何结合澳门回归前、回归时、回归后的历史事件进行主流叙事?如何在剧中打造澳门这一独特地域标识的人文气质?通过什么载体形式展现澳门的人文深度?使用什么样的叙事方式能够让观众对这段历史感兴趣、欣赏这段故事?为何《澳门人家》能够取得成功?本文紧紧围绕这些問题,通过分析其主流叙事策略,从时间、空间和人间的三维叙事空间入手,从编年体叙事、家国同构、以人带史的多样叙事策略,来剖析此剧的主流叙事审美创新,以期为中国献礼片电视剧主流叙事提供启示与参考。
  一、时间场域:宏观与微观政治相结合的编年体叙事
  其一,抓住时间叙事这一维度,对于献礼片电视剧主流叙事来说非常准确。龙迪勇说:“叙事的冲动就是寻找失去的时间的冲动,叙事的本质是对神秘的、易逝的时间的凝固与保存。”[1]《澳门人家》正是通过电视剧这一艺术形式来建构情节叙述故事达到寻找、展现、保存这一段特殊历史的效果。澳门从被葡萄牙占领到回归祖国再到回归祖国20周年,中国人民对这些特殊的重要的历史时间具有重要的记忆与感受,展现这段历史就是重新挖掘中国人民的民族记忆,具有增强民族认同感、社会凝聚力的社会效果。《澳门人家》不仅生动印证了“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成功践行和强大生命力,更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来路。[2]它既是澳门20载发展历程的见证,更是一段温情历史的人文回响。
  其二,选择编年体叙事方式来架构故事,对于献礼片电视剧主流叙事来说脉络清晰。编年体叙事是指按照历史时间节点顺序来塑造人物和建构情节的方法。这种叙事方式便于全面呈现历史时间下的人和事,全方位地展现这段历史面貌。澳门回归祖国是重大历史事件,回归20周年更是值得庆祝的重大时刻,在此背景下创作的《澳门人家》需要准确生动、形象深刻地呈现出澳门回归前、中、后三个时期澳门的发展变化,尤其要展现在这些重要的历史节点的澳门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变化。《澳门人家》采用编年体叙事方法,选取过去30多年间最具历史节点意义的时间轴,将中葡签署联合声明、香港回归、亚洲金融危机、澳门回归、“非典”、北京奥运、澳门回归10周年、港珠澳大桥通车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尽量巧妙地融入故事之中。[3]《澳门人家》在剧本创作时以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和2019年(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两个点为中心,分别向前后延展建构情节。从1999年向前延展10年左右,电视剧开篇讲的是在1987年澳门三湾斜街的梁记饼家的家庭生活和店铺经营,梁家与苏家因儿女婚姻引起的家族恩怨。到了1999年澳门回归,于是电视剧建构情节:1997年在三湾斜街的皇冠小馆通过电视直播预告1999年澳门回归,通过当天客人消费全部免单的形式表达开心。在澳门的葡萄牙人来皇冠小馆吃“霸王餐”对澳门回归中国表示强烈的不满,打砸店铺让澳门的中国人对葡萄牙寒心更加期待澳门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电视直播以及剧中人员舞狮子参与澳门庆祝回归祖国活动。从1999年向后延展10年,电视剧建构情节:大陆帮助澳门发展现代化,给澳门招商引资,如剧中梁记饼家开始在澳门、内地开分店,加入现代化企业的潮流。2019年,电视剧建构情节:大陆联合香港澳门建立港珠澳大桥,在剧中设置澳门本土企业参与建设,多方合作致使港珠澳大桥通车,实现两岸三地的合作共赢。从1987年到2019年,《澳门人家》通过这四个中心点向四周拓展扩散,把澳门回归祖国前、回归时、回归后的发展变化呈现出来。
  其三,是利用编年体叙事在重大事件表现中呈现宏观政治与微观政治,对于献礼片电视剧主流叙事来说内容丰富深刻。学者张爱凤说:“中国当代的电视剧表达了两种政治:一种是以国家、政党、战争等为主题的宏观社会政治,一种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多元诉求、价值冲突为主题的微观文化政治。”“(宏观)社会政治重视的是国家、政党、阶级之间的权力关系,而(微观)文化政治关注的则是不同身份的群体之间形成的文化权力关系。”[4]《澳门人家》在历史事件中结合了宏观社会政治和微观文化政治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和政治深度。一方面,表达在澳门回归前中央政府渴望的态度和心愿以及所做的努力,和澳门回归后中央施行的“一国两制”的政策效果以及对澳门当地各个方面的帮助和后期澳门经济文化的腾飞,达到表现宏观社会政治的作用。例如《澳门人家》中对梁家的设置是祖上从广东中山出来卖杏仁饼,最终选择澳门地区定居下来,有了梁记饼家。剧中男主角梁鼎文继承祖上的杏仁饼手艺,在澳门三湾斜街经营小本生意。这一设置表明澳门人民与祖国人民具有血缘之亲。以梁鼎文、梁鼎武为代表的梁家人尊宗敬祖,不忘祖训以及梁家想回广东中山老家看望的情节,表明澳门人民渴望澳门回归祖国。澳门回归之际,皇冠小馆电视直播回归视频并且当天所消费全部免单,以及以三湾斜街为代表的澳门百姓自发表演舞狮子参与庆祝澳门回归,表达澳门人民渴望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心声,也集中表现了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中央政府开放内地游客去澳门旅游推动澳门旅游消费业的发展,梁家女儿梁舒成为一名导游向大陆游客讲解澳门的历史文化以及小吃;内地对澳门招商引资,梁舒接受投资让梁记饼家在澳门以及大陆开设分店,使得澳门本土企业走出去,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呈现澳门当地人民在回归前后对祖国的态度以及为人处事的智慧,达到表现微观文化政治的效果。梁鼎文谨记梁家祖先传下来的家训,不忘根不忘祖,始终以传统的忠孝仁义道德去践行,以家风家训教育梁家人。梁鼎文说“一等人忠臣孝子,二等人耕田读书”,梁家要本分、踏实做小本生意,梁记饼家的第一炉杏仁饼一定要免费送给街坊吃,这些传统美德渗透在生活的各个细节,也是隐形的微观文化政治表达。梁家祖传大屋被苏家设计圈套夺去,多年后苏家大澳集团遇到困境,梁家不计前嫌主动帮助,不失做人本分。梁记饼家租的铺子房租梁鼎文跟随市场价走,不管生意好坏,哪怕房东阿婆愿意降价,他永远守信,不让房东吃亏。这一系列生活细节隐形地、鲜活深刻地展现了编剧赋予的微观文化政治。   二、空间场域:以小见大的家国同构叙事
  时间场域建构重大历史时间节点事件的故事情节,需要在空间场域来展现,选取什么样的地点、房屋、店铺、街道、企业等来作为情节发生的地域空间,才能契合献礼片《澳门人家》的人文深度和历史高度是个难题。电视剧选取了澳门当地具有浓厚人文底蕴的地域空间。例如:其一三湾斜街是澳门当地的一个传统街道。剧中主要人物生活在这条街道上,三湾斜街取景就是中山影视城中原来的“英美街区”,节目组按照实地的样貌用两个多月时间制景,营造出街坊邻里生活的气息,其二梁家大屋是男主角梁鼎文家祖传的传统风格的建筑。梁家大屋是编剧为人物家族设置而非真实的,旨在展现澳门当地传统建筑的国韵气息,用剧中人物澳门富豪苏耀庭的话说,“我苏家楼宇千重,加在一块抵不过人家一个排面”,表明梁家大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其三是梁记饼家和皇冠小馆。杏仁饼和蟹黄粥都是澳门传统小吃,两家店铺都秉承着小本生意手工制作口碑第一的经营原则。其四是大澳集团,剧中男主角梁鼎文死对头苏家的公司,代表澳门的本土企业。选取三湾斜街、梁家大屋、梁记饼家、皇冠小馆、大澳集团等五大地域空间,旨在展现澳门本土的历史建筑、风俗文化、企业的内涵,加深《澳門人家》的人文深度与历史感。
  《澳门人家》在地域空间上采取的是以小见大的“家国同构”的叙事方式,以家庭及成员在一定时间跨度内的命运变迁来映射时代风云和社会兴衰。[5]电视剧从澳门一个普通家庭的视角出发,反映了澳门回归祖国前后的时代变迁,小视角大眼界、小人物大情怀、小事件大道理。以小见大的“家国同构”的叙事方式契合了创作《澳门人家》献礼澳门回归20周年的初心。《澳门人家》着力塑造了三个大家庭:梁家、苏家、大冠家。梁家与苏家是死对头,与大冠家是好朋友。其一,剧中设置梁家祖先从广东中山外出买杏仁饼到澳门定居下来,祖父梁恒和大儿子梁鼎文在澳门经营梁记饼家。二儿子梁鼎武被苏家设计赌钱欠下巨债,孙子梁家栋生病急需用钱,小女儿梁潇考上岭南中学需要学费,儿媳宋曼琴把梁家祖传大屋卖给苏家渡过危机。梁鼎文生气媳妇宋曼琴私自卖了梁家的根基大屋,并误会宋曼琴与苏家私通,于是把宋赶出梁家。后来苏家遭难,梁家主动帮忙解决危机,苏家把大屋归还梁家。《澳门人家》通过梁家大屋易主后复归梁家的象征性手法,传递着澳门这座大屋重新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刻内涵。其二,大冠家经营皇冠小馆,诚实厚道服务街坊,澳门回归电视直播在小馆展现,并设置澳门未回归祖国前葡萄牙人来小馆吃霸王餐打人摔屋,澳门回归后葡萄牙人闹事被梁家人制止的情节,表明澳门回归前后澳门人民的变化。其三,苏家经营澳门本土企业大澳集团,一开始凭借雄厚资金收购梁家大屋,后遇到发展瓶颈,内地企业加入新鲜血液挽救集团的危难。后大澳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项目,最终全面通车。澳门搭乘内地的发展快车迎来繁荣的局面,诠释了澳门回归祖国后“一国两制”政策的成功以及合作共赢的成果。其四,梁记饼家和皇冠小馆生意在澳门回归祖国前动荡起伏,遭遇经营危机,回归祖国后,中央的招商引资条件,帮助传统手工店铺转型升级等,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澳门人家》中的“家”既是家庭,也是国家,通过家的遭遇发展展现国家的风云变化,达到家国叙事的以小见大的效果。
  三、人间场域:人、史本位的“以人带史”叙事
  塑造什么样的人物能更好地带出这段历史?在这段特殊的历史中应该呈现什么样的人物?这两点是主旋律献礼片电视剧叙事的难度,“以人带史”的叙事方式可以高效地解决这个难题。“以人带史”是中国传统叙事手法之一,是指通过塑造典型的生命个体形象呈现历史时间以及历史事件,通常追求对男性传奇人物或者重要历史人物生命历程的表现。[6]例如《澳门人家》塑造了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守护者梁恒、梁鼎文、梁舒一家三代,传统文化的创新者梁潇、苏林、宋晓雯、文扬等。其一,梁恒和梁鼎文用命运守护梁家大屋、梁家祖训,既是继承与守护的表现,又是带回澳门的被割让与回归的历史。其二,梁家栋小时候生病,宋曼琴卖大屋去香港治病,塑造伟大的妈妈形象;澳门台风,韩雅琦舍命救助三湾斜街的一生被砸住院,塑造出互帮互助的邻居形象;梁鼎武无所事事被苏家设圈套放高利贷赌博输钱败家,塑造出不上进的浪荡子形象;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带出“非典”、台风、金融危机的历史。其三,文扬从内地来到澳门参与建设港珠澳大桥项目,是一个有为有爱的大陆青年“闯入者”形象。文扬给澳门的城建带来了他的学识、智慧,给三湾斜街带来了不一样的文化气息;甚至于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他解开了梁家、苏家隔代的恩怨。澳门姑娘梁舒与这位大陆来客的情感依恋,喻示了大陆和澳门同胞过去20年心灵与感情的契合—真正的“回归”是内在而久远的,是精神归宿上的共鸣。归根结底,澳门回归不仅是简单的主权回归,而是澳门百姓、大陆同胞双向互动的心灵回归。[7]其四,“三角恋式”的人物塑造:第一组(父母辈)梁鼎文、宋曼琴、韩雅琦、苏林,梁鼎文与宋曼琴青梅竹马,但梁鼎文家穷。苏林喜欢宋曼琴,宋家为了财富把女儿嫁给苏林。宋曼琴结婚当天与梁鼎文私奔结婚,后梁误会宋并把其赶出梁家,苏林解救宋出国结婚。宋离开后,韩雅琦从内地投奔表哥大冠与梁鼎文成为邻居并慢慢成为恋人,四人之间的虐恋让人物形象鲜明以及更有看点。第二组(子女辈)梁舒、宋晓雯、文扬、陈小帅:梁舒和陈小帅是邻居、姐弟,但弟弟陈小帅一直喜欢梁舒并从小追到大,梁舒喜欢从大陆来的年轻人文扬;梁舒的同母异父的妹妹宋晓雯一开始喜欢文扬与姐姐竞争,后喜欢陈小帅并与之结婚。陈小帅和文扬都是内地人,最终和澳门人结婚。四位年轻人的两两虐恋结合,象征了大陆和澳门同胞心灵与感情的契合,并且最终由分离到拥抱,暗示澳门与内地的最终局面。
  在“以人带史”的叙事中巧妙融合了传奇元素,如家族恩怨、商场博弈、情感纠葛,使得故事更吸引人并且契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其一关于梁家与苏家的家族恩怨的展现。梁鼎文的媳妇宋曼琴本来是苏家的儿媳妇,因宋曼琴逃婚与梁鼎文私奔,与苏家结下仇恨。苏家家大业大财大,想尽办法报复梁家。梁家小女梁潇考上岭南中学摆酒庆祝,苏家大闹现场花高价买梁家大屋被梁恒拒绝。苏家仍不死心,于是设圈套让梁鼎武放高利贷赌钱欠下巨债,加上梁家孙子家栋生病急需用钱,宋曼琴私自把梁家大屋卖掉,梁鼎文误会宋曼琴并将之赶出家门。其二关于商场博弈的展现。苏家利用梁家店铺不景气濒临倒闭的机会,设法兼并,还通过找房东涨梁记饼家的房租;后期梁记饼家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包装品牌,在澳门、内地开设分店迎来繁荣局面。苏家大澳集团面临资金周转困难,银行查封房产抵债,梁家主动帮助。其三关于情感纠葛的展现,包括父母辈梁鼎文、宋曼琴、韩雅琦、苏林以及子女辈梁舒、宋晓雯、文扬、陈小帅的分分合合。
  《澳门人家》深层的价值,是电视剧文本影像展现中国人的奋斗形象。当然本剧也具有一些瑕疵,如部分人物形象有头没尾,如梁潇、梁鼎武,不够完整,深度不够;部分实物是虚构,如梁家大屋缺乏艺术真实性,挖掘的关于大屋的历史文化有限,部分情节由于传奇元素的使用偏离剧作主题,但总体瑕不掩瑜。
  参考文献:
  [1]龙迪勇:《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2]高晓春:《回归对每个澳门人都是件大事》,《人民论坛》1999年第12期。
  [3]梁振华:《电视剧〈澳门人家〉》:温情岁月的人文回响》,《文艺报》2019年12月20日。
  [4]张爱凤:《论当代电视剧中的微观政治》,《现代传播》2013年第3期。
  [5]寻茹茹:《历史温度、人文深度与信仰高度—论电视剧〈特赦1959〉的主流叙事创新》,《中国电视》2019年第11期。
  [6]寻茹茹:《历史温度、人文深度与信仰高度—论电视剧〈特赦1959〉的主流叙事创新》,《中国电视》2019年第11期。
  [7]梁振华:《电视剧〈澳门人家〉:温情岁月的人文回响》,《文艺报》2019年12月20日。
  [作者单位:沈鲁,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杨继敏,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本文系2017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冲突与融合:多元语境下中国电视剧文化批评研究”(17YS06)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叶青:全景式叙述江西改革开放头20年进程的巨著  本书作者有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实践的深刻理解,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思想深度,有着长期的文学写作经验,才使他能够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完成一部全景式叙述江西改革开放头20年进程的巨著。  作品有可贵的艺术追求:一是自觉的使命意识,就是要为时代立传。二是可贵的反思精神,这种反思是客观而深刻的,是饱含着深情与
期刊
继2018年11月8日,中国作协创研部、江西省文联、作家出版社在北京举行刘上洋长篇小说《老表之歌》研讨会之后,11月30日,江西省文聯、江西师范大学在南昌召开了《老表之歌》研讨会。数十位省内外知名的文化专家、学者、作家出席了研讨会。会议由省文联党组书记郑翔主持。  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上下两册、近63万字的《老表之歌》,是一部旨在全景式展现江西改革开放波澜壮阔历程的现实主义题材长篇小说。该书前后
期刊
《老表之歌》既厚重又晓畅,取舍有度,疏密得当,吐纳松快,收放自如,是一部“会呼吸”的好书。  一、对现实生活的热情拥抱、准确把握和深入书写,是“会呼吸”的底气  《老表之歌》致力于对中国40年改革开放头二十年的叙写,以虚构的南江市为主要空间展开描述,事件涵盖城乡,笔墨深入各处,人物琳琅满目,情节跌宕起伏。生活是波澜壮阔的,故事是引人入胜的,演绎是井然有序的,分寸是拿捏得当的。从中,可以饱览解放思想
期刊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一个不夜城。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舞蹈是民族的记忆、城市的表情、人性的梦魇。周璇的一曲《夜上海》淋漓尽致地唱出了民国时期上海发达的夜生活,令人展开对繁华都会的无限历史文化想象。舞会作为上海一种都市文化景观,跳舞作为上海市民一种娱乐生活方式,共同构成了上海都市化发展进程中一道独特的视觉景观,为五光十色的上海赢得“东方巴黎”的美誉,添上了浓墨重彩一笔。  同时,舞会文化的兴
期刊
进入现代社会,电子媒介以其直观的影像画面填塞着人们的生活。电视在极大地开阔人们视野的同时更以其丰富的影像画面展现和重塑着地理景观,不同的时空、地点和景观在电视中交织。传统的地域界线无可避免地被电视打破,原本异域的风景也能够借助电视轻松地互通有无,虚拟与现实的情境更是相互渗透,建构起全新的地理空间。在电视创作的发展过程中,“地理因素”一直处于边缘研究范畴,但实则,其在电视的产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期刊
徐勇,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入选《南方文坛》“今日批评家”栏目。曾获《当代作家评论》2016年度优秀论文奖、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优秀著作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博士后特別资助和省社科规划课题项目等4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上
期刊
毋庸置疑,一个学者在学术领地里坚持劳作,在正常情况下,他是会有收获的。然则,当问起作为学者的他是“谁”之时,却又可能并不能因其已有收获而获得清晰回答,这往往是大多数学者的境况。我们甚至可以说,当一个学者不能很好地回答他是“谁”之时,他的学术研究工作就不能算是成功的。要回答好这个“谁”,其实并不容易。按照布迪厄的说法,这得在学术场域中依靠自主的力量占领到优势位置,并且争到了最终的胜利,才有可能实现。
期刊
京味题材电视剧以表现北京城市社会生活、人情风貌为主,既能展现时代的变迁,又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京腔京韵、文化传承。目前京味电视剧的研究成果大多都集中在地域特色、京味文化两个维度,主要对京味电视剧的礼仪文化、生活习俗、城市意象等进行研究,研究视域较为狭窄,亟待进一步拓展。电视剧是叙事艺术,叙事对电视剧意义生成具有基础性作用,京味题材电视剧的叙事又独具一格,极富研究价值。本文将从叙事空间、叙事时间、人物塑
期刊
任何叙事都面临一个如何结束的问题,如何将已经展开的叙事内容进行一个合理的、恰到好处的收束,这一直是一切艺术作品的难题。但比之于篇幅短小一些的中短篇小说、诗歌、戏剧等,在长篇小说这里,我们会发现如何结束这一问题好像更加突出一些。不夸张地说,尽管人们经常津津乐道于某某“世界著名”长篇小说结尾的可圈可点之处,但要说它果真完全解决了长篇小说结尾的困难,也不啻于空谈。可以说,完美地解决长篇小说这一“从何结束
期刊
众所周知,江西籍的戏剧家熊式一在现代中外文化交流上厥功至伟,虽然近年对他的研究逐渐增多,却依然存在较大的学术空间。笔者在日常阅读中汇聚了一批史料,多为其他研究者所未论及,特加以揭橥并敷衍成篇,以对拓展和深化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关于译作《佛兰克林自传》  192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创设“万有文库”,熊式一名列著译人名单,负责《佛兰克林自传》(Franklin:Autobiography)
期刊